孩子爸爸,請不要做媽媽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

2020-11-05 阿瀞微談


有些爸爸,平時對孩子不關心,一關心起來,那簡直就是來破壞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的。


孩子爸爸因為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家,所以孩子幼兒園的那三年,孩子爸爸不知道孩子在幾班,從來沒去開過家長會,更不知道孩子的老師姓什麼。

放假回家來也是躺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出去找他好朋友聚聚,偶爾父愛發作,帶著孩子出去玩玩。

對待孩子是長期持續性「不過問」,偶爾心血來潮「陪玩」。

後來,有一天,爸爸改變了。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爸爸忽然間「長大」了,意識到父親這個角色了!覺得該為孩子做點什麼讓孩子感受一下父愛了,於是,爸爸開始關心起孩子來。

關於吃零食

他放假回來,首先就會帶孩子去超市買一大堆零食。孩子喜歡吃什麼零食,都會滿足她。

薯片、飲料、巧克力、麵包、餅乾、火腿腸……全是這類零食。

偶爾吃點零食,我不反對,但是,她因為吃零食(很多垃圾食品),挑食特別嚴重,蔬菜一點都不吃!哪怕是一點點小菜葉子,都不吃!

我跟孩子爸商量,零食少買點,奶飲料少買點,家裡只要有零食,她都不愛吃飯。結果,沒有用!

該買還買,甚至還許諾孩子,每個星期給她多少零錢,專門用來買零食。

關於蔬菜,我以前是規定孩子必須吃一點的,剛開始,孩子還能吃一點點。

後來因為孩子爸爸和奶奶,心疼她,沒人站在我這邊支持,她後面越來越不願意吃了。

好,現在就是,她仍然天天愛吃零食,不吃一點兒蔬菜。

關於做作業。

我平常規定孩子,必須做完作業,才能出去玩;或者做作業累了,中間可以休息一會。

但是有一段時間,孩子的爸爸一回來,那這個規定就不需要遵守了!他開始熱衷於帶孩子出去玩了。

一、二年級的時候,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快樂最重要,小孩子多玩玩。」

很多作業壓在那沒做,沒關係,先去玩。特別是他帶著去玩。

我只要一阻止,他就開始教育我:「難得我回來陪陪孩子,這點時間都不給我們嗎?小孩子要快樂教學!不要剝奪我們父女倆的快樂時光。」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經常在孩子面前說過:今天不用寫作業,先去玩!孩子高興,他也高興!他們爺倆都高興了,可是我不高興!

最大的壞處就是,孩子經常要熬夜補作業!我還要陪著,在她寫完作業後檢查!爸爸呢?躺床上玩手機呢!

後來,孩子已經養成習慣了!放學放假第一件事就是想著怎麼玩!去哪兒玩,找誰玩!從來沒有主動要求自己去寫作業。

從來沒有!每次都是我催催催的,催得不耐煩了才去做作業!


經常在孩子面前否定媽媽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聽媽媽的話呢?一定有一半的原因是爸爸的責任!

1、比如說零食,爸爸一回來就喜歡帶孩子買買買!因為平常不呆在孩子身邊,沒好好陪伴孩子,就打心裏面,覺得虧欠了孩子很多!

那他一回來,孩子提什麼要求,基本上都答應!想吃垃圾食品,想吃什麼零食,去超市買!作業?先放著,想去哪玩!走!

這個時候媽媽出面阻止,出來講道理,爸爸不會聽;媽媽說要先寫完作業再出去玩,爸爸直接否定!

好了,爸爸你是在孩子面前體現出對他的「關愛」了,你表現完該滾蛋滾蛋了(出去工作),接下來孩子還是要跟著媽媽生活學習!

然後這個爸爸一走,孩子的媽媽再想來管教孩子,難上加難!絕對的!

因為孩子心裡不平衡:憑什么爸爸說這件事可以,媽媽你就說不行?媽媽你不愛我!

真的,孩子就是這樣對我說的,她經常說:媽媽,你不愛我!總是不讓我做這個做那個,為什么爸爸說可以?

爸爸不和媽媽站在一條線上,經常否定媽媽的決定,你是彰顯你的父愛了,可媽媽呢?

爸爸不尊重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和否定媽媽的意見,也許有的時候是玩笑話,可是隨口說出來打擊媽媽的話,孩子都會記心裡。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會重視和尊重媽媽。


關於責任

接送孩子,檢查作業,生活日常,孩子的爸爸從來不覺得這些辛苦,永遠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孩子考試考得好了,他會發朋友圈炫耀一番;孩子考得不好,他會來質問我。

這麼些年來,從來,沒有聽到他說過一句:孩子媽,你辛苦了。

有時候兩個人,意見不合,發生分歧,他也會當著孩子面前囉嗦。一定要我先閉嘴才可以!

每次和他出現紛爭,他永遠都說是別人的原因,這個他沒幹過,那個不怪他,別人認知低!

孩子完全「傳承」了這個壞毛病!

只要一發現她的錯誤,她就說:這個不怪她,都怪別人!怪媽媽,怪奶奶,怪別的小朋友,都是別人的錯!

就是不曾反思自己,一出現問題,首先把自己推得乾乾淨淨,自己不用負一點責任。

一定要別人先閉嘴,她才罷休!


現在,媽媽在家,說孩子什麼,她都是選擇性接受,因為她知道,不用去遵守,媽媽的規則,可以隨便推翻。

母親在孩子面前,沒有威嚴。也一定是孩子的爸爸或家人在孩子面前,沒有給媽媽權利和尊嚴!

辛苦養育孩子,爸爸不尊重,還要和稀泥,幫倒忙。

孩子爸爸為了彌補平時陪伴孩子時間少的遺憾,為了彰顯自己的「父愛」,為了不讓孩子和自己出現隔閡,犧牲媽媽的心血,把媽媽制定的規矩,「無情」破壞。

讓孩子明白了,媽媽的規則,可以違反不用遵守!一切都是爸爸說了算。


孩子的成長教育之路,離不開父母,我希望讓孩子爸爸明白:

1、真正的陪伴,不拘泥於時間長短,方式方法也很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只會讓她不懂得感恩!

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陪伴,不僅僅是想著帶她出去玩和滿足她的所有要求。

要在她成長階段,哪些是壞習慣,要避免。對於好的,要支持肯定,對於不好的,請堅持讓孩子避免和改正。


2、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孩子是完美的,我們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慢慢探索。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責吵架,爸爸和媽媽,應該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站在統一的點,一起讓孩子多些快樂和幸福。

3、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別為了彰顯自己的家庭地位,對家人表現出「不屑」和「輕視」,一意孤行和唯己獨尊要不得。







相關焦點

  • 「老人是教育路上的絆腳石」,我就希望有個絆腳石來
    文|糖小糖一朋友吐槽,老人簡直就是教育道路上的絆腳石,每一次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有老人衝出來「護小雞」,每一次父母給孩子訂立規矩時,老人總是第一個破壞規矩。如果是姥姥帶,媽媽尚且好說,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媽媽只能向爸爸吐槽,矛盾壓根沒解決。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可是爸爸媽媽卻不會批評弟弟,反而衝著自己大聲批評,說自己沒有看好弟弟,沒有當好姐姐。平日裡小語就算放個杯子也會被爸爸媽媽批評,說她為什麼要弄出這麼大的聲響,都吵到他們了。總之,小語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吼叫式的批評當中,在她看來,只有睡覺的時候最安心,因為聽不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責罵。5歲的小語和其他同齡人不一樣,別的孩子十分抗拒上幼兒園,為了不去幼兒園而大聲哭鬧,希望爸爸媽媽能把自己接回家。
  • 抓住缺點不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正是這樣,成長才有了意義。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中作為主角指引他們。但是有這樣一些嚴格苛刻的家長,太在乎孩子的缺點,矯正過了頭,每天將孩子的缺點放在嘴邊,抓住一個缺點無限放大,這恰恰不利於孩子培養好習慣和改正缺點,反而會因為急功近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上學路上爸爸靈感上頭,一把剪掉孩子頭髮,媽媽:搓衣板已備好
    上學路上爸爸靈感上頭,一把剪掉孩子頭髮,媽媽:搓衣板已備好案例分析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愛美的,每個人都會在意自己的外形,只是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有的人覺得很好看的裝扮,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就很有可能變成十分難看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 爸爸媽媽,請不要拒絕孩子善意的幫助
    愛孩子,我們需要從關注孩子的精神開始,慢慢走進孩子的心靈,去感受他們所想所感,愛孩子就要為他們增加精神食糧,當然這樣的話也許說來容易做來難。記得那也是一個周末的中午,那時兒子剛好兩歲半,買了菜回來,準備給兒子做魚吃,一個走神就把手給切了,那時候兒子看到我受傷的手,說:「媽媽我給你搽藥,媽媽,我來給你包紮。」那時的我沒有在意,對兒子說:「寶貝,你還小,不會弄,你去玩吧,媽媽自己來。」兒子就跑一旁又繼續玩起來。
  • 《逼子成龍》:父母的無知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隱形殺手」
    自以為是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噩夢,陶強爸爸教育方法明顯有問題,當別人提出育兒建議之時卻滿口拒絕,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反而是別人多管閒事。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請保姆、換房子、換學校、包賓館,卻不知道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本身,自己的無知,把孩子折騰的死去活來。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孩子不努力教育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其本意大概是「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當孩子沒有主動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大人再怎麼著急逼迫,效果都微乎其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從根本上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主動的去學習。泰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五歲的兒子經常吵著不想去學校。媽媽好說歹說都沒用,她給兒子和自己都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撿垃圾。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的家庭,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現在孩子外婆外公都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還把我堂妹臭罵一頓。大家要知道,孩子成長的路上,媽媽越是用蠻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會失去更多。媽媽蠻力教育下,越是壓迫孩子,孩子就越是變得叛逆不想好好學習,最後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多聽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才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否則孩子只想逃離媽媽的身邊。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爹媽必看)
    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孩子不努力教育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其本意大概是「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的學習無論怎麼樣,都取決於自己,掌握於自己手中。
  • 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家有這4種爸爸,不利於孩子成長
    可是去了之後才發現,全班沒有一個是爸爸去參加的,9個都是媽媽,其餘兩個是奶奶。老師笑著說「開了2次家長會了,基本上就沒有爸爸來的,有的爸爸甚至都沒有去過幼兒園,我都沒見過。」這時一位奶奶說「孩子有媽媽帶就好了,爸爸們都忙著掙錢呢。」這位奶奶說出了大多數家庭的實際情況,他們認為爸爸只要多賺錢就好,孩子的教育有媽媽就行了。殊不知,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對孩子的影響也很深遠。
  • 請給能笑臉相待成績不佳的孩子的爸爸媽媽,鼓鼓掌
    從女兒進幼兒園那一天起,如無特殊原因都是他接送女兒,路上,和女兒一起誦讀古詩文或分享現當代經典散文。D這個乖巧的小姑娘也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以超過600的考分進入四大名校中的一所,並以靠前的排位繼續贏得老師的喜愛。
  • 孩子叛逆家長怎麼辦?媽媽請放手,讓爸爸領航
    孩子叛逆這種改變並非一夜之間,孩子從八歲到十八歲都走在這條路上,父母註定會常常在回憶與現實中掙扎:「他以前都……現在都……」這個時候,我們的思維慣性不妨暫時停頓下來,好好想想,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到底是什麼?面對孩子叛逆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 老公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孫儷、袁詠儀重重地點頭
    孫儷也曾面臨相同的情況,她曾發過一條微博——我:妹妹,你今天吃飯不乖,晚上不可以看電視,玩玩具了……我還沒說完,爸爸(鄧超)就衝出來了: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經很怕你了……對此,孫儷說:爸爸在家就是我教育孩子的絆腳石。
  • 你所放不下的,往往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修養,從草根逆襲成了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且他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他的教育思想,‍‍對‍‍整個曾氏家族都起了很大的影響。
  • 「我教育孩子的時候,請你別拆臺」(父母必讀!)
    你不讓孩子把蛋糕當飯吃,可他的奶奶讓;你不因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哭鬧而妥協,可是爸爸卻毫無原則滿足;你認為孩子幫助父母做一點家務是應該的,但他的爸爸認為孩子做家務就該得到獎勵;當你正在一臉嚴肅地教育孩子,苦口婆心的
  • 教育孩子怎樣做最有效?媽媽做「虎媽」爸爸別掉隊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很多寶媽都在粉絲群裡問我:有沒有固定的育兒模式?畢竟「自主研發」這條道路,確實太難走了。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萬,最重要還是得講究一個「因材施教」。固定的育兒模板,即使在一個兒童身上有奇效,到了其他孩子那兒卻不見得有效果。雖然沒有寶媽們想要的捷徑,但是育兒路上的這顆「響雷」,我卻可以教大家躲上一躲。
  • 拒絕「焦慮媽媽」「暴躁爸爸」: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你可以這樣做
    然而,千萬不要被我現在所說的事實蒙蔽了,因為就在半年前,女兒小語還是一個讓全家「暴怒」的問題孩子。,於是我和爸爸著急忙慌的請了假跑去學校,路上還擔驚受怕的一位女兒發生了啥事。要求孩子必須要這樣做,要求孩子不能與自己心裡的預期動作有絲毫偏差。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表現出想要逃避父母,沉溺遊戲,性格也會愈發極端。被課程裡的老師指出這一問題後,我深深的意識到當父母真的不容易,如果沒有一個人來指導,真的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教育陷阱」。
  • 如果孩子考完試把卷子藏起來了,爸爸媽媽請這樣做
    「我害怕媽媽打我,考得實在是太差了,我怕你不要我了。」兒子已經哭的喘不上氣了。明明老師你知道嗎?聽完兒子說那句他怕我不要他的話,看著孩子的小身板一邊哭一邊抖,我的心裡真的百感交集,孩子已經把成績不好和爸爸媽媽會不要他劃上等號了。我挺反思我的教育方式的,也擔心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做家長的唯成績論,但是如果沒有要求,又顯然是不合適的,以後怎麼讓孩子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