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放不下的,往往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2020-09-14 夏夜蟬聲00

‍‍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修養,從草根逆襲成了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且他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他的教育思想,‍‍對‍‍整個曾氏家族都起了很大的影響。據調查,曾國藩家族二百多年間英才輩出,大多成為各領域的精英,至今‍‍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的家族,‍‍在古今中外都是比較很少見的,而‍‍‍‍原因可‍‍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曾國藩教給孩子的東西,正是當下很多家長都希望教給孩子的。‍

《讓孩子學會思考》就是一本這樣的教育指南,家長能從中獲知什麼才是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本書的作者是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託爾伯格,兩人都是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尤其是達琳·斯威特蘭,她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已經二十餘年了,是位極負盛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

今天的孩子生長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習慣了速戰速決,也表現出了對父母前所未有的依賴,但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有犯錯誤的機會,而家長就是造成孩子在這種錯誤裡越陷越深的主要原因。《讓孩子學會思考》本書指出了5種家長常落入的陷阱,並提供了實用可行的方案,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培養出有自信、獨立自強和善於思考的孩子。

01家長陷阱是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①解救陷阱

看到孩子陷入困境就心疼,所以家長們常常會急不可耐地為孩子解決問題。

曾經有家長給老師發信息,要求老師給孩子調位置,而且家長要求換位置的理由還很特別:孩子的同桌經常佔了大半個桌子;左邊的同學喜歡上課跟孩子講話,會連累到孩子受批評;前排的同學經常轉過頭跟孩子扮鬼臉;周圍的同學成績不好,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作為老師,已經被家長的各種理由搞崩潰了。

以上的問題,並不是調個位置就能完全解決的。當孩子上學之後,他就已經開始和社會發生連接了,也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社交。

每個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磕磕絆絆,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處理問題。只是作為家長,我們想為孩子掃清障礙的欲望太強烈,或者自己無法忍受袖手旁觀的煎熬,所以總是向孩子伸出解救的手,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入了陷阱。

②火速陷阱

當今時代,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總是立即響應,讓孩子的需求得到即刻的滿足。當看到孩子為此感到開心的時候,家長也是欣慰的。但這種做法只會加劇孩子對即刻滿足的預期,卻不願為任何事情而等待。

關於延遲滿足,最著名的莫過於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了。實驗者給一組三、四歲的兒童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們,他們會離開15分鐘,如果等他們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額外一塊棉花糖。研究發現,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不但學業成績更好,而且不會輕言放棄,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意氣用事。

家長如果刻不容緩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少耐心,教會孩子學會思考,再付諸行動,是家長應該要做的一項主要工作。

③壓力陷阱

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輾轉於各個培訓機構,接受各種課程的學習和潛能的開發。比如說,孩子的成績不夠優秀,家長就請家教補習功課;為了讓孩子能言善辯,就學習演講與口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也讓孩子去學一樣樂器……

家長總想著孩子是十項全能,卻不曾想過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達到。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至少在某些方面,還不具備家長所期待的能力。

其實這個壓力,是家長自己的壓力,並不是孩子的。家長的眼裡總是裝著別人家的孩子,常常讓孩子為了自己眼中的「優秀」而奮鬥,卻從沒問過孩子,這是不是他們想要的。因而不經意間就落入了壓力陷阱,卻還渾然不知。

④給予陷阱

很多家長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都是儘自己的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切他們想要的條件。但是他們卻落入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陷阱,讓孩子認為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想到有些東西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的。

其實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反而是教他們自食其力的時候。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會更好。只是很多家長,往往堅守不了自己的原則,只要孩子撒個嬌或者哀求一下,家長就會滿足他們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給予孩子想要的物質,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滿足。因為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想要的東西都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自己小時候無法得到的東西。

⑤負罪陷阱

很多家長都知道,只要給孩子設定規矩或者拒絕孩子的請求,都會讓孩子不高興。看到孩子難過的樣子,家長心裡就產生了負罪感,甚至會懷疑自己的決定。忙碌的家長更容易落入負罪陷阱,因為他們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會將滿足孩子的需求作為他們彌補的方法。

曾經在放學的路上,聽到一個兒子對父親說:「爸爸,你昨晚沒檢查我的書包,害我語文書沒有帶,被老師批評了。」聽了兒子的話,這位爸爸很容易就產生了負罪感,為了減輕孩子的不悅和自己的罪惡感,爸爸很可能答應兒子買他喜歡的玩具給他。

這樣做會讓父母成為過錯方,只要孩子因為父母而產生不適,父母因為心生愧疚,試圖通過為孩子提供想要的一切來進行彌補。

02解救孩子,只能讓他們錯失良機

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種樹人種下了樹苗,但是澆水卻沒有規律,有時隔三五天,有時十幾天才澆一次;而且澆水的量也不一樣,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林清玄對這個事情感到很好奇,忍不住向種樹人尋求答案。

種樹人說:「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要自己學會在土裡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能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如果我們每天都定時定量澆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澆水或者遇到狂風暴雨,樹苗就活不成了。」

其實,不只是樹,人也一樣,需要獨立去成長。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每次都會挺身而出,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只會阻礙孩子鍛鍊的機會。

父母可以幫孩子解決很多問題,這對大人來說問題不大,但對孩子來講,卻失去了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家長經常性的解救行為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思維定勢,認為總是會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的,自己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03父母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①遇到困難偷著樂

和過去相比,現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相對比較少,但是也失去了可以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當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伸出援手,把拯救的機會留給孩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他們鍛鍊的機會,既可以讓學會思考,又能樹立自信。

②讓等待成為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必修課

因為即刻得到滿足,使孩子已經不懂得什麼叫做等待了,所以讓孩子學會心平氣和地等待,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說,孩子請求你幫忙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等待一下,告訴孩子要等你把手裡的活忙完,再去幫他;當孩子在商場看到某樣東西,不要馬上買給他。

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吃飯的時候,有個孩子跟媽媽說:「媽媽,你給我炒個雞蛋。」

而另外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媽媽,你現在有時間幫我炒個雞蛋嗎?」

如果媽媽說她現在很忙,沒辦法炒雞蛋,第一個孩子可能會很生氣,但是第二個孩子可能會和媽媽商量如何解決問題。

在一件事情當中不僅考慮自己,也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才是家人的實質。

④過程比結果重要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張優秀的簡歷,不遺餘力地將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學業上。每天晚上甚至周末的時間都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只為了最後的成績或獎項,將關注點都聚焦在客觀事物上,而不是孩子為了達到目標所作的規劃、付出的努力。

⑤教他們自食其力

美國總統裡根在12歲的時候,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裡根去找父親要錢賠償時,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於是,裡根周末、假日就去外面打工,半年後,終於掙到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想要的東西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甚至是不勞而獲,他們已經將父母為他們買東西視為理所當然,不曾想過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讓孩子學會思考》給我們的啟發是:父母不一定要教給孩子很多的知識,也不一定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一定要教會孩子學會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長中的每個問題,都是孩子成長的階梯,這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時間裡從容面對生活的困境和人生的挑戰。

相關焦點

  • 抓住缺點不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正是這樣,成長才有了意義。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中作為主角指引他們。但是有這樣一些嚴格苛刻的家長,太在乎孩子的缺點,矯正過了頭,每天將孩子的缺點放在嘴邊,抓住一個缺點無限放大,這恰恰不利於孩子培養好習慣和改正缺點,反而會因為急功近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讓英語不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而是人生路上的「墊腳石」...
    提到馬雲大家都認識,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的英語學習經歷:是以給外國人做導遊的方式,一點一點積累的,而且一做就是 9 年。英語和漢語一樣,它是一門語言,語言是用來交流、溝通、使用的,不是用來考試的,需要的是大量的聽、讀、說、練。
  • 急功近利,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早年前,有個年輕人想入高門做門客,苦於沒門路,便向高僧問計,高僧說:僧院後山養了一群駿馬,無人看管,你去照看它們吧。年輕人非常生氣:這哪兒跟哪兒啊,不沾邊!便氣哼哼地走了。他想了又想,決定去高門附近轉轉,沒準趕上缺人就召進去了。
  • 「老人是教育路上的絆腳石」,我就希望有個絆腳石來
    文|糖小糖一朋友吐槽,老人簡直就是教育道路上的絆腳石,每一次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有老人衝出來「護小雞」,每一次父母給孩子訂立規矩時,老人總是第一個破壞規矩。如果是姥姥帶,媽媽尚且好說,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媽媽只能向爸爸吐槽,矛盾壓根沒解決。
  • 手機是親子陪伴路上的絆腳石,你認同嗎?
    陪孩子的時候,讓孩子自己玩、自己學,大人在一旁看手機,這種教育不就是背道而馳嗎?家長沒有以身作則,有何底氣教育孩子?把時間給了手機,陪孩子的時間自然就沒了,不信,你問問孩子滿意這種,家長看手機陪伴的親子形式嗎?曾經在一則採訪中,看到一個男孩說,希望自己變成爸爸的手機,因為爸爸最喜歡看手機。
  • 雙語閱讀:成功路上的八塊絆腳石
    只有勇敢者才能越過這第一個絆腳石。   2.   即使有了偉大的想法,也有勇氣去追求,但除非你願意採取大量的行動,否則你的努力還是徒勞無功。寫下你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寫下你為實現目標所採取的行動步驟。把你的願景和計劃做成海報貼在你的臥室、衛生間和辦公室裡。與他人分享,這樣他們將督促你實現你的計劃。對自己負責,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   3.
  • 三類水果,或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勸你最好少碰
    水果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歡,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有些水果吃多了反而會導致熱量攝入過多,也會使你的身材越來越胖。相關調查顯示,有些水果含有的熱量堪比喝油,如果你經常吃只會導致身材越來越圓潤,成為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希望你能管住嘴。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不吼不叫,全程耐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許多父母都是暴脾氣的父母,認為衝孩子發脾氣才能夠真正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最佳的方式,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 人生一苦:拿得起,放不下(深度好文)
    人活一世,最苦的事情是:拿得起,放不下。當我們失去愛情時,放不下一段不再精採的感情,當我們失去名利時,放不下一份虛榮,捨不得的掌聲。這一种放不下又忘不掉的心情,是最讓人受煎熬的!而那些走進心裡的人和事,又豈能說放就放,說忘就忘……放不下是因為愛得太深,放不下是因為心有不甘。其實,生活中並不需要那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是真的不能割捨。
  • 劉墉跟你分享人生經驗!不要成為子女絆腳石,心安了,日子也自在
    劉墉對待每一天都非常豁達,凡事不需要過度擔心、庸人自擾,而對待孩子也是。他曾說過:「每天都打電話給子女的父母,其實是蠻可憐的,心情一下起一下落。」有的時候孩子只是一時情緒低落,但做父母的卻比他們更緊張。學會放手很重要雖然劉墉指出常掛念孩子的父母「很慘」,但又隨即承認自己也是。
  • 「溺愛」的鍋家長背不起,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父母照顧孩子是應該,但不是孩子的一切都需要你替他做。家長們往往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和內向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內向只是安靜、保守、喜歡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往往是遇到問題想要去逃避,不去解決,消極應對。
  • 至減肥人士:這4種零食,也許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少碰為妙
    對於很多女性朋友來說,減肥也成了熱議的一個話題,都希望自己保持苗條的身材,所以在平時,也會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減肥,但是,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多數女性也是因為日常管不住嘴,愛吃一些零食,但是像一些零食,其中的熱量含量相對較高,對減肥非常不利,也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若能及時遠離的話,或許有助保持好身材。
  • 5種常見主食,可能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勸嘴饞黨少碰為妙
    但是,多數女性往往由於管不住嘴,愛吃一些美食,就會導致熱量攝入超標,造成身材肥胖的情況,所以,減肥也並不是一件小事。其實,在減肥期間,除了控制好零食的攝入之外,像一些主食,也是多數人所糾結的,因為主食一般都是一些高熱量精細化的食物,攝入過多,就會造成肥胖的情況。尤其是以下這種常見主食,也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勸女性還是最好管住嘴。
  • 「201萬年薪張霽」:第一學歷不應該是進取路上的絆腳石
    特別是從張霽身上,告訴我們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進取的路上,努力才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高呼第一學歷重要——它不應該是絆腳石,更應該是鼓勵!在大學擴招速度不快的時候,大學生是企業招聘的「香餑餑」,門戶之爭還不明顯。
  • 老公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孫儷、袁詠儀重重地點頭
    孫儷也曾面臨相同的情況,她曾發過一條微博——我:妹妹,你今天吃飯不乖,晚上不可以看電視,玩玩具了……我還沒說完,爸爸(鄧超)就衝出來了: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經很怕你了……對此,孫儷說:爸爸在家就是我教育孩子的絆腳石。
  • 心理測試:你認為奈何橋是以下哪種樣子的?測你內心最放不下什麼
    心理測試:你認為奈何橋是以下哪種樣子的?測你內心最放不下什麼一、二、三、一、你放不下別人的看法你是一個很在乎別人看法的人,在你的生活中,你一直是為了別人而活,為了別人的眼光,討論,一直束縛者自己,很難真的放鬆下來,一直在為身邊的人著想,這樣沉重的生活
  • 你的偏見是阻礙孩子進步的絆腳石
    他說他突然想起來,是他今早邊吃早餐邊感覺嘴角痛,於是手拿剩下的那口麵包,進衛生間照鏡子,發現嘴角冒了顆痘,為了空出手擠痘,他隨手將麵包放洗手臺上了。結果給忘了。我認為我老公在未搞清楚事情原委,就斷定是蛋哥做的,這是他對蛋哥的偏見。我老公對蛋哥的偏見還很多,比如,只要他在家找不著東西,就認為是蛋哥亂拿弄丟的。
  • 不做絆腳石|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幫扶者
    >沒想到還真是我所料到的,她正在輔導孩子學習!重點其實是想向她表達不要給孩子定性和定義,因為在輔導過程中,總是會向孩子抱怨:你為啥這個題不會,為啥這麼簡單的也不會,你咋又忘記了等等.......估計大部分家長都是哈。接受事物的快慢程度,其實多方面因素,本身對這個感興趣不,在不在狀態等等都會影響。
  • 常吃的3種「菜」,是夫妻備孕路上的「絆腳石」,你吃過哪些?
    ,可是別人都一碰就懷自己卻「久碰不懷」。直到閨蜜的寶寶出生後,她才感覺自己真的很喜歡孩子。而且這個時候家裡面的老人還有老公也有些著急,覺得這個家丈夫一人掙錢已經夠花,兩個人年齡漸漸增加是時候要個寶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