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修養,從草根逆襲成了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且他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他的教育思想,對整個曾氏家族都起了很大的影響。據調查,曾國藩家族二百多年間英才輩出,大多成為各領域的精英,至今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的家族,在古今中外都是比較很少見的,而原因可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曾國藩教給孩子的東西,正是當下很多家長都希望教給孩子的。
《讓孩子學會思考》就是一本這樣的教育指南,家長能從中獲知什麼才是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本書的作者是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託爾伯格,兩人都是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尤其是達琳·斯威特蘭,她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已經二十餘年了,是位極負盛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
今天的孩子生長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習慣了速戰速決,也表現出了對父母前所未有的依賴,但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有犯錯誤的機會,而家長就是造成孩子在這種錯誤裡越陷越深的主要原因。《讓孩子學會思考》本書指出了5種家長常落入的陷阱,並提供了實用可行的方案,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培養出有自信、獨立自強和善於思考的孩子。
①解救陷阱
看到孩子陷入困境就心疼,所以家長們常常會急不可耐地為孩子解決問題。
曾經有家長給老師發信息,要求老師給孩子調位置,而且家長要求換位置的理由還很特別:孩子的同桌經常佔了大半個桌子;左邊的同學喜歡上課跟孩子講話,會連累到孩子受批評;前排的同學經常轉過頭跟孩子扮鬼臉;周圍的同學成績不好,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作為老師,已經被家長的各種理由搞崩潰了。
以上的問題,並不是調個位置就能完全解決的。當孩子上學之後,他就已經開始和社會發生連接了,也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社交。
每個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磕磕絆絆,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處理問題。只是作為家長,我們想為孩子掃清障礙的欲望太強烈,或者自己無法忍受袖手旁觀的煎熬,所以總是向孩子伸出解救的手,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入了陷阱。
②火速陷阱
當今時代,有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需求總是立即響應,讓孩子的需求得到即刻的滿足。當看到孩子為此感到開心的時候,家長也是欣慰的。但這種做法只會加劇孩子對即刻滿足的預期,卻不願為任何事情而等待。
關於延遲滿足,最著名的莫過於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了。實驗者給一組三、四歲的兒童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們,他們會離開15分鐘,如果等他們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額外一塊棉花糖。研究發現,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不但學業成績更好,而且不會輕言放棄,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意氣用事。
家長如果刻不容緩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少耐心,教會孩子學會思考,再付諸行動,是家長應該要做的一項主要工作。
③壓力陷阱
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輾轉於各個培訓機構,接受各種課程的學習和潛能的開發。比如說,孩子的成績不夠優秀,家長就請家教補習功課;為了讓孩子能言善辯,就學習演講與口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也讓孩子去學一樣樂器……
家長總想著孩子是十項全能,卻不曾想過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達到。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至少在某些方面,還不具備家長所期待的能力。
其實這個壓力,是家長自己的壓力,並不是孩子的。家長的眼裡總是裝著別人家的孩子,常常讓孩子為了自己眼中的「優秀」而奮鬥,卻從沒問過孩子,這是不是他們想要的。因而不經意間就落入了壓力陷阱,卻還渾然不知。
④給予陷阱
很多家長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都是儘自己的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切他們想要的條件。但是他們卻落入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陷阱,讓孩子認為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想到有些東西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的。
其實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反而是教他們自食其力的時候。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會更好。只是很多家長,往往堅守不了自己的原則,只要孩子撒個嬌或者哀求一下,家長就會滿足他們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給予孩子想要的物質,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滿足。因為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想要的東西都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自己小時候無法得到的東西。
⑤負罪陷阱
很多家長都知道,只要給孩子設定規矩或者拒絕孩子的請求,都會讓孩子不高興。看到孩子難過的樣子,家長心裡就產生了負罪感,甚至會懷疑自己的決定。忙碌的家長更容易落入負罪陷阱,因為他們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會將滿足孩子的需求作為他們彌補的方法。
曾經在放學的路上,聽到一個兒子對父親說:「爸爸,你昨晚沒檢查我的書包,害我語文書沒有帶,被老師批評了。」聽了兒子的話,這位爸爸很容易就產生了負罪感,為了減輕孩子的不悅和自己的罪惡感,爸爸很可能答應兒子買他喜歡的玩具給他。
這樣做會讓父母成為過錯方,只要孩子因為父母而產生不適,父母因為心生愧疚,試圖通過為孩子提供想要的一切來進行彌補。
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種樹人種下了樹苗,但是澆水卻沒有規律,有時隔三五天,有時十幾天才澆一次;而且澆水的量也不一樣,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林清玄對這個事情感到很好奇,忍不住向種樹人尋求答案。
種樹人說:「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要自己學會在土裡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能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如果我們每天都定時定量澆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澆水或者遇到狂風暴雨,樹苗就活不成了。」
其實,不只是樹,人也一樣,需要獨立去成長。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每次都會挺身而出,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只會阻礙孩子鍛鍊的機會。
父母可以幫孩子解決很多問題,這對大人來說問題不大,但對孩子來講,卻失去了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家長經常性的解救行為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思維定勢,認為總是會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的,自己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①遇到困難偷著樂
和過去相比,現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相對比較少,但是也失去了可以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當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伸出援手,把拯救的機會留給孩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他們鍛鍊的機會,既可以讓學會思考,又能樹立自信。
②讓等待成為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必修課
因為即刻得到滿足,使孩子已經不懂得什麼叫做等待了,所以讓孩子學會心平氣和地等待,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說,孩子請求你幫忙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等待一下,告訴孩子要等你把手裡的活忙完,再去幫他;當孩子在商場看到某樣東西,不要馬上買給他。
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吃飯的時候,有個孩子跟媽媽說:「媽媽,你給我炒個雞蛋。」
而另外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媽媽,你現在有時間幫我炒個雞蛋嗎?」
如果媽媽說她現在很忙,沒辦法炒雞蛋,第一個孩子可能會很生氣,但是第二個孩子可能會和媽媽商量如何解決問題。
在一件事情當中不僅考慮自己,也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才是家人的實質。
④過程比結果重要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張優秀的簡歷,不遺餘力地將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學業上。每天晚上甚至周末的時間都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只為了最後的成績或獎項,將關注點都聚焦在客觀事物上,而不是孩子為了達到目標所作的規劃、付出的努力。
⑤教他們自食其力
美國總統裡根在12歲的時候,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裡根去找父親要錢賠償時,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於是,裡根周末、假日就去外面打工,半年後,終於掙到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想要的東西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甚至是不勞而獲,他們已經將父母為他們買東西視為理所當然,不曾想過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讓孩子學會思考》給我們的啟發是:父母不一定要教給孩子很多的知識,也不一定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一定要教會孩子學會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長中的每個問題,都是孩子成長的階梯,這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時間裡從容面對生活的困境和人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