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各個學校都到了期末的考試季,對於孩子成績的擔心、焦慮又瀰漫在空氣中。
昨天辦公室裡一位媽媽對我說:「原來在沒孩子的時候,看到有人說焦慮孩子的學習我都挺不理解的,孩子嘛,哪能各個都優秀。但是自己當了媽,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真的覺得心都操不完,小的時候還好,吃飽了睡好了身體好就行,但是現在上學了,真的不能不擔心成績,畢竟這會關乎孩子的未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以前心太大了,兒子平時成績一般般,是屬於在中遊的孩子吧,越是這樣不好不壞,卻越讓人擔心。孩子也不是不知道上進,每次考完試壓力都很大,之前還把卷子藏起來過。不知道這次考完會怎麼樣,讓人擔心。」
「為什麼把卷子藏起來?」一旁的人有點好奇。
「就是因為成績太一般了,哎~」嘆了口氣,這位媽媽接著說:
孩子拿到試卷心裡肯定也是怕的。他把卷子揉成了一團,悄悄的藏在抽屜裡,覺得好像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會發現了。幼稚嗎?確實。期末考試卷子不見了,爸爸媽媽怎麼會不知道呢?
其實出了成績當天我就在家長群裡收到了老師的通知,等了一天看到兒子沒動靜,我真是一肚子火,考得好不好到再其次,但是一聲不吭真的不行!回到家就開始質問兒子:「試捲去哪裡了?考了多少分?」
孩子一邊哭一邊把揉成一團的卷子從抽屜裡拿出來,哆哆嗦嗦的捋平。我看到那個紅筆標出的80分真的血壓都上升了!才二年級啊!80分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成績了。
「還好意思哭!你為什麼要把卷子藏起來?」我幾乎是吼出來的。
「我害怕媽媽打我,考得實在是太差了,我怕你不要我了。」兒子已經哭的喘不上氣了。
明明老師你知道嗎?聽完兒子說那句他怕我不要他的話,看著孩子的小身板一邊哭一邊抖,我的心裡真的百感交集,孩子已經把成績不好和爸爸媽媽會不要他劃上等號了。我挺反思我的教育方式的,也擔心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做家長的唯成績論,但是如果沒有要求,又顯然是不合適的,以後怎麼讓孩子好好學習?我真是非常兩難。
同樣為人父母的我,太能理解這位媽媽對孩子的焦慮和期待了,但是因為內心糾結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就選擇閉口不談,不太合適。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的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知道:在他們承受挫折的階段,爸爸媽媽有能力和孩子一起找到問題,做好孩子堅實的後盾。
一、和老師保持溝通,全面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有些爸爸媽媽對於和老師溝通是有點擔心的,但是在這裡我首先要提醒爸爸媽媽們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就覺得老師面前矮了半截,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態度。記得我給孩子開第一次家長會的時候,老師曾說過:你對孩子的態度,就是老師對你孩子的態度。如果你都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老師也不會,老師只會把精力投給那些被家長關心的孩子。
所以,有必要讓老師了解你對孩子的用心。在孩子的成績出現偏差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不是專心聽講?老師平時的提問能不能準確的回答?有沒有跟不上的情況?需要怎樣改善?家長平時應該怎麼和老師做好配合?
和老師的溝通中爸爸媽媽可以比較清晰的了解到影響孩子孩子的學習時間大部分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高效的在校學習無疑能夠解決大部分學習上的問題,要保持高效學習,專注非常重要。請老師有意識的多提問孩子,能夠幫助孩子保持課堂的學習狀態。
二、從解決問題開始學習,事半功倍
當我們問孩子:你為了什麼學習?可能大部分孩子都答不出來,腦子想到的也可能是來自於長輩的非常宏大的目標: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了找一個好工作,但是這些跟孩子現在有什麼直觀的聯繫?孩子們是很難體會的。
我們不妨把這個目標縮小,小到一個眼前就能看到的目標,比如:當天完成5道課後練習題!
我們通常學習的方式是先看書,再做題。但是對於沒有掌握學習技巧,不太知道該怎樣從書裡找到重點的孩子來說,先做課後練習題再看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通過題目我們可以非常早直觀的看到:哪一部分是我們知道的?什麼是不知道的?可以幫我們快速而直觀地發現知識漏洞。
做題的過程先不要翻書找答案,而是先去努力解決,有什麼方法可以使用,做完題目後,再去翻書找答案,並確定自己的知識盲區,做題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在腦子裡想像,而是將解題重點和結果落在紙上,腦袋中的所想和實際能做到的往往區別很大!
使用先做練習題的方式,也能很好的幫助孩子預習,找到學習重點。預習的重要性,小學開始,老師們就是不斷強調的,然而能夠有效預習的孩子實在非常少,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們不了解這樣做的原因,反正老師也會講到,為什麼還要提前看呢?
而先做了課後習題,孩子們發現了問題再去預習心態就會截然不同,孩子們就能比較直觀的感受到:這個章節要學習什麼,哪些是重點,哪些自己不太明白,避免了在學習中分神。
三、讓孩子看得到學習效果,提升學習信心
明明有個同事,是個7歲男孩子的媽媽,前一段時間就在為孩子寫字太差發愁:讓他練吧,不自覺!而且寫來寫去也沒有進步!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達標!四、永遠不要說讀書無用
有些爸爸媽媽在工作上遇到問題,回家就會忍不住吐槽:「讀書有什麼用呢?不是照樣給人家打工?這個世道,有錢才是王道!」可以說,目前中國最能賺錢的大佬們,大多都是讀過大學的,甚至都是非常好的大學畢業的。你還相信讀書無用嗎?
也有人說:他們的孩子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即使不讀書也沒事!
事實上呢?他們從不會讓子女過早開始賺錢,反而會創造一切機會讓子女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
對他們而已,讀書當然不是為了學歷,但是讀書卻是他們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過程,是精英複製的一種方式。
所以,他們通過讀書、接受教育,留在了上層社會。可悲的是,社會上還在宣傳讀書真的沒用,讓本可以有更多選擇的人生路越走越窄。
想起去年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說過的一段話:
社會上有一股奇怪的風氣,不少話語者宣稱大學生太多了。或是說焊工掙得比畢業生多,以此來證實讀書無用。
而這種短視的騙局,終將破壞我們的未來。
父母的態度和言行,將深遠的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逐漸的長大,我們的關注點也逐漸不同,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有好成績有好未來,這沒錯。但是拿一張高分的卷子回家爸爸媽媽就滿面笑容,一張不盡如人意的卷子回家就滿臉愁容甚至拳腳相加,很難不讓孩子把成績好爸爸媽媽才愛自己聯繫起來。分數成為維繫父母與孩子之間唯一的通道,無疑是可悲的。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考試是為了檢測你到底學了些什麼,學的怎麼樣,你一門學科拿了高分,可以說明你在該門學科的學習能力強,或者說有天賦,這可以為你日後選擇發展方向奠定基石。考的不好,我們要反省自己,是否認真努力的渡過學習時光?也能明白自己在班級,社會上的一個競爭力排名。從而調整自己,哪差了補哪?
兒時的我們多希望自己能快快長大,不再有考試和學習的煩惱,然而,當我們匆匆長成了大人,有了孩子,那些曾經讓自己頭疼的問題又以另一種方式輪轉回來,只是這次,我們的身份變了,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煩惱,孩子,真的讓我們再一次體會了一遍人生。
當我們勇敢的面對了不完美,才有走向完美的可能性,擁抱了負能量,才有能力去展現正能量,和孩子再走一遍成長的路,從領跑到陪跑,最終看著那個加速前進的身影,奔湧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