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養孩子容易,教育好孩子難。」
當下,如何教育好自家孩子,就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病,也是最頭疼的事情。
其中,父母們最頭疼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寫學業。
因為每次都是一寫作業就是雞飛狗跳的場面。而不寫作業時,又是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這樣的感受陪過孩子寫作業的父母都體驗過了。
就連很多清華北大畢業的父母 ,也不禁感慨:「要不是孩子長得太像我了,我甚至懷疑是否抱錯了。」
原來高學歷的父母也會有這樣的煩心事啊!
消息一出,不禁有網友說:「我上輩子不知道做了什麼壞事,這輩子要懲罰我陪孩子寫作業。」
更有人反思:高學歷的父母也教育不了讀小學的孩子,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殊不知失敗的教育,離不開下面這三個原因:
一、孩子不努力
二、爸爸不出力
三、媽媽用蠻力
中國有句俗話:「一個巴掌拍不響」。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在教育上就像是一雙手。要想巴掌拍得響,就要互相配合,互相回應。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努力,孩子不努力,那就是孤掌難鳴的結果。這樣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
父母和孩子兩者之間,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孩子的學習如何,都取決於孩子自己,孩子的命運最後也都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者,扮演的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就像學校老師一樣的職責。因此 ,父母日常要做的也是督促,引導孩子,喚醒孩子內在的無限潛能。讓孩子真正的愛上學習,自覺地去努力。
我曾經在一本教育領域書籍裡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不努力的人,別人想拉你一把,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裡。」
當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知道要去努力學習,父母再怎麼逼迫孩子學習,也是「對牛彈琴」,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定要從根本上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孩子才會主動的去學習。
我妯娌的小兒子,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迷上了玩手機遊戲。父母給他講道理,他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妯娌生氣了罵他:「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去撿瓶子賣錢買饅頭吃,不然就餓死了」。她兒子問媽媽:「瓶子賣多少錢一個?」我妯娌就說:「撿一百個瓶子才能賣一塊錢,饅頭就是一塊錢一個。有時候,一天時間都不一定能撿到一百個瓶子。意味著你一天有可能連饅頭都沒得吃哦!」
自那天起,我妯娌兒子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就想著要好好學習,將來人生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一位臺灣作家說過說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覺得他是為了父母而學習,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孩子就沒了學習的動力。
當孩子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不用父母的催促和監督,孩子也一樣會努力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率的。
給父母的建議:
1. 父母要給孩子踹口氣的機會,不要逼迫孩子太緊了。否則適得其反。
2. 要以「緊鬆緊」的節奏來管理孩子的學習。就是剛開始要管緊一些,然後適當的讓孩子輕鬆一下。看著孩子「放風」時間已過,又開始管緊一些。這樣無限循環,直到孩子自己能管理自己的學習為止。
3. 父母不要給孩子套上不切實際的遠大理想,否則孩子會活得很辛苦,最後也達不到父母想要的結果。
4. 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每次考試的分數,孩子考好了,父母要適當的表揚一下。孩子考差了,父母也不要貶低孩子,適當的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
5. 父母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優秀的孩孩子是誇出來的 ,不是打擊出來的。
媽媽用蠻力
昨晚,我和媽媽視頻聊天。媽媽告訴我,我堂妹的女兒吵著要離家出走。原因就是我堂妹當初逼著孩子去讀理科,還說理科考大學的專業選擇多,以後好就業。我堂妹的女兒其實喜歡的是文科 而且文科學得也比理科好一些。可是我堂妹拿命要挾孩子去讀理科。結果可想而知,堂妹的女兒多次小測成績墊底,回家和媽媽訴苦。我堂妹不僅不安慰一下女兒,還說:「不聽話就滾」。堂妹的女兒一氣之下跑到外婆家,她小時候和外婆最親。現在孩子外婆外公都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還把我堂妹臭罵一頓。
大家要知道,孩子成長的路上,媽媽越是用蠻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會失去更多。
媽媽蠻力教育下,越是壓迫孩子,孩子就越是變得叛逆不想好好學習,最後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多聽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才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否則孩子只想逃離媽媽的身邊。
教育孩子不能用蠻力,就像扁擔的兩頭,只有平衡才能走的更遠,一方的用力和過重,都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給用蠻力媽媽的建議:
1.媽媽每天給孩子說出心裡話的機會,然後適當的指導孩子。
2.媽媽要給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幹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只要是正常範圍之內的事情,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幹預孩子。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尊重自己,更會拉近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3. 家長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孩子不擅長的事 ,家長就要揚長避短。
爸爸不出力
先來看一組網上那些爸爸單獨帶娃的精彩瞬間吧。
這位爸爸帶娃真不靠譜,真擔心他把嬰兒車坐塌了。
這是爸爸帶娃還是娃帶爸爸?
孩子還沒睡著,爸爸就睡著了。
看著這些「父愛如山」的畫面,果然爸爸帶娃很不靠譜啊!
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是個坑娃「小能手」;孩子長大了,又盡幫倒忙,簡直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我的老公,在孩子小時候也是坑娃「小能手」。他休息時帶娃,孩子的紙尿片都一大包尿,也不知道要更換。他休息時,我煮飯,他帶娃,結果孩子自己在那裡吃腳指頭,他卻睡得打呼嚕。孩子長大了,讀小學,讀初中他就沒管過孩子的學習。平時不管不顧就算了,我在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候,他老是打岔、插嘴、扮好人,好像他就是孩子的「好爸爸」,而我就是那童話故事裡惡毒的後媽似的。
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全力以赴的辛苦付出,卻得不到認可,還要被質疑。而爸爸永遠不懂媽媽的辛苦,永遠和媽媽「對著幹」,爸爸只是工作之餘,偶爾的「關心」孩子。就這樣的「關心」,大部分時候還是很不靠譜的。
面對像爸爸這樣的「甩手掌柜」,媽媽當然是心裡很不爽的。
殊不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的責任更大。人們常說的「父愛如山」 ,說的就是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爸爸們千萬不要覺得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個人。爸爸們都長點心吧!
一個完美的家庭教育是:母親給予孩子關愛,父親給予孩子力量和依靠。如果只想依靠媽媽一人之力去教育孩子,那註定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缺失的。
給爸爸們的幾點建議:
1. 爸爸要做媽媽的好幫手,共同教育好孩子。
2. 爸爸和孩子相處時,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一定要迅速進入「好爸爸」的角色。
3. 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爸爸不要滅媽媽的「威風」。否則,孩子會覺得凡事會有爸爸撐腰,那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努力就白費功夫了。
4. 爸爸要支持、理解媽媽教育孩子的辛苦。多點給媽媽加油鼓勁!
教育孩子的路上,孩子有孩子的不易,家長有家長的艱辛。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孩子和家長要經常換位思考一下對方的不易,就能更加理解對方,支持對方。這樣,家庭教育就會相對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