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爹媽必看)

2021-02-19 學生安全教育平臺

尤其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那酸爽,簡直了。

孩子沒上學之前,壓根沒把小學當回事,親子班、學前班、幼兒園都上了,小學不是so easy嗎?不說100分,90分沒問題的吧?

我還是太年輕了,看看二年級的數學:你媽年齡是你的n倍,你幾歲?全家的年齡給你來個排行,你和你媽差幾歲?你爸和你媽的年齡和是多少?你爸媽年齡是你的幾倍?

再看看我們的「小祖宗」,寫個作業磨磨蹭蹭,字寫得歪七扭八,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組織的接頭暗號。

一會兒橡皮擦不見了到處找橡皮,一會兒筆不好寫去換筆,再從頭到屁股撓一遍,每寫幾分鐘作業休息5分鐘。

看到這,火氣蹭的一下就上來了,一天天雞飛狗跳的,心梗、腦梗、拍桌子骨折的家長比比皆是。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芸芸眾生,朝九晚五的謀生、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扮演我們的各種社會角色。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

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

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孩子不努力

教育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其本意大概是「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

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的學習無論怎麼樣,都取決於自己,掌握於自己手中。

父母作為教育者,扮演的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我們要做的是督促,引導,喚醒他內在的動力,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與努力。

而如今,不少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自身定位的模糊迷茫。導致自己扮演了一個集「說教」「填餵」「打壓」於一身的角色。

起早貪黑的是家長,為作業急躁焦慮的是家長,甚至去輔導班抄筆記的還是家長……這與教育的本意相差甚遠。

「一個不努力的人,別人想拉你一把,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裡。」

當孩子沒有主動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大人再怎麼著急逼迫,效果都微乎其微的。

真正的教育就是從根本上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主動的去學習。

泰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五歲的兒子經常吵著不想去學校。媽媽好說歹說都沒用,她給兒子和自己都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撿垃圾。

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不想上學就必須要外出賺錢,一個人不能無所事事。

他們提著蛇皮袋,連續走了約3公裡的路,一路上不停尋找有用的垃圾。

太陽很大,小男孩滿頭大汗,不停喊著好累、想回家,

撿了四五個小時,好不容易撿滿一整袋的瓶子,卻只賣了2泰銖(約人民幣0.4元),孩子已經累得癱倒在路邊。

小男孩可憐兮兮的問媽媽:「我們可以坐公車回家嗎?」

媽媽平靜地說:「坐公車要10泰銖(約人民幣2元),你有多少錢?」

男孩舔舔嘴唇,繼續往家走。

那天起,小男孩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好好學習,人生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一位臺灣作家說過說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別讓孩子覺得他是為了爸媽而學習,一旦他有這種想法,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

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能收穫成就感和興趣,不用被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 給父母的建議:

1. 減少過於嚴厲管教,防止孩子認為你讓他學習是為了你的面子,是父母的工具人。

2. 不要事無巨細的全方面管理孩子的學習,某些事情適當放手,培養學習主動性。

媽媽用蠻力

昨晚,初二的表妹哭著給我打了個電話。

「姐,我上次考了第十六名,題目偏難,我媽知道後就給我買了所有科目的試卷。

我一天寫四張試卷,寫了一個月才寫完,我想寫完之後可以放鬆一下、玩一下了吧?

我媽就說:考第六,還有臉玩?今天還說要把我的課外書都賣了,我受夠了。」

表妹不過是一次的考試失利,媽媽就像炸彈引爆,急躁迫切的想把孩子拉回。

要知道,越是用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失去的更多。

使用蠻力教育下的孩子,明明自己也想著要寫作業,可每次受到母親那些野蠻的「壓迫」,就變得不想寫,產生逆反心理。

用力型媽媽的一個弊端:

媽媽會陷入自我感動中,強調自我犧牲,自我付出:想著明明做了這麼多,孩子還不領情,變著法兒來氣我。

在一期《奇葩說》上,黃執中說過:

「不要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現伴侶的內疚感,覺得犧牲很大就不要去犧牲,開開心心的生活,讓自己的幸福感溢出來,這種外溢才是對伴侶最好的滋養。」

不止是伴侶,在所有的關係中,自我犧牲的付出感,都是很危險的。

因為付出感的背後是一種自我感動,這種感動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道德籌碼,而這些籌碼,最終都是要兌換的。

明明是為了孩子將來的成長,但是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

教育不能用蠻力,就像扁擔的兩頭,只有平衡才能走的更遠,一方的用力和過重,都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 給媽媽的建議:

1.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健康飲食和鍛鍊,保證基本的精力和能量供應。

2. 可以每天給孩子留出吐槽的時間,留出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間。

3. 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這些都會減輕孩子的壓力,也會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能量。

爸爸不出力

先來看一組網上那些爸爸單獨帶娃的精彩瞬間吧。

「這天兒真不錯,開敞篷車出來兜兜風。」

「媽媽,你認識這個人嗎?他睡了已經有兩個小時了。」

看著這些「父愛如山」的畫面,果然,在「最佳豬隊友」這件事上,爸爸們從來不會讓媽媽失望。

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個坑娃小能手;孩子大一點,盡幫倒忙,簡直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平時不管不顧,在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候,打岔、插嘴、扮好人,合著他就是孩子的「好爹爹」,你就是那童話故事裡惡毒的後媽。

閨蜜冰冰的老公就是這樣的「慣犯」,他們經常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爭吵。

孩子爸總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來一句:「孩子壓力已經很大了,你就不要再逼他」

冰冰第一反應就是:「我不逼他,那你來教好了!」

媽媽自己累死累活的全力以赴,為孩子的學習事業努力,卻得不到認可,還要被質疑,而爸爸永遠不懂媽媽的苦,永遠「對著幹」,爸爸只是工作之餘,偶爾的「關心」。

面對這樣的「甩手掌柜」,媽媽當然是不爽的。

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的責任更大,千萬不要覺得育兒很簡單!

母親給予愛,父親給予力量和依靠,這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只想依靠一人之力去教育孩子,那怕是痴心妄想。

教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也需要爸爸出出力。

真正有擔當的男人,必不會責怪自己的妻子沒把孩子教育好。

愛當甩手掌柜的人,才是最愛推諉抱怨之人!

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兩個人花點時間,好好談談,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把孩子教的更好。

◆ 給爸爸的建議:

孩子教育,是每個家長都應該親身參與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每個人都不容易,孩子不妨換位思考家長的苦。

家長也換位思考孩子的煩,好好體諒一下互相的難,大家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對父母來說,比保護孩子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離開父母時,擁有豐滿的羽翼、獨自飛翔的能力。

總之,教育就是平衡各種矛盾後做出的取捨。

點個「在看」,大家一起齊心協力,適當的放手,得體的退出,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相關焦點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一生E本分享|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深度好文~)
    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體重,肚子圓得像個地球儀:「還下腰呢!我哪有腰啊!」聽她說完我噗嗤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的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
  • 家庭教育的誤區: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的家庭,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殊不知失敗的教育,離不開下面這三個原因:一、孩子不努力二、爸爸不出力三、媽媽用蠻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在教育上就像是一雙手。要想巴掌拍得響,就要互相配合,互相回應。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努力,孩子不努力,那就是孤掌難鳴的結果。這樣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父母和孩子兩者之間,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孩子的學習如何,都取決於孩子自己,孩子的命運最後也都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有沒有發現,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數都存在這種通病: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 垃圾教育定律: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如果失去家庭教育做輔助,學校教育很有可能孤掌難鳴。 俞敏洪曾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方法,但是失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縱觀身邊,趕場子似的培訓班,陪寫作業,陪到心梗,是我們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還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付出全部,卻養不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向上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或許,教育失敗的根源,正在於此: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 家庭教育失敗原因,你知道嗎?
    現在家庭教育失敗·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孩子不努力, 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背著書包,手裡拎著提包,懷裡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的催促: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而身邊那個孩子,手裡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 很多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毀在了這三點上,可謂費力不討好
    媽媽總是逼著孩子學習,上輔導班,做功課。而爸爸總是說,教育要循序漸進,給孩子留點玩的時間,孩子開心了,學習自然就會好。我想這時媽媽的心理肯定是在想:好吧,你是親爹,我是後媽。「親爹」永遠都是為孩子著想,而「後媽」,永遠都是跟孩子對著幹。
  • 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
    導讀: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屆養孩子的爹媽,不配有工作
    我偶爾下午工作不忙,溜出來去學校門口接孩子的時候發現,學校門口停著兩排車,接孩子的不是爸爸就是媽媽,那可是下午三點,他們都不上班嗎?我覺得我不配當媽媽,我不配當媽媽還上班。」或者說,上班族,配不配當爹媽?前段時間「怒退家長群」,再一次成了熱點新聞,又講出了很多中年人對於教育孩子和老師間的隱痛和矛盾。
  • 孩子「輸不起」,並非承受不了挫折,而是家長忽略了失敗教育
    表姐的女兒今年四歲,還沒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她表達情緒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尖叫,尤其是不開心的時候,磕了碰了會尖叫,得不到喜歡的糖果也會尖叫,讓家裡人十分頭疼,為了避免她尖叫,家裡人事事順著她,寵成了「混世小魔王」。
  • 只要爹媽夠努力就沒有不開心的孩子
    放不開?先來場熱身吧!根據STEAM教育原理,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尋找球掉落在哪個桌腿,感知神秘物理和工程原理的奧秘,吸引「小小科學家」的好奇心。「強」互動:親子快樂投球好玩的東西,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 6-12歲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缺乏主動思考意識,家長如何培養?
    各位媽媽們,有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挺累的?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白天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學、下班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還要陪孩子寫作業,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換來孩子的努力。針對以上情景,如果媽媽通過引導,告訴孩子乾淨的房間的好處,讓孩子體驗不打掃房間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