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那酸爽,簡直了。
孩子沒上學之前,壓根沒把小學當回事,親子班、學前班、幼兒園都上了,小學不是so easy嗎?不說100分,90分沒問題的吧?
我還是太年輕了,看看二年級的數學:你媽年齡是你的n倍,你幾歲?全家的年齡給你來個排行,你和你媽差幾歲?你爸和你媽的年齡和是多少?你爸媽年齡是你的幾倍?
再看看我們的「小祖宗」,寫個作業磨磨蹭蹭,字寫得歪七扭八,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組織的接頭暗號。
一會兒橡皮擦不見了到處找橡皮,一會兒筆不好寫去換筆,再從頭到屁股撓一遍,每寫幾分鐘作業休息5分鐘。
看到這,火氣蹭的一下就上來了,一天天雞飛狗跳的,心梗、腦梗、拍桌子骨折的家長比比皆是。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芸芸眾生,朝九晚五的謀生、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扮演我們的各種社會角色。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
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
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孩子不努力
教育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其本意大概是「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
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的學習無論怎麼樣,都取決於自己,掌握於自己手中。
父母作為教育者,扮演的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我們要做的是督促,引導,喚醒他內在的動力,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與努力。
而如今,不少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自身定位的模糊迷茫。導致自己扮演了一個集「說教」「填餵」「打壓」於一身的角色。
起早貪黑的是家長,為作業急躁焦慮的是家長,甚至去輔導班抄筆記的還是家長……這與教育的本意相差甚遠。
「一個不努力的人,別人想拉你一把,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裡。」
當孩子沒有主動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大人再怎麼著急逼迫,效果都微乎其微的。
真正的教育就是從根本上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主動的去學習。
泰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五歲的兒子經常吵著不想去學校。媽媽好說歹說都沒用,她給兒子和自己都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撿垃圾。
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不想上學就必須要外出賺錢,一個人不能無所事事。
他們提著蛇皮袋,連續走了約3公裡的路,一路上不停尋找有用的垃圾。
太陽很大,小男孩滿頭大汗,不停喊著好累、想回家,
撿了四五個小時,好不容易撿滿一整袋的瓶子,卻只賣了2泰銖(約人民幣0.4元),孩子已經累得癱倒在路邊。
小男孩可憐兮兮的問媽媽:「我們可以坐公車回家嗎?」
媽媽平靜地說:「坐公車要10泰銖(約人民幣2元),你有多少錢?」
男孩舔舔嘴唇,繼續往家走。
那天起,小男孩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好好學習,人生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一位臺灣作家說過說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別讓孩子覺得他是為了爸媽而學習,一旦他有這種想法,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
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能收穫成就感和興趣,不用被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 給父母的建議:
1. 減少過於嚴厲管教,防止孩子認為你讓他學習是為了你的面子,是父母的工具人。
2. 不要事無巨細的全方面管理孩子的學習,某些事情適當放手,培養學習主動性。
媽媽用蠻力
昨晚,初二的表妹哭著給我打了個電話。
「姐,我上次考了第十六名,題目偏難,我媽知道後就給我買了所有科目的試卷。
我一天寫四張試卷,寫了一個月才寫完,我想寫完之後可以放鬆一下、玩一下了吧?
我媽就說:考第六,還有臉玩?今天還說要把我的課外書都賣了,我受夠了。」
表妹不過是一次的考試失利,媽媽就像炸彈引爆,急躁迫切的想把孩子拉回。
要知道,越是用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失去的更多。
使用蠻力教育下的孩子,明明自己也想著要寫作業,可每次受到母親那些野蠻的「壓迫」,就變得不想寫,產生逆反心理。
用力型媽媽的一個弊端:
媽媽會陷入自我感動中,強調自我犧牲,自我付出:想著明明做了這麼多,孩子還不領情,變著法兒來氣我。
在一期《奇葩說》上,黃執中說過:
「不要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現伴侶的內疚感,覺得犧牲很大就不要去犧牲,開開心心的生活,讓自己的幸福感溢出來,這種外溢才是對伴侶最好的滋養。」
不止是伴侶,在所有的關係中,自我犧牲的付出感,都是很危險的。
因為付出感的背後是一種自我感動,這種感動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道德籌碼,而這些籌碼,最終都是要兌換的。
明明是為了孩子將來的成長,但是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
教育不能用蠻力,就像扁擔的兩頭,只有平衡才能走的更遠,一方的用力和過重,都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 給媽媽的建議:
1.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健康飲食和鍛鍊,保證基本的精力和能量供應。
2. 可以每天給孩子留出吐槽的時間,留出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間。
3. 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這些都會減輕孩子的壓力,也會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能量。
爸爸不出力
先來看一組網上那些爸爸單獨帶娃的精彩瞬間吧。
「這天兒真不錯,開敞篷車出來兜兜風。」
「媽媽,你認識這個人嗎?他睡了已經有兩個小時了。」
看著這些「父愛如山」的畫面,果然,在「最佳豬隊友」這件事上,爸爸們從來不會讓媽媽失望。
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個坑娃小能手;孩子大一點,盡幫倒忙,簡直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平時不管不顧,在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候,打岔、插嘴、扮好人,合著他就是孩子的「好爹爹」,你就是那童話故事裡惡毒的後媽。
閨蜜冰冰的老公就是這樣的「慣犯」,他們經常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爭吵。
孩子爸總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來一句:「孩子壓力已經很大了,你就不要再逼他」
冰冰第一反應就是:「我不逼他,那你來教好了!」
媽媽自己累死累活的全力以赴,為孩子的學習事業努力,卻得不到認可,還要被質疑,而爸爸永遠不懂媽媽的苦,永遠「對著幹」,爸爸只是工作之餘,偶爾的「關心」。
面對這樣的「甩手掌柜」,媽媽當然是不爽的。
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的責任更大,千萬不要覺得育兒很簡單!
母親給予愛,父親給予力量和依靠,這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只想依靠一人之力去教育孩子,那怕是痴心妄想。
教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也需要爸爸出出力。
真正有擔當的男人,必不會責怪自己的妻子沒把孩子教育好。
愛當甩手掌柜的人,才是最愛推諉抱怨之人!
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兩個人花點時間,好好談談,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把孩子教的更好。
◆ 給爸爸的建議:
孩子教育,是每個家長都應該親身參與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每個人都不容易,孩子不妨換位思考家長的苦。
家長也換位思考孩子的煩,好好體諒一下互相的難,大家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對父母來說,比保護孩子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離開父母時,擁有豐滿的羽翼、獨自飛翔的能力。
總之,教育就是平衡各種矛盾後做出的取捨。
點個「在看」,大家一起齊心協力,適當的放手,得體的退出,才是父母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