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可也不無道理,因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黑暗的。從孩童時代開始,每個人都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而這些失敗都會一點點的成為我們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表姐的女兒今年四歲,還沒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她表達情緒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尖叫,尤其是不開心的時候,磕了碰了會尖叫,得不到喜歡的糖果也會尖叫,讓家裡人十分頭疼,為了避免她尖叫,家裡人事事順著她,寵成了「混世小魔王」。
可家裡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樣是有問題的,上幼兒園之後孩子忽然變「乖」了,開始變得沉默了,一開始家裡人還覺得安靜了很好,孩子長大了,可時間長了家人才發覺孩子不對勁,似乎總是不開心。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都不會順著她,還因為她尖叫而不喜歡她,小朋友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大家不像家裡人一樣喜歡她,慢慢變得心情抑鬱,覺得自己不被愛了。孩子在幼兒園裡遭遇到的是她從未遇到過的,她第一次經歷了「失敗」。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是人盡皆知的,是什麼使得芬蘭的教育如此優秀呢?這其實是與芬蘭人民對教育的態度有關的,在芬蘭有一個特殊的日子——「國際失敗日」,他們致力於把「失敗教育」滲透到芬蘭人的日常生活中,並普及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每年10月13日,芬蘭人都會鼓勵全世界人民「自曝己短」,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他們甚至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
失敗本身就是教育和成長的一部分,恰當合理的失敗教育有利於孩子釋放內心的壓力,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重視起來,再重要也重要不過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接觸到失敗,並懂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很多孩子不是害怕失敗,無法接受失敗,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來自於父母的心理上的壓力。
愛因斯坦說:「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只有從不嘗試新事物的人,才能永遠不犯錯。)作為家長,家長不必太過於為孩子的承受能力擔憂,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而不是因為害怕孩子會失敗,以要保護孩子的心態而阻止孩子嘗試新鮮事物,不想讓孩子經歷失敗,並不是為了孩子好,家長應該持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挫折,孩子像花骨朵兒一般嬌嫩,可孩子也有小草一般頑強的意志力,因此,家長不必為孩子擔憂。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孩子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害怕不被喜愛, 「你不好好學習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句話很多家長都跟孩子說過,類似於「如果你不好好XX,我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話說的多了,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覺得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只有做到爸爸媽媽期望的那樣,才會得到他們的愛。
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孩子想嘗試新鮮事物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提醒他注意,但不必告訴孩子這件事有多困難,會失敗等問題,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也不要讓孩子害怕失敗。比如,孩子想要參加比賽時,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可以的!」在孩子猶豫時給予他鼓勵,如果孩子有「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的疑惑時,作為家長,我們要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告訴他「喜歡就去嘗試,不用考慮結果是什麼樣,就算失敗了,我們也可以積累經驗啊,有了足夠的經驗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
泰戈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痛哭時,你便錯過了滿天繁星。」 人生由黑夜與白天共同組成,如果成功是白天的暖陽,那失敗就是就是黑夜裡的漫天繁星。孩子應該坦然面對失敗,將失敗的經歷當作成長的財富。
於歆傑教授指出:「挫折教育是每位清華新生都必須上的一課。遭遇失敗不可怕,失敗說明你在追求進步,屢遭失敗,是你一直在追求進步。」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應該如此,不要害怕失敗,積極的去探索。
《成功心理學》裡有這樣一句話:成功的要訣,你有可能失敗,但你絕不是一個失敗者。
失敗並不丟臉,遭遇失敗的人也不意味著就是失敗者,別為自己一時的不足而自尋煩惱,只要盡了最大努力,勇敢地爬起來就好。由此可見,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正真可怕,孩子應該明白,失敗很正常,失敗也是一件如同吃飯喝水一般的平常事,父母不妨給孩子講講自己曾經失敗的經歷,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也有許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曾經失敗過。
失敗並不可怕,讓孩子敢於去面對失敗,接納自己的失敗,父母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去體驗新鮮事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會接納自己,孩子在失敗後可以多做幾次嘗試,也儘可能的去與父母溝通,告知父母自己的心理感受和自己的擔憂。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極其脆弱,其實不是孩子脆弱,「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他們將會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