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2020-12-13 騰訊網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

教育的黃金時期,也許只有十年!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孩子。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01教育的最大死敵

就是大人的「太怕麻煩」

每次孩子出現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的總是老師。

每當老師聯繫家長,希望和家長一起商量孩子的問題時,得到的答覆都是:

「老師不好意思,我現在正忙,可以晚一點再說嗎?」

每一次「晚一點」,都是對孩子教育的耽誤。

父母的每一次缺席,都是拒絕了教育孩子。

先捫心自問,是不是每次把孩子送到學校後,都會鬆了一口氣?

在學校裡,孩子有老師管,有同學幫助,還有整個學校為孩子保駕護航。

學校和老師當然會盡全力保護和教育孩子,可回到家後呢?

有些家長工作太忙,每天甚至不能跟孩子說上幾句話;

有些家長力不從心,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

北大教育專家提醒,若父母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孩子的人生終將會變成悲劇。

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父母怕麻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知識以外,孩子學到的絕大多數東西都來源於家庭與父母。

有研究發現:

父母越守時,孩子越會遵守紀律;

父母越嚴格,孩子成績越優秀;

父母一直陪伴,孩子幸福感就越強。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

教育孩子不能圖省事,更不能怕麻煩,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2老師不是萬能的

老師能做的很有限

如果說中國孩子最大的「敵人」是誰?那一定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總愛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卻很少想過,您是不是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在學校裡,老師講一樣的知識,孩子聽一樣的課。

回到家後,有些孩子認真做作業,有些孩子完全將作業丟一邊。

到了周末,有些孩子還在學習,有些孩子只顧著玩耍。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尖子生和差生的區別。

這就是孩子越學越差的原因,在學校學了5天,回家2天就丟光了,教育就是0。

「我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給你了。」說這話的父母,孩子不會成才。

因為老師除了傳授給孩子知識,能做的並不多。

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成績。

但只要父母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在家裡也熱愛學習,勤學苦練,孩子至少會不斷進步。

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習慣。

但只要父母擁有好的習慣,孩子就會模仿,用好習慣贏來一生的優秀。

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品行。

但只要家庭有好的教育,父母給孩子好的教養,孩子就會擁有良好的品格。

老師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教育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家長和老師、家庭和學校的配合。

03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是家長一輩子的事業

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有父母大搖其頭:

「我要賺錢養活一家子,哪有那麼多時間管孩子?」

那些覺得賺錢最重要的父母,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貢獻給工作,以至於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

等到孩子教育失敗了,才真正醒悟: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

父親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母親決定了孩子的人性溫度,老師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態度。

您的孩子,只是老師眾多學生中的一個,可您不一樣,您就是孩子世界裡的唯一。

教育好一個孩子,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完成的。

但在這三者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品德、習慣、人生興趣、幸福感養成的地方。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投資孩子的未來,是每位父母必須做好的事業。

04教育無法重來

請對孩子親力親為

教育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事業,但成長只有一次,教育不可能重來。

一位主持人說過:

生的容易,養的難;

養的容易,教的難。

所有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破土的種子,所有父母都是一位善於澆灌的花農。

給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地,為孩子澆灌成長的養分,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培養方式,然後靜待花開。

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

居裡夫人十分重視女兒的教育,特意為了孩子開了個「兒童學習班」,親自教育。

在她的培養下,兩個女兒越來越優秀,她們一家共獲得四次諾貝爾獎,被稱為「獲獎專業戶」。

霍啟剛和郭晶晶經常帶著孩子參加親子教育活動,在他們心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孩子的教育重要。

「如果不珍惜這些時間,孩子很快就長大了。所以,學什麼還不要緊,一定不要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就沒責任了。」

人生是一所學校,父母才是更好的老師。

雖然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育人卻容不得任何差錯。

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了,就會成為父母終生的遺憾。

05千萬別在孩子身上偷懶

那會變成最深的遺憾

我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報最貴的補習班?還是送去貴族學校?

但其實我們忘了最重要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網友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依然熱淚盈眶:

讀書時,媽媽就坐在旁邊給她削鉛筆,每天陪著她寫作業。

可媽媽並不識字,只認得自己的姓名。為了孩子,卻強迫自己讀書識字。

所謂教育,就是大人陪著孩子經歷一場與困難挑戰的旅程。

父母和孩子就是最好的戰友,為了同一個目標,肩並肩一起努力。

孩子成長得很快,能夠陪伴教育的時間並不多,不要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沒有用心陪伴。

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

再好的學校,都比不上給力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父母自帶光芒,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和溫度。

老師認真負責,決定了孩子的前途和命運。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盡己所能去照亮孩子。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怎樣的人。

相關焦點

  •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老師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觀點對嗎
    一位老師在家長會上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完全正確的。由於爸爸媽媽都是上班族,打工族,有的甚至一年四季在外面,見不到孩子的面,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這種隔代教育,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的溺愛,使孩子形成了許多壞毛病。早晨不按時起床,奶奶穿好衣服做好早餐,他不吃,送到校門口,不買零食,不進校門。中午做好了午飯,他卻不吃,要吃外面的大餐。到學校後,不認真學習,上課不注意聽講,課後不認真完成作業。下午回家,寫起家庭作業來,家裡弄得雞飛狗跳。
  •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這種觀點對嗎?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的教育是學校無法實現的。我們都知道當孩子走進學校的那一刻,大家都坐在同一所教室,同一個老師上課,拿著同一本教材,甚至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那麼學著學著差距就拉大了。有的可以考100分,有的考四五十分。問題在哪兒?問題就是家長放養的結果。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上班族,打工族,每天忙於上下班,而把孩子教育的繁重任務交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由於隔代教育,過於對孩子嬌慣溺愛,使孩子養成了許多臭毛病。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教育的黃金時期,也許只有十年!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孩子。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 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 最不該在教育路上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大多數的中國父母認為,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高標準、嚴要求的狠心父母。他們認為,沒有任何成功是不需要付出努力,是不需要堅持不懈的,且是需要一定犧牲的。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我相信父母無需依靠強制或賄賂,來獲得孩子的合作。如果還不湊效的話,控制型父母大概要對孩子動粗了。
  • 男子拍抖音怒懟老師:「讓我陪孩子做作業,要老師有什麼用!」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
    做老師的都明白,學習的路上別指望孩子會自覺。在學校,有老師監督,在家裡,家長如果缺位,很可能會讓一天的學校教育功虧一簣。而微信群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融匯,是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的窗口。所以,請別以忙、累為藉口抵制老師的管教方式,老師不是神,有些事情老師無法替代!
  • 班主任:寒假裡,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在這個加長版的寒假中,不少孩子都變得懶散了。我們發現,做作業不如上學時用心了,每天只想趕快去玩。假期雖然延長,孩子卻不能放鬆學習。各位家長,請別打著「愛與自由」的幌子,卻在最該教育孩子的時候「偷懶」。北大教育專家提醒,若父母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孩子的人生終將變成悲劇。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就是爸爸。
  • 致家長:教育是一次愛的碰撞,家長與老師配合越好,孩子就越成功,共勉!
    父母的每一次缺席,都是對孩子教育的耽誤。孩子的教育一生只有一次,沒有辦法撤回,也沒有辦法重來。教育最怕的就是省事,父母的怕麻煩最終誤的肯定是孩子。家長和老師,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李嘉誠說過:「一個人事業上最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孩子失敗的缺憾。」
  • 「放養式」教育有好處,但不適合所有孩子,這幾點需要家長了解
    學校組織活動,桃桃媽向成績靠前的家長取經,那位家長對桃桃媽說,孩子不要管的太緊,越緊就越是管不住。並且說道,自己平時不太管孩子,想做什麼做什麼,孩子自律能力很強,不需要說的太多。最後受傷學生的家長找到家裡,桃桃媽給學生道完歉之後,嚴厲的教訓了桃桃一番,現在母女兩人的關係比之前更加糟糕。選擇嚴厲還是「放養式」教育,實際上都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來對症下藥,再做決定。不過,對於有這些特點的孩子,放養式並不是適合他們,而且還有可能是在縱容孩子的不負責任。
  • 致家長: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未必就是負責任
    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生下來,管他們吃,管他們穿,然後告訴孩子:我給你充分的自由,你可以完全掌控你的人生。2、教育路上3、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在豆瓣裡,看過一篇文章,深深地觸動了我。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是家庭條件,拼的是父母之間的態度。一個優秀的孩子之所以優秀,除了自身的天賦外,更重要的是那個在背後「逼」他的家長。在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還沒有足夠大的時候,他需要父母的指引,在孩子停滯不前時,他需要父母推他一把,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他需要足夠的安全感去面對。
  • 放養孩子到底是好的教育,還是家長偷懶的藉口?
    現在鋪天蓋地的強調要放養孩子,釋放孩子的天性。而作為新一代的父母,因為小時候的各種遭遇,我們也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給他們足夠的尊重,讓孩子自由。 當放養教育出現後,很多家長都會趨之若鶩,在還不理解放養的真正意義,就盲目跟從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快樂生活。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我肯定屬於『雞娃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鬆懈,該怎麼學就怎麼學。」葉女士表示,不會放鬆對女兒的要求。 周女士是一位80後二胎媽媽,有一個13歲兒子和4歲女兒。「自己小時候完全是放養式的,父母覺得孩子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好。讀書時成績處於中遊,也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才藝,直到上班都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類型,但是自己覺得活得很自在。」 周女士表示,對孩子從來就沒有報什麼課外班。
  • 孩子該「放養」還是「嘔心瀝血」?|育兒法|嬰兒|家長會|啟發|天性...
    但是對於不同的教育方式,社會各界也有不同的理解,之前就有關於「虎媽」「貓爸」的討論,其實本質上,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是該『放養』還是該『嘔心瀝血』?」  阿信今天分享史丹福大學博士、網際網路高管,當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諸葛越博士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希望帶給你一些啟發。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遠不退休的老師,對嗎?
    等三歲以後你拖著孩子走進幼兒園時,孩子會向老師說一聲:&34;,在路上跌倒時,被陌生人扶起來時會說一聲&34;。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遠不退休的老師。一個孩子每天在學校只有五六個小時,一年在家生活的時間大約是80%以上。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教育重視的是知識的教育,重視開啟學生的智力,而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全部在家庭教育中形成。
  • 忙,也不該「放養」了孩子
    隨著疫情的趨緩和控制,各行各業都陸續復工、復產了,孩子也陸續複課了。家長會突然發現,孩子從未出或絕少出家門,一直都在家裡待著「學習」,時間很充足,也沒有同學的幹擾,「學習」應當沒問題,結果,許多孩子學習的結果非常不理想,連最基礎、最簡單都搞不清楚。家長茫然了,不知道孩子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 放養教育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真的嗎?
    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的接受社會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最開始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們只知道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卻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傷害也很大。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
  • 談談家長該不該打孩子怎麼教育更科學
    談談家長該不該打孩子,怎麼教育更科學其實很多家長也是從小孩子過來的,每個人經歷不同,認知偏差,所以看法不同,微博的好處就是可以更理性客觀的看到不同看法,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學無止境,學習永遠在路上。一種觀點認為:嚴師出高徒,嚴格要求未來會取得更好成績。
  • 放養不等於放縱,教育孩子堅持三個原則,才能發揮「放養」優勢
    老師有些無奈地說道「孩子又和同學發生矛盾了,每次都是一些小事,但是最後卻鬧得動起手來。我覺得家長應該和老師好好配合,糾正一下孩子愛發脾氣的習慣。」顯然,老師的話說得很委婉,但是鄰居仍然是如坐針氈。想到孩子如今的「霸道蠻橫」,鄰居覺得自己很有責任。原來,鄰居一直以來堅持的都是放養的教育方式,在家裡孩子幾乎是隨心所欲的,鄰居很少幹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