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也不該「放養」了孩子

2020-09-19 思想者中國心

隨著疫情的趨緩和控制,各行各業都陸續復工、復產了,孩子也陸續複課了。家長會突然發現,孩子從未出或絕少出家門,一直都在家裡待著「學習」,時間很充足,也沒有同學的幹擾,「學習」應當沒問題,結果,許多孩子學習的結果非常不理想,連最基礎、最簡單都搞不清楚。家長茫然了,不知道孩子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2020年5月17日,中國教育新聞網發了一個家長偷偷用手機錄下孩子寫作業過程的視頻。視頻拍攝具體情況不清楚,但視頻內容非常能說明問題,讓孩子自控、自主學習,許多孩子是做不到的。

來看一下這個視頻:

1.爸爸說完「趕緊寫吧兒子」就出門了,孩子開始寫起作業來。

2.寫作業持續了16秒,孩子扭過頭,用手指點敲牆面。

3.敲牆持續了10秒左右,孩子斜身推拉身後的門,用時1分31秒。

4.孩子繼續寫作業,持續1分21秒。

5.孩子又扭過頭開始點牆壁,耗時1分30秒。

6.孩子轉身書桌前,寫作業51秒。

7.孩子扭身用手指在牆上畫畫,持續16秒。

8.孩子斜身坐在椅子上「思考人生」42秒。

9.思考累了,孩子轉身,時而扭動,時而俯身,時而摳手,時而摳腳……耗時1分38秒。

10.直起身來,又思考15秒。

11.孩子決定上廁所。

孩子從家長離開開始寫作業到上廁所用時8.5分鐘,做作業只有2分28秒,其餘6分2秒都在做與作業無關的事情。

看了這個視頻,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明白孩子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但是,我們家長不能因此就抱怨、教訓沒有自制力,沒有專注力。沒有了約束,許多時候,就是成年人,自制力也未必比孩子強多少。戰疫是被迫無奈的,但家長最不應該因此而忽視了孩子。

針對這個視頻,文章評價說,孩子專注力不佳與家庭教育有關,認為是家長的過度關心幹擾了孩子等原因造成的,並給出來了培養和保護孩子專注力的10種方法。這些方法都培養孩子專注、獨立能力的,都非常有道理。

不管孩子專注、獨立能力有多強,但是,作為家長把孩子放家裡放任不管不問了,都是不妥當的。且不說自制力有多強,單是沒有老師、同學不在身邊,孩子遇到疑難問題需要及時解答,一般來說,就需要家長在孩子身邊。

疫情讓我們失去了太多,每一個人都感到時間不夠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兩個人用。白天家長要復工,晚上和雙休日要加班,白天孩子需要家長,家長不在;晚上孩子需要家長,家長回來很晚;雙休日孩子需要家長,家長要加班。忙不是理由,再忙也調節好時間,要抽出一定時間陪孩子,幫助孩子。疫情結束了,家庭教育沒有結束,孩子學習更沒有結束,相反,要幫助孩子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寫到這裡,似乎就該結束了,不過,教育孩子是長期和複雜的,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應一個科學的系統教育工程,這裡還要多說幾句。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要結合孩子自身情況,不妨從興趣、夢想等入手,正面引導,既嚴亦寬,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正確教育孩子,有效幫助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不至於因疫情而掉隊,而且還能培養他良好的習慣和品格,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019年5月26日,杏壇講堂刊發了《家庭教育的123條建議》,部分建議雖然有交叉,但整體上非常值得家長借鑑。這123條,關於人生夢想17條,品質教養13條,習慣培養15條,日常言語教育12條,言傳身教教育10條,教育規律17條,心理影響教育15條;懲戒教育12條,指正教育12條。

《家庭教育的123條建議》結尾的「贈言」12類36條也很有教育啟發意義,摘錄如下:

有夢想——

勇追夢的孩子,多陽光!

只做夢的孩子,多妄想!

沒有夢的孩子,多迷茫!

有信仰——

有信仰的孩子,多執著!

能行動的孩子,多優秀!

無目標的孩子,多盲目!

有善心——

濟善出的孩子,多感恩!

物慾出的孩子,多忘恩!

偽善出的孩子,多仇恩!

有大愛——

大愛出的孩子,多高尚!

溺愛出的孩子,多依賴!

小愛出的孩子,多自私!

有闖勁——

闖出來的孩子,多勇敢!

慣出來的孩子,多任性!

寵出來的孩子,多懦弱!

有毅力——

磨出來的孩子,多堅強!

散養出的孩子,多粗魯!

嬌出來的孩子,多脆弱!

能樂觀——

樂觀出的孩子,多光明!

欺詐出的孩子,多陰暗!

消極出的孩子,多悲觀!

能拼搏——

拼出來的孩子,多堅韌!

捧出來的孩子,多霸道!

哄出來的孩子,多虛偽!

能吃苦——

苦出來的孩子,多樸實!

逼出來的孩子,多磨嘰!

縱出來的孩子,多傲慢!

能實幹——

勤奮出的孩子,多紮實!

訓出來的孩子,多保守!

虛誇出的孩子,多虛偽!

善引導——

引導出的孩子,多理智!

罵出來的孩子,多糊塗!

打出來的孩子,多逆反!

敢肯定——

肯定出的孩子,多自信!

虛誇出的孩子,多狂妄!

責備出的孩子,多自卑!

願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未來更美好、更幸福!

相關焦點

  •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這種觀點對嗎?
    幫他們認識了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也幫他們認識了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雲電風雨,花草樹木,蟲魚鳥獸。認識了很多親人,結識了很多朋友,也學會了更多的本領。這就是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遠不退休的老師,一生的班主任。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
  •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最不該在教育路上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有問題不可怕,父母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積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父母要重視溝通的藝術,尋找良好的互動方式。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倒退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作為父母,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你的孩子。從來沒有自己成才的孩子,父母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未來打臉的巴掌。每次孩子出現問題,最先發現的總是老師。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教育的黃金時期,也許只有十年!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孩子。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 放養≠放縱,正確「放養」才能解放孩子天性,培養真正的興趣
    不想因為約束孩子讓孩子的天性被影響,不少家長都會因此用放養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然而,放養並非放縱,如果家長對放養的理解出了偏差,則會引起一些相對較為負面的影響。1、孩子不受管教放養過度顯然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因為家長在孩子需要糾正的時候反而疏忽於教育,認為管束和規範孩子會讓影響到孩子的天性。然而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即使想放養孩子,然而孩子犯錯的時候仍舊第一時間給予糾正。
  • 撒貝寧吐槽妻子讓孩子啃拖鞋,少對孩子說不,孩子放養更聰明
    撒貝寧說,妻子李白養育孩子的方式屬於放養,孩子摔一下就摔一下,孩子想在地上爬就在地上爬,即使孩子趴在地上舔地板也不會去阻止。有一次他回到家中,發現孩子正抱著拖鞋啃,他被嚇了一跳,忙問妻子怎麼回事,他的妻子李白非常淡定,說這是家裡的拖鞋。
  • 老師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觀點對嗎
    一位老師在家長會上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一位永遠不退休的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父母,抵得上100個優秀的老師。我們都知道,自從孩子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是爸爸媽媽教會了他們說話,走路,吃飯,是他們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懂得了很多事情。認識了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雲電風雨,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可以說孩子的一生都是跟著家長學會的。
  • 放養不等於放縱,教育孩子堅持三個原則,才能發揮「放養」優勢
    「孩子天性不壞,只要沒受什麼大刺激就不會跑偏。」鄰居一直以來都抱著這樣「佛系」的心態。可是,孩子入學後,鄰居的放養教育方式卻讓孩子很難適應學校裡「規矩」的生活方式。一、家長放縱孩子,會造成哪些影響?當然,孩子的目標對象也不只是父母,而是身邊的任何人。3.妨礙孩子身上同理心的發展孩子缺少對他人感受的體悟,孩子的眼中只有自己,於是孩子的情緒暴躁,稍有不滿意就大發雷霆。孩子的內心世界裡沒有「同理心」這個詞彙,無法擁有共情心理讓孩子更加自我,對待他人更加苛刻。
  • 別誤解放養教育,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好習慣
    接受教育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進入賽道了,放養會讓孩子不停的駐足玩耍,甚至會走偏。所以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地聽信什麼「放養教育」,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和好習慣,都少不了父母的精心培育。
  • 「圈養」和「放養」的孩子
    【圈養的孩子】我一朋友的孩子,父母沒在身邊,是由奶奶帶,現在上二年級了。奶奶平時不讓自己的孫子出門,如果實在要出門,也是由她陪著。一般都不輕易出門。每天,除了上學、放學時間是在路上走,放學後就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平時奶奶自己出門打牌,會把孩子關在家裡,或是讓孫子坐在自己身邊看。她不讓孩子到處亂跑。
  • 放養教育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真的嗎?
    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的接受社會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最開始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們只知道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卻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傷害也很大。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
  • "放養"的孩子更優秀?學會放手,更需注意這三點
    有一次樹枝不小心劃傷了手,她甚至還帶了創可貼。她告訴我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很小她就處於"散養"狀態,慢慢地學會了照顧自己。反觀現在一些被祖父母父母呵護備至的孩子,有時候甚至嘴都起皮了,還不知道自己喝口水。
  • 7歲前只種田不寫字,鄭希怡育兒觀引爭議:「放養」行得通嗎?
    一旁的田亮顯然不同意他的觀點,說自己是在孩子出生之後,才意識到上補習班的重要性。培養孩子,還是需要隨大流,否則沒法承受因為放養,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所帶來的後果。 鄭希怡卻一臉困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別人會什麼不重要,你不需要跟別人比。」
  • 「放養式」教育是對孩子放任不管?這3點「放養」建議父母要知道
    但是,校方最後居然給了勸退通知,認為琪琪的兒子不適合在學校學習,建議轉學。琪琪氣勢洶洶的去找校領導討說法,校領導對琪琪說:「您學習西方放養式教育,可是你卻把放養教育理解錯了,放養並不是放任自流、任其隨意生長發育,只是放的孩子的思維邏輯,養的孩子的習慣行為,您孩子當前思維邏輯是放飛出去了可是習慣行為卻差了許多 ,我們建議您在家教育好,晚一點再送至院校來。」
  • 「放養」教育做到這些,孩子才能真正受益
    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刻意練習》這本書裡講過: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曾管理一個研究項目,該項目研究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許多傑出人物的童年。結果發現,這些傑出人物在孩提時代,其父母曾想盡各種辦法防止他們半途而廢。所以說,不要讓放養教育,成為父母偷懶的藉口。
  • 讓放養也有邊界,孩子才能受益!
    這則討論的內容是:孩子究竟要不要放養,什麼才是對孩子有益處的放養,如何讓放養成為養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一位教育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放養不是不管不教,而是有邊界的放養,這樣的放養才能讓孩子受益。這位教育專家的觀點受到了網友們的紛紛點讚。今天,我們就在這裡談談放養的問題。
  •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從出生起,孩子就已然跨入人生的賽道,放養會讓孩子駐足玩耍,甚至走偏;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的放養會讓孩子隨波逐流,最後不知道會被卡在哪個角落;因為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知識的挑戰!放養教育,明明就是自己懶,不願意花心思花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卻拿放養教育做擋箭牌。
  • 放養好還是精養好?別被「概念」給限制住了,取其精髓孩子才優秀
    可是一把孩子送到丈母娘家,就沒有這些講究了,姥姥還給孩子吃羊肉串。媳婦反對兩句,孩子姥姥一句話回懟——我就是這麼把你養大的,哪有那麼多事!網友2:我家孩子應該是屬於精養的典型了吧,我小時候父母工作忙,沒怎麼顧及到我。等到他們有了孫子,隔輩親得特別嚴重。老兩口各種看視頻學習新的育兒方法,說實在的挺感動的。可是有時候一些小細節摳的太仔細,我都覺得沒必要。
  • 孩子該「放養」還是「嘔心瀝血」?|育兒法|嬰兒|家長會|啟發|天性...
    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  但是對於不同的教育方式,社會各界也有不同的理解,之前就有關於「虎媽」「貓爸」的討論,其實本質上,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是該『放養』還是該『嘔心瀝血』?」  ▍很多事孩子長大了就會了,溝通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