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2021-03-05 溯源心理工作室

身為父母,總是希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最好的教育是什麼,真的很難具體化。

不過,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在心理諮詢室裡見過那麼多不開心的孩子,很多近乎是悲劇的家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家裡買了怎樣的學區房,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大多數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父親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經濟重擔通常是交給男性的,所以爸爸很多都是家庭的bread winner,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背景下,打破了平均主義,為了實現更優渥的物質生活,男性就更加需要發奮工作了,於是80後90後身上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也變得越加明顯了。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看似是最牢靠的、最安全的。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共建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沒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就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包括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孩子繼承自己的DNA,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很多母親有了孩子之後,本能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已然退居親子關係之後。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沒有很快進入父親角色的丈夫,往往會得到早就進入母親角色的妻子的不理解和責備,進一步地想逃離家庭。在家庭中被冷落的父親,很難再有熱情參與到育兒之中。中國的傳統是家長制,因此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有的父親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有了孩子之後,也更加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是中國社會很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把孩子請出你和伴侶的愛床或放在你們的旁邊;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有些話、有些感受只有在單獨相處時才會說出來、才能感受到。
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也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時期。這不是自私,也不用擔心這樣會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會多出很多愛給孩子。女性因為天然的優勢,很早就進入母親的角色,也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這有時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對丈夫育兒方式的不認可,覺得幼稚、不認真、不科學、會傷害孩子。在這種焦慮的驅動下,往往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被批評的父親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及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逐漸地會有種感覺: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好,都要被你說,那我就不做了。無論丈夫的育兒方式是怎樣(只要不過分),只是表達方式跟母親的不一樣,都包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我們制止時,其實也切斷了父子/父女之間愛的流動。夫妻之間育兒方式的不同,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步。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沒有其他的愛好和快樂來源,價值感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失衡。曾經有一句話,在朋友圈廣泛流傳:上帝給了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就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但其實只要夫妻之間保持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時常會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一切家庭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家庭和諧了,教育順暢了,孩子就絕不可能這麼容易失控。

- The End -

   --

心理諮詢 催眠個案預約  線上課堂 線下工作坊 讀書會

喚醒. 陪伴

ID:sdsuyuan

0635-8997856

相關焦點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1.中國傳統思想因為在中國有的父親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他們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媽媽的責任,而父親只負責賺錢就可以,所以父親對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但是教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父親雖然給家裡錢,是家裡經濟支柱,但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媽媽身上,媽媽也承受不來。
  • 中國式教育的痛: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衍生失控的孩子
    >在中國的眾多家庭當中,大部分是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加上一個失控的孩子。一個焦慮和委屈的母親,家庭的氛圍可想而知。焦慮的母親,為了釋放自己的焦慮,會不由自主的抱怨,想要去改變孩子和孩子的父親。當改變失敗之後,母親對孩子、對丈夫、對家長的怨氣也會越來越重。其實男人也不輕鬆,他很孤獨,在妻子全身心的照顧家庭的時候,他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去掙錢。
  • 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不缺席,母親有溫度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不缺席,母親有溫度。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一直以來關注家庭教育話題。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家庭教育,父親不能缺席都說父愛如山,父愛是力量,堅強的象徵,在無形之中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 最慘痛的教育真相:失控的母親,缺位的父親,必將合力毀掉自己的孩子!
    拿菜刀恐嚇孩子,這是管教,還是脅迫?其實,這兩起慘案,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兩位母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失控。原來,李某某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矛盾,並以菜刀恐嚇兒子,李某某便奪下了母親手中的菜刀,去同學家裡「避風頭」。事發當晚,李某某在家寫作業,遭到了媽媽的嚴厲說教。情緒失控的他,衝進廚房,拿起菜刀便砍向媽媽,沒想到,媽媽倒在血泊中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就是爸爸。
  • 父親有格局,母親有深度
    樊登曾對家庭教育總結過這樣一句話:「上帝給了孩子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孩子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養出一個失控的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對於培養一個性格健全、成就幸福人生的孩子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這份教育伴隨一個孩子終身,對於他的人格塑造、社會行為、價值理念影響至深。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面帶微笑,舉止大方,不驕不躁,面對困難不退縮,不哭啼!你一定會發現,這個孩子背後有一個非常健康幸福的家庭,父母絕對不會缺席孩子的人生!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1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在我國,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有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母親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走向。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喪偶式育兒,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造成母親陷入雙重困境
    這些工作太多了,有時候這位新生兒母親的婆婆或者媽媽會來幫助她一起照看孩子,大家注意到了嗎?孩子的父親呢?似乎大家都默認了父親這一形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長久性的缺失,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甚至連一些母親都認為這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再苦再累都要支撐下去。
  • 爸爸缺席的童年,是孩子永遠的短板
    然而,她卻不知道,爸爸的缺席,在她心裡永遠都有一個黑洞,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成長後的她。其實,不止我認識的這位女生,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中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爸爸的缺席現象如此嚴重,哪怕媽媽再用力,孩子也很難變得出色。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01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看過一項調查:在我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論調:「我也想照顧孩子啊,可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 《隱秘的角落》:控制欲強的母親和缺席的父親,哪個更災難?
    朱朝陽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離婚了,父親很快就另組家庭,而母親則為了他一直沒有再婚。 他的童年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和一個永遠缺席的父親。 所以,朱朝陽在和母親相處時,很少會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他只能按照母親的期望,把自己變成一個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管的「好孩子」。
  • 婚內失戀的夫妻關係:「缺席的父親」&「討愛的母親」?
    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父母」,很常見的模式卻是「缺席的父親」 & 「討愛的母親」,這是代代相傳的無意識模仿。身為孩子的你,有沒有以下經驗或感受?爸爸很少記得你幾歲?你念高中的時候,爸爸以為你還是初中生?
  • 南京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衝突後致母親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裡?
    再往前,2020年9月17日,武漢14歲男孩,因管教問題,被母親打了耳光後,跳樓身亡。再往前,2019年4月17日,上海17歲男孩,因管教問題,與母親發生衝突後,跳橋身亡。都是青春期男孩,都是母親在管教,都是極致的悲劇。我們不禁想問,孩子沒有父親嗎?
  • 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是家庭多麼富有,父母有多大的成就,能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兩者缺一不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母親的情緒決定著家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走向。情緒越不穩定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越會焦慮,敏感,自卑,習慣看人臉色行事,無論獲得多大成就,內心始終深藏著不自信。
  • 「父親缺席症候群」,說的就是那些回家玩手機、不與家庭交流的爸爸
    依戀的作用,即為孩子提供安心、安全的基地,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求助。得益於安全基地的影響,與父母依戀關係穩定的孩子,不僅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而且社會性及行動方面將發育良好。作者認為,孩子會在4歲左右進入俄狄浦斯階段,與父親形成競爭關係,共同爭奪母親的關心和愛。
  • 父親是決定孩子未來80%的人,怎麼敢缺席?
    初為人父,有很多的焦慮,還有很多預知不到的壓力。尤其是,看到那些令人頭疼的熊孩子時,就更加望而卻步。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記得,之前鄰居家的孩子就是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少年。這孩子的父親一直忙於生意,在養育孩子上面長期缺席;而且,他們家還是典型的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孩子不聽話就得打。爺爺打兒子,兒子打孩子,似乎是他們家不成文的從祖上流傳下來的規矩。總而言之,就是父親沒有參與過孩子的童年,還詐屍性的管理孩子。不陪伴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還妄想通過暴力手段讓他對你的命令唯命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