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總是希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最好的教育是什麼,真的很難具體化。
不過,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在心理諮詢室裡見過那麼多不開心的孩子,很多近乎是悲劇的家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家裡買了怎樣的學區房,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
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大多數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父親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經濟重擔通常是交給男性的,所以爸爸很多都是家庭的bread winner,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背景下,打破了平均主義,為了實現更優渥的物質生活,男性就更加需要發奮工作了,於是80後90後身上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也變得越加明顯了。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
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看似是最牢靠的、最安全的。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
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共建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沒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
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就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
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包括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孩子繼承自己的DNA,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很多母親有了孩子之後,本能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已然退居親子關係之後。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沒有很快進入父親角色的丈夫,往往會得到早就進入母親角色的妻子的不理解和責備,進一步地想逃離家庭。在家庭中被冷落的父親,很難再有熱情參與到育兒之中。中國的傳統是家長制,因此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有的父親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有了孩子之後,也更加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是中國社會很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把孩子請出你和伴侶的愛床或放在你們的旁邊;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有些話、有些感受只有在單獨相處時才會說出來、才能感受到。
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也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時期。這不是自私,也不用擔心這樣會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會多出很多愛給孩子。女性因為天然的優勢,很早就進入母親的角色,也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這有時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對丈夫育兒方式的不認可,覺得幼稚、不認真、不科學、會傷害孩子。在這種焦慮的驅動下,往往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被批評的父親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及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逐漸地會有種感覺: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好,都要被你說,那我就不做了。無論丈夫的育兒方式是怎樣(只要不過分),只是表達方式跟母親的不一樣,都包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我們制止時,其實也切斷了父子/父女之間愛的流動。夫妻之間育兒方式的不同,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步。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沒有其他的愛好和快樂來源,價值感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失衡。
曾經有一句話,在朋友圈廣泛流傳:上帝給了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就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但其實只要夫妻之間保持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時常會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一切家庭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家庭和諧了,教育順暢了,孩子就絕不可能這麼容易失控。
- The End -
--
心理諮詢 催眠個案預約 線上課堂 線下工作坊 讀書會
喚醒. 陪伴
ID:sdsuyuan
0635-899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