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慘痛的教育真相:失控的母親,缺位的父親,必將合力毀掉自己的孩子!

2021-02-08 智贏有方

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母親的寬容和呵護,父親的約束和指引。

文 | 小宇宙&冷可可

本文首發於智贏有方,轉載請申請授權

一個即將高考的學生,此時正在做什麼?是爭分奪秒地複習功課,還是起早貪黑地為最後的時刻拼搏?

但在江蘇鹽城阜寧縣,一名高三學生楊某竟然將陪讀母親徐某親手殺死! 

事發當日,楊某因不服母親徐某管教,母子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二人由爭吵發展至肢體衝突,最終楊某將母親殺害。

46歲的徐某平時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

為了兒子的學業,她做了一名全職媽媽,租住在離學校不遠處的某小區內陪讀。

據附近商鋪人員稱:「楊某性格不錯,和同學關係也好。但他和媽媽經常吵架,這次都吵了好幾天,而媽媽是個內向的人。」

楊某殺死媽媽後,將家裡的門上了鎖,隨後迅速潛逃,最終,被警方抓獲。

這讓我想起了上個月發生在南京的17歲高三男生的弒母案。 

高三學生李某某向警方報警稱:自己殺了媽媽。

李某某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她對兒子要求嚴苛,因此二人經常發生矛盾。

而李某某的媽媽同樣在學校附近陪讀,這兩起案件竟驚人的相似。

都是高三的男生,被害的也都是那個陪讀的媽媽。

太令人心痛了!

一邊是苦口婆心,甘願付出所有的媽媽。

一邊是不懂感恩,殘忍至極的孩子。

這讓我們不禁產生疑問,我們含辛茹苦一手帶大的孩子,為什麼最後竟成為了弒母兇手?

拿菜刀恐嚇孩子,

這是管教,還是脅迫?

其實,這兩起慘案,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兩位母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失控。

兩個媽媽對兒子都很嚴格,將自己的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一旦有不符合她們期望的事情發生,便動輒辱罵孩子。

卻從未想過,那一層一層的負重,已經壓得孩子無法喘息。

據了解,李某某學習成績很出色,曾經考取過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

高二時,他還因為學習進步快,獲得過「進步之星」的稱號,在全校同學面前脫稿演講。

可昔日大放異彩的優等生,為何淪為了今日的階下囚?

其實,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據李某某同學的家長回憶:有一次,李某某拿著菜刀來到她的家中,被嚇壞的她問了緣由。

原來,李某某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矛盾,並以菜刀恐嚇兒子,李某某便奪下了母親手中的菜刀,去同學家裡「避風頭」。

事發當晚,李某某在家寫作業,遭到了媽媽的嚴厲說教。

情緒失控的他,衝進廚房,拿起菜刀便砍向媽媽,沒想到,媽媽倒在血泊中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而楊某和母親發生爭吵,也是因為學業問題,盛怒之下,兒子最後將母親殺害。

作家劉娜曾說:「強光之下是陰影,學霸背後有暗傷。」

那些看似被賦予光環的聚光燈下,卻是一顆顆殘破滴血的心。

當母親為孩子付出一切,將自己的意願期盼強加在孩子身上,試圖用孩子的出色證明自己的價值,卻沒有給他們釋放壓力的空間時,

當母親一味地指責辱罵孩子,卻絲毫不顧及孩子的尊嚴,不給孩子留一點面子時

二者的矛盾便會越積越多,悲劇,也便就此釀成。

缺位的父親,傷孩子最深

仔細分析這兩起悲劇,或許有人會發現,除了母親和孩子之外,還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缺位的父親。

在所有的媒體採訪中,這兩個家庭都沒有發現父親的身影。我們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常年在外打工,還是夫妻離異,為什麼很少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

如果在母親因為孩子的學業問題,焦慮失控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妻子安慰鼓勵;

如果在孩子因為學業生活壓力巨大,低落壓抑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孩子指引方向;

是不是這樣的悲劇就會避免?

據調查發現,大多數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明顯低於母親。

父親在家庭中承擔家庭教育主要職責的僅佔30.6%,母親則佔到了62.4%。 

教育學家蘆詠莉曾說:

「我們強調父親的在位,原因之一就是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起示範作用。

父親的缺位一方面會對夫妻關係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會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缺少了一個男性角色榜樣,缺少和一個成年男性互動的經驗。」

電影《空白13年》,就用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的成長片斷,展示了缺失父親後孩子的傷與痛。

13年前,父親因欠賭債被追討,就此離家,再也沒有回來。

雖然兩個孩子被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長大,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但父親缺位所造成的傷害,卻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無法湮滅。

哥哥雖然通過刻苦努力成為了白領,卻性格抑鬱,不曾露出過一絲笑容,不喜歡和人交往接觸,甚至不相信親情人性。

對於相依為命的媽媽和弟弟,他會承擔一定的生活費用,卻對著兩人說道:如果沒有必要,就別再相見。

弟弟雖然性格相對開朗,卻因為爸爸的原因,放棄了自己的棒球夢想。

甚至在得知自己即將當爸爸時,第一反應並非欣喜,而是迷茫和痛苦。他害怕自己會重複父親的悲劇,恐懼這份責任。

記得有一種症狀叫「缺乏父愛綜合症」,它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者爸爸沒有參與孩子教育而導致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良狀況。

缺位的父親,很容易養出一個身心不健全的孩子,而這些傷痛,也很容易延及一生。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隱藏於平靜的生活裡。

這一次的拔刀相向,或許是之前無數次的逃避、退讓,積壓在一起的毀滅性大爆發。

那一樁樁血淋淋的案件,都在為父母敲響警鐘:

千萬不要把孩子管教成夾縫中求生存的娃,不然壓迫定會引起反抗。

愛孩子,是每對父母的本能。

可這本能裡,你能分清楚幾分是愛,幾分是自己的欲望?

之前曾看到一個採訪,孩子的回答很扎心。

其中一個問題是:家長給你講題時,曾嚴厲地批評過你嗎?

一半的孩子選擇「是」,他們也說出了父母曾批評他們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你看看自己的成績,這麼低可怎麼辦呢?」

「說這麼多次了,怎麼還記不住?」

「看看誰誰誰,學習學習比你好,幹啥都比你好!」

…………

接著,孩子們又紛紛說道:

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

因為我肯定有做的不對地方,爸媽才會說我; 

但我真的很害怕這些說教,他們每次說的這些話,都像一座座大山,沉沉地壓在了我的心上。

是啊,家人出於好心,敦促孩子成長進步,這沒錯,

但當過度的期盼變成了壓力,那些說出口的「良言」變成了裹著糖的炮彈,打在孩子身上只會感到疼,卻總也嘗不到甜,便會釀成悲劇。

若你真疼愛孩子,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勸導。保持平等的姿態,才是我們進入孩子內心的法寶。

大多數的慘劇,會發生在孩子的青春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容易衝動,意氣用事。

這會給我們一種感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學壞」。

其實,心理學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會變「壞」和父親有很大的關係。

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

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可見,如果父親不是孩子的偶像,會導致他成長路上出現諸多的問題。

比如,自律性差,任何事都需要別人來督促。

更有不少孩子會養出「成癮性人格」,依靠打遊戲、玩手機、抽菸等行為彌補極度缺失的安全感。

樊登老師建議,在孩子6-13歲這個階段,父親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偶像。

這樣爸爸可以像導師一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同時孩子在和爸爸交流的過程中,會模仿其行為,形成自己的底色。

而有父母陪伴和教育的孩子,無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都更為出色。

南京弒母案中的李同學,成績優異,在最好的班級中學習。

乍一看,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實際上,他的一隻腳已經陷進了死亡的沼澤。

這片沼澤匯聚了母親太多的戾氣和不甘平庸。

母親是從農村出來的,深知出人頭地,只有上學這一條路,所以對兒子學習要求很嚴格。

可物極必反,大多數父母都忽略了這一事實: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80%都是普通人。

一個人內心的成熟和平靜,來自於他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並用心精進自我。

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到他的閃光點,允許他偷懶。

在他垂頭喪氣的時候,多安撫鼓勵;在他精疲力盡的時候,多調整指導。

父母教會孩子不執著於「圓滿」人生,而是著眼於自身的完整,才是上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揮發個人潛能,將所有智慧和能力運用到極致。

然而,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母親的寬容和呵護,父親的約束和指引。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意見要達成一致,站在統一戰線上幫孩子走出成長的困境。

歸根結底,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付出精力和用心經營。

點個在看或轉發朋友圈,願悲劇不再發生,父母孩子都能共同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平臺簡介:智贏有方(ID:gh_2ff0d617710b)《少年智力開發報》小學版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我們,您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教育資訊,查詢報紙答案。在這裡,我們分享科學教育理念,為家長和老師答疑解惑,願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路上的好幫手。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教育的痛: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衍生失控的孩子
    更讓人難受的是,兩個孩子看起來都越來越像爸爸……​其實,以上的情況都屬於父親的缺位。父親缺位有顯性的缺位,就是父親因為一些情況一直不在身邊;還有一種是隱性缺位,父親雖然在身邊,但是並不能幫到什麼。>在中國的眾多家庭當中,大部分是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加上一個失控的孩子。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
  • 大多數家庭現狀: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每個父母的頭等大事,有些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甚至不惜辭掉高薪、或鐵飯碗,做全職媽媽!對於很多中國父母來說,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來說似乎已經超越了家長在自己事業上的成功!
  • 總結:父親缺位對孩子的十類影響
    別人的孩子都有父親撐腰、保護、支持,都有父親親近,自己沒有,這就是造成孩子自卑的原因之一。,會導致女孩感覺不到做女人的幸福感,只會在失控的母親、艱難的母親身上,看到做一個女人很難得到幸福,容易讓女孩感覺到對女性身份的自我否定。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踵而來。
  • 男孩沉迷網絡 缺位的父親要如何引導孩子回歸
    小澤父母關係和諧,由母親帶大,喪偶式育兒,父親長期缺位,有時連過年也只是電話溝通。男性力量的缺乏,父親榜樣的缺失,讓孩子找不到向上的動力,被網絡吸引後就沉迷網絡中。母親的不恰當的管教,又激起了他的逆反,繼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孩子出生之後老公都沒能陪小悅做完月子,就著急外出了,雖然老公每個月按時往家裡打錢,但是小悅收到錢之後並沒有開心。小悅整天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家庭,每天忙得團團轉,多想有人能在身邊幫助自己,小悅跟老公說了很多次讓老公回來,可是老公就是不聽,只想著在外面賺錢。
  • 「父親缺位」有何不良影響?好父親,不會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
    再加上親戚往來、生活用品等等,2000元讓小美和孩子活得捉襟見肘,丈夫還指責說她花錢多。而且因為丈夫很少過問孩子,導致孩子的教育中缺乏父親的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有一些問題,常常會很自卑,不敢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學校裡還經常被別人欺負,也不敢反抗。
  • 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稍微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可以成長更優秀。他們更勇敢,更自信,待人處事大方得體,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唯唯諾諾,不敢吭聲。他們更有自控能力,懂得該如何抵制誘惑,學會自律,保護自己。他們內心更具有安全感,不會因為一點挫折,自卑,自責,也不會陷入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思想漩渦裡。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可相比家庭和睦,孩子成才,很多父親更嚮往事業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 《衝突背後的衝突》父親缺位:孩子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所謂「俄狄浦斯三角」是這個精神概念的精髓,簡而言之便是:在孩子0-3歲的幼兒時期,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只有母親和自己的,孩子會非常依戀母親,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父親和母親這種親密關係的存在,他也會建立和父親的關係,感覺到父親的威嚴,會排斥父親和母親的親近,打破了原先單一的母子關係,成為複雜的三角關係。
  • 爸爸缺位,孩子的心理營養出現哪些缺失,「媽媽是超人」一目了然
    這種觀點下,很多爸爸壓根就沒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責任,所以就會經常「缺位」。父親的缺位也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陪伴上的缺位。這種缺位指的是爸爸可能因為工作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沒辦法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就像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爸爸,他們把孩子託付給親人,然後自己為了生活而奮鬥。另外一種缺位就是情感缺位。
  • 李玫瑾:父親長期缺位,孩子難管教是次要,長大會缺乏競爭的勇氣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通力合作,缺一不可。教育孩子是家中大事,只不過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女性在教育孩子,很少有父親參與其中。一些父親是因為工作繁忙,還有一類父親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應該由女性一人承擔。其實對於孩子而言,父親和母親的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無論孩子缺父愛還是缺少母愛,對孩子的未來都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即使父親再忙碌也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關於孩子的教育這件事,李玫瑾教授曾給出建議,李玫瑾教授認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不弱於母親。
  • 童年只有一次,父親的缺位會給孩子帶來怎麼樣的成長缺憾?
    聽到爸爸的話,孩子就直接躲到爸爸身後,好像媽媽真的是什麼怪獸一樣,喊著還是爸爸最好。看著父子倆彼此安慰的樣子,她真是怒火燃燒。一直以來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教導孩子學習,所以她清楚這次考砸不是一次小事。如果再不認真對待,下次可能還是錯。孩子爸爸這樣打岔,顯得自己好像後媽一樣,巴不得他跟之前一樣什麼都不管還省心。
  • 豆瓣高分網劇《隱秘的角落》背後,父親缺位,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有人說: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樣。在每個孩子的身後,都站著那些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父母。劇中的孩子們,最缺失的是父親。爸爸去哪兒了?絕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話題。主角朱朝陽雖是父母雙全的孩子,但父母離異,自己從小跟著媽媽,對他來說,爸爸是那個想見不能見、不想見時卻偏跑出來的那個人。
  •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的優越,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據調查研究表明,在大部分的家庭中,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主要角色,絕大部分的父親頂著賺錢養家的名義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來父親的忙碌可以理解,要為家庭承擔責任總要犧牲,但是父親把家庭教育完全推給母親,就錯了。家庭需要全家人一起付出,要想孩子好,我們需要做到下面幾點。父親常陪伴,孩子有安全感在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父親缺位的不在少數,而且還會找不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想說,工作做不了一輩子,但是你會做一輩子的父親。
  • 這些家長可能會毀掉自己孩子?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
    現實中有些父母教會了孩子責任、感恩、禮貌等,但也有一些父母他們的教會了孩子傲慢、自私……早上刷新聞的時候,看到下面這張圖片震驚了,兩個母親都是帶著兩個孩子,一位母親優雅的坐在兩個孩子身邊,看著自己的孩子看書;另外一個母親望著前方,兩個孩子一個在發呆另外一個笑著在看手機……
  •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孩子一生的隱痛
    被採訪的路人是一位年長的男子,結了婚並有了孩子,採訪他的問題都是跟孩子有關的,鏡頭裡採訪者問道:你孩子的生日是什麼時候?今年多大了?孩子學校的班主任叫什麼名字你知道嗎?可是這些關於孩子最基本的問題爸爸卻很少答對。爸爸身為家庭的一員,連自己孩子的生日、學校、班主任叫什麼這些都不知道,這是很明顯的缺位和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