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圖 | 東方IC
前不久,我們推了一篇文章「「母親這種病」:病因是母親,患者卻是孩子」,講述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語、行為以及養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幾天,團媽把「續集」——《父親這種病》也看完了,書中的一些觀點同樣值得與大家分享、交流,尤其是書中提到了「母親這種病」的誘因:「將母親逼迫至此的真正的犯人,恐怕還是父親。」
自生產時起,母親便會產生一種名為「催產素」的神奇物質,它能讓母親對孩子產生愛戀,以度過漫長的日夜顛倒、餵奶、孩子哭泣等混亂不堪的一段時期。在父親身上,則是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的激素在發揮作用。該激素活躍的男性,對自己孩子、對別人的孩子都會產生父性的保護行為,也很熱衷於參與到育兒當中,孩子與之長生的依戀關係也很穩定。
依戀的作用,即為孩子提供安心、安全的基地,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求助。得益於安全基地的影響,與父母依戀關係穩定的孩子,不僅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而且社會性及行動方面將發育良好。
作者認為,孩子會在4歲左右進入俄狄浦斯階段,與父親形成競爭關係,共同爭奪母親的關心和愛。
研究表明,在四歲之前,即俄狄浦斯情結尚未得到強化時期,孩子喜歡父親並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母子分離就能順利進行。因此,父親是引導孩子離開母親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重要橋梁,如果此時父親缺席,母子分離就會不順利,造成孩子無法自立,一直黏著母親。
父親缺席的狀態,沿用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大概就是「喪偶式育兒」「詐屍型育兒」吧。在書中,作者使用了「父親缺席症候群」這一詞彙。
根據孩子與父親的依戀角度,作者將父子關係劃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兩種。
01. 具有深厚之愛且強大的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情感穩定,對內溫柔且強大,對外充滿活力,行動力強。他們有作為父親的存在感,屬於「穩定·外向型」。
02. 自戀的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有攻擊性和行動力,男性魅力十足,但他們缺乏愛,對妻兒比較粗暴,是自私的父親。屬於「不穩定·外向型」。
03. 具有母性的父親
這類父親對孩子擁有深厚的情感,善於照顧孩子,父子情感紐帶很牢固。但他們缺乏攻擊性和行動力,喜歡安穩的生活,冒險精神不足,對孩子的刺激不夠。屬於「穩定·內向型」。
04. 迴避型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感情匱乏,對孩子漠不關心,欠缺行動和冒險精神,關鍵時期懦弱、缺乏魄力,不願意積極社交和挑戰,是缺乏存在感的父親。
正因為營養不足會造成缺乏某種維生素一樣,父親的缺席也會引起孩子精神發育不健全,出現名為「父親缺席症候群」的問題。有些情況是被迫且無奈的,比如:離婚、單身赴任或加班,這種情況等於變相將父親從孩子身邊帶走,父親被置身於幾乎無法參與育兒的處境中。
也有些情況是父親本身沒有完成應盡的責任,他們即使在家與孩子共同生活,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熱心自己的事情,下班回家就玩電腦、手機或玩遊戲,不與家人和孩子交流,對家庭置之不理。
這樣的父親,在家庭中的存在感非常薄弱,造成了功能性的父親缺席,也會引發「父親缺席症候群」。
不管是被迫還是父親本身從心理和身體上疏遠孩子,父親缺席都容易給孩子發育及自立造成各種困難和障礙。作者認為,「父親缺席症候群」有如下症狀:
01.對母親的依戀及母子一體
作者指出,孩子到三歲左右既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想得到母親庇護,陷入兩難的糾葛。能否順利跨過這個時期,關係到孩子能否獲得穩定的自立能力。如果失敗,就會重新回到與母親共生的狀態。此時,父親的陪伴非常重要,父親牽著孩子的手讓他安心地走出去,這樣他才能順利克服分離焦慮。如果父親沒有承擔責任,孩子將會依賴母親,停留在母子共生的狀態,使個體分離受挫,無法形成獨立的自我認同。
如果母子分離失敗,孩子會一方面執著地依戀母親,另一方面對母親有支配慾和攻擊性:黏著母親,對母親要求過多,一旦沒被滿足就會變得有攻擊性。
02.期望過高與控制力薄弱
在作者看來,父親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孩子說不,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從而教給孩子社會規則和現實殘酷。
父親需要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極限,而不是任何事都被允許。只有放棄幼兒式的高估自己、無極限的欲求,孩子才能完成對現實的妥協。父親的教導和行動最終會被孩子內化,成為自律的行為規範和基本信條。
父親缺席將會使這個過程變得困難。如果有其他人替代父親發揮此功能,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過分地包容和嬌寵孩子,將無法培育孩子的自律能力,過高的全能感及過度的自我表現會與現實之間產生落差和衝突,妨礙孩子適應社會。
03.強烈的不安及抗壓能力低下
其原因是父親無法擔當庇護者,不能帶領孩子走向外界認識現實。
父親不僅象徵著現實的殘酷,也是幫助孩子走向社會的引導者,他的缺席讓孩子停留在幼稚的幻想階段,使建立現實的自我認同變得門檻更高。
事實表明,幼年時期父親缺席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以及感覺自己不幸的比例更高。無法跨越這一階段的孩子容易產生受挫感,只能與全面接受和愛護自己的人相處,只要受到一點點指責或攻擊就會受傷,難以恢復,而且他們不易拋卻不愉快,也很難表達自己的主張。
許多研究證明,父親不僅能促使孩子自立,而且有益於提高抗壓和復原能力,小時候與父親接觸越多,孩子的發育就會越順暢,抗壓力和社會適應性也會越高。
04.不擅長處理三者間的關係
父親的存在,可以讓孩子學會在三者關係中分享心情、開展活動。從小與父親充分融洽地相處,克服與父親糾葛,可以避免孩子在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受挫,並習得良好的處理方法。
父親缺席,會令母子更親密,他人的出現只會被視為障礙。孩子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容易抱有強烈的不滿,感到格格不入,進而不適應集體生活。
……
除此之外,還有「影響學業和社會上的成功」「性別認同混亂」「當孩子結婚生子後影響夫妻關係與育兒問題」等等。
雖說父親缺席對男孩和女孩都會產生影響,但對於男孩影響則更加深遠。對男孩來說,對父親的認同在成長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父親缺席,會妨礙孩子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使他對人類社會或人生埋下悲觀的看法,缺乏上進心,容易自暴自棄。
父親缺席必然使母子關係更緊密,但持續時間過長,共生狀態越持久,男孩的情感會越細膩脆弱,越難以擺脫這種狀態。對男孩而言,他們必須擺脫融合狀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男人,然而父親的缺席讓他們無法獲得自我理想的範本。此時,身邊如果有個能替代父親的人,也可以儘量降低父親缺席的危害。
那女孩能免受父親影響嗎?答案是否定的。一項調查研究了青少年女性的自我發展和學習成績與父女關係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與父親相處越多,自我發展也越好。自我發展最好的群體顯示,父親一直都陪著女兒,一起運動玩耍,自由討論問題;自我發展一般的群體,父親常常批評女兒,總說損害她們自信的話;自我發展最不好的群體,父親大都冷漠,不關心女兒。
另外,父親缺席容易使女兒要麼過度奉獻自己,要麼過度追求丈夫和孩子的理想形象,因此產生強烈的失望或怒氣。她們原本比誰都渴望得到穩定的家庭生活,但願望變得難以企及。
作者提到,正因為父親有不足和令人討厭的地方,反而更有必要維護他優秀或溫柔的一面;相反,如果在孩子面前誇大事實、醜化父親,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甚至會超過父親的行為本身,母親日後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也會愈發棘手。
對此,團媽認為,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革,強大的父權時代已經結束。如今,父親和母親同樣在社會打拼,養家、為孩子賺取教育費用的重任並不在父親一人身上。即使有些家庭母親全職,父親一人工作賺錢,但母親在家務、育兒等家庭瑣事上的付出也應被看到且得到尊重。
如果此時,父親此時還沉浸在父權時代的灰燼裡,不及時調整心態和做事方法,主動積極投入到維護家庭運轉、參與育兒過程中去,那麼就有可能遭到母親和孩子的負面評價。
人生不是一塊拼圖,不能說是哪一塊拼錯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因此,也不能絕對地說父母的哪一個決定、哪一句言語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並影響一生。但作為孩子的父母,需要為之負責,當然,也更需要不斷學習。育兒書上說的理論,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