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缺席症候群」,說的就是那些回家玩手機、不與家庭交流的爸爸

2021-01-13 成都商報教育

文丨團媽 圖 | 東方IC

前不久,我們推了一篇文章「「母親這種病」:病因是母親,患者卻是孩子」,講述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語、行為以及養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幾天,團媽把「續集」——《父親這種病》也看完了,書中的一些觀點同樣值得與大家分享、交流,尤其是書中提到了「母親這種病」的誘因:「將母親逼迫至此的真正的犯人,恐怕還是父親。」

自生產時起,母親便會產生一種名為「催產素」的神奇物質,它能讓母親對孩子產生愛戀,以度過漫長的日夜顛倒、餵奶、孩子哭泣等混亂不堪的一段時期。在父親身上,則是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的激素在發揮作用。該激素活躍的男性,對自己孩子、對別人的孩子都會產生父性的保護行為,也很熱衷於參與到育兒當中,孩子與之長生的依戀關係也很穩定。

依戀的作用,即為孩子提供安心、安全的基地,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求助。得益於安全基地的影響,與父母依戀關係穩定的孩子,不僅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而且社會性及行動方面將發育良好。

作者認為,孩子會在4歲左右進入俄狄浦斯階段,與父親形成競爭關係,共同爭奪母親的關心和愛。

研究表明,在四歲之前,即俄狄浦斯情結尚未得到強化時期,孩子喜歡父親並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母子分離就能順利進行。因此,父親是引導孩子離開母親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重要橋梁,如果此時父親缺席,母子分離就會不順利,造成孩子無法自立,一直黏著母親。

父親缺席的狀態,沿用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大概就是「喪偶式育兒」「詐屍型育兒」吧。在書中,作者使用了「父親缺席症候群」這一詞彙。

根據孩子與父親的依戀角度,作者將父子關係劃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兩種。

01. 具有深厚之愛且強大的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情感穩定,對內溫柔且強大,對外充滿活力,行動力強。他們有作為父親的存在感,屬於「穩定·外向型」。

02. 自戀的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有攻擊性和行動力,男性魅力十足,但他們缺乏愛,對妻兒比較粗暴,是自私的父親。屬於「不穩定·外向型」。

03. 具有母性的父親

這類父親對孩子擁有深厚的情感,善於照顧孩子,父子情感紐帶很牢固。但他們缺乏攻擊性和行動力,喜歡安穩的生活,冒險精神不足,對孩子的刺激不夠。屬於「穩定·內向型」。

04. 迴避型父親

這種類型的父親感情匱乏,對孩子漠不關心,欠缺行動和冒險精神,關鍵時期懦弱、缺乏魄力,不願意積極社交和挑戰,是缺乏存在感的父親。

正因為營養不足會造成缺乏某種維生素一樣,父親的缺席也會引起孩子精神發育不健全,出現名為「父親缺席症候群」的問題。有些情況是被迫且無奈的,比如:離婚、單身赴任或加班,這種情況等於變相將父親從孩子身邊帶走,父親被置身於幾乎無法參與育兒的處境中。

也有些情況是父親本身沒有完成應盡的責任,他們即使在家與孩子共同生活,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熱心自己的事情,下班回家就玩電腦、手機或玩遊戲,不與家人和孩子交流,對家庭置之不理。

這樣的父親,在家庭中的存在感非常薄弱,造成了功能性的父親缺席,也會引發「父親缺席症候群」。

不管是被迫還是父親本身從心理和身體上疏遠孩子,父親缺席都容易給孩子發育及自立造成各種困難和障礙。作者認為,「父親缺席症候群」有如下症狀:

01.對母親的依戀及母子一體

作者指出,孩子到三歲左右既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想得到母親庇護,陷入兩難的糾葛。能否順利跨過這個時期,關係到孩子能否獲得穩定的自立能力。如果失敗,就會重新回到與母親共生的狀態。此時,父親的陪伴非常重要,父親牽著孩子的手讓他安心地走出去,這樣他才能順利克服分離焦慮。如果父親沒有承擔責任,孩子將會依賴母親,停留在母子共生的狀態,使個體分離受挫,無法形成獨立的自我認同。

如果母子分離失敗,孩子會一方面執著地依戀母親,另一方面對母親有支配慾和攻擊性:黏著母親,對母親要求過多,一旦沒被滿足就會變得有攻擊性。

02.期望過高與控制力薄弱

在作者看來,父親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孩子說不,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從而教給孩子社會規則和現實殘酷。

父親需要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極限,而不是任何事都被允許。只有放棄幼兒式的高估自己、無極限的欲求,孩子才能完成對現實的妥協。父親的教導和行動最終會被孩子內化,成為自律的行為規範和基本信條。

父親缺席將會使這個過程變得困難。如果有其他人替代父親發揮此功能,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過分地包容和嬌寵孩子,將無法培育孩子的自律能力,過高的全能感及過度的自我表現會與現實之間產生落差和衝突,妨礙孩子適應社會。

03.強烈的不安及抗壓能力低下

其原因是父親無法擔當庇護者,不能帶領孩子走向外界認識現實。

父親不僅象徵著現實的殘酷,也是幫助孩子走向社會的引導者,他的缺席讓孩子停留在幼稚的幻想階段,使建立現實的自我認同變得門檻更高。

事實表明,幼年時期父親缺席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以及感覺自己不幸的比例更高。無法跨越這一階段的孩子容易產生受挫感,只能與全面接受和愛護自己的人相處,只要受到一點點指責或攻擊就會受傷,難以恢復,而且他們不易拋卻不愉快,也很難表達自己的主張。

許多研究證明,父親不僅能促使孩子自立,而且有益於提高抗壓和復原能力,小時候與父親接觸越多,孩子的發育就會越順暢,抗壓力和社會適應性也會越高。

04.不擅長處理三者間的關係

父親的存在,可以讓孩子學會在三者關係中分享心情、開展活動。從小與父親充分融洽地相處,克服與父親糾葛,可以避免孩子在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受挫,並習得良好的處理方法。

父親缺席,會令母子更親密,他人的出現只會被視為障礙。孩子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容易抱有強烈的不滿,感到格格不入,進而不適應集體生活。

……

除此之外,還有「影響學業和社會上的成功」「性別認同混亂」「當孩子結婚生子後影響夫妻關係與育兒問題」等等。

雖說父親缺席對男孩和女孩都會產生影響,但對於男孩影響則更加深遠。對男孩來說,對父親的認同在成長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父親缺席,會妨礙孩子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使他對人類社會或人生埋下悲觀的看法,缺乏上進心,容易自暴自棄。

父親缺席必然使母子關係更緊密,但持續時間過長,共生狀態越持久,男孩的情感會越細膩脆弱,越難以擺脫這種狀態。對男孩而言,他們必須擺脫融合狀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男人,然而父親的缺席讓他們無法獲得自我理想的範本。此時,身邊如果有個能替代父親的人,也可以儘量降低父親缺席的危害。

那女孩能免受父親影響嗎?答案是否定的。一項調查研究了青少年女性的自我發展和學習成績與父女關係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與父親相處越多,自我發展也越好。自我發展最好的群體顯示,父親一直都陪著女兒,一起運動玩耍,自由討論問題;自我發展一般的群體,父親常常批評女兒,總說損害她們自信的話;自我發展最不好的群體,父親大都冷漠,不關心女兒。

另外,父親缺席容易使女兒要麼過度奉獻自己,要麼過度追求丈夫和孩子的理想形象,因此產生強烈的失望或怒氣。她們原本比誰都渴望得到穩定的家庭生活,但願望變得難以企及。

作者提到,正因為父親有不足和令人討厭的地方,反而更有必要維護他優秀或溫柔的一面;相反,如果在孩子面前誇大事實、醜化父親,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甚至會超過父親的行為本身,母親日後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也會愈發棘手。

對此,團媽認為,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革,強大的父權時代已經結束。如今,父親和母親同樣在社會打拼,養家、為孩子賺取教育費用的重任並不在父親一人身上。即使有些家庭母親全職,父親一人工作賺錢,但母親在家務、育兒等家庭瑣事上的付出也應被看到且得到尊重。

如果此時,父親此時還沉浸在父權時代的灰燼裡,不及時調整心態和做事方法,主動積極投入到維護家庭運轉、參與育兒過程中去,那麼就有可能遭到母親和孩子的負面評價。

人生不是一塊拼圖,不能說是哪一塊拼錯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因此,也不能絕對地說父母的哪一個決定、哪一句言語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並影響一生。但作為孩子的父母,需要為之負責,當然,也更需要不斷學習。育兒書上說的理論,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靈活運用。

相關焦點

  • 李娜吐槽老公玩手機不帶孩子,一個時常缺席的父親,傷害有多大?
    多少母親無奈於一個時常缺席的父親,可那些父親卻不知其中的傷害到底有多大!李娜直言,媽媽能做的爸爸也可以做。眾多網友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父親。類似的父親普遍存在,但你們知道一個時常缺席的父親,對家庭和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嗎?
  • 彼得潘症候群結果是什麼
    核心提示:很多人對於彼得潘症候群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是人們在成長的一個過程中,受到了創傷或者是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解答,最終產生了不願意長大的一種心理,主要是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果是什麼呢?
  • 父親缺席的日子裡——《等爸爸來敲門》導讀
    他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就離開了,他等待、迷茫、不知所措,等了很久很久,終於收到爸爸的一封信,信裡面承載了一個父親偉大的愛,他在信裡面找到了勇氣,擦乾淚水,昂首朝前,立志成為一個最棒的人。那些父親缺席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長。這本書給不了答案,但可以作為一個範例,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 父親不讓兒子玩手機,兒子鎖門不讓父親回家,結果悲劇了
    導讀:父親不讓兒子玩手機,兒子鎖門不讓父親回家,結果悲劇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親不讓兒子玩手機,兒子鎖門不讓父親回家,結果悲劇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在孩子教育中缺席的父親們,你們可知道對孩子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隨著教育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多,有一個嚴重現象就是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缺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不自信,膽怯不勇敢,沒有責任感和擔當,男孩子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等問題都與父親缺席孩子教育有關係。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親能陪在自己身邊,但是,大部分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總是缺席。
  • 爸爸帶女兒旅行代替上幼兒園:從不缺席的爸爸,就是最好的富養
    之前在抖音刷過一個視頻:一位爸爸去女兒學校開家長會,被老師點名批評,結果當眾崩潰大哭。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發信息跟家長溝通也不理,在家長群裡總不愛互動,不配合老師的工作,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大多家長們都不抱太多希望,唯一期盼就是能吃好玩好睡好。
  • 親子論壇 | 打破「中國式父子」魔咒,讓爸爸不再缺席家庭教育!
    網上經常有人調侃,許多人對父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爸,我媽呢?」雖然是調侃的玩笑話,但卻是「中國式父子」的真實寫照。>活動地點:佛山市圖書館 · 一樓報告廳活動流程:1、爸爸參與家庭教育的必要性:繪本故事《像爸爸一樣》、《像媽媽一樣》;2、爸爸如何高效的參與家庭教育:繪本故事《敵人派》、《有時候,我特別喜歡爸爸》;3、論壇環節① 父親陪伴對孩子和家庭的影響,或陪伴後發生的變化
  • 港媒: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亞洲周刊》11月24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全球華人社會看香港問題,都驚訝於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對明顯違反法律與文明底線的行為都不予譴責,還暗中支持,對於暴徒砸餐館、商鋪、銀行、將不同政見市民點燃等行為,都拒絕表態甚至倒果為因,說他們是被警察壓迫,形成是非不分,混淆視聽,也使香港局勢不斷惡化。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所以,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就是爸爸。可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正是丈夫嗎?早上要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飯、送孩子上學、自己再飛奔著去上班。下班後還要接孩子回家,急急忙忙的買菜做飯,吃完飯輔導孩子寫作業,督促孩子早睡,周末還要給孩子洗衣服,直到精疲力盡。一天24小時連軸轉都忙不完,每天的時間恨不得48個小時。而爸爸呢,多數在一旁翹著二郎腿玩手機,要不就乾脆不見人影。
  • 有時間玩手機沒時間陪孩子?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力量與溫柔
    在國外,有一類家庭訂閱雜誌做得非常專業。只要拿回家照著學習,人們都能學會自己修車。很多家庭有工具房,整面牆都有各種工具。家裡的除草機壞了,可以自己修,甚至裝修整棟房子。我到一個德國朋友家裡做客,他家非常漂亮。我問他裝修費用高不高。他說此地基本沒裝修公司,即便有,也都太貴,整棟房子是他自己裝的,從電路改造到鋪地板。手工其實很有意思,我10歲左右時,動手最多的就是修自行車。
  • 爸爸每天5點半起床為女兒做早餐: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親的不缺席
    因為自己不懂廚藝,剛開始經常是做不好,有時候做出來了,孩子也說不好吃,但蘋果爸爸沒有敷衍了事,而是為了做得好吃,他上網找菜譜,對著視頻來做,做著做著就會了。中國有太多孩子,在喪父式家庭中長大,而每天都能吃上爸爸親手做的不重樣的早餐,幸福感不言而喻。
  • 「爸爸家長會」刷爆朋友圈:父親不缺席,是極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爸爸不缺席,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長,爸爸不能缺席前不久,一組父女照在網上走火。原來是外國一8歲女孩在生日時想要拍一組「美人魚」的寫真,她的爸爸不僅找來專業的攝影師滿足了她的心願,最後還親自扮成「美人魚」與女兒一起出鏡。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不過,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在心理諮詢室裡見過那麼多不開心的孩子,很多近乎是悲劇的家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家裡買了怎樣的學區房,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 亞斯伯格症候群
    >▪ 溝通上的主要特徵▪ 主要問題3教學上的適應4亞斯博格症▪ 診斷▪ 出現率▪ 認知能力▪ 語言能力▪ 亞斯伯格症的學業▪ 社會能力▪ 社會案例 1亞斯伯格症候群人際關係的障礙,對他人情緒的推測力,也就是有心意理論(Theory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就是星期五亢進症  這兩種病,其實是同一種病。事實上,還要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星期二認命症」、「星期三小亢進症」、「星期四等星期五症」等不同症候。這,才是為什麼叫做星期一症候「群」之所以叫做「群」的由來。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有時間性的精神疾病,一個星期來一次,一次接連持續四到五天(只要待在辦公室的時候就會犯病)。
  • 父親帶娃招誰惹誰了?這三點優勢,媽媽甘拜下風,爸爸別再缺席
    Hello,我是Matt,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堅持科學育兒、理性育兒。這次和大家聊的話題是:為了孩子父親別再缺席「喪偶式」教育、「詐屍式」教育、以及「爸爸帶娃活著就好」,這些形容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代名詞,近幾年在網絡上成為了熱議話題。所有父親們都背上了一個「父之過」的罪名。
  • 父親帶娃招誰惹誰了?這三點優勢,媽媽甘拜下風,爸爸別再缺席
    這次和大家聊的話題是:為了孩子父親別再缺席「喪偶式」教育、「詐屍式」教育、以及「爸爸帶娃活著就好」,這些形容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代名詞,近幾年在網絡上成為了熱議話題。所有父親們都背上了一個「父之過」的罪名。
  • 獲得性學者症候群
    *什麼叫「學者症候群」呢?它說的不是一般的學者,而是那種讓人明顯感到他們的大腦異於常人的人。比如有的人算數學題特別快,有的人有超強的記憶力,而且專門能記住一般人不注意的那些細節:他隨便掃一眼書架就能記住上面有多少本書。還有的人沒怎麼特別訓練,就有遠超一般水平的樂器演奏或者繪畫水平。你未必羨慕這樣的人。這些人有特長的同時,往往伴有某種缺陷。
  • 50天改造農村老房子:不缺席的爸爸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爸爸是我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很多家庭的教育重心都在媽媽身上,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前一段時間和幾個小姐妹一起約著去遊樂場玩。在遊樂場排隊買門票的時候就注意到很多出來玩的。都是媽媽帶著孩子,爸爸們的數量很少。當我們討論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都說著爸爸太忙了,總是缺少陪伴孩子的時間。
  • 缺席的爸爸
    我一身疲憊的奔回家,看著又髒又亂的地板廚房,再看看瘋狂打遊戲的孩子,頓時火冒三丈:孩子,你作業做了沒有啊,怎麼就知道玩遊戲?媽媽,爸爸不陪我,我一個人無聊,也沒人給我輔導,我想等你回來給我輔導再做。孩子,你怎麼什麼都要靠媽媽,你就不能自己獨立完成嗎?媽媽,我…,嗚嗚嗚…,孩子委屈的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