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作者布魯斯·羅賓森是一位醫學系教授、胸腔科醫師。醫生的生活節奏非常緊張,我見過很多醫生,隨身帶著通信設備,只要一有事情,立刻就往醫院跑。同時,布魯斯·羅賓森還要做研究、帶團隊。他還是三個孩子的父親。
在這種情況下,他在澳大利亞成了好爸爸的楷模,很多爸爸都向他討教怎樣教育孩子。
爸爸為家帶來了安全感、無條件的愛、價值觀,還有熱愛學習的探索精神。
很多大人都會在孩子面前說上學壓力很大,要挺住。
嘟嘟有時候說上學很累,我每次都要糾正他。我問他:「探索這個世界好玩嗎?」他說很好玩。我說:「你喜歡星空、星座,想當天文學家嗎?」他說想。這並不是要求他做天文學家,而是引導他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這就是幫助孩子去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說「忍著點兒,把這幾年忍過去,等考上大學我就不管你了」。忍著的弊端是孩子把玩和工作分得特別清楚:某一件事情被他定義為工作,另一種被定義成玩。只要有機會能玩,他就一定玩。
手工其實很有意思,我10歲左右時,動手最多的就是修自行車。現在,我們做手工的機會真的越來越少了,因為生活真的太方便了。
我的一個律師朋友回東北老家,幹了幾十年都沒幹的活,比如劈柴、往爐子裡塞炭、引著,幫全家把屋裡弄得熱乎乎的。我問他什麼感覺。他說特別開心,做了很多年都沒動手做的事,給整個家庭帶來很鮮活的氛圍。
如果一個家庭裡爸爸是缺席的,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增多。我觀察到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孩子的學業不佳。
樊登讀書的一位分會會長回到山西老家,他的同學找他諮詢。這位爸爸說孩子成績很差,名次總是倒數,每次上課注意力都不集中,不知該怎麼辦。這位會長做了個家訪,發現孩子很不愛說話。他利用樊登讀書分享的書裡的知識和這個孩子溝通,最後發現問題出在孩子的爸爸身上。這位爸爸只顧掙錢,所有教孩子的事,爸爸就一句話:「我老婆負責。」
總有人問我:「樊老師,你們家誰負責帶孩子?」這是我聽過的很業餘的話。一個家庭裡,怎麼可能出現一個職位是帶孩子,也就是一個固定的人負責帶孩子,別人就什麼都不管了嗎?我家沒有人負責帶孩子,全家人都得負責帶孩子。
還有的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跟媽媽吵架。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心中的爸爸是一個令他恐懼的對象。他覺得爸爸只要回家,就有可能跟媽媽吵架,孩子沒法集中注意力。他內心根本就沒有安全感,永遠都處在恍惚的狀態中。所以,孩子的學業不佳,跟爸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西方,青少年犯罪也和父親缺席有很大的關係。
曾缺失父愛的一些青少年長大之後,婚姻失敗,一輩子生活在憤怒、憂鬱、恐懼中,吸毒的情況也很多。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63%的青少年自殺,是因為父親的忙碌和缺失;70%的未成年懷孕和濫用藥物的狀況,都跟父親的缺失有關。
爸爸要轉變理念和排序。
很多人這樣規劃自己的人生:
20歲以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20~30歲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工作技能,30~40歲的主要任務是創業,40歲以後享受人生。
這種階段性規劃的根本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的主要任務是創業,那麼請問,創業以外的事,會不會構成幹擾?他會因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是創業,覺得家庭好煩、孩子好煩。這樣的人40歲以後,即便真的很成功,可以提前退休,但已經沒有人願意與之分享生活了。
一個人要學會微型人生,要去想:
這一年中,我要不要創業、鍛鍊身體、呵護家庭、享受親情……這都應該是生活的重點。那這一年、一個星期、一天中,你會如何安排?你不再區分哪個是最重要的、哪個是次重要的,你能夠發現:這一切其實都只是你的生活,都只是你的人生,你可以同時照顧它們。這樣,你就不至於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怪物、一個工作狂。
我希望大家能夠調整一下排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這並不妨礙你把工作做得更好。很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工作會幹得更好。
我有個朋友在一家以人為本的公司工作,公司裡中國區的負責人是個外國人。他和大家開會時,把手機放在桌上,跟大家抱歉,說手機可能會響。大家問怎麼了,他說家裡現在在裝修。大家習以為常,只要家裡有事,就忙好家裡的事。
這是一家活力十足的公司。每天下午四點就下班了,大家站在院子裡邊聊天,邊等班車,福利好到沒法想像。這家公司照樣能夠創造出好的業績。
我們要懂得人生沒有時光機,你不可能等過了幾十年,再去想當年應該多陪陪孩子。來不及了,沒法再回去的。有一本書叫作《臨終前人生五大憾事》,裡面有一條就是希望自己不要那麼努力地工作,而錯過了孩子的青春期以及陪伴愛人。
我們要抓住陪孩子的時間。因為時間很少,要儘量創造跟孩子在一起的「黃金時間」。黃金時間能夠營造出一種畫面,甚至能夠讓孩子記一輩子。回想過往,你有沒有一個爸爸或者媽媽陪著你的溫馨的畫面……黃金畫面,會讓孩子覺得這一刻無比開心,一家人其樂融融。
這需要爸爸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特別怕爸爸看似陪著自己,卻只是坐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看手機。
我有一次陪嘟嘟聽寫,他在一邊聽寫,我就在一邊看自己的書,然後再看一眼他的書,給他念一個字。過了一會兒,嘟嘟突然哭了,說:「爸爸,你還是不要給我聽寫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我覺得,你一點兒都不想給我聽寫。」
孩子能夠敏感地感覺到,爸爸的心根本不在聽寫這件事上,爸爸的心在看書上。我當時覺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對。
要抓住黃金時間,就得拿出全副的身心,真的關注在孩子身上,看他的一舉一動。他玩得很開心,你也能夠跟著樂,甚至參與進去玩一下,這才能夠幫助孩子。
提高陪伴的質量並不是陪伴10個小時,那就變成保姆式陪伴了。當你確實很忙,有很多工作的時候,哪怕只是10分鐘,你可以跟孩子做一件事,讓孩子覺得開心,覺得爸爸關注他,這就是黃金時間。也不要用一些不恰當的娛樂替代陪伴,比如說看電視、打遊戲。那種情形下,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陪伴。
為了增加黃金時間,你還可以嘗試著在家工作。很多家長說在家裡沒法工作,孩子鬧得不得了。孩子鬧得不得了的原因是什麼?是你之前沒有教會他,什麼叫作「工作」,什麼叫作「幫助媽媽工作」,什麼叫作「幫助爸爸工作」。你要在前面下功夫,讓他提前理解和學習什麼是工作,而不是在他吵鬧的時候,你說不許鬧,並把門關上。這時候,他會哭得很厲害,更鬧。
你和他定規矩,教他理解你的工作要做什麼,告訴他保持安靜是對爸爸有很大的幫助的。他擁有成就感,他會更願意幫助你去提高在家工作的效率。
我是一個經常在家辦公的人。嘟嘟兩歲多的時候,我就和他定了一個很好的規矩:只要我進書房辦公,嘟嘟就不會進來吵。他做得到,他會幫我把門關上,甚至在外面跟家人說:「大家安靜,爸爸在工作。」他覺得爸爸在工作是件很神聖的事,他的責任是要保證一個安靜的環境。
這就是磨合出來的互相的尊重和信任。
忙碌的爸爸怎樣變出更多的時間?這是所有爸爸最關心的問題。有的爸爸一出差就是一年,中間可能回來一兩次,看望一下孩子,孩子就完全交給他媽媽了。我覺得這個付出的代價真的有點兒大,爸爸在孩子的童年中幾乎消失了。
如果你不需要頻繁出差的話,第一個方法是你要錯時上下班。你可以跟公司溝通,送孩子上學後,再去上班,下午可以早點兒回去接他。
第二個方法是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不要把時間拖得特別長,那樣反倒疲憊。
第三個方法是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過去,很多人覺得不應酬根本拿不到生意,必須在酒桌上談事才能談成,但現在願意跟你喝酒的人已經逐漸在減少了。商業的規律越來越清晰,投標的過程更加透明、開放了。
最重要的是你的競爭力到底在哪兒。如果一份工作是完全靠喝酒維繫關係,我建議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該換一種生意模式了。喝酒換來的利益,拼的是你的肝能夠承受多長時間。你拿到了單子,但是肝硬化,再去醫院把錢花掉,一切還是落空了。我們應該做一些更具有競爭力的事情,做一些不需要喝酒也能夠解決問題的工作。
我自己做過基因檢測,喝酒身體就會出問題。我去過河南、山東這種喝酒特別厲害的省份,我完全不喝酒,也和大家交流得很愉快。爸爸們可以減少應酬,早點兒回家,能通過電話談的事,未必要見面。
第四個方法是你需要把孩子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放進日程表裡。很多人的手機裡從來不記家裡的日程表,永遠只記工作、出差、開會、談判。實際上,孩子過生日、孩子需要旅遊、學校開家長會……這些重要的時刻,一定要提前記在手機上。
有一次,嘟嘟幼兒園的老師參加樊登讀書的活動。她給我發了一條很長的微信,我看了特別感動。她以前對我不太了解,只知道我是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後來她參加樊登讀書,讀書對她有了很大的幫助。她還回憶起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嘟嘟上幼兒園的三年中,每個家長會,我從來沒有缺席過,每次都是我和他媽媽一起去。
我認為這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沒太在意。但是老師說,這真不容易,她從實際工作中看到的是,兩個家長能保持一直都來是比較少的。因為在北京,大家的工作時間都很長,出趟門就兩個小時。爸爸們都很辛苦,很多爸爸甚至都沒有在幼兒園出現過,除了交學費。
幼兒園老師還記得我家有一個習慣,給嘟嘟請假的理由是:嘟嘟爸爸今天回來了,嘟嘟要回家跟爸爸一塊兒玩。
那時,我特別忙,經常出差,一年要飛將近一百次。我把和孩子相關的事情記在日程表裡,就能準時參加孩子的重要活動了。
第五個方法是珍惜早起的時光。有的人說自己的工作太忙了,但是早上總是要起床的吧。有的爸爸睡懶覺,不想起,不如試著早起一下,陪孩子一塊兒吃早餐,聊一聊。
第六個方法是不要刻意地把工作跟生活分開。有的爸爸要求家裡不能在上班時間給他打電話。我見過有人工作的時候突然狂怒,一聽就知道是家裡來的電話,因為家裡有事來煩他了。記住這條——家裡的事也是你的事。不要把工作跟生活分得特別開。
一部電影裡有這樣一個場景,主人公正在跟總統談話,這時候手機響了。他接聽,然後跟孩子聊天結束後才回來,接著和總統談下去。
不要去討厭你的家人打擾你的工作,不把工作和家庭刻意分開,你的時間才會變得更多。
最後一招,就是有機會的話,爸爸做一個好媽媽,其實也是不錯的。比如,對孩子說:「今天,咱們給媽媽放個假吧,讓媽媽陪她的閨密去做指甲、去玩。」
我從來不介意帶孩子一整天,我覺得特別好玩。家人、保姆都不在家也沒關係,那也是享受父子之間幸福生活特別難得的機會。
我有時帶嘟嘟去吃簡餐。好多人說這太不負責任了,但我能夠看到,他吃簡餐時的那種開心、快樂。他一定會永遠記得,我跟他在一家大超市的樓底下,等著買東西的時候,我意外地給他買了一個冰激凌,這是驚喜。他現在很大了,但他依然記得小時候爸爸給他創造驚喜的畫面。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能夠幫爸爸擠出一些時間來的。
還有就是提高單位時間的產出,提高在家時間的質量。
有些日本人的習慣特別不好,下了班以後不回家,在外面喝酒。回家太早了,怕被孩子的媽媽數落,你怎麼連個朋友都沒有,沒有事業心。我認為這個做法一點兒都不科學。
還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尤其是在孩子3歲前,發現孩子哭鬧,有時候孩子生病,還要換尿布,要餵奶、兌水……年輕的爸爸甚至會刻意把工作時間拖長,晚點兒回家,來逃避這些令他心煩的事。有的爸爸聽到孩子哭就會煩躁,這是自私的表現,自私到還沒有準備好去做一個爸爸,還沒有肩負起這個責任,這需要改正。建議爸爸下了班,第一時間能夠回家,別磨蹭。
有的爸爸做得很好,吃飯之前有一個小小的儀式感,之後就是大家一起好好吃飯。周末跟每一個孩子單獨聊天,聊聊孩子這一個星期的進展,對未來的各種想法,對生活的理解。爸爸在家裡是重要的老師的角色。
這不是把孩子寵壞了、慣壞了,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一個人覺得自己是重要的,覺得自己是被人愛的、被珍惜的,他會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不至於把自己扔在下遊中漂流,也不會和別人比慘。他不會這樣做,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給孩子做慶祝儀式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小驚喜:出差回來帶一些小禮物;或者一些孩子想了很久的事,幫他稍微實現一下;或者突然帶他們去看一場電影……這是創造一些小驚喜的方法。
嘟嘟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問我土橋在哪兒。北京地鐵八通線最後一站叫『土橋』,他每次坐地鐵,總是聽廣播裡說:「終點站土橋方向……」我說:「土橋就在北京。」他說:「我想去看看。」我說:「你為什麼想看土橋?」他說:「就想看看土橋什麼樣。」
有一年聖誕節,學校開晚會,結束以後,我說:「走,帶你去看土橋。」我開著車,把他帶到地鐵的終點站,看看地鐵怎樣開出來。他覺得真神奇,後來問:「橋在哪兒呢?」我說土橋這站好像沒有橋。然後,我們找了一個過街天橋,在上邊站了一會兒,他說:「這就是土橋。」
這就是滿足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讓他知道爸爸是能夠幫他去探索的。
這很好玩,從那以後,我倆大概在北京探索了好多個「橋」,因為北京有很多用橋做地名的地方。
我的朋友、心理學家楊霞老師建議,要多帶孩子去爬山。爬山的確對孩子的身體好,有時候孩子咳嗽,爬完山以後,他的咳嗽就一下子好了很多,真的很神奇。
我開始先帶他爬矮一點兒的百望山,再定下一個目標八大處,第三個目標是香山,第四個是泰山,第五個是華山,第六個是珠穆朗瑪峰。這是他定的,他把他知道的山的名字全部列了出來。孩子願意和爸爸一起訂立這樣的計劃,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為我們國家真的是太大了,各處風貌都是那麼好玩,太多美的地方,我們還都沒有去看過。帶著全家一塊兒去度假,這是能夠創造家庭氛圍,讓孩子覺得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爸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就是做孩子的楷模。《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作者布魯斯·羅賓森擬了一份清單,詢問爸爸們,最希望孩子擁有什麼品質。
在他的清單中,有財富、豪宅、身高、名譽、海灘小屋、健康等很多選項,然後讓爸爸們選出最重要的四項。
結果出來,排在第一位的是誠實和仁慈的價值觀,排在第二位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喜悅和快樂。
有一個演喜劇的明星在節目裡講,他有抑鬱症。他每天看著窗口,就想跳下去。他根本不想活,雖然每天演喜劇,但是覺得人生一點兒意思都沒有。他一個星期裡連著三四天晚上不睡覺。這是很可憐的一個狀況,就是一個人賺到了錢、出了名,把別人都逗笑了,但他內心沒有得到喜悅和快樂。
那怎樣做才能讓一個人長大了以後,內心還能得到喜悅和快樂呢?就是爸爸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就獲得愛和安全感。一個在內心有著愛和安全感的人,知道爸爸和媽媽是愛自己的人。今後接受什麼樣的打擊,他都有能力反彈起來。一個人在長大以後所受的種種痛苦和傷害,都和童年時的經歷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到他60歲的時候,他和父母的那種潛藏的感覺還在。
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們希望孩子擁有健康。
排在第四位的是熱愛學習。
熱愛學習為何如此重要?並不是為了要當學霸。學霸不重要,但熱愛學習很重要,很多學霸並不熱愛學習。一個熱愛學習的人,是一個對社會保持好奇心的人,而一個人的好奇心和幸福感相連。一個人越是有好奇心,他就越幸福。
以上這四條,也是我們希望一個爸爸能夠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東西:誠實和仁慈的價值觀,喜悅和快樂,健康,以及熱愛學習。
爸爸應該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很多爸爸在家裡特別消極,看別人高興就發脾氣。抱怨社會,抱怨公司,抱怨單位的同事和領導,看誰都不順眼,這樣的爸爸所影響的孩子怎麼會積極?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容易性格怪異和暴躁,因為父親把這些負能量全部都釋放在家裡了。
很多父親根本就不理解什麼叫「積極」。積極不僅僅是樂觀,積極的核心定義是你要永遠都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別人決定。「我沒辦法,這個社會就這樣,所以咱們只能這樣」就叫「消極」。相反,即便整個社會的人都不高興,我依然可以選擇高興。
記住:我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
總之,努力做孩子的楷模,也就是積極的爸爸,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幫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
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分享,那就是好爸爸往往比「壞爸爸」的事業更成功。爸爸不要以為自己在家庭裡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沒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了。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大量成功的家長更珍惜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很多國家領導人訪問別的國家的時候都帶著家人,這是完全可以的。很多爸爸總出差,也可以有一些應對的方法。我就用了很多辦法,經常出差的爸爸可以參照下面的做法。
第一是不要莫名其妙地消失。要告知孩子你出差的原因。出差之前,一定要跟孩子好好地聊一聊,說爸爸為什麼要出差,這次去哪兒。甚至在地圖上把它找出來,告訴孩子爸爸去那裡幹什麼,有哪些具體的安排,哪天回來……我借這個方法,給嘟嘟教了很多地理知識。
他在地圖上標出了很多地方,我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他就會在家裡的微信群發出來。
爸爸不要莫名其妙地消失,要讓孩子參與到你的工作中來。讓孩子知道,爸爸是很酷的,爸爸幹的工作很有意思。
第二是可以給孩子留字條。紙帶給人的感覺是很值得珍惜的。孩子喜歡留下小紙片,你會發現,孩子連自己很小的時候做的紙飛機都不捨得扔,這個是情感的交流。出差途中,我以前每天要堅持打一個電話。我現在出差的時間沒過去那麼多了,兩三天打一個電話。
心理專家提醒我,要讓孩子覺得爸爸一直都在,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條件允許的話,爸爸可以嘗試帶孩子出差。帶著孩子參加一些短途的出差,讓他參與一下你的工作,也挺好。
我錄節目,有時候會把嘟嘟帶到演播室現場。他看到這麼多的人,覺得這太好玩了。燈光打著,爸爸在臺上做節目,底下那麼多的觀眾鼓掌,他會覺得很棒。我還帶他參加過我所任教的大學的畢業典禮。他看到大學生是怎樣畢業的,爸爸在臺上,學生給爸爸獻花,他看到了這樣具有儀式感的場面。
讓孩子參與到爸爸的工作中來,孩子的心中,爸爸的這個形象才會更加豐滿。他才會知道,爸爸不只是在家裡穿著睡衣的那個樣子,爸爸還可以是另外的樣子,他才會更加喜歡和崇拜爸爸。
當然,你不要期待孩子崇拜你一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馬上就換偶像了。但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如果他心中崇拜的是爸爸的話,對他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關於帶孩子出差,我還要補充兩個條件:
一是最好在孩子7歲以後,這時他能夠照顧自己了;
二是不要一次帶倆孩子,最好是一次帶一個孩子。這是能夠幫助孩子跟爸爸建立親密關係的一個機會。
當爸爸回到家裡時,我建議爸爸可以跟孩子玩一些男人才能玩的遊戲。爸爸回到家,不要只陪孩子讀故事書、講童話,爸爸更要做的事是「打」。
面對女兒也可以「打」,爸爸教女兒練習出拳,保護自己,然後帶孩子爬樹、翻牆、去野外、爬土坡,玩那種髒髒的媽媽一般都不讓去的地方。這樣才能夠感受到男人跟女人的區別。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爸爸的強大的力量,感受到父愛和安全感。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定能夠幫到很多總是出現在手機前、電腦前聲稱自己沒有時間管家庭、陪孩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