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一顆心長大》:心理諮詢師爸爸,陪伴孩子長大的秘訣

2020-11-07 紫看人生

最近閱讀了《陪一顆心長大》,講述兩個心理諮詢師爸爸陪孩子成長的小故事,我從中汲取了故事療愈的溫暖力量,核心的力量就是愛,而不是技巧。

一·因為看見,因為懂得,所以包容。

書中一個小故事,一個周日,媽媽正在折衣服,大兒子在看小說,爸爸剛結束連續兩天的工作在休息。女兒小曼卻在「唉唉唉唉」

媽媽問她為什麼,小曼回答不想上學。

我們的小家庭中也會有這樣的小場景。這樣的小曼會讓媽媽抓狂地。為了避免媽媽和女兒的衝突,爸爸挺身而出。

爸爸看見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爸爸說:「明天要上學了,心情不好,才會唉唉唉。媽媽心情也不好,她也不想上班,她也要唉。」

媽媽配合地「唉唉唉」,大兒子也配合地「唉唉唉」,一家人同時「唉唉唉」,不到一分鐘,小曼就笑了。

小曼的情緒被爸爸看見,被全家人接納,不知不覺中問題就解決了。

很簡單的故事療愈辦法,因為看見,因為懂得,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包容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一顆愛孩子的心。

二.愛孩子,愛自己,把自己內在的小孩愛回來。

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好好愛孩子,不懂得好好溝通,我們的童年並沒有被父母溫柔地愛過。

作者小時候也是被媽媽埋怨,為什麼要生這個孩子來折磨我。當他面對被哭泣的女兒束手無策時,也冒出了這句話。

這時候這麼辦呢?

他告訴自己深呼吸,冷靜下來,後來他陪著女兒,讓女兒一直哭,只是告訴她,爸爸一直都在,會一直陪著你。

當他溫柔地陪伴女兒時,他把自己那個不被溫柔以待的內在小孩愛回來了,他打破了模仿媽媽對待孩子的模式。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我們長大後,可以自己療愈,童年的不愉快回憶,不好的教育模式,讓它終止。

抱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愛自己,好好愛孩子。

當他溫柔陪伴孩子後,女兒哭夠了,也慢慢平靜下來。

後來,當他發脾氣時,女兒也用同樣的方式照顧他,愛就是這樣在家人間流動!就是這樣傳遞!

三.好的管教是不要失去愛的聯結,不要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當孩子不能遵守約定,不能管理好時間,出去玩超出約定的時間,該怎麼辦?

我們做父母的一般會生氣,說話重了,孩子就會保證以後不出去玩了。

這個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嗎?

不是,我們想要孩子學會自律,而不是阻止他出去玩。

按照作者的建議,你可以問孩子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讓孩子自主思考如何解決,這樣的管教就兼顧了愛的聯結和孩子的自主。

我們不要做孩子人生的導師,而是做孩子的朋友。

所以,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示我們的權威,而是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小結: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用心、用愛去陪伴,看見孩子,懂得孩子,接納孩子,包容孩子,潛移默化,讓孩子得到愛的滋養!

一個個溫馨的小故事,讓我們學習如何用愛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閱讀這本書,兩位諮詢師爸爸從專業的角度,讓我們通過小故事懂得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愛」!

相關焦點

  • 《陪一顆心長大》:沒有奶,爸爸拿什麼餵養孩子?
    當然,從生理上來講,媽媽有孕育寶寶的子宮,也有餵養寶寶的乳房,但這是否意味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就束手無策了呢?《陪一顆心長大:兩位心理諮詢師爸爸的育兒手記》就是這樣一本跟我們分享沒有奶的爸爸兩位作者黃士鈞(哈克)和黃錦敦都是臺灣有名的心理諮詢師,有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在工作中遊刃有餘的他們真正面對自己孩子時,也發現了很多限制,尤其是面對只要媽媽不要爸爸的小孩時,他們也非常苦惱,所以非常努力地找尋與孩子的相處之道。下面我分享幾個對我觸動最大的方法。
  • 心理諮詢師當爸爸,一定比一般人強嗎?
    平常我們看到很多的都是關於媽媽的育兒書籍,那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爸爸的育兒手記,而且還是做心理治療師的兩位爸爸。而這本《陪一顆心長大》>是一些高質量的隱喻陪伴故事,教導我們帶著濃厚愛意的溝通技法懂孩子,提供了溫柔體貼的心法。
  •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陪伴
    第1本書《陪一顆心長大》而我們將在10月開啟的第一本書《陪一顆心長大》,它的作者是兩位充滿愛、願意陪伴孩子、拓展孩子內在空間的資深心理諮詢師爸爸,共同打造少見、從心理專業角度出發的親子教養書!而這些方法都能讓你深切感受到一個爸爸對孩子滿滿的愛,就像這本書的名字一樣:陪一顆心長大,他們就是在用爸爸獨有的方式呵護著自己的寶貝,用他們的愛陪伴著孩子長大。
  • 媽媽們《陪一顆心長大》,我要帶著一顆純粹的心講書陪伴媽媽成長
    今天我們開啟了果媽閱讀的第200多本書,也是本月父母的愛主題閱讀中的第一本書——《陪一顆心長大我們也會做更多的線上活動,用驛站的方式陪伴到每個人,讓每個人能夠被看見。陪伴著媽媽成長,從而影響孩子,這就是:
  • 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以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的,但日常的陪伴和照顧卻只看到媽媽的身影。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超過55%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軍。爸爸陪伴較多或者爸爸和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還沒有爺爺奶奶陪伴的時間多。
  • 從《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感受不同種類的父母的愛|果媽隨筆
    《陪一顆心長大》,到稻盛和夫對母親溫暖回憶的《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最後是陳美齡培養三個兒子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你從這三本書中能夠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父母的愛,其實就應該很純粹,放下那些功利心,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其實也是孩子在陪伴著我們成長。
  •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 了"火爆了整個朋友圈!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火爆了整個朋友圈! 最近,一篇小學生作文在網上走紅了,比起"時間去哪兒了」,這篇作文讓很多年輕的爸爸看後覺得很心酸。 作文的標題是《我的爸爸》,從筆跡和拼音來看,確實像是出自小學生之手。
  • 陪孩子保持一顆童心與好奇心
    我很想拒絕的,但陪伴孩子,就是陪孩子保持一顆同步的好奇心,或許在大人眼裡,孩子看的書很幼稚,做的事也好幼稚,小王子說:每一個大人曾經都是一個小孩,只是長大以後他們都忘了! 是的,我們也都曾經是小孩,陪孩子保持一顆童心與好奇心,陪著他們慢慢長大吧!
  • 爸爸的陪伴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再不陪他,他就長大了
    1.不錯過每個第一次從寶寶斷奶,會說第一句話,會站立,會走路,爸爸要多陪伴,給孩子帶來不同於母親的安全,有爸爸的陪伴孩子更容易度過成長過渡期,親自陪孩子做過的事更能體會其中意義。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但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同樣重要。
  • 爸爸經常陪伴孩子,跟很少陪孩子,10年後區別明顯!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親對孩子作用往往比母親的影響更強大!父親的陪伴,會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和親密關係的處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相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 再不陪伴,孩子就長大了!
    再不陪伴,孩子就長大了!我還主動問他:「兒子,你好久沒有邀請老爸晚上陪你睡了哦。」他笑笑說:「不用你陪了,有你在身邊,我不能隨便翻身。」最近我又問他,他又說:「天太熱了,等天冷了再說了。」我跟兒子講:「兒子,你現在還願意牽著老爸散步,等到將來你大了,有了女朋友,有了老婆、孩子,你就沒空理老爸了,不再願意牽著我的手了。」兒子笑笑說:「那還早得很,你想太多了吧。」 是的,我承認的確想的有點多了。但實際上是,孩子所謂的長大,對於父母而言就是在目送他漸漸地遠離。沒辦法,等到他有了自己伴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當然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他們,自然也不會再跟父母撒嬌了。
  • 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多陪孩子聊聊天,陪伴孩子成長
    不要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家裡工作再忙也要陪伴孩子,「陪孩子就是跟隨他再經歷一次童年,完成一次成長」。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只注重給予孩子物質的滿足,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滿足孩子。
  • 爸爸陪孩子越少,孩子的這些特徵越明顯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都是媽媽帶得多,跟媽媽的感情也是更好的。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錯,我們也知道,父親在一個家庭裡承擔的角色是頂天立地,養家餬口的,所以爸爸很少有時間可以陪孩子,這也越來越成為很多人所認為的。
  • 帶孩子運動,是忙碌爸爸最高質量的陪伴
    在這三個關鍵的腦部及心理髮育的黃金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父母的「陪伴」。澳洲的心理學及社會學研究發現,爸爸們每天多抽出5分鐘陪孩子玩耍,政府可以少花50億澳元的預算,去解決青少年問題,例如濫用酒精或藥物等成癮性問題。
  • 陪伴孩子,只是陪就夠了嗎
    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我們錯過了陪孩子的成長時光,便真的錯過了!
  •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爸爸
    其實,這種情況目前看來還是很普遍的,中國首份《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數據顯示:在55.8%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爸爸陪伴較多或爸爸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 都說父愛如山,可有些父親卻只扮演了「山」的角色,愛卻不知道跑哪去了,能不動就不動,凡事都不上心。
  • 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孩子曾在日記裡寫道:「我想讓爸爸媽媽多陪陪我我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忙,總喜歡拿工作當藉口,回答我的問題總是很敷衍,沒有一點耐心,他們手裡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時候,但是我......他們再不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幾種缺陷
    》中表明,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家庭,孩子都是由媽媽陪伴著長大,爸爸陪伴或者是爸爸媽媽一塊陪伴的家庭少之又少。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爸爸媽媽一同陪伴的,缺一不可,如果爸爸長時間的不在孩子的身邊,這將會對孩子產生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在一次講會上說過:如果孩子長時間缺少了爸爸的陪伴,孩子將來除了難以管教以外,還會有以下的幾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