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裡我們會因為愛而受困,但生命裡我們也常在受困裡,才得見珍貴而獨特的愛。
平常我們看到很多的都是關於媽媽的育兒書籍,那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爸爸的育兒手記,而且還是做心理治療師的兩位爸爸。
他們在家是如何當爸爸的?他們是怎麼樣去傳遞愛的呢?
平常的育兒書籍當中,我們接觸到比較多的也是工具類型的書。
而這本《陪一顆心長大》是一些高質量的隱喻陪伴故事,教導我們帶著濃厚愛意的溝通技法懂孩子,提供了溫柔體貼的心法。
當我看這本書時,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所溫暖,這本書不僅適合於想要當好爸爸的人,也是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反思親子一體的好書,更是想要學習如何愛自己、愛他人的好書。
作者:黃士鈞,博士,又名哈克,20年專業心理諮詢訓練資質,彰化師範大學諮詢輔導、博士、美國馬裡蘭大學生涯諮詢碩士。
作者:黃錦敦,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每年帶領相關訓練與督導近百場。
他說:「這幾年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家裡的這兩個孩子——採奕和小蔓佔了很多功勞。」
前兩天在果媽閱讀旗艦店開《陪一顆心長大》讀書會的時候,也有媽媽分享說:「沒想到心理諮詢師在帶孩子的時候也會遇到困難。」
是呀,我們都會遇到困難,當然也包括心理諮詢師,但是當他們碰到孩子的問題時,他們心裡也會受挫,那這時候他們會怎麼辦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當心理治療師做了爸爸,他們遇到了育兒問題是什麼反應,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01
孩子哭鬧時只要媽媽
無計可施的爸爸怎麼辦呢?
這是一個發生在作者哈克身上的故事,接下來以作者第一人稱的口吻來闡述這個故事:
那一天,我自告奮勇的要帶著小女兒去上身體律動課,於是4:30就去幼兒園接到了女兒,一路上我努力營造著開心的氣氛,讓小女兒高興地牽著我,我停好車,然後帶女兒去吃拉麵,一切都非常的順利。
在拉麵還沒有上桌前的這一段時間,女兒也在學習,並且拿出她的作業本開始寫作業。
忽然,真的就沒有前因後果的那種忽然,認真寫字的女兒,眼眶一溼、眼淚直掉。
嗚咽的跟我說:「我好想媽媽,我想讓媽媽馬上來這裡......」
我說:「今天是爸爸陪你去上課哦,媽媽接姐姐回家了。
沒有意外的女兒大哭了起來,我心裡的獨白馬上彈出來:為什麼?爸爸就不好嗎?怎麼一下子就變臉了?唉,你爸爸是治療師。
那作為治療師的爸爸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首先他察覺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他的辦法就是深呼吸,然後對自己說:繼續愛她。
但是孩子依然哭泣,無計可施的爸爸,只能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然後一次一次的跟自己說:不要放棄。
那你的重點,是為什麼不能生氣呢?
因為一生氣一噴發,常常人和人的聯結就會切斷了。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深呼吸,然後想辦法不放棄,聯結是親子關係裡很珍貴的滋養時刻。
02
孩子看電視時
會不自覺的移動到電視前,怎麼辦?
小朋友看電視的時候,一定會看到非常入神,入神的時候就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畫面。
一個是嘴巴會張開,二是屁股會自動化的往前移,不知不覺靠近電視屏幕......
那當爸爸媽媽的,都會擔心孩子的眼睛。
可能會很著急的對孩子說:「看電視那麼近,你是要眼睛瞎掉是不是?」
要麼就是直接命令孩子,你離電視遠一點。
這些話語是不是聽起來特別的熟悉?
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屬於一種危險保護語法,就是我們在說的話裡面雖然是帶了很多關愛,但是因為裡面包含的危險害怕,因此也很豐富,比如「眼睛瞎了」。
所以可能一不小心,孩子的心就陷在了害怕的氛圍裡。
那可以怎麼做呢?
作者在書中說以行動暗示語法,代替威脅保護語法。
很多人可能都會說:「不要靠電視那麼近,靠那麼近,你的眼睛會近視。」
但是,作者用了另外一種帶著善意和愛的表達方式:「妹妹,讓你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
孩子做到時,及時鼓勵他做得非常好。
他說在生活當中,孩子不但會內化我們的鼓勵、讚賞、支持和愛護;他也會內化我們給到他們的恐懼、威脅、害怕。
所以,我們在向孩子表達愛和關心的時候,要把我們常說的習慣的老語法置換成帶著善意和愛的新語句。
03
如果看見了整個孩子,就不那麼擔心了
有一次,作者黃錦敦和他的孩子採奕聊天,問孩子:「有沒有什麼地方是爸爸可以改進的,也就是說有沒有哪些地方是我需要調整的,你跟我講沒有關係,如果有道理爸爸就會試著改......」
孩子說:「沒有啊、這樣就很好了。」
作為爸爸,他是真心想知道有沒有哪些地方是孩子介意的,作為爸爸也真的願意去改變。
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會對孩子沒有耐心,也會念叨孩子有時候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也會一不小心就有那種霸道的權威,所以我們肯定是不完美的。
但是孩子又說:「對我來說,你就是完美的爸爸。」
在這裡,其實作為成人,作為父親,他問孩子哪個地方需要改進的,我們的這個問題談的是「具體的事件」,但是孩子卻直接跳到另一個層次來回答他,說:「對我來說,你已經夠好了」,孩子看到的是「整個人」的層次。
「事件」的層次,是具體可見的,有生活細節的;「人」的層次,則像是「心靈的部分」,是抽象的,需要透過感受才能接觸的世界。
關於「人」的層次,是照顧心靈的部分,就是讓一個人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能接納自己,相信自己,即便有很多缺點,我依舊夠好,我依舊可以有美好的人生;
當心安穩了就有力量了,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就更能撐得起來,內在就會有更多的資源。
所以,他在生活中時常微笑的對孩子說:「不管怎樣,你一定要記得,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持續澆灌「人」這個層次,給孩子源源不絕的力量;讓孩子內在擁有被滋潤的心靈,那麼在生活中即便遭遇困難,也都不會真正的迷失,走了歪路。
歡迎留言,收聽果媽閱讀平臺的精華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