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昨天,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她老公這幾天休年假在家,答應好好陪兒子,反而讓兒子不高興。
原因是,老公一上午癱在沙發上看手機玩遊戲,兒子主動找他玩,他頭也不抬就隨口一句「等一下」。
本來兒子還挺期待爸爸陪的,卻被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潑了冷水,特別鬱悶。
後來兒子終於忍不住,就哭著求爸爸:
「爸爸,你別看手機了好不好,陪我玩一下嘛。」
當時好友看到後,也替兒子感到委屈。
雖然老公第一時間就放下手機陪兒子,可這件事始終讓好友很在意。她擔心,自己是否也會在陪兒子時,心不在焉只顧自己的事,從而傷到兒子的感受。
聽完後,特別理解好友兒子的感受。
他多渴望爸爸能夠全心全意陪伴自己啊!可到頭來卻發現,那是沒有回應的「假性陪伴」。
難怪如今很多親子相處總出現問題,說到底,還是跟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有關。
父母明明說好了陪,卻心不在焉,這比「不陪伴」更傷孩子的心。
01
明明有父母的孩子,卻活出孤兒
看過一期《少年說》,被一位叫葉子健的五年級孩子惹哭了。
一上臺,他就控訴父母:「小時候,我總是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原來,他每次抬頭看父母,都會發現父母只看手機,根本不看自己。這讓他無法理解:究竟手機有什麼好看的,竟然比他還要重要?
為了不想他鬧,父母甚至還把手機給他玩。
這種情況經歷多了,他想,手機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然而,再好玩的遊戲,都滿足不了心中對父母關愛和陪伴的渴望。
看到他這麼難過的樣子,臺下的爸爸回應道,自己都在改,也有進步。
可他卻不這麼認為,依舊聲嘶力竭地吼著:他需要父母陪伴時,父母在玩手機;想父母陪自己出去走走時,父母還在玩手機。
這一聲嘶吼,看哭了在場許多同齡人。
如果不是內心極度匱乏,他又怎麼會把手機當成唯一的陪伴者呢?
父母明明就在身邊,卻不看自己一眼,也不主動關心自己,而是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裡,與自己隔絕。
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他無奈被迫活成沒人在意的「孤兒」。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出了一本書,書中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簡而言之,就是把孩子當成極其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哭鬧,要超脫情因素,以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壞毛病。
結果,他的三個孩子,在這種體系養育下,一個自殺、一個自殺未遂、一個生活無法自理。
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把自己的孩子養廢了,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不給孩子積極的情感回應。
當孩子沒辦法得到父母的回應和關注,也許一開始會哭鬧,可時間久了,他就不哭了。
那不是他恢復了冷靜,而是攢夠了失望和痛苦,只好選擇放棄掙扎。
近在咫尺的父母,卻如此遙不可及。一旦習慣了麻木了,只會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這個世界,活成一個孤獨、缺愛、絕望的人。
02
假性陪伴,是親子關係隔離的慢性毒藥
之前有這樣一個報導。
一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作文,想學生們說說心裡話。
小學生別心雅不知道要寫什麼,就去問媽媽,可媽媽在玩手機,根本沒認真聽她說話。
被如此對待,她有感而發,寫下了一篇小作文。文中說道:
「我悶頭吃飯,爸爸邊玩手機邊吃」;
「爸媽寧願在網上評論留言,和不認識的網友們說話,也不肯放下手機面對面地好好聊天」。
內心感到無比孤獨的她,堅稱「手機是親情的殺手」。
在她的班上,和她一樣與父母活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人,不在少數。
有個男同學說,自己每次有委屈想跟爸爸媽媽說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在玩手機,他就漸漸養成了「有話說不出去」的習慣。爸爸媽媽問他在學校做了什麼,他也說不出來。
還有個女同學說,以前父母還給自己檢查作業,可現在都不檢查了,就連羽毛球和小遊戲都不陪自己玩了。
聽完後,真的心酸。
我們和孩子本是親人,血脈相連,多想像朋友知己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說。
可什麼時候起,不小心把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一點點透支完呢?
知乎上一名網友說,小時候每次待在媽媽身邊,多想媽媽抱抱自己、和自己聊聊天。可媽媽總會很不耐煩地回他的話,要他自己看書。
如今他三十多歲了,始終忘不掉那種只能眼巴巴看著媽媽的童年陰影。
媽媽覺得委屈,怪他不和自己親。
可他也很無奈,畢竟小時候沒機會感受到親情的溫度,他也不懂該如何去愛媽媽。
一個孩子,長時間處在父母的忽略和無視中,得不到情感上的回應和關注,和父母的親密感終將分化瓦解,和父母的心漸行漸遠。
莫怪孩子不和自己親,就怪在孩子需要陪伴時,自己只是假裝和他在一起。
03
高質量陪伴,是親子關係的基石
家庭教育專家魯鵬程說:
「陪伴不是簡單地在孩子身邊待著,而是要充滿愛意、充滿溫情,還要與孩子加強交流和互動。陪伴,實質重於形式,質量重於數量。」
深以為然。
想要破除假性陪伴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請從高質量陪伴開始做起吧。
首先,把玩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資深兒童心理諮詢專家劉瑮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中講到,親子教育重點不是在於說教,而是父母陪孩子玩。
讓孩子主動提出玩的決定,父母參與其中,能鞏固孩子的優點,改正孩子的缺點,這才有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用擔心孩子喜歡玩會無心向學,其實玩是孩子的天性,與其以自己的要求來規定孩子玩什麼,不如給孩子一次主動選擇的機會,讓他帶領父母一起玩。
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也打開了父母和孩子間深入了解和溝通的門,對孩子的成長有絕對的益處。
其次,解放雙手和孩子互動。
鄭州有位特別暖的爸爸。
每次在家陪伴2歲的女兒時,他不想孩子接觸手機或者大眾化的玩具,就自己動手製作一些手工玩具,好讓父女倆在一起的互動更有意義。
即便做手工,不是他擅長的。但為了和女兒有更好的互動,他努力鑽研,終於製造出很多好玩的玩具。
在他看來,要多引導,多陪孩子玩和互動。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和雙手給孩子,在互動中傳遞愛,理解和關懷,在擁抱中和孩子的心相遇。
這樣的陪伴,有助於親子間感情的正常溝通和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後,多創造和孩子在一起的「黃金時間」。
什麼是黃金時間?
樊登老師說了,哪怕只有10分鐘,可以跟孩子做一件事,讓孩子覺得開心,覺得父母關注他,這就是黃金時間。
黃金時間,好比父母對孩子的愛,每增加一些,孩子的情感帳戶裡就多一份愛。
因此父母只要有機會有條件,就要特地為孩子騰出時間,創造專門留給孩子的「黃金時間」。
這種高度專注的陪伴,在孩子看來,就是滿滿的愛。
04
的確,好的陪伴,不求時長,只求質量,只求用心。
泰國有個短片,視頻中兒子吐槽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差勁的父母」,不讓他上鋼琴課,不給他報昂貴的補習班,也不帶他去國外旅遊。
可是,他卻感到幸福無比。因為——
沒有鋼琴課,父母陪他在家裡唱卡拉OK;沒能去國外旅遊,只要父母陪在身邊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無比的家庭活動日。
陪伴,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換,不是彼此共處一室,卻沒有愛的流動和溝通。
其實孩子要的永遠不多,不過就想被父母看見、關注和回應。
真正為孩子好,就在他需要的時候,放下手裡的事情,用心陪陪他,眼中有他。
唯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感受愛的機會,為他的幸福感提供最大的保障。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