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別看手機陪我玩」假期中,孩子最怕的父母的假性陪伴

2020-08-10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薩姐出品

昨天,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她老公這幾天休年假在家,答應好好陪兒子,反而讓兒子不高興。

原因是,老公一上午癱在沙發上看手機玩遊戲,兒子主動找他玩,他頭也不抬就隨口一句「等一下」。

本來兒子還挺期待爸爸陪的,卻被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潑了冷水,特別鬱悶。

後來兒子終於忍不住,就哭著求爸爸:

爸爸,你別看手機了好不好,陪我玩一下嘛。

當時好友看到後,也替兒子感到委屈。

雖然老公第一時間就放下手機陪兒子,可這件事始終讓好友很在意。她擔心,自己是否也會在陪兒子時,心不在焉只顧自己的事,從而傷到兒子的感受。

聽完後,特別理解好友兒子的感受。

他多渴望爸爸能夠全心全意陪伴自己啊!可到頭來卻發現,那是沒有回應的「假性陪伴」。

難怪如今很多親子相處總出現問題,說到底,還是跟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有關。

父母明明說好了陪,卻心不在焉,這比「不陪伴」更傷孩子的心。

01

明明有父母的孩子,卻活出孤兒

看過一期《少年說》,被一位叫葉子健的五年級孩子惹哭了。

一上臺,他就控訴父母:「小時候,我總是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原來,他每次抬頭看父母,都會發現父母只看手機,根本不看自己。這讓他無法理解:究竟手機有什麼好看的,竟然比他還要重要?

為了不想他鬧,父母甚至還把手機給他玩。

這種情況經歷多了,他想,手機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然而,再好玩的遊戲,都滿足不了心中對父母關愛和陪伴的渴望。

看到他這麼難過的樣子,臺下的爸爸回應道,自己都在改,也有進步。

可他卻不這麼認為,依舊聲嘶力竭地吼著:他需要父母陪伴時,父母在玩手機;想父母陪自己出去走走時,父母還在玩手機。

這一聲嘶吼,看哭了在場許多同齡人。

如果不是內心極度匱乏,他又怎麼會把手機當成唯一的陪伴者呢?

父母明明就在身邊,卻不看自己一眼,也不主動關心自己,而是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裡,與自己隔絕。

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他無奈被迫活成沒人在意的「孤兒」。

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出了一本書,書中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簡而言之,就是把孩子當成極其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哭鬧,要超脫情因素,以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壞毛病。

結果,他的三個孩子,在這種體系養育下,一個自殺、一個自殺未遂、一個生活無法自理。

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把自己的孩子養廢了,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不給孩子積極的情感回應

當孩子沒辦法得到父母的回應和關注,也許一開始會哭鬧,可時間久了,他就不哭了。

那不是他恢復了冷靜,而是攢夠了失望和痛苦,只好選擇放棄掙扎。

近在咫尺的父母,卻如此遙不可及。一旦習慣了麻木了,只會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這個世界,活成一個孤獨、缺愛、絕望的人。

02

假性陪伴,是親子關係隔離的慢性毒藥

之前有這樣一個報導。

一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作文,想學生們說說心裡話。

小學生別心雅不知道要寫什麼,就去問媽媽,可媽媽在玩手機,根本沒認真聽她說話。

被如此對待,她有感而發,寫下了一篇小作文。文中說道:

「我悶頭吃飯,爸爸邊玩手機邊吃」;

「爸媽寧願在網上評論留言,和不認識的網友們說話,也不肯放下手機面對面地好好聊天」。

內心感到無比孤獨的她,堅稱「手機是親情的殺手」。

在她的班上,和她一樣與父母活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人,不在少數。

有個男同學說,自己每次有委屈想跟爸爸媽媽說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在玩手機,他就漸漸養成了「有話說不出去」的習慣。爸爸媽媽問他在學校做了什麼,他也說不出來。

還有個女同學說,以前父母還給自己檢查作業,可現在都不檢查了,就連羽毛球和小遊戲都不陪自己玩了。

聽完後,真的心酸。

我們和孩子本是親人,血脈相連,多想像朋友知己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說。

可什麼時候起,不小心把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一點點透支完呢?

知乎上一名網友說,小時候每次待在媽媽身邊,多想媽媽抱抱自己、和自己聊聊天。可媽媽總會很不耐煩地回他的話,要他自己看書。

如今他三十多歲了,始終忘不掉那種只能眼巴巴看著媽媽的童年陰影。

媽媽覺得委屈,怪他不和自己親。

可他也很無奈,畢竟小時候沒機會感受到親情的溫度,他也不懂該如何去愛媽媽。

一個孩子,長時間處在父母的忽略和無視中,得不到情感上的回應和關注,和父母的親密感終將分化瓦解,和父母的心漸行漸遠。

莫怪孩子不和自己親,就怪在孩子需要陪伴時,自己只是假裝和他在一起。

03

高質量陪伴,是親子關係的基石

家庭教育專家魯鵬程說:

陪伴不是簡單地在孩子身邊待著,而是要充滿愛意、充滿溫情,還要與孩子加強交流和互動。陪伴,實質重於形式,質量重於數量。

深以為然。

想要破除假性陪伴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請從高質量陪伴開始做起吧。

首先,把玩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資深兒童心理諮詢專家劉瑮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中講到,親子教育重點不是在於說教,而是父母陪孩子玩。

讓孩子主動提出玩的決定,父母參與其中,能鞏固孩子的優點,改正孩子的缺點,這才有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用擔心孩子喜歡玩會無心向學,其實玩是孩子的天性,與其以自己的要求來規定孩子玩什麼,不如給孩子一次主動選擇的機會,讓他帶領父母一起玩。

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也打開了父母和孩子間深入了解和溝通的門,對孩子的成長有絕對的益處。

其次,解放雙手和孩子互動。

鄭州有位特別暖的爸爸。

每次在家陪伴2歲的女兒時,他不想孩子接觸手機或者大眾化的玩具,就自己動手製作一些手工玩具,好讓父女倆在一起的互動更有意義。

即便做手工,不是他擅長的。但為了和女兒有更好的互動,他努力鑽研,終於製造出很多好玩的玩具。

在他看來,要多引導,多陪孩子玩和互動。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和雙手給孩子,在互動中傳遞愛,理解和關懷,在擁抱中和孩子的心相遇。

這樣的陪伴,有助於親子間感情的正常溝通和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後,多創造和孩子在一起的「黃金時間」。

什麼是黃金時間?

樊登老師說了,哪怕只有10分鐘,可以跟孩子做一件事,讓孩子覺得開心,覺得父母關注他,這就是黃金時間。

黃金時間,好比父母對孩子的愛,每增加一些,孩子的情感帳戶裡就多一份愛。

因此父母只要有機會有條件,就要特地為孩子騰出時間,創造專門留給孩子的「黃金時間」。

這種高度專注的陪伴,在孩子看來,就是滿滿的愛。

04

的確,好的陪伴,不求時長,只求質量,只求用心。

泰國有個短片,視頻中兒子吐槽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差勁的父母」,不讓他上鋼琴課,不給他報昂貴的補習班,也不帶他去國外旅遊。

可是,他卻感到幸福無比。因為——

沒有鋼琴課,父母陪他在家裡唱卡拉OK;沒能去國外旅遊,只要父母陪在身邊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無比的家庭活動日。

陪伴,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換,不是彼此共處一室,卻沒有愛的流動和溝通。

其實孩子要的永遠不多,不過就想被父母看見、關注和回應。

真正為孩子好,就在他需要的時候,放下手裡的事情,用心陪陪他,眼中有他。

唯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感受愛的機會,為他的幸福感提供最大的保障。

共勉。

相關焦點

  • 「我想讓你陪我的時候,你在看手機!」失敗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痛
    曾經在湖南衛視《少年說》裡有這樣一段視頻——繫著紅領巾,穿著校服的一個小男孩站在勇氣臺上朝著父母大聲喊著:「我想讓你們陪我講話的時候,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我想讓你們陪我出去走一走的時候,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你覺得王者榮耀跟吃雞遊戲好玩嗎?」爸爸開始插話了。
  • 小學生寫日記:爸爸放下手機陪我一起玩嘛
    「一回家,爸爸就拿著手機趴在沙發上打遊戲……手機像一個詛咒,把爸爸變了個樣子……爸爸您就放下手機,陪我一起玩嘛!」4月23日,看著正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所寫日記《我的爸爸》,內江市威遠縣城區的李俊內心十分震撼,滿是愧疚。此時,他才意識到,在過去3個月中,他痴迷手機遊戲,幾乎不陪女兒,連檢查女兒家庭作業時也「機不離手」,自己的不稱職行為已影響到女兒的健康成長。
  • 陪伴,是你給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我和爸爸這才過去看她,女兒紅著眼睛抓住我倆的手說:「媽媽寫稿子,爸爸做飯,沒有人陪我玩,我好孤獨。」爸爸和我互相望了一眼,聽一個四歲的孩子說出「孤獨」這個詞感覺很心酸。連續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1到20歲你不看了,就永遠都看不了了。」成長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那些美好時光,錯過了就是永遠。
  • 高效陪伴法: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孩子是需要陪伴沒錯,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高效陪伴。只看時間的陪伴,對孩子就是"打擾"。原本孩子自己安安心心做作業,父母卻全程盯著,他們會覺得不自然。所以說,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 「媽媽,你能放下手機陪我玩嗎?」你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我有點不耐煩地對她說,「丫丫,你自己玩吧,讓媽媽安心地看會電視」,誰知她直接走過來拿起我的手機放在桌上,並拉著我陪她玩芭比娃娃。,沒玩幾分鐘,我又迫不及待地去拿手機看電視,結果她悄悄地走到我身邊,嘟著小嘴說,「媽媽,你能放下手機陪我玩嗎?」
  • 「爸爸媽媽,別再玩手機了!」你所謂的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有45%的父母承認,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有73%的孩子,更喜歡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電視;還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媽媽花更多的時間陪我一起玩」。在我看來,高質量的陪娃是在陪娃的時間裡,全身心的投入進去,而不是時而眼神在孩子身上,時而在手機上。更或是人雖然在孩子身邊,但手機卻一直沒離開過手。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聰明
    這孩子生下來幾個月,就放在爺爺奶奶身邊,上小學時候才被父母接回來。心理親密關係被迫兩次中斷,我想這是孩子有問題的根本原因。《窮爸爸、富爸爸》裡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陪伴」,這兩個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
  •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我和爸爸這才過去看她,女兒紅著眼睛抓住我倆的手說:「媽媽寫稿子,爸爸做飯,沒有人陪我玩,我好孤獨。」後來孩子學校裡親子匯演,女孩站在講臺上嗚咽著說:「我的爸爸總是很多事,我的媽媽總是忙她的事,我想告訴爸爸媽媽,我才是你們最重要的事。」
  • 這才是假期陪孩子的正確姿勢
    我覺得回家也是一個人,一直以來對家庭、親情都比較淡漠。」聽了他的話,我感覺格外心酸,為許許多多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缺少陪伴的孩子,內心有一塊情感的荒漠,對他們今後的人生、人際關係都有難以磨滅的影響。許多家長總說陪不了孩子是因為忙、沒時間,可現實往往是,好不容易有時間了,在假期裡,家長也沒能給孩子正確的陪伴,錯過了本來可以抓住的好時機。
  • 假性陪伴是父母欺騙自己最正當的理由,快醒醒吧,別再欺騙自己了
    因此有許多家長會提出疑問,既然出現了「假性陪伴」這個名詞,那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陪伴,是否屬於假性陪伴的定義呢?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家長的假性陪伴往往會有哪些表現?1)只要求孩子聽話我們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類家長,他們可能會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選擇在家帶孩子,直到他們上大學。
  • 爸爸媽媽總是看手機,沒有陪我!你是否被說中了
    結婚後,她也從來沒有鬆懈過,常常是手機不離手,既做銷售又做客服。生完孩子後,也是一樣,時時都是一副工作狀態,寶寶小的時候因為有婆婆幫忙帶著,她也沒覺得有什麼差別。但是孩子現在已經2歲多了,常常吵著讓她陪,一會要玩過家家,一會要玩躲貓貓,一會又要畫畫。小米只能一邊陪著孩子,一邊應付著手機裡的客戶。
  • 「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手機的爸爸!」孩子一句話,戳痛天下多少家長!
    但在生活中,很多年輕的父母們,習慣了用手機打發時間,卻忘記了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你就只會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這是一個小學生,在作文中對爸爸的「控訴」↓↓↓2017年時,這篇作文被曝光後,曾在網上引發熱議。
  • 如何高效陪伴孩子,別把陪伴當成任務,別讓愛變成束縛
    我們說家長要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很多媽媽在看見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會譴責說,你天天玩手機不陪孩子,孩子也不是我一個人的。爸爸看見媽媽玩手機也會說,你不是說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嗎?怎麼也在玩手機?我們的本意是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卻讓夫妻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傳給你的孩子,願所有孩子不再傳承我們的傷痛,願所有母親可以在養育孩子中養育自己。
  •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後來孩子學校裡親子匯演,女孩站在講臺上嗚咽著說:「我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多事,我想告訴爸爸媽媽,我才是你們最重要的事。」心理學家分析:「小時候缺乏陪伴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比較內向,長大後往往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體現出來。」
  • 想讓孩子不玩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陪孩子玩手機
    只要家長監管得當,手機就能發揮它最有意義的價值。首先,不要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看手機,卻不去陪伴他,孩子就感覺不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反而更會對手機產生好奇,長時間的好奇一定會讓他去玩手機。好奇心是所有人學習新知識的動機。
  • 德國孩子最萌遊行: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機玩,值得父母反思
    回來的時候我和爸爸在玩手機,兒子說:媽媽,你們陪我玩。我說:你自己玩。結果兒子不高興了:你讓我不看手機陪你玩的時候,我就陪你玩了,為什麼我讓你陪我的時候你就讓我自己玩了呢?每次都這樣,哼!我看你就愛手機不愛我!我笑著說:那我和你玩吧,你怎麼還和手機爭寵。是啊,作為家長,當然不喜歡讓孩子玩手機,但自己還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
  • 有時間玩手機沒時間陪孩子?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力量與溫柔
    黃金時間能夠營造出一種畫面,甚至能夠讓孩子記一輩子。回想過往,你有沒有一個爸爸或者媽媽陪著你的溫馨的畫面……黃金畫面,會讓孩子覺得這一刻無比開心,一家人其樂融融。這需要爸爸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特別怕爸爸看似陪著自己,卻只是坐在旁邊看電視,或者看手機。
  • 過年別被手機綁架 假期能做事很多!
    春節七天假期總該有時間好好陪陪孩子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我們所想。據某報採訪了解到,有不少家長表示春節也得加班,而沒加班的家長,沒有一人認真計劃過要如何陪伴孩子,也沒人認真思考過如何利用放假時間促進與親子關係。
  • 爸爸陪孩子要有耐心,累困都強撐,父母都應該高質量陪伴孩子!
    陪孩子要有耐心,累了困了都強撐,父母都應該學。都說爸爸帶孩子都是打醬油的,但是爸爸陪孩子也是很用心的,你們看這個爸爸。大女兒開心打球,小女兒也想跟爸爸玩,爸爸依然活力在線,玩的不亦樂乎。爸爸困了,躺下來睡覺,實在支撐不住了,依然笑嘻嘻跟孩子玩,這樣的陪伴,註定是高質量的。
  • 爸爸帶孩子只會玩手機?高情商爸爸是這樣帶孩子的
    那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別以為拿著手機坐在寶寶身邊就叫陪寶寶了,這哪是陪寶寶呀,這不是玩手機嘛。變成一種享受,多聽聽孩子說什麼,聆聽的過程中,也多問問孩子,然後多跟孩子有肢體的接觸,也多摸摸他的小手,多看看他的眼睛,全身心陪伴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