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忙,工作起來就顧頭不顧尾,加班到晚上才回家。回到家又要叮囑孩子寫作業,又要想著工作,有多累可想而知。反觀另一部分家長,平時工作比較閒,可以一直盯著孩子,孩子開始寫作業他們就全程陪護,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陪伴。
但實際上這兩種陪伴方式,質量都不高。來看一個例子:
陳女士剛生孩子回歸工作那段時間,可是一個工作狂,為了補上產假的落下的進度,她拼命加班,而丈夫也差不多,結果就是孩子沒人照顧只能拜託老人。老人幫忙照顧了幾年孩子,孩子上幼兒園後,陳女士輕鬆了不少,但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自己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孩子和自己的關係不是很好,更親近爺爺奶奶。
這一發現讓陳女士很挫敗,一邊是工作一邊是親子關係。陳女士原本是可以在事業上更進一步的,但是經過深思熟慮,她放棄了晉升的機會,決定多陪陪孩子修補關係。她每天按時下班,回家盯著孩子寫作業,然而卻招來了反感。孩子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在旁邊看著,我容易分心。"
被孩子這麼一說,她覺得很委屈,自己寧願犧牲工作都要給孩子多一點陪伴。孩子是需要陪伴沒錯,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高效陪伴。只看時間的陪伴,對孩子就是"打擾"。原本孩子自己安安心心做作業,父母卻全程盯著,他們會覺得不自然。所以說,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這兩種陪伴方式是"坑",父母可別踩:
①"表面式"陪伴
所謂表面是陪伴,就是父母看著是在陪孩子,但卻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有的父母周末雖然專程陪孩子玩,但孩子自己玩玩具,父母就在一邊看手機;又或者是,孩子捧著手機在玩,父母在看電視。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父母和孩子各玩各的。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樣不就是陪孩子嗎?我都已經花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了,為什麼不是陪孩子呢!其實,這種連交流都少得可憐的陪伴,對於增進親子感情並沒有效果。
②"負重式"陪伴
還有一種陪伴,雖然父母和孩子之間說的話多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像是"負重"訓練一般,受到很大的壓力。這種負重式陪伴,主要出現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寫作業,父母全程陪同,時不時還出言提醒孩子,或者隔三差五就端茶倒水。
父母覺得,這樣自己既花了時間又端茶倒水,應該是挺好的陪伴吧。實際上,這樣的陪伴對孩子的來說,就是一種負擔。為什麼?父母換個角度想一下,自己工作的時候領導在旁邊一直盯著,時不時還指點一下;或者是領導端茶倒水,自己會不會緊張。對於孩子來說,
因此,這兩種花了父母大量時間的陪伴,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想要做到對孩子的"高效陪伴",父母應該要學習一下要怎麼陪孩子。
高效陪伴法:父母陪伴孩子,應該重視的是"距離"和"交流",而不是"時間"。比如在陪伴的時候,親子之間進行簡短的深入交流,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了解父母的期望等等。或者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遊戲時間不用很長,重要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玩。這種搞笑陪伴法,重視的不是時間而是質量。
那麼父母該如何具體操作呢?
①陪伴時進入孩子的世界裡
想要做到高效陪伴,父母就應該學會和孩子打成一片。為什麼很多親子關係好的家庭,爸爸媽媽總能和孩子有話說,這就是原因。當父母進入孩子的世界時,他們才會更願意和父母有交流。比如一起做遊戲,扮演角色等等。在這過程中,親子關係就拉近了。
②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親子溝通是陪伴中少不了的一環,當父母和孩子溝通起來的時候,陪伴的意義才更好。而想要進行親子溝通,多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比如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有的孩子喜歡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寫,有的孩子喜歡父母在旁邊陪著。只有通過溝通,父母才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想什麼,陪伴的時候才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③平等溝通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有的父母陪伴孩子有一種我是家長我陪你你得聽話的想法。比如周末在家,指使孩子忙裡忙外,自己卻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還不如家長孩子一起做家務,效果更好。所以,父母一定要秉持平等溝通的原則,才能做到高效陪伴。
結語
陪孩子的要點在於"伴",就是成為孩子的夥伴,而不是單純地待在孩子身邊。父母和孩子玩到一起的時候,親子關係才能有效地拉近。只花時間不花心思的陪伴,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負擔。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會陪孩子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