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陪伴法: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2020-11-04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忙,工作起來就顧頭不顧尾,加班到晚上才回家。回到家又要叮囑孩子寫作業,又要想著工作,有多累可想而知。反觀另一部分家長,平時工作比較閒,可以一直盯著孩子,孩子開始寫作業他們就全程陪護,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陪伴。

但實際上這兩種陪伴方式,質量都不高。來看一個例子:


陳女士剛生孩子回歸工作那段時間,可是一個工作狂,為了補上產假的落下的進度,她拼命加班,而丈夫也差不多,結果就是孩子沒人照顧只能拜託老人。老人幫忙照顧了幾年孩子,孩子上幼兒園後,陳女士輕鬆了不少,但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自己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孩子和自己的關係不是很好,更親近爺爺奶奶。

這一發現讓陳女士很挫敗,一邊是工作一邊是親子關係。陳女士原本是可以在事業上更進一步的,但是經過深思熟慮,她放棄了晉升的機會,決定多陪陪孩子修補關係。她每天按時下班,回家盯著孩子寫作業,然而卻招來了反感。孩子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在旁邊看著,我容易分心。"

被孩子這麼一說,她覺得很委屈,自己寧願犧牲工作都要給孩子多一點陪伴。孩子是需要陪伴沒錯,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高效陪伴。只看時間的陪伴,對孩子就是"打擾"。原本孩子自己安安心心做作業,父母卻全程盯著,他們會覺得不自然。所以說,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這兩種陪伴方式是"坑",父母可別踩:


①"表面式"陪伴


所謂表面是陪伴,就是父母看著是在陪孩子,但卻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有的父母周末雖然專程陪孩子玩,但孩子自己玩玩具,父母就在一邊看手機;又或者是,孩子捧著手機在玩,父母在看電視。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父母和孩子各玩各的。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樣不就是陪孩子嗎?我都已經花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了,為什麼不是陪孩子呢!其實,這種連交流都少得可憐的陪伴,對於增進親子感情並沒有效果。

②"負重式"陪伴


還有一種陪伴,雖然父母和孩子之間說的話多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像是"負重"訓練一般,受到很大的壓力。這種負重式陪伴,主要出現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寫作業,父母全程陪同,時不時還出言提醒孩子,或者隔三差五就端茶倒水。


父母覺得,這樣自己既花了時間又端茶倒水,應該是挺好的陪伴吧。實際上,這樣的陪伴對孩子的來說,就是一種負擔。為什麼?父母換個角度想一下,自己工作的時候領導在旁邊一直盯著,時不時還指點一下;或者是領導端茶倒水,自己會不會緊張。對於孩子來說,

因此,這兩種花了父母大量時間的陪伴,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想要做到對孩子的"高效陪伴",父母應該要學習一下要怎麼陪孩子。


高效陪伴法:父母陪伴孩子,應該重視的是"距離"和"交流",而不是"時間"。比如在陪伴的時候,親子之間進行簡短的深入交流,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了解父母的期望等等。或者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遊戲時間不用很長,重要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玩。這種搞笑陪伴法,重視的不是時間而是質量。

那麼父母該如何具體操作呢?


①陪伴時進入孩子的世界裡


想要做到高效陪伴,父母就應該學會和孩子打成一片。為什麼很多親子關係好的家庭,爸爸媽媽總能和孩子有話說,這就是原因。當父母進入孩子的世界時,他們才會更願意和父母有交流。比如一起做遊戲,扮演角色等等。在這過程中,親子關係就拉近了。

②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親子溝通是陪伴中少不了的一環,當父母和孩子溝通起來的時候,陪伴的意義才更好。而想要進行親子溝通,多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比如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有的孩子喜歡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寫,有的孩子喜歡父母在旁邊陪著。只有通過溝通,父母才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想什麼,陪伴的時候才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③平等溝通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有的父母陪伴孩子有一種我是家長我陪你你得聽話的想法。比如周末在家,指使孩子忙裡忙外,自己卻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還不如家長孩子一起做家務,效果更好。所以,父母一定要秉持平等溝通的原則,才能做到高效陪伴。

結語


陪孩子的要點在於"伴",就是成為孩子的夥伴,而不是單純地待在孩子身邊。父母和孩子玩到一起的時候,親子關係才能有效地拉近。只花時間不花心思的陪伴,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負擔。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會陪孩子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中國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成的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玩兒手機,近兩成的父母說沒時間與孩子聊天,眼睛卻一直盯在手機上。於是,孩子活成了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兒」。其實,陪伴孩子,和時間長短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
  • 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試試「聯結式陪伴」,不花時間也能有效陪伴
    在這張圖片持續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誠然,陪伴是父母最好的愛,但是陪著≠陪伴,這是很多中國家長都沒意識到的。雖然有時間陪伴孩子,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這種陪伴稱作假裝式陪伴。
  • 孩子需要的不是24小時的陪伴,高效陪伴法:高質量陪伴才是關鍵
    即便孩子每天除了上學外的大多時間,都在自己的眼皮子低下,但總是感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願意主動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明明做家長的感覺已經給予足夠多的時間陪伴,但孩子卻抱怨說太孤單,這令自己感到好"冤枉"。付出了時間,卻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這樣結果的出現,可能是家長沒有給予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 為了養家沒時間陪孩子?別找藉口,任何的「陪伴缺失」都是冷暴力
    最近小季說到自家的孩子總是抱怨爸媽陪伴他的時間太少,特別是孩子的爸爸,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的,陪伴孩子的空閒時間是很少的。"每次孩子他爸休息在家的時候,孩子總是喜歡纏著他,但是孩子他爸就是想休息,孩子就一直在哭鬧。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很好奇,孩子怎麼平時那麼懂事,突然就會變得很黏人,特別是喜歡他爸爸。"
  • 職場媽媽:沒時間陪孩子怎麼破?建議:高質量陪伴,高效教育
    只能是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以及高效的教育來做彌補。首先,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一.陪孩子看電視看電視是大人和孩子都愛做的一件事情。具體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做出適當的調整。總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專心,切不可三心二意玩手機。不專注的陪伴,反而會讓寶貝產生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
  • 沒時間陪孩子,家長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70%的中國父母沒有時間陪子女,只有30.32%的人可以陪子女度過不到10%的全時父母的時間。由於工作原因,73.13%的父母取消了與孩子的約會,67.75%的父母由家裡的老人照顧,獨立照顧孩子的父母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孩子伴隨著手機和ipad,只有五分之一的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
  • 親子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文|小淘氣鬼日記 我們的孩子出生就註定要與我們相連,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親子的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陪伴的質量多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 沒時間陪孩子?你的陪伴方式錯了。做對三件事,成為被喜愛的父母
    01沒時間陪孩子是父母面臨的普遍問題。一邊是為了生活打拼,一邊是用渴望眼神期盼父母擁抱和陪伴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兩難境況,父母何去何從?有一天她早早地回了家,想哄孩子睡覺。結果孩子說「我不要你,我要奶奶。」那一刻,她說,只有做過母親的才明白那種萬箭穿心的感覺。因為這一件事,她萌生了辭職做副業的想法並踐行了,只為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擁有天然資源優勢的明星,在面臨陪孩子的問題時,和普通人父母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陪孩子是父母的個體行為,資源只能協助我們,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內心和行為。
  • 心理健康之-陪孩子並不是時間越長越有效,家長要怎樣高效陪伴
    心理健康之-陪孩子並不是時間越長越有效,家長要怎樣高效陪伴俗話說,陪孩子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但是怎么正確地陪孩子,我們要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到高效的陪伴。想做到陪伴,其實很難的,因為有孩子的家長朋友們都會知道,日常要忙於生活,工作,已經是身心疲憊了。
  •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愛的陪伴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中國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成的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玩兒手機,近兩成的父母說沒時間與孩子聊天,眼睛卻一直盯在手機上。於是,孩子活成了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兒」。其實,陪伴孩子,和時間長短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
  •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陪伴:抽一點時間,放下手機,讓陪伴成為常態!
    等到自己長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自己孩子的背影。總是走在前面,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把背影留給了父母雙親。八十多歲的母親老了,步履蹣跚了。瘦弱的身體已不能為我遮風避雨。但每次回家,她總是把我送上車,回頭看見她總是站在原地,看著車開走,揮手讓她回家,弱小的身影越來越遠…身為子女,我承載著感恩與愧疚;已為父母,我深知難得與不易。
  • 父母成長系統 | 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但是不管是在哪個年齡層,身為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陪伴。今天就來跟大家來談一談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所謂高效陪伴孩子,這裡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高效,一個是陪伴。首先是「高效」,即速度,有效。
  • 父母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禮物自從老二出生以後,陪伴老大的時間越來越少,精力不夠,體力透支,偶爾抽空陪老大讀書,她都無比的滿足。有時候她提出讓我陪她卻沒辦法,看到她委屈的眼神挺難過的。父母的陪伴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大腦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有些父母常常以為給孩子吃、給孩子喝、沒凍著孩子,就是好父母了。
  • 如何高效地陪伴孩子?
    明明陪的時間更長,怎麼效果反而低了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教育專家聊聊如何陪伴孩子。不要認為坐在孩子身邊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見到家長,和父母關係良好,就認為這是好的陪伴。第二,質量重於數量,和孩子相處時間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越長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長把「陪」理解成處處看管著孩子,包括寫作業也要坐在邊上。其實,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
  • 「爸爸,別看手機陪我玩」假期中,孩子最怕的父母的假性陪伴
    可到頭來卻發現,那是沒有回應的「假性陪伴」。難怪如今很多親子相處總出現問題,說到底,還是跟父母陪伴孩子的質量有關。父母明明說好了陪,卻心不在焉,這比「不陪伴」更傷孩子的心。當孩子沒辦法得到父母的回應和關注,也許一開始會哭鬧,可時間久了,他就不哭了。那不是他恢復了冷靜,而是攢夠了失望和痛苦,只好選擇放棄掙扎。近在咫尺的父母,卻如此遙不可及。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聰明
    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關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的一點是,孩子0到6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鐘,頂得上之後跟父母一年。所以,千萬別說「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這樣的話了。陪伴也分兩種:有效陪伴和無效陪伴。1.什麼是無效陪伴人在心不在,是無效陪伴最經典的例子。雖然總是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你的無效陪伴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在大部分家長眼裡,無疑成了捨棄自己的工作時間陪孩子玩,但是家長只理解了其中一個字「陪」。
  • 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最近,艾瑞諮詢公布了《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中國0-3歲寶寶父母每天平均陪伴寶寶的時間僅3.2小時,似乎親子陪伴時間不短,但報告中指出,在這3.2小時的陪伴時間裡,大部分父母仍不時的在刷微博、抖音、購物,真正留給孩子的時間少而又少,平均不足1小時。
  • 如何高效陪伴孩子,別把陪伴當成任務,別讓愛變成束縛
    我們說家長要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很多媽媽在看見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會譴責說,你天天玩手機不陪孩子,孩子也不是我一個人的。爸爸看見媽媽玩手機也會說,你不是說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嗎?怎麼也在玩手機?我們的本意是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卻讓夫妻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願意療愈的都會傳給你的孩子,願所有孩子不再傳承我們的傷痛,願所有母親可以在養育孩子中養育自己。
  • 陪伴孩子,只是陪就夠了嗎
    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我們錯過了陪孩子的成長時光,便真的錯過了!
  • 孩子為什麼喜歡粘著你不放?高效陪伴四大禁忌,父母早知道
    看到這裡,我們基本知道,孩子之所以粘著大人不放,是因為大人在陪伴的過程中無法真正地融入,三心二意,達不到他希望的效果,所以,他想用別的方式,再來一次。在親子陪伴中,要做到高效陪伴,需要注意以下四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