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人父母后,我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段時光,看著孩子邁著不太穩當,當時非常堅定的步伐,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去探索這個奇妙的大千世界,我也感到濃濃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但是說到陪伴孩子這件事,有一些家長在聊天的時候反映說,自己明明都已經為了陪伴孩子,把工作的場合轉移到了家中,但為什麼即便是形影不離,也感覺無法和孩子之間交心相融。
即便孩子每天除了上學外的大多時間,都在自己的眼皮子低下,但總是感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願意主動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明明做家長的感覺已經給予足夠多的時間陪伴,但孩子卻抱怨說太孤單,這令自己感到好"冤枉"。
付出了時間,卻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這樣結果的出現,可能是家長沒有給予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就像家長們喊冤的那樣,說自己明明花時間去陪在孩子身邊了,為什麼孩子仍舊不滿足。
這就可能是家長們把陪著,誤以為是陪伴了。
在電子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這樣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不論同處在家中客廳沙發上,還是出門在外的飯桌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即便身體都離得很近,但卻都低著頭自顧自的看著手機,刷著感興趣的熱點新聞諮詢。
不知是從何時起,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變成了——你我相距咫尺,卻都在低頭玩手機。
有的家長口中所謂的"陪伴"亦是如此,確實是和孩子同處在一個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卻自顧自的忙活著,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很少,互動次數更是寥寥。
當把陪著誤以為是陪伴,就無法到達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家長們也不要委屈的認為孩子過於"貪心"
要想讓時間不白白流失,想要通過相處來升溫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家長就要懂得花費更多精力,去實現高質量陪伴。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介紹的——高效陪伴法。
高效陪伴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教育,3~12歲的我高效陪伴,或許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缺少家長的陪伴和關愛,不僅會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出現安全感的缺失,就會發展為自卑內向的消極情緒,最後牽扯到孩子平日裡的為人處世態度。
所以家長要注重和了解高質量陪伴的關鍵因素,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需求。
其實陪伴質量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否感覺舒適平靜,這就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關於高效陪伴法的幾個關鍵點,家長要重點關注:
1.互動交流的黃金時間段
陪伴也是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在一天的時光中,就有這幾個黃金時間段,適合家長與孩子之間進行互動交流:
· 每天起床到出門這段時間。一天之計在於晨,這個時間段很適合與孩子分享一天的計劃。
· 下午放學後的歸來。結束了一天的校園生活,家長可以主動了解一下孩子一天的活動情況,督促孩子保質保量的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
· 每晚入睡前的談心。其實每天睡覺前,人的狀態和情緒都是最放鬆,這個時候就很適合同孩子一起談談心。
2.請多和孩子之間進行交流互動
低效率的陪伴就是無互動無交流的相處模式,要想實現高質量陪伴,孩子沒有這方面意識,家長就要主動一些,可以去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情,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這樣才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才能找到機會孩子進行交流和談心,相處的時光才會更加有意義。
3.請保證情緒的穩定
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最排斥的就是家長不由自主的帶著一股威嚴,同孩子之間呈現出不平等的階級化。
如果孩子感受到壓迫感,總是被命令著做某事,自然會出現逆反心理,或者形成聽之任之的性格,缺少主見。
所以,首先家長要保證把自己與孩子放在同一水平地位上,在相處的過程中,情緒態度要溫柔和緩,多給孩子關愛和理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才會真正從家長的陪伴中,體會到幸福。
孩子的成長沒有後退鍵,時光荏苒一去不復返,所以請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讓這段時光成為未來最美好的回憶。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