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和陪伴千差萬別,這一點才是高質量陪伴的關鍵

2020-12-23 湖汐育兒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之間,家長們和孩子共同擁有的只是940個周末。那以後,家長們在盼著孩子纏著你、再盼著孩子和你說話也許機會都會很少了。

家長們,請好好珍惜現在每一天,每一個周末,和孩子創造歡樂的回憶,而不僅僅只是坐在旁邊給孩子花錢瞎玩。

假裝在陪伴比缺席更嚴重

靈魂和身體要一直在路上,這句話一聽,心靈雞湯。

其實,在育兒的道路上,同樣適用。

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出現在孩子身邊,不過是人在那裡了,心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肉身在,但頭腦和心是冰冷而飄忽的。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陪伴」等於「出現」。

不少人的家裡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孩子大哭大鬧非常粘人,爸爸媽媽心力交瘁,強打精神陪孩子。家長們實在太容易分心了,陪著孩子心裡卻想著明早開會和領導討論的話題、今天晚飯做什麼、拍什麼照片發社交圈、埋頭看手機刷抖音……缺少關注和愛的孩子會發現當她哭鬧搗蛋時,爸爸媽媽才會真正全心全意開始陪伴,而不是陪著。

用心陪伴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每日五個一心一意做起來吧!

每天一次100%零手機幹擾的陪伴;每天一次和孩子一起大笑;每天一次擁抱孩子;每天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每天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在陪伴的過程中,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同樣重要。

對於爸爸來說,孩子需要無分心的陪伴。男寶寶可以從爸爸那裡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女寶寶通過對爸爸的欣賞、敬愛和信任學會今後如何和其他異性相處,而這些一定需要爸爸媽媽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感受的。

對於媽媽來說,孩子需要快樂無焦慮地陪伴。孩子從媽媽那裡學會如何愛、照顧和信任,從小得到媽媽更多關注的孩子,會有更強的自尊水平,從而有更好地和他人互動的能力。而這些不僅需要媽媽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更需要媽媽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

現在回憶起來,我記住的不是我的爸媽買給我的玩具,而是他們陪伴我的美好時光。

積極回應是高質量陪伴的標誌

我和孩子爸很注意給孩子積極回應。不過,我發現3歲多的大寶對爺爺奶奶出現大叫大哭的情況很多。

很多時候,我明明看到婆婆比我動作還勤快,大寶剛剛提出要喝麵疙瘩,婆婆已經在廚房準備了。不過,大寶似乎並沒有很滿意,一直說奶奶快點做麵疙瘩。孩子需要我們積極響應,是因為孩子從我們的反饋中慢慢意識自己是重要的,自己的需要會被大人聆聽到。

孩子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大人反饋的是大人努力花時間給予他們關注了。婆婆一聽到大寶反饋,第一時間行動,對於3歲多孩子來說,她是不了解的,她得到的信息就是,沒人理我,沒人聽我說話。其實,她奶奶也許正在忙著手上的家務呢。

而我做的就是和婆婆相反,我會第一時間回應:「哦,你要打開保溫吸管杯裝溫開水,是吧?寶寶自己可以打開的,你試試看啊。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好好和媽媽說。「我第一時間對孩子說話,對於她來說這就是積極回應了。

這樣的習慣養成,也能讓我們非常清晰地區分,「積極響應」和「毫無原則」是不同的,回應並不等於毫無原則地滿足,而是我們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到底是誰來做?到底該不該做?

湖汐育兒叮囑:不論什麼情況下,家長都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只顧忙大人手上的事,孩子需要的並不多,只想好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有說有笑有歡樂。當孩子需求時,不妨認真聽聽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孩子,用語言回應孩子,用行動做給孩子看,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今日話題:那麼你呢,你家的孩子是不是會因為父母沒及時回應而大哭大鬧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我是湖汐育兒,一個學習成長型的二孩寶媽,專注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一起在育兒道路上乘風破浪。

相關焦點

  • 孩子需要的不是24小時的陪伴,高效陪伴法:高質量陪伴才是關鍵
    明明做家長的感覺已經給予足夠多的時間陪伴,但孩子卻抱怨說太孤單,這令自己感到好"冤枉"。付出了時間,卻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這樣結果的出現,可能是家長沒有給予真正高質量的陪伴。一:陪著≠陪伴就像家長們喊冤的那樣,說自己明明花時間去陪在孩子身邊了,為什麼孩子仍舊不滿足。
  • 陪著≠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統計數據指出,眾多小朋友離不開電子產品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極度缺乏高質量的陪伴。陪著≠陪伴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給予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如何陪伴孩子?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小長假,該和孩子幹點什麼?
  • 《親愛的小課桌》,陪著不是陪伴,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陪伴
    當你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你陪在他的身旁,不是坐在那裡玩手機就可以了,這樣的陪伴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陪伴,這僅僅是陪著,而且還是低質量的陪著,這樣只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度,讓孩子根本不能夠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作業上。
  • 物質滿足不等於親子陪伴,做到這三點,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陪伴也不等於高質量陪伴!大量的研究表明,親子陪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及自信,並有利於在與人互動中獲得良好的交往技能,獲得更有利的社會支持,減少負面情緒。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都陪著孩子,一起吃飯、一起做功課,幾乎空閒的時間都給了孩子,這難道不是陪伴嗎?是的,這只能算陪著,但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作為孩子生命中&34;,父母必須明確: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遠是藉口。很多父母經常感嘆,為什麼我經常陪伴孩子,孩子還會感到孤獨?
  • 記得給娃多一點高質量的新鮮陪伴
    這句話讀起來傷感,但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能給予彼此的陪伴並不多,要珍惜當下的新鮮陪伴時光。,孩子也在用心陪伴著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陪伴收穫的新鮮感與成長,是雙向作用於父母和孩子。比如繪畫這件事,一味要求「畫的像」,就會阻礙了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 怎麼樣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3)老人的技能傳授和思想工作,相當關鍵。這一次註定載入歷史的疫情,給了我們這麼多個月在家觀察的時間,讓我們看到「隔代養育」的真實狀況。很多時候,我們不在家的情況,根本不知道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孩子是如何相處的。在家辦公的時候,可以真實地窺視到他們的日常。基於這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老人看孩子的時長其實多到嚇人(估計每天8小時是少不了的)。所以,老人(父母長輩)才是孩子身邊最大的「環境」。
  • 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拼命奔波,一不小心就會忽略掉需要陪伴的孩子。畢竟孩子除了物質需求,情感上的需求更加重要,而作為孩子最親密的家長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陪伴。而陪伴也不僅僅是呆在孩子的身邊,如果家長不懂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最後的結果是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使孩子把自己內心世界封閉起來,漸漸地,家長與孩子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是「陪著」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而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 陪伴是一種力量,沒有人一直是孤島,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很重要
    朋友回答:「其實就是多陪孩子,他自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陪伴其實對孩子成長意義很大。」「陪伴?我每天都陪孩子啊,可是為什麼孩子並沒有那麼獨立,還是會迎難而退啊?」我疑惑問朋友。「陪伴並不是陪著,你一定要找到高質量的陪伴才對孩子有利。」朋友說。
  • 親子閱讀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同期聲】(現場) 這是北極熊 因為北極熊會保暖 才在很冷的地方 它為什麼不怕冷 因為它有厚厚的皮毛 【正文】在媽媽的陪伴下,四歲的孟艾林正認真閱讀繪本。 【同期聲】孟艾林 我喜歡看書 但是有一點 我不會讀書 但我拿到哪本書就想和媽媽一起讀 你跟媽媽在一起讀書開不開心 開心 最喜歡的書是什麼 就是孔雀開屏 【正文】孟艾林的媽媽劉芳說,她因為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
  • 這樣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進行系統的思考和學習。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對照了一下發現,自己哪個層次都不達標。我注意到我們之所以困惑很多,就是缺少這5 個層次的思考。尤其是第二層次說,要捨得為孩子花時間和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進行系統的思考和學習。
  •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您的方法用對了嗎?
    ,‍‍精神生命的成長是缺失的,‍‍這一種是我們顯而易見看得見的,‍‍那麼相比這一種類型的‍‍父母,‍‍有一種更嚴重,‍‍更不被覺察的就是‍‍隱性的失陪和缺位,如說,‍‍把‍‍看著孩子,‍‍陪著孩子,看成陪伴,‍‍其實不是的,‍‍比如說,‍‍以為陪著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就會越幸福,‍‍最後發現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心生怨恨,‍‍不討好,‍‍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呢,‍‍就是‍‍一種控制似的,‍‍功利心的去陪伴孩子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想要提升「親子關係」,就得高質量的陪伴
    要知道和孩子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小事裡,都蘊藏著親子關係的奧秘。親子關係融洽不僅是可以讓家庭氣氛和諧,更是對孩子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融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這對他們未來的價值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如果親子關係不融洽的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缺少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從而感到孤獨不安,遇到事情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 純乾貨:養孩子,砸錢≠富養,陪著≠陪伴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我們陪伴,我們忙、沒時間陪;等孩子長大了,他們需要個人空間時,我們又非要陪著,這不懂孩子的戲碼還要上演多久?所以,該在什麼時間段做的事情不要耽擱,肯為孩子在需要我們的時候花時間陪伴才是稱職父母該做的功課。
  • 陪著不是陪伴,4個提升陪伴質量的方法,拒絕孩子「孤兒式」成長
    一眾群友在痛批媽媽缺乏責任心的同時,也有人提出,現在的父母專注於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少見,所謂陪伴孩子,其實只是陪著孩子,這樣的育兒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異於「孤兒式」成長。陪伴與陪著從來不是等同的,尤其對於0-3歲處在大腦、性格發育關鍵期和親子關係建立關鍵期的孩子來說,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動作、語言、思維、情感等發育,還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親子安全型依戀關係,促進健康心理性格的養成,當然,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情緒能力、性格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和踏入社會後的發展帶來諸多積極影響,這也是俗話「三歲看老」的印證。
  • 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和關注,相見恨晚的育兒知識
    如果沒有在小的時候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長大之後與父母的距離也會有一道或大或小的隔閡。關於陪伴,有家長覺得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其實那僅僅只能算是「陪著」。高質量陪伴應該是和孩子共同處於一個放鬆、舒適、愉悅的狀態中,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和交流。
  • 高質量的陪伴_陪伴方法
    上篇文章我們學習了高質量的陪伴_陪伴類型,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學習陪伴的方法。其次,應有陪伴計劃和陪伴目的,這裡和學習型陪伴是有區別的,學習型陪伴是要有學習成果的,記住這裡陪伴計劃和陪伴目的重點都是歡樂,是親子關係。最後,每周不要超過兩個遊戲項目;孩子掌握本領要有時間長度的,遊戲訓練是要潛移默化的,不能追求立竿見影。
  • 自閉症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在康復訓練中心,每天會看到許多家長來送孩子上學,同一個孩子有時候會看到是爺爺、奶奶來送孩子,有時候是爸爸、媽媽來送孩子,甚至還有許多家長竟然為帶孩子還僱傭保姆,養孩子似乎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自閉症孩子,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