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之間,家長們和孩子共同擁有的只是940個周末。那以後,家長們在盼著孩子纏著你、再盼著孩子和你說話也許機會都會很少了。
家長們,請好好珍惜現在每一天,每一個周末,和孩子創造歡樂的回憶,而不僅僅只是坐在旁邊給孩子花錢瞎玩。
假裝在陪伴比缺席更嚴重
靈魂和身體要一直在路上,這句話一聽,心靈雞湯。
其實,在育兒的道路上,同樣適用。
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出現在孩子身邊,不過是人在那裡了,心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肉身在,但頭腦和心是冰冷而飄忽的。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陪伴」等於「出現」。
不少人的家裡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孩子大哭大鬧非常粘人,爸爸媽媽心力交瘁,強打精神陪孩子。家長們實在太容易分心了,陪著孩子心裡卻想著明早開會和領導討論的話題、今天晚飯做什麼、拍什麼照片發社交圈、埋頭看手機刷抖音……缺少關注和愛的孩子會發現當她哭鬧搗蛋時,爸爸媽媽才會真正全心全意開始陪伴,而不是陪著。
用心陪伴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每日五個一心一意做起來吧!
每天一次100%零手機幹擾的陪伴;每天一次和孩子一起大笑;每天一次擁抱孩子;每天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每天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在陪伴的過程中,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同樣重要。
對於爸爸來說,孩子需要無分心的陪伴。男寶寶可以從爸爸那裡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女寶寶通過對爸爸的欣賞、敬愛和信任學會今後如何和其他異性相處,而這些一定需要爸爸媽媽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感受的。
對於媽媽來說,孩子需要快樂無焦慮地陪伴。孩子從媽媽那裡學會如何愛、照顧和信任,從小得到媽媽更多關注的孩子,會有更強的自尊水平,從而有更好地和他人互動的能力。而這些不僅需要媽媽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更需要媽媽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
現在回憶起來,我記住的不是我的爸媽買給我的玩具,而是他們陪伴我的美好時光。
積極回應是高質量陪伴的標誌
我和孩子爸很注意給孩子積極回應。不過,我發現3歲多的大寶對爺爺奶奶出現大叫大哭的情況很多。
很多時候,我明明看到婆婆比我動作還勤快,大寶剛剛提出要喝麵疙瘩,婆婆已經在廚房準備了。不過,大寶似乎並沒有很滿意,一直說奶奶快點做麵疙瘩。孩子需要我們積極響應,是因為孩子從我們的反饋中慢慢意識自己是重要的,自己的需要會被大人聆聽到。
孩子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大人反饋的是大人努力花時間給予他們關注了。婆婆一聽到大寶反饋,第一時間行動,對於3歲多孩子來說,她是不了解的,她得到的信息就是,沒人理我,沒人聽我說話。其實,她奶奶也許正在忙著手上的家務呢。
而我做的就是和婆婆相反,我會第一時間回應:「哦,你要打開保溫吸管杯裝溫開水,是吧?寶寶自己可以打開的,你試試看啊。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好好和媽媽說。「我第一時間對孩子說話,對於她來說這就是積極回應了。
這樣的習慣養成,也能讓我們非常清晰地區分,「積極響應」和「毫無原則」是不同的,回應並不等於毫無原則地滿足,而是我們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到底是誰來做?到底該不該做?
湖汐育兒叮囑:不論什麼情況下,家長都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只顧忙大人手上的事,孩子需要的並不多,只想好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有說有笑有歡樂。當孩子需求時,不妨認真聽聽孩子的需求,積極回應孩子,用語言回應孩子,用行動做給孩子看,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今日話題:那麼你呢,你家的孩子是不是會因為父母沒及時回應而大哭大鬧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我是湖汐育兒,一個學習成長型的二孩寶媽,專注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一起在育兒道路上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