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不是陪伴,4個提升陪伴質量的方法,拒絕孩子「孤兒式」成長

2020-09-05 念安育兒

文/半夏末冬

90後寶媽一枚,育兒方法千百種,只為你分享親歷過的有效技能。

一、明明陪伴從未缺席,孩子怎成了「孤兒式」成長?

「空巢式」養老,讓人看到老無所依的養老之痛,「喪偶式」育兒讓人感受孤獨無助的養育心酸,而最近,在一個媽媽群裡,「孤兒式」成長一詞的出現,引來熱議。

一位群友在群裡發布了一則消息說:「一位媽媽在帶孩子遊泳時,因為全程專注於玩手機,險些導致孩子溺水。」一眾群友在痛批媽媽缺乏責任心的同時,也有人提出,現在的父母專注於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少見,所謂陪伴孩子,其實只是陪著孩子,這樣的育兒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異於「孤兒式」成長。

「孤兒式」成長,狹義上指父母亡故導致孩子缺乏父母直接照料的成長,廣義上還包括留守兒童、父母異地無法直接照顧孩子、父母都在家但忙於個人事務等情況下的孩子的成長。由於生活撫育和情感需要長期不被滿足,這類孩子更易產生空虛、無助、無奈、孤獨之感,不利於其性格的全面養成,長大後更易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也許,絕大多數父母在看到「孤兒式」成長這個字眼之初會委屈不平甚至震驚憤怒,畢竟,當代很多父母都摒棄以往將孩子「留守」家鄉的做法,儘可能地將孩子帶在身邊;亦有一部分家庭,母親辭職歸家,轉而選擇時間相對自由的微商,目的就是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明明陪伴從未缺席,怎麼孩子還成了「孤兒式」成長呢?看過上述的解釋後,想必你心中已有答案。

陪伴與陪著從來不是等同的,尤其對於0-3歲處在大腦、性格發育關鍵期和親子關係建立關鍵期的孩子來說,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動作、語言、思維、情感等發育,還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親子安全型依戀關係,促進健康心理性格的養成,當然,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情緒能力、性格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和踏入社會後的發展帶來諸多積極影響,這也是俗話「三歲看老」的印證。

二、注意,你的這些行為可能正在讓孩子經歷「孤兒式」成長

有父母疑惑,明明平時一下班就回家陪孩子,怎麼孩子就被扣上「孤兒式」成長的帽子呢?在前面,已經提到陪伴與陪著並不等同,除去留守兒童或父母異地無法直接參與養育的情況,你的這些行為也很可能讓孩子間接經受著「孤兒式」成長之痛。

1.一下班就玩手機、打遊戲,陪伴仿若空談。要說現在的人最離不開的物件,手機當屬第一。聊天、交友、聯絡感情,刷抖音、逛朋友圈、關注動態,逛購物平臺、打遊戲、看電影、做微商……當我們的生活被手機全部佔據,就意味著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時間有所減少。我曾見到過一對年輕父母,帶孩子出門玩耍時,夫妻二人都各自玩著手機,對於孩子的需求也不予理會,父親甚至表現得有些不耐煩。也有的父母,下班回家,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把對孩子的陪伴轉到了對手機的陪伴上。

2.敷衍式回應孩子的需求或家庭氛圍不和諧。下面這幾種情況想必你並不陌生。當孩子興衝衝拿著剛做好的拼圖到父母面前時,父母只是回應「嗯,寶寶真棒。」當孩子提出要父母陪伴玩耍時,父母則回:「寶寶自己先玩,一會再陪你。」孩子對父母提出情感需要時,這類敷衍式回應容易引起孩子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上的「孤兒式」成長。與此同時,對於父母情感不和,易發生爭吵的家庭來說,孩子同樣在經受著孤獨和無助。

3.偏重物質滿足而忽視精神滿足。一部分兒時物質匱乏的父母,在養育孩子上,容易發生補償心理。育兒中會極盡地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吃穿用度皆是上品,更早早為孩子報各類益智班,希望孩子更出色。但是,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應當同步,過分注重物質滿足而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後,其身心發展亦會受到影響,畢竟再多的物質給予都不及父母的情感陪伴。我們常常看到電視劇中,事業成功、資產豐厚的家庭中大多都有一個叛逆兒,究其原因大多和父母忽視精神滿足有關。

三、「孤兒式」成長,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陪伴孩子的終身教育。對於「孤兒式」成長的孩子來說,因為缺乏父母的生活照料、行為引導、情感關注等,易導致他們無法養成較好的家庭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影響自身身心健康發展、情緒發展和社會化行為發展。

1.「孤兒式」成長的孩子性格、情緒問題突出。

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缺乏親情的呵護,孩子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消極情緒,易養成自卑、暴力、偏執、極端、孤僻的心理性格,並且這些情緒和性格養成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選擇和人生發展。

2.「孤兒式」成長的孩子易家庭觀念淡薄。

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和陪伴或父母偏重於物質滿足而忽視精神滿足,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構建良好的親密關係模式,易導致孩子不懂得如何構建親密關係、家庭觀念淡薄,表現出不願與父母親近、溝通,甚至對父母產生恐懼、厭惡的情緒。當孩子長大組建新的家庭後,可能表現出對家庭不問候、不關心、責任感缺乏等,易影響家庭和諧。

3. 「孤兒式」成長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更弱。

我們常說性格影響選擇,選擇影響發展。「孤兒式」成長的孩子因為性格和心理問題更易突出,造成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更弱,也必然影響其成年後的社會、人際、家庭關係處理,甚至出現價值觀偏離,引起行為偏差,嚴重者容易誤入歧途。

四、提升陪伴質量的4個小技巧,讓孩子告別「孤兒式」成長。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說:「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不過,陪伴並非待在孩子身邊,父母要做到真正的陪伴,首先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尤其對於0-3歲的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體會他們的情感需求,並及時有效的回應他們,才能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為他們的人生開端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加強自身敏感度,積極回應孩子需求。作為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育兒敏感度,對孩子的需求能夠迅速、正確的做出反應。對於3歲以下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父母更應該強化觀察力,根據孩子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言判斷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此同時,父母應當用積極的態度及時滿足需求,給孩子充足的情感滿足。比如,當孩子想要父母陪伴一起玩耍時,父母應儘可能地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伴孩子。即使無法抽身,也應當向孩子解釋清楚並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注與愛護。

2.陪伴講求交互性,要與孩子同步互動。在陪伴中,我們常常會陷入「敷衍式」陪伴的陷阱,同步互動就是避開這個陷阱的法寶。如果說積極回應是提升陪伴質量的基礎,與孩子同步互動就是提升陪伴質量的關鍵。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想真正地給予孩子愉快和舒適的體驗,父母必須與孩子建立默契,並將自己的關注力與孩子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實現雙向交往,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呵護。

3.支持孩子的活動,激發孩子的行動力。0~3歲是孩子好奇心最強烈的階段之一,在與孩子互動的陪伴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鼓勵並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並對其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如此,更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思維拓展和性格養成。要避免在孩子活動中出現嚇唬、訓斥、強行制止的情況。比如,以往老人在阻止孩子碰水壺時最常說的:「不要碰,會咬人的。」這樣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對水壺產生錯誤的認知,還會給孩子內心增加恐懼感。與之對應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水壺很燙,燙傷會很疼,寶寶應該注意安全。這樣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認知,也培養了孩子的安全意識。

4.加強父親的參與,父母雙方的陪伴缺一不可。在澳大利亞、印度、義大利、日本和美國的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帶給孩子的情感體驗亦不同。母親常常抱孩子、安慰孩子,與孩子的情感互動較為感性細膩,更多給予孩子安慰型陪伴,而父親更傾向於刺激性遊戲引導,更多給予孩子的是探索型陪伴,亦是孩子內心最嚮往的玩伴。由此可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雙方都儘可能地加強參與,才能全方位地提升陪伴質量。

記得我的好友小邱曾說,她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在作文中提到:「我的爸爸經常出差,家裡只有媽媽和我,我的媽媽是微商,她每天都和我在一起,但是總在玩手機,我很孤獨,像爸爸媽媽不要的孩子。」有人說,在「孤兒式」成長裡,最可怕的不是父母不在身邊,而是父母都在身邊,但自己更孤獨。其實,高質量的陪伴並不難,它不需要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放下瑣事,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探索發現、交流共進,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與他們同在。

相關焦點

  • 陪伴不是「陪著」:擁有一對陪伴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既不是一邊處理工作郵件一邊陪伴,也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陪伴,而是全情投入。,就是孩子成長中最有效的陪伴。
  • 陪著≠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統計數據指出,眾多小朋友離不開電子產品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極度缺乏高質量的陪伴。陪著≠陪伴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給予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們跟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很少,或是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而遊戲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慰藉。
  • 《親愛的小課桌》,陪著不是陪伴,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陪伴
    當你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你陪在他的身旁,不是坐在那裡玩手機就可以了,這樣的陪伴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陪伴,這僅僅是陪著,而且還是低質量的陪著,這樣只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度,讓孩子根本不能夠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作業上。
  •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首先你要明白你所謂的「陪伴」只是「陪著」,「陪伴」≠「陪著」,大部分的父母把孩子當客戶,明明在孩子身邊,可卻低頭玩著手機,偶爾看看孩子有沒沒什麼特殊狀況;或者是寸步不離地看著孩子,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或許你將孩子照顧得很好,但卻沒有什麼溝通。慢慢地,感覺與孩子越來越遠,陪伴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 陪伴不是「陪著」,男人同樣要用心帶娃,父愛缺失會影響孩子成長
    現在很多家庭仍然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並不是因為傳統,而是寶媽和寶爸相比,更加細心,也非常有耐心,會把寶寶照顧得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帶娃只是寶媽一個人的事,寶爸仍然有責任和義務去照顧寶寶,如果寶爸不照顧寶寶,不僅會增加妻子的負擔,影響家庭和諧,而且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將來後悔就晚了。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暑期陪伴要溫馨,愛優餵獻上高質量陪伴指南
    但父母的陪伴又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更科學的時間安排、更高質量的陪伴,給孩子一個更有意義的暑假呢?其實,高質量陪伴是個「技術活」,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做到高質量,就像高效率工作一樣,需要學習與積累。但對於很多新手爸媽而言,過去沒有育兒經驗是很難做到高質量陪伴的。
  • 三歲孩子成長需要陪伴,家長陪伴需「用心」,陪伴不僅是陪在身旁
    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如說是在逃避為人父母所該承擔的責任。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努力工作給孩子們帶來更加優渥的物質條件,一個價格昂貴的玩具會比父母的陪伴更加讓孩子開心。其實不然,在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許多孩子在昂貴玩具和父母的陪伴間選擇了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們成長帶來許多影響。
  • 如何給孩子一個「更高質量的陪伴」?
    無論是熱戀中的男女,還是已婚的伴侶,呈現愛情最真的樣子的形式就是陪伴,因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對於孩子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當他還是一個小嬰兒時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懷抱,媽媽不抱就拼命哭。當他剛剛開始學會走路,他最喜歡的是往媽媽的方向撲。當他上了幼兒園,還是喜歡跟媽媽炫耀得了小紅花求抱抱。
  • 小步在家早教:教會家長正確的親子互動方法,讓「陪著」成為「陪伴」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教育8月4日訊,我國目前0-6歲的兒童數量接近1億。據《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數據顯示:91.7%的0-3歲孩子父母和97%的4-7歲的孩子父母群體認同高質量親子陪伴的重要性,但其中八成父母仍在以低質量的方式陪伴孩子,很多陪伴僅僅只是形式上的「陪著」而已。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讓親子過程變得更快樂成為家長關心的普遍問題。小步在家早教創始人及CEO彭琳琳和她的團隊認為:早教的核心在於父母的參與。
  • 成長中,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靨如花,幸福快樂,沒有留守的傷痛,也沒有物質的匱乏,但卻無比「孤獨」,無比「焦躁」,因為雖然父母在身邊,但依然缺陪伴,缺關注,缺愛。我們的陪伴,僅是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滿足了孩子的吃喝,驅趕著孩子向前。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 《陪伴,是孩子與父母的雙向成長》
    曾經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聽過一個母親抱怨說,她家的孩子經常纏著她,要她陪著玩!那一刻,真想告訴她:那是一種幸福呀! 其實陪伴孩子成長,不是父母付出的單向輸出,我們在陪伴孩子玩耍或遊戲的同時,孩子也會陪我們笑,陪我們做有趣的事,記得上個星期,孩子讓我陪她玩一種:貼名牌的遊戲,雖然第一次聽說這個遊戲,但是孩子很容易就告訴我遊戲規則,在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只是孩子快樂了,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充滿愉悅!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撫平我們心中的焦慮與孤寂。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她的老師知道後,發了一條朋友圈:「孩子上網課條件雖然艱苦,但進步卻明顯!只要家長堅持陪伴,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一片光明!」小恩雅卻並不覺得苦:「我可以天天在這裡,陪著媽媽。」於是,孩子活成了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兒」。其實,陪伴孩子,和時間長短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
  • 陪伴不是陪著,對孩子只「陪」不「伴」,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相對而言最好的就是陪伴孩子。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父母只是陪著孩子,而沒有達到一個陪伴的質量,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朋友小周是一個真正的職場白領,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一件頭等大事來看待。就是懷孕八個月,也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生完孩子百天之後,就把孩子讓奶奶去帶,自己風風火火的上班了。
  • 純乾貨:養孩子,砸錢≠富養,陪著≠陪伴
    孩子的成長,拉弓沒有回頭箭,很多東西不可逆,錯過便錯過,何其遺憾!實際上,我們都是活在當下,而非未來。我們確實應該為未來去做規劃,但是絕對不能以放棄現在為代價。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臨在感,總是寄望通過未來的彌補來代替當下的陪伴,不得不說,這是非常「不划算」的,效果會很不理想。
  •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陪伴,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每個家長也都懂。但這裡的陪伴不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一起去上培訓班,而是陪他一起學習寫作業,一起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多一份交流,少一份爭執,多一絲關懷,少一分斥責。平常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看到他的好,多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對於父母陪伴的渴望,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滿足的。而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這種需要尤為迫切。
  • 掌握4個方法,再忙的你也能好好地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在陪伴孩子這件事上很難,尤其是比較繁忙的父母,總覺得抽不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最近,在看著名心理諮詢師叢非從在《我真的很棒》這本書,感觸頗深。其實,真正的陪伴,並不一定非要多少時間,更重要的是陪伴的質量。而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你需要掌握4個方法:一是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只有孩子覺得自己被接納的時候,你的陪伴才會有意義。
  • 孩子需要的不是24小時的陪伴,高效陪伴法:高質量陪伴才是關鍵
    一:陪著≠陪伴就像家長們喊冤的那樣,說自己明明花時間去陪在孩子身邊了,為什麼孩子仍舊不滿足。這就可能是家長們把陪著,誤以為是陪伴了。當把陪著誤以為是陪伴,就無法到達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家長們也不要委屈的認為孩子過於"貪心"
  •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著,5步教你「陪」出孩子健康人格
    」父母的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養分,缺少了這些,孩子的心靈將會產生缺失。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來源,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孩子,膽子普遍要別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大,並且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顯得更加自信一些。
  • 最好的教育不是陪著,而是這樣陪伴!
    很多職場媽媽本身也會有一種負罪感,她們會為沒能待在家裡、花足夠的時間陪孩子而感到有愧。所以她們糾結:放棄工作全身心陪伴,還是繼續工作?「做自己的工作」和「陪伴孩子成長」之間並不矛盾,全職媽媽的陪伴也並不一定是孩子成長的靈藥。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全職媽媽不間斷的陪伴也可能只是徒勞;甚至會給孩子增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