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末冬
90後寶媽一枚,育兒方法千百種,只為你分享親歷過的有效技能。
一、明明陪伴從未缺席,孩子怎成了「孤兒式」成長?
「空巢式」養老,讓人看到老無所依的養老之痛,「喪偶式」育兒讓人感受孤獨無助的養育心酸,而最近,在一個媽媽群裡,「孤兒式」成長一詞的出現,引來熱議。
一位群友在群裡發布了一則消息說:「一位媽媽在帶孩子遊泳時,因為全程專注於玩手機,險些導致孩子溺水。」一眾群友在痛批媽媽缺乏責任心的同時,也有人提出,現在的父母專注於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少見,所謂陪伴孩子,其實只是陪著孩子,這樣的育兒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異於「孤兒式」成長。
「孤兒式」成長,狹義上指父母亡故導致孩子缺乏父母直接照料的成長,廣義上還包括留守兒童、父母異地無法直接照顧孩子、父母都在家但忙於個人事務等情況下的孩子的成長。由於生活撫育和情感需要長期不被滿足,這類孩子更易產生空虛、無助、無奈、孤獨之感,不利於其性格的全面養成,長大後更易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也許,絕大多數父母在看到「孤兒式」成長這個字眼之初會委屈不平甚至震驚憤怒,畢竟,當代很多父母都摒棄以往將孩子「留守」家鄉的做法,儘可能地將孩子帶在身邊;亦有一部分家庭,母親辭職歸家,轉而選擇時間相對自由的微商,目的就是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明明陪伴從未缺席,怎麼孩子還成了「孤兒式」成長呢?看過上述的解釋後,想必你心中已有答案。
陪伴與陪著從來不是等同的,尤其對於0-3歲處在大腦、性格發育關鍵期和親子關係建立關鍵期的孩子來說,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動作、語言、思維、情感等發育,還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親子安全型依戀關係,促進健康心理性格的養成,當然,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情緒能力、性格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和踏入社會後的發展帶來諸多積極影響,這也是俗話「三歲看老」的印證。
二、注意,你的這些行為可能正在讓孩子經歷「孤兒式」成長
有父母疑惑,明明平時一下班就回家陪孩子,怎麼孩子就被扣上「孤兒式」成長的帽子呢?在前面,已經提到陪伴與陪著並不等同,除去留守兒童或父母異地無法直接參與養育的情況,你的這些行為也很可能讓孩子間接經受著「孤兒式」成長之痛。
1.一下班就玩手機、打遊戲,陪伴仿若空談。要說現在的人最離不開的物件,手機當屬第一。聊天、交友、聯絡感情,刷抖音、逛朋友圈、關注動態,逛購物平臺、打遊戲、看電影、做微商……當我們的生活被手機全部佔據,就意味著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時間有所減少。我曾見到過一對年輕父母,帶孩子出門玩耍時,夫妻二人都各自玩著手機,對於孩子的需求也不予理會,父親甚至表現得有些不耐煩。也有的父母,下班回家,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把對孩子的陪伴轉到了對手機的陪伴上。
2.敷衍式回應孩子的需求或家庭氛圍不和諧。下面這幾種情況想必你並不陌生。當孩子興衝衝拿著剛做好的拼圖到父母面前時,父母只是回應「嗯,寶寶真棒。」當孩子提出要父母陪伴玩耍時,父母則回:「寶寶自己先玩,一會再陪你。」孩子對父母提出情感需要時,這類敷衍式回應容易引起孩子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上的「孤兒式」成長。與此同時,對於父母情感不和,易發生爭吵的家庭來說,孩子同樣在經受著孤獨和無助。
3.偏重物質滿足而忽視精神滿足。一部分兒時物質匱乏的父母,在養育孩子上,容易發生補償心理。育兒中會極盡地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吃穿用度皆是上品,更早早為孩子報各類益智班,希望孩子更出色。但是,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應當同步,過分注重物質滿足而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後,其身心發展亦會受到影響,畢竟再多的物質給予都不及父母的情感陪伴。我們常常看到電視劇中,事業成功、資產豐厚的家庭中大多都有一個叛逆兒,究其原因大多和父母忽視精神滿足有關。
三、「孤兒式」成長,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陪伴孩子的終身教育。對於「孤兒式」成長的孩子來說,因為缺乏父母的生活照料、行為引導、情感關注等,易導致他們無法養成較好的家庭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影響自身身心健康發展、情緒發展和社會化行為發展。
1.「孤兒式」成長的孩子性格、情緒問題突出。
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缺乏親情的呵護,孩子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消極情緒,易養成自卑、暴力、偏執、極端、孤僻的心理性格,並且這些情緒和性格養成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選擇和人生發展。
2.「孤兒式」成長的孩子易家庭觀念淡薄。
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和陪伴或父母偏重於物質滿足而忽視精神滿足,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構建良好的親密關係模式,易導致孩子不懂得如何構建親密關係、家庭觀念淡薄,表現出不願與父母親近、溝通,甚至對父母產生恐懼、厭惡的情緒。當孩子長大組建新的家庭後,可能表現出對家庭不問候、不關心、責任感缺乏等,易影響家庭和諧。
3. 「孤兒式」成長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更弱。
我們常說性格影響選擇,選擇影響發展。「孤兒式」成長的孩子因為性格和心理問題更易突出,造成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更弱,也必然影響其成年後的社會、人際、家庭關係處理,甚至出現價值觀偏離,引起行為偏差,嚴重者容易誤入歧途。
四、提升陪伴質量的4個小技巧,讓孩子告別「孤兒式」成長。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說:「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不過,陪伴並非待在孩子身邊,父母要做到真正的陪伴,首先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尤其對於0-3歲的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體會他們的情感需求,並及時有效的回應他們,才能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為他們的人生開端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加強自身敏感度,積極回應孩子需求。作為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育兒敏感度,對孩子的需求能夠迅速、正確的做出反應。對於3歲以下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父母更應該強化觀察力,根據孩子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言判斷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此同時,父母應當用積極的態度及時滿足需求,給孩子充足的情感滿足。比如,當孩子想要父母陪伴一起玩耍時,父母應儘可能地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伴孩子。即使無法抽身,也應當向孩子解釋清楚並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注與愛護。
2.陪伴講求交互性,要與孩子同步互動。在陪伴中,我們常常會陷入「敷衍式」陪伴的陷阱,同步互動就是避開這個陷阱的法寶。如果說積極回應是提升陪伴質量的基礎,與孩子同步互動就是提升陪伴質量的關鍵。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想真正地給予孩子愉快和舒適的體驗,父母必須與孩子建立默契,並將自己的關注力與孩子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實現雙向交往,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呵護。
3.支持孩子的活動,激發孩子的行動力。0~3歲是孩子好奇心最強烈的階段之一,在與孩子互動的陪伴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鼓勵並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並對其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如此,更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思維拓展和性格養成。要避免在孩子活動中出現嚇唬、訓斥、強行制止的情況。比如,以往老人在阻止孩子碰水壺時最常說的:「不要碰,會咬人的。」這樣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對水壺產生錯誤的認知,還會給孩子內心增加恐懼感。與之對應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水壺很燙,燙傷會很疼,寶寶應該注意安全。這樣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認知,也培養了孩子的安全意識。
4.加強父親的參與,父母雙方的陪伴缺一不可。在澳大利亞、印度、義大利、日本和美國的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帶給孩子的情感體驗亦不同。母親常常抱孩子、安慰孩子,與孩子的情感互動較為感性細膩,更多給予孩子安慰型陪伴,而父親更傾向於刺激性遊戲引導,更多給予孩子的是探索型陪伴,亦是孩子內心最嚮往的玩伴。由此可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雙方都儘可能地加強參與,才能全方位地提升陪伴質量。
記得我的好友小邱曾說,她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在作文中提到:「我的爸爸經常出差,家裡只有媽媽和我,我的媽媽是微商,她每天都和我在一起,但是總在玩手機,我很孤獨,像爸爸媽媽不要的孩子。」有人說,在「孤兒式」成長裡,最可怕的不是父母不在身邊,而是父母都在身邊,但自己更孤獨。其實,高質量的陪伴並不難,它不需要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放下瑣事,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探索發現、交流共進,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與他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