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是「陪著」:擁有一對陪伴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2020-12-18 北京承啟文化傳播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陪伴,永遠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品!


用心陪伴,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陪伴不止是時間,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不止是付出,而是一起自由地探索與成長;陪伴不止是在一起,更是一種美好而愉悅的家庭氛圍。



風靡世界的「十個最具影響力的畢業典禮演講」中,有一個演講的標題就是「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這讓我經常想到,在育兒中,那件「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莫過於陪伴。


因為,陪在孩子身邊,這看起來似乎是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讓陪伴變成孩子探索世界的原動力,讓陪伴給孩子一雙飛往未來的有力翅膀,則需要父母更加懂得陪伴的意義,也需花費更多的心思。


01

陪伴,基於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每個孩子也都在兒童身心發展的大規律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我一向認為: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


同樣,在陪伴上,也沒有統一的定律。尊重孩子,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的孩子是高需求寶寶,也許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有的孩子獨立性很強,也許需要的是父母放手式的陪伴。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模式的陪伴: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需要身邊24小時有人關注著他;但等到孩子3歲,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時,也許就需要你更多地在他身邊「守候」。


根據孩子的需求變化調整陪伴的方式,也是一種尊重。


尊重孩子,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的陪伴,正是去激發孩子內部的資源,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02

熱門景點推薦

陪伴,貴在專注


陪伴是需要時間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種親密關係,都需要建立在足夠的相處時間之上。所以,不要指望從來不肯花時間去陪伴孩子,還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很多父母說,我們整天披星戴月地忙碌,是為了給孩子一份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生活,是父母能夠陪在他的身邊,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而不是最大的房子,最貴的玩具。



當然,職場父母不可能全天候地陪伴孩子,那麼每天固定一段時間與孩子相處,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這段時間應該是專注的陪伴時間,既不是一邊處理工作郵件一邊陪伴,也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陪伴,而是全情投入。


當父母能夠放下成人世界雜七雜八的那些事情,放下手機的幹擾,就會發現自己能很快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裡,和孩子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的興趣。


而孩子也是完成能感受到的,再小的孩子,也能分得清父母的敷衍和全心陪伴的不同。


03

別說「我都是為你好」!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大人的視角,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導、糾正、訓斥孩子。總是說著「我都是為你好」,總是帶著讓孩子少走彎路的心態去給孩子設定道路。



我們以為這才是最好的陪伴,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持。但往往這樣的陪伴總是越來越糟,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疏遠。


其實,這恰恰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和思維的局限性在控制孩子,並沒有真正耐心地去觀察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期待什麼。


我們需要耐心地觀察孩子的成長,觀察到他需要父母什麼樣的幫助,再過去幫他。


也許在他摔倒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淡定地扶起他,而不是大呼小叫;在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是父母接納的懷抱,而不是嚴厲的批評;

在他受到挫折時,是父母對他努力的理解,而不是強迫他馬上再去嘗試;

在他不知所措時,是父母啟發他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



在孩子需要的基礎上給予有效的支持,就是孩子成長中最有效的陪伴。


04

陪伴,是一種享受


陪伴孩子,不應該被父母當成是一種苦差,也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其實,如果父母能夠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光,能夠不斷地「發現孩子」,就會發現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成長,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最純真的人,也是踐行「活在當下」最好的人,他們開心的時候歡聲笑語,玩耍的時候心無旁騖,他們總是真誠地和你分享當下最愛的事物,有的時候還會語出驚人地將你從複雜的情緒中拉出來,幫你找到一個最簡單的智慧答案。



我們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向孩子學習那些與生俱來卻又被我們逐漸遺忘的可貴品質,比如寬容、真誠、知足、執著……


享受陪伴,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心態去陪伴,你就可以收穫更多,真正體驗到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感。


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幫助你提高陪伴的質量,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更能幫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05

7個建議,高效陪伴


1.每天擁抱


一些研究表明,人需要每天至少擁抱4次才能生存,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擁抱。在很多時候,擁抱比任何語言都更能安慰孩子,也是最好的陪伴形式。


講故事時把孩子抱在懷裡,每天下班後一進門先緊緊地擁抱一會兒孩子,都有利於增強親子關係。


2.放下手機


不僅是手機,需要放下一切工作上的事,營造一段沒有幹擾的陪伴時光。


可以固定一個時間段,比如每晚8~9點,你們可以在房間裡玩捉迷藏,也可以手拉手去散步,但是不要帶手機,也不想別的事,全心投入和孩子在一起。


其實,你會發現之後你的工作效率更高,孩子也變得更加懂事。



3.尋找共同愛好


別強迫孩子學畫畫兒或者學樂器,可以儘量先去發現孩子的愛好,貼近他的愛好陪伴他一起探索。


比如去看各種各樣的昆蟲,去撿小石頭,每一種愛好只要引導得當,都能成為孩子獨特性發展的契機,也會讓你們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


4.專心傾聽


傾聽就是不忙著回應,更不是為了聽了孩子說什麼之後去教育孩子。而是要像朋友一樣,耐心而專注地聽孩子講述,甚至是重複他的講述,確認他的感受,表明你聽到了他在說什麼,很重視他。在傾聽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需要,就可以更有效地去支持他。


5.同理心


同理簡單地說就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帶有同理心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只有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時,才會理解為什麼那麼一點小事就讓他發了脾氣或者哭鬧不止,也才能洞悉情緒背後真正的原因。



6.設定有效規矩


沒有被規矩約束的孩子,是體驗不到邊界的孩子,仍然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需要在陪伴中,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給孩子立好規矩,告訴他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則、準則,陪伴他在規則範圍內盡情探索,在觸碰規則時及時修正。


7.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有專家說,最好的親子陪伴狀態應該是像在跳雙人舞: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情緒飽滿,配合默契。所以在陪伴中,父母的狀態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陪伴的效果。


當父母狀態不佳時,可以暫時離開孩子,等調整好情緒,再和孩子一起投入快樂的相處時光。

相關焦點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用心陪伴,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陪伴不止是時間,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不止是付出,而是一起自由地探索與成長;陪伴不止是在一起,更是一種美好而愉悅的家庭氛圍。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陪著不是陪伴,4個提升陪伴質量的方法,拒絕孩子「孤兒式」成長
    一眾群友在痛批媽媽缺乏責任心的同時,也有人提出,現在的父母專注於手機、遊戲的情況並不少見,所謂陪伴孩子,其實只是陪著孩子,這樣的育兒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異於「孤兒式」成長。陪伴與陪著從來不是等同的,尤其對於0-3歲處在大腦、性格發育關鍵期和親子關係建立關鍵期的孩子來說,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能夠促進孩子動作、語言、思維、情感等發育,還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親子安全型依戀關係,促進健康心理性格的養成,當然,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情緒能力、性格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和踏入社會後的發展帶來諸多積極影響,這也是俗話「三歲看老」的印證。
  • 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陪伴,永遠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品!用心陪伴,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尊重孩子,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的陪伴,正是去激發孩子內部的資源,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 父母的「有效陪伴」,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所以我們給了孩子陪伴,但那是有效的嗎?只有家長樂於陪伴,善於陪伴,有效陪伴,才能更了解孩子,並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成長的身心理需求,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懷和愛。所謂有效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跑神,沒有想著壓力,也沒有想著工作。
  • 《陪伴,是孩子與父母的雙向成長》
    曾經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聽過一個母親抱怨說,她家的孩子經常纏著她,要她陪著玩!那一刻,真想告訴她:那是一種幸福呀! 其實陪伴孩子成長,不是父母付出的單向輸出,我們在陪伴孩子玩耍或遊戲的同時,孩子也會陪我們笑,陪我們做有趣的事,記得上個星期,孩子讓我陪她玩一種:貼名牌的遊戲,雖然第一次聽說這個遊戲,但是孩子很容易就告訴我遊戲規則,在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只是孩子快樂了,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充滿愉悅!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撫平我們心中的焦慮與孤寂。
  • 陪著≠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統計數據指出,眾多小朋友離不開電子產品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極度缺乏高質量的陪伴。陪著≠陪伴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給予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們跟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很少,或是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而遊戲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慰藉。
  • 《親愛的小課桌》,陪著不是陪伴,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陪伴
    當你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你陪在他的身旁,不是坐在那裡玩手機就可以了,這樣的陪伴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陪伴,這僅僅是陪著,而且還是低質量的陪著,這樣只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度,讓孩子根本不能夠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作業上。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她的老師知道後,發了一條朋友圈:「孩子上網課條件雖然艱苦,但進步卻明顯!只要家長堅持陪伴,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一片光明!」小恩雅卻並不覺得苦:「我可以天天在這裡,陪著媽媽。」記者採訪了九所小學的600多個孩子,九成以上選擇和父母一起玩兒。他們不在乎禮物大餐,只要能和父母在一起,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何炅老師說過,有些陪伴是不能再生的,錯過就錯過了。
  • 陪伴不是陪著,對孩子只「陪」不「伴」,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相對而言最好的就是陪伴孩子。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父母只是陪著孩子,而沒有達到一個陪伴的質量,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朋友小周是一個真正的職場白領,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一件頭等大事來看待。就是懷孕八個月,也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生完孩子百天之後,就把孩子讓奶奶去帶,自己風風火火的上班了。
  •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作為孩子生命中&34;,父母必須明確: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遠是藉口。很多父母經常感嘆,為什麼我經常陪伴孩子,孩子還會感到孤獨?
  • 陪伴不是「陪著」,男人同樣要用心帶娃,父愛缺失會影響孩子成長
    現在很多家庭仍然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並不是因為傳統,而是寶媽和寶爸相比,更加細心,也非常有耐心,會把寶寶照顧得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帶娃只是寶媽一個人的事,寶爸仍然有責任和義務去照顧寶寶,如果寶爸不照顧寶寶,不僅會增加妻子的負擔,影響家庭和諧,而且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將來後悔就晚了。
  • 純乾貨:養孩子,砸錢≠富養,陪著≠陪伴
    孩子的成長,拉弓沒有回頭箭,很多東西不可逆,錯過便錯過,何其遺憾!實際上,我們都是活在當下,而非未來。我們確實應該為未來去做規劃,但是絕對不能以放棄現在為代價。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臨在感,總是寄望通過未來的彌補來代替當下的陪伴,不得不說,這是非常「不划算」的,效果會很不理想。
  • 最好的教育不是陪著,而是這樣陪伴!
    很多職場媽媽本身也會有一種負罪感,她們會為沒能待在家裡、花足夠的時間陪孩子而感到有愧。所以她們糾結:放棄工作全身心陪伴,還是繼續工作?「做自己的工作」和「陪伴孩子成長」之間並不矛盾,全職媽媽的陪伴也並不一定是孩子成長的靈藥。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全職媽媽不間斷的陪伴也可能只是徒勞;甚至會給孩子增添壓力。
  •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著,5步教你「陪」出孩子健康人格
    」父母的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養分,缺少了這些,孩子的心靈將會產生缺失。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來源,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孩子,膽子普遍要別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大,並且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顯得更加自信一些。
  • 三歲孩子成長需要陪伴,家長陪伴需「用心」,陪伴不僅是陪在身旁
    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如說是在逃避為人父母所該承擔的責任。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努力工作給孩子們帶來更加優渥的物質條件,一個價格昂貴的玩具會比父母的陪伴更加讓孩子開心。其實不然,在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許多孩子在昂貴玩具和父母的陪伴間選擇了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們成長帶來許多影響。
  •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陪伴,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每個家長也都懂。但這裡的陪伴不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一起去上培訓班,而是陪他一起學習寫作業,一起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多一份交流,少一份爭執,多一絲關懷,少一分斥責。平常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看到他的好,多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對於父母陪伴的渴望,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滿足的。而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這種需要尤為迫切。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等到她7歲的時候要上學了,政策也沒那麼嚴了,她才被父母接回家。可是回到家裡,哪裡都是陌生感,甚至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不過她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和父母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凡事都自己來,很少依賴父母。直到現在,她自己當了媽媽,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想讓孩子像她那樣。同學的父母當時確實也是不得已,但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也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陪著和陪伴千差萬別,這一點才是高質量陪伴的關鍵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之間,家長們和孩子共同擁有的只是940個周末。那以後,家長們在盼著孩子纏著你、再盼著孩子和你說話也許機會都會很少了。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出現在孩子身邊,不過是人在那裡了,心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肉身在,但頭腦和心是冰冷而飄忽的。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陪伴」等於「出現」。不少人的家裡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孩子大哭大鬧非常粘人,爸爸媽媽心力交瘁,強打精神陪孩子。
  • 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是「陪著」
    1、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渴望並且需要受到平等的對待。父母要尊重孩子。從一些小事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與平等。2、多鼓勵孩子,而不是表揚可能有家長朋友會困惑,鼓勵和表揚,有什麼不同嗎?舉個例子,昨天小明考試得了100分,媽媽說:「寶貝,你真棒!我為你驕傲!」這種評價式的語氣,就是表揚,這很容易讓孩子成為討好者,總是為尋求你的認可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