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愛的陪伴

2020-08-22 蜂虻君


文 / 獨孤行


前段時間,火了一位小姑娘:在案板下上網課的柯恩雅。

因為小恩雅的父母不放心7歲的恩雅一個人在家,就把她帶到自家經營的滷菜店裡。無奈,店面太小,只能在案板下騰出空間給她上網課。

她的老師知道後,發了一條朋友圈:

「孩子上網課條件雖然艱苦,但進步卻明顯!只要家長堅持陪伴,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一片光明!」

小恩雅卻並不覺得苦:「我可以天天在這裡,陪著媽媽。」

忙的時候,恩雅會幫媽媽洗碗、捶背,不忙時,媽媽也會陪她上網課。

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01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

《維度》在2019年5月做了一個調查:怎麼給孩子過六一?

42.19%的家長給孩子買禮物;33.16%的家長帶孩子去遊樂場;26.56%的家長選擇去吃大餐;還有27.34%的家長會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而孩子們的過法,就簡單多了。

記者採訪了九所小學的600多個孩子,九成以上選擇和父母一起玩兒。

他們不在乎禮物大餐,只要能和父母在一起,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何炅老師說過,有些陪伴是不能再生的,錯過就錯過了。

因為孩子會長大,和父母漸行漸遠。錯過孩子的成長,就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90後奶爸帶娃騎行的故事被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關注,迅速登上抖音熱搜榜首。

單親爸爸帶著4歲女兒,從東莞出發,耗時71天,一路騎行,玩兒到拉薩。

一路上,女兒有時和他聊天,有時在拖車裡畫畫,玩兒橡皮泥。

爸爸問她:「不無聊嗎?」

她說:「不無聊啊,我有爸爸陪著。」

他們賞花海農田,觀洱海雪山。曾經路遇大雨無處躲藏,也曾沒有旅店而借宿牧民家中。最終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

這種堅持精神,也融入到女兒的骨子裡。

回家後,女兒學會了主動幫助父親。

去超市,她主動幫爸爸拎東西。提不動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丟給爸爸算了,而是往地上放一放,再走,再放。

就這樣走走停停地回了家。然後高興地對爸爸說:「你看,堅持再堅持,就成功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早期的陪伴與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玩一晚上手機而遺憾,你會因為沒能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不要讓親情遲到,不要讓愛缺席。

愛的陪伴,和孩子一起長大,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2

陪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在《少年說2》中,有一個小男孩「控訴」父母:

他每次抬起頭,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

每當爸爸媽媽不想讓他搗亂時,也是把手機扔給他,讓他自己玩。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中國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成的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玩兒手機,近兩成的父母說沒時間與孩子聊天,眼睛卻一直盯在手機上。

於是,孩子活成了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兒」。

其實,陪伴孩子,和時間長短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

高質量的陪伴,打開方式應該是: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了解他內心真正的感受與需求。

詩詞大會上,武亦姝豐富的詩詞儲備驚豔了眾人,憑藉實力奪得擂主。

可她小時候,也和普通孩子一樣,調皮,不喜歡讀書。武爸爸便在每天下午4點半,推掉所有工作,專心陪她讀書,改編故事,玩詩詞接龍。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即使在大選期間,也會抽空帶孩子到書店購書。他每天在睡前,擠出時間,陪女兒讀完了全套7本《哈利波特》。

他曾在公開場合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一位好父親。」他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中,從未缺席過女兒的任何一次家長會。

董卿說:「陪伴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虛假的陪伴,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愛和重視,在心裡留下永遠的缺口。

自己再優秀,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點讚,也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03

優質高效的陪伴,其實並不難

「你們根本就不愛我!」

多少孩子,一肚子委屈地抱怨父母,多少父母,同樣一肚子委屈。

「我們拼命掙錢,給你優越的生活條件,優質的教育資源,甚至放棄工作,專職陪你,照顧你,怎麼就不愛你了呢?」

再豐厚的物質條件,也彌補不了孩子內心的缺憾。

陪伴,從來不是父母犧牲自己。

做好這三點,把優質高效的陪伴送給孩子。

· 陪伴,要全心全意

在看《媽媽是超人》節目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霍思燕對兒子走心的陪伴。

霍思燕專心致志地陪兒子遊戲,聊天。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小到晚上做了什麼夢,大到長大後的理想,都及時認真地回答。

陪,就全心全意,陪他遊戲、閱讀、學習,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要想給孩子更好的成長和支持,除了全身心的陪伴,沒有捷徑可走。

· 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曾經,一位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一句話,道出多少父母的無奈與心酸。

等忙完這一陣,好好陪陪孩子;等再多掙點錢,就回家陪孩子。等你有了時間,有了錢,孩子也長大了。

為人父母,應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飯,讓孩子做幫手,洗洗菜,收拾碗筷;收拾房間,和孩子一起做清潔工;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可以通過視頻,和他聊聊天。

即使只有十幾分鐘時間,只要孩子滿足,快樂,就夠了。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時間長短,在於陪伴的效果。

· 與孩子積極互動

傅首爾在《奇葩說》裡講了一件事:

她花兩千多塊錢給兒子買了一雙鞋,兒子竟嫌醜不喜歡。在他心裡,世界上最帥的那雙鞋,是價值35元、有鎧甲勇士圖案的那雙。

樊登老師在講育兒經驗時曾說,要用共情關注教育孩子。陪伴,同樣需要共情關注。

細緻入微地觀察孩子的變化,配合他,跟隨他,參與到他的世界裡,和他積極互動。

你所陪伴的,正是孩子需要的。

用高質量的陪伴,培養出孩子好的性格習慣,孩子才會不畏遠方,追逐夢想。

即使有一天,孩子遠走高飛,他也不會留下遺憾,父母也不會後悔。因為,父母早已把溫暖的愛,留在孩子心裡,陪他勇闖天涯。

責任編輯x圓滾滾 值班編輯x擰發條鳥

相關焦點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父母早期的陪伴與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玩一晚上手機而遺憾,你會因為沒能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不要讓親情遲到,不要讓愛缺席。
  • 愛與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自閉症孩子本來就更加需要父母的親身教育幹預訓練,慢慢的引導。我的一個同事就做得很好,兩歲發現孩子有自閉症的症狀,丈夫馬上辭職,她請假,兩人帶著孩子全國尋找醫生。雖還是有遺憾,但至少沒有讓孩子更糟糕,以後康復的道路雖漫長,但家庭的愛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相信會有更多的驚喜等待這個溫馨的小家庭。心理學家李玫瑾說的一句話: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就是孩子的天,陪伴是最長情的愛。
  •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陪伴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永遠支持和鼓勵他們做更好的自己。,從兩個爸爸對待孩子的愛、一個兒子感受母親的愛、一個媽媽對待三個兒子的愛中體會父母的愛。本書是現代版的《愛的教育》,充滿歡笑、淚水、機智和愛。
  • "愛了、愛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國慶小長假期間,在深圳市壹方城舉辦的"爆米花POP——愛的禮物嘉年華",累計近萬人、數以千計家庭參加,不少參與的家庭都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在遊戲中體驗到:陪伴帶給家庭關係的溫暖和感動。"爆米花POP——愛的禮物嘉年華",以"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為核心價值,通過鮮明可愛的形象、有趣好玩的遊戲,傳達家庭之愛的深刻內涵,為深圳創建文明城市添磚加瓦。本次活動通過"退下、手機君"、"夢想夠得著"、"壞情緒,我們不約"等互動娛樂遊戲,增強父母與孩子愛的體驗,拋開手機和工作,拉近心與心的距離,特別在"愛要說出來"遊戲環節,鼓勵父母和孩子向對方說出"寶寶、我愛你!
  •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和一個同事聊天,說道孩子的教育,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特別的焦慮,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小小年紀就安排孩子去上各種早教與興趣班,也不知道這樣對孩子好不好,會不會讓孩子太辛苦,可是如果不給他報呢,又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是頭疼,先不說經濟壓力大,就是孩子也早早就開始競爭,做父母的也越來越焦慮。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缺乏有效的陪伴,不利於孩子接納父母的教育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冷漠的。首先,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
  • 為人父母的一生,多多陪伴
    孩子需要父母的時間,也許就那幾年,在她孤弱無依的時候,從出生到最初的十多年。等她上了初中,心智開始快速發展,她所需要世界便更寬廣,而父母也就無法滿足她的視野了,因而父母的失寵是必然的。當她還需要你抱的時候,你要多抱抱她。當她餓了,累了,渴了,困了,傷心難過的時候,你要多抱抱她。當她受委屈了,摔傷了,犯錯了,挨打了,你要抱抱她。教育是重要的,但更多的是陪伴。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小的時候,有些事根本搞不懂而且自己也說不明白,這時候就更需要父母長輩的關照陪伴和教導,有些事並不是要從小做起就可以,而是要從父母就開始做起,不過這樣家長壓力太大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我們都是希望可以一家人安安穩穩的在一起,但是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因為職業的關係,接觸過很多孩子,也見識過很多父母,最好的父母,並不是那些保證孩子衣食無憂,或是把孩子各方面照顧得無微不至的,雖然這些也非常重要;最好的父母,其實是情緒穩定。但是,父母對孩子這一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性格層面的塑造。而作為父母,最應該幫助孩子塑造的品質,就是情緒穩定——但是,所謂言傳身教,如果自己都是一個情緒自控力極差的人,是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的。
  •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很早之前大家就能夠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當你為人父母時該如何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2,做孩子的榜樣,在家庭生活中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當需要父母關心、陪伴的請求拒絕以後,孩子會非常失望,變得煩躁、脾氣多變,甚至會通過摔打玩具等粗暴行為來發洩內心的不滿。除此之外,遭受父母忽視情況,嚴重者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智能發展。已經有不少研究數據表明,親子相處時間短、缺少陪伴的孩子,往往智能發展遲緩,表現為不會關心幫助他人,內心孤獨冷漠。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加開朗、陽光、善良,對世界充滿愛與美好的期待。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常言道: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但其實陪伴還有另一層含義,陪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感情和關係。在父母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喜好後,才能更好的投其所「好」,增進彼此的感情和距離,進而和孩子有更多共同的話題、有更多愛的互動、有更多的聽見和看見。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殊不知,當父母不是天生就會的,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其實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本新書《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是系列書籍,共五冊。
  • 「愛我你就陪陪我」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寫給年輕的父母
    有些催生的父母也會主動地要求帶孩子,「 你們負責生,我們來帶孩子」,當爺爺奶奶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時,年輕的父母對小孩的陪伴就變少了。為人父母,當小孩降落到人間的那一刻,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和照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感知到孩子帶給我們的天倫之樂,在孩子身上沒有投入時間精力,又怎麼會珍惜這份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呢?「父母」角色的缺失,看似是輕鬆了,其實是不負責任的。
  • 給父母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一切看著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但在生活中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看著大街上匆忙行走的人群,劉阿姨感嘆道現在的人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陪伴,她說自己已經有兩年沒見到兒子了,兒子成家後,兩口子為了生活去了外地打拼,平日裡想兒子了就靠電話聯繫,每次通話都是報喜不報憂
  • 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陪伴是最好的早教。這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如何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很多父母並不了解。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陪伴」的話題。我有一個朋友,是公司部門經理,工作繁忙,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錯過了,可別再耽誤了小寶……」這也是很多雙職工父母的憂慮,正應了那句話「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但是孩子需要的也許並不是父母的全天候陪伴,而是高質量陪伴。
  • 陪伴,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陪伴,人間最深的情,最暖的意。不管你需不需要,它都一直在。陪伴,給人依靠的力量,是一種欣慰的愜意芬芳。陪伴,讓歲月多了一份溫暖,多了一份感動,多了一份幸福。時間把陪伴熬成了最好的愛意。有一種陪伴,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陪伴父母,是兒女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題記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最好的愛是陪伴
    父母在孩子眼裡,只是陌生人。外公外婆大概是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所以就十分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也就養成了他的壞脾氣。兒子今年十三歲了,小學剛畢業,她想讓兒子到城裡上學,就在城裡租了房子,把父母和兒子都接過來了。她也想著兒子大了,應該在身邊陪著他,就和老公辭了工作,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