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還記得一張刷爆朋友圈的照片,被附上了醒目的大標題——"一張圖看懂陪伴和陪著"。
照片發生在乘坐地鐵途中,一位外國人爸爸抱著自己的小女兒,身旁坐著他的大女兒,他一邊抱著哄著小女兒的同時,不忘跟旁邊的稍大一些的女孩交談著,從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的談話很開心,親子氛圍很溫馨。
而就在他們旁邊,另一位中國媽媽和小小年紀的兒子各自低頭玩著手機,互不關注,表情動作都神相似。在這張圖片持續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
誠然,陪伴是父母最好的愛,但是陪著≠陪伴,這是很多中國家長都沒意識到的。雖然有時間陪伴孩子,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這種陪伴稱作假裝式陪伴。
我們還能看到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藉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自己有多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自以為能激發孩子積極的生活狀態,卻不知被說教看管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這種用命令說教式陪伴代替親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也有不少家長轉發了,檢討自己在對於孩子的陪伴上有所缺失。然而,內疚過後呢?爸爸們的"父愛如山"還是雷打不動,媽媽們也沒能從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中找到出口。
更有些家長在"辯駁"著,有時候看手機和電腦也是在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工作"忙",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必不可少的會有所犧牲。
但有一份長長的研究報告推翻了以"忙"為理由的家長們的說法。
英國著名兒童教育家Sally Ward也明確表示,爸媽完全不需要因為工作陪不到孩子而感到不安。唯一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固定時間段的陪伴,如果是高質的,只要一天有30分鐘也許就夠了。
每天30分鐘可以使早餐晚餐的時間可以是睡前講故事的時間其實並不難安排。
"我是個忙碌的媽媽,但我也努力盡職。所以每周三我一定要回家和孩子們一起吃晚飯的。"著名主持人楊瀾說道,她會在固定的時間段,把所有事情放下,回到家中與孩子們一同玩拼圖、打鬧,給他們講故事,與孩子們一起分享、感受,認真地傾聽孩子訴說。即使在外出差,也常常打電話回去,同孩子交流心聲。
楊瀾很忙,可謂一個空中飛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成為孩子鋼琴學校裡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還能在兒子八歲之前陪著他遊歷了十五個國家。為了多一點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每次出差,她都會安排兒子到機場接送。孩子們也很理解,知道媽媽辛苦,是擠出時間來陪他們的。
對比楊瀾作為一個母親在平日裡為了騰出親子時光見縫插針的精神,諸位大忙人家長在擠時間陪伴孩子所做的努力上是否需要有點反思?
她所做到的陪伴方式是我們今天所想跟各位家長深入探討的"聯結式陪伴"。
"聯結式陪伴"是一種高效的陪伴方式。
以往我們只注意到了物理上的陪伴,像我在孩子的身邊,我看著他玩耍此類。陪而不伴,物理距離不代表心理上的距離。
聯結式陪伴既是肢體語言上的表達,像給予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個甜蜜的吻,更是彼此敞露內心的情感流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在睡前哄孩子睡覺的時候講睡前故事。用聯結式陪伴的範例就是,當你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需要進入到孩子的世界裡,尊重他們視野裡所理解的所看到的的世界,並且站在平等的地位分享你自己的觀點,多做一個聆聽者而不需要過多地強加作為自己有關對與錯的觀點。
孩子的內心所思所想被真正看見,被關注,被支持,會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自信。所以說聯結式陪伴是最高效的、高品質的陪伴方式。
怎麼才能做到"聯結式陪伴"?
相信家長們看到這裡會不禁發問:"那怎樣才能做到聯結式的陪伴呢?"這裡我們就提供家長們三個參考的重要指標:
(1) 參與度的重心偏向: 父母必須熱心參與,但主角一定是孩子。 越是有責任心得父母,越是喜歡在陪伴中引導孩子,生怕孩子自由玩耍是虛度光陰。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並沒有錯,但是如果教導太用力了,就容易演變成控制孩子。 孩子們希望和父母一起遊戲的時間,既不是教導的時間,也不是家長控制孩子或者獨斷專行的時間。
3-6歲的寶寶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像我朋友家4歲的孩子,每次孩子沉浸在他的搭建的城堡裡的時候,他的媽媽讓他給自己分配個角色任務,然後叫媽媽這個角色去做什麼事,有時候為了更加地貼近人物角色的需要,媽媽還會和孩子去做些服裝需要的道具,像裡面給小娃娃穿的衣服他們就用孩子穿過的舊衣服去改造縫製,真是別出心裁。 不過,我們也可以先對孩子會做出的出格行為約法三章,你可以事先溫和地和他設定界限∶不傷害別人和不破壞玩具。 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親密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共情力
在陪玩過程中,父母能站在孩子立場上換位思考,對他的情緒能感同身受,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 孩子的視角和我們完全不同。不信,趴在地墊上,假裝自己是個2、3歲的孩子,你會發現1米以下的視角有一個不同的世界。 同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在遊戲中表達各種情緒,善於用生動的表達方式,幫助他了解自己的情感。
比如,他喜歡玩一些暴力的遊戲,拿著一個玩偶,到處破壞。 你會怎麼處理呢? 我們經常採用錯誤的方式,即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批評他。
"你瘋了嗎?" "你在幹嘛?立刻停止你的行為,不然我要生氣了。" 結果會怎樣?他會因為不被接納而沮喪。 如果換一種方式,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你可以這樣對他說∶ "他遇到了什麼事情了嗎?為什麼看上去那麼憤怒?他是不是想教訓這些壞蛋,打到他們?" 通過承認角色的憤怒,認可孩子那樣做的理由。你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你站在他的一邊,理解他。他接下來會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你再和他溝通交流引導。
(3)溝通力
不少父母覺得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除了"寶寶真棒!"之類的話,不知道還可以說點啥。 其實,你只要把自己當做孩子的遊戲夥伴,真正融入其中,不斷充滿好奇地提問。就這樣,你和孩子一問一答,開始了溝通的循環。 就如玩過家家的時候,當孩子拿起它玩具"廚具","蔬菜水果"亂炒一通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問他:"寶寶你在做什麼好吃的呀?"他就會跟你描述起他的菜式。
你還可以使用"5W1H"的方法,擴展對話:
What——"你在做什麼好吃的呀?"
Where——"炒完的菜在哪裡吃呀?要在飯桌上還是去客廳邊看電視?"
When——"我們幾點開飯?"
Who——"需要叫上爸爸或者其他人一起嗎?"
Why——"為什麼要做把這種菜跟另一個一起炒呢?"
How——"需要先切嗎,要怎麼處理你的菜和肉?" 通過這種持續的交流,孩子學會傾聽他人。傾聽能力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核心能力之一。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對話中儘量不要出現批判,打擊等負面的句子。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