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很是疑惑,為什麼當自己放下工作陪伴孩子時,他們有時候卻並不領情?那可能在陪伴孩子時是你用錯了方法。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年輕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總是不停的奔波在路上,賺錢養家,儘可能的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忽視了對於孩子的陪伴。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微博上有一段女兒吐槽爸爸的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孩子委屈向爸爸控訴:「你根本不愛我,工作才是你的親生女兒!」看見孩子淚眼婆娑的面孔難免有些心酸。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對於父母放入需求並只是餵養,日常的肢體接觸和陪伴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在愛和陪伴下長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內心才會有足夠大的能量支撐去抵擋風雨,因為他們相信,不管前方道路如此艱險,而父母就在後方陪著自己。
另外,2017年親子陪伴調查發現: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49%的家長表示自己並不會參與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當中,而是默默旁觀或忙自己的。
實際上,真正有效的陪伴並不需要花費你大量的時間,而是和孩子在一起時,能夠全心投入,讓其充分感受到關注和愛,一天之後一個小時,甚至十幾分鐘。
有些父母放下工作陪著孩子子,可有時候他們卻並不領情,這讓很多家長納悶,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無效」陪伴所造成的。
1、「身在曹營心在漢」式陪伴
這種陪伴方式至多只能稱之為「陪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表面上人在孩子身邊,但實際上心裡卻想著朋友圈裡八卦,電視劇情的走向或者沒做完的工作。
2017年親子陪伴調查發現:大約97%的家長願意花費時間陪伴孩子,但在實際過程中,往往並非全情投入,時常想一些或做一些其它的事,其中做家務佔47.6%,通過手機看朋友圈、玩微博佔38.4%。
父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陪伴方式,日積月累,會使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從而影響他們健康發展所以建議父母既然決定陪孩子,就該放下手機和手裡的工作,拿出全部的心思去陪伴孩子。
2、補償心理式陪伴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而疏忽了孩子,所以在心理上感覺虧待了孩子,存有愧疚,出於補償的心理,就會滿足寶貝提出了個各種要求。
例如陪著孩子買上一大堆好吃的零食和喜愛的玩具,往往都以滿足孩子的物質為主,但這種補償式心理的陪伴,不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愛,反而還會適得其反,使孩子缺乏感恩的心理,容易滋生出伸手討要等壞習慣,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巨嬰」。
3、功利性陪伴
有些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時,總是帶著功利性的想法,總認為在陪孩子的過程後果總要教會他們學會點什麼才行,但這種陪伴方式只會遭到寶貝們的拒絕和反感。
其次,一旦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學會什麼,從而就會產生一定的挫敗感,久而久之,他們不僅不再期待父母的陪伴。而且,對於這種陪伴,甚至還會出現恐懼的心理。
4、「反客為主」式陪伴
通常情況下,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是主角,家長是配角的模式,但有些家長「反客為主」,在陪伴中佔據了主導權。
例如在陪伴玩裝沙子的遊戲中,當孩子把沙子裝進漏鬥裡,卻發現沙子從底部不斷漏出,孩子正在觀察時,一旁的父母立刻告訴寶貝: 「來,媽媽教你這樣做……」
父母表面上並沒有搶孩子主角的想法,可應該以淡定的心態在旁觀察和守望,但實際上,卻把孩子主角的身份硬生生地搶了,看似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但其實讓其失去了主動探索和發現及解決問題的重要過程。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在這一點上作為家長,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他們高質量的陪伴,則是精神上的富養。那什麼才是「有效」的陪伴呢?父母又該如何做?
在和孩子一起的時候,不妨一起讀讀小故事,不僅能有效的陪伴孩子,也能增加他們的知識產量,同時還能培養起閱讀習慣,簡直一舉數得。
兒童繪本就是很好的選擇,以下這套書本看似簡單卻又豐富的內容,全套4大系列,共有100個小故事,書內含有可愛的彩圖,而且是環保印刷,家長可以放心購買。
其次,每天陪著孩子閱讀一則小故事,可以很好的提升孩子的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增強寶貝的記憶力,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