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主要是花心思,而不僅僅是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的代價。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為人父母之後,生活的壓力驟增,在這個迅猛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想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給到孩子,父母奮力的工作掙錢,但犧牲的確是對娃的陪伴,陪娃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當然不是,很家長覺得陪娃奢侈,完全是搞錯了方向,弄混了概念。
1)陪娃等於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陪娃其實和花時間、花精力並不存在絕對的關係。
有的家長和娃在一起的時間很長,但卻沒有陪伴的意識,經常是和娃自己玩自己的,家長玩手機或者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被丟在一旁。
久而久之娃會感覺到父母的冷漠和不關注,進而變成我們所說的「高需求寶寶」,脾氣變得暴躁,不容易安撫。
而如果家長在家時時時刻刻都眼睛離不開孩子,事無巨細的關注、照顧孩子,這也不是陪伴不是愛,而是控制孩子。
娃會變得天性受縛,自理能力差,情商、想像力、創造力都會變得很差。
2)陪玩等於大量的花錢?
還有的家庭是這樣的情況,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幾乎沒有一點兒時間陪孩子,一旦抽出時間了,為了彌補孩子,就給娃買昂貴的衣服鞋子玩具等,或者帶娃吃大餐、去遊樂場。
為了是給予孩子「補償」,讓自己也在心理上能好受些。家長偶爾這樣做一次無可厚非,但如果經常利用假期這樣的花大價錢「補償」孩子,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懂得了以上兩點,也不意味著家長就明白了陪伴的意義,很多時候還可能出現「無效陪伴」。
1)「神遊物外」式陪伴
這種陪伴也被稱為「身在曹營心在漢」式陪伴,即表面上看著家長是在陪著孩子,但實際上心理想的、關心的完全和陪娃無關,可是在想工作、朋友甚至是球賽、八卦新聞。
2017年的一項調查發現,97%的家長願意花時間陪娃,但是基本都不是全情投入,47.6%人會一邊做家務,一邊「陪娃」,38.4%的家長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娃」。
這種「神遊物外」式的陪伴方式,是積月累之後,只會讓孩子變的沒有安全感,然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既然決定花時間去陪孩子,就用上全部心思,好好的給予孩子陪伴。
2)功利性陪伴
還有些家長覺得陪娃的時間不能浪費,總想讓娃學會點兒啥,這種「目的不純」方式根本不是陪伴,反而會招致孩子的牴觸情緒和反感,還會越來越疏遠父母。甚至產生恐懼心理。
3)補償性陪伴
就像前面說的,還有的家長會因為愧疚與沒時間陪孩子出於補償心理來給予孩子陪伴,最常見的就是帶娃瘋玩、給娃各種花錢,幾乎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這根本就失去了陪伴娃的意義,同時也容易讓娃變得更「貪婪」,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渴望更高級的「補償」。最後完全本末倒置了,不僅沒達到陪娃的目的,孩子還養成了壞習慣。
4)「反客為主」式陪娃
還有些家長根本就搞錯了陪娃的含義,經常在陪娃的過程中「反客為主」。陪娃過程中,娃是主角,家長是陪襯,但很多家長陪陪就反過來了。
比如陪孩子玩積木,只需要給娃打下手就好了,當娃遇見困難時適當的給予指點,但有的家長就會直接上手幹預,「你這麼做不對,看爸爸教你怎麼玩」。
家長的作用是「陪娃」不是和娃搶玩具啊!這樣根本就失去了陪娃的意義,孩子也根本沒得到你的陪伴,全程看自己的父母玩自己的玩具還玩的不亦樂乎,到底是誰陪誰?
其實陪娃遠沒我們想的那麼難,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只要找好了方法,高效陪伴,每天半個小時就能和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給予娃充足的安全感。
1)一起吃飯
一家人一起吃飯,尤其是晚飯,其實就是個非常好的交流和溝通的時光。
孩子1歲後就能和大人在一個桌子上一起吃飯了,單獨給娃準備個餐椅,和父母一起進食,即便沒有交流,整個吃飯過程中產生的歸屬感也是十分強烈的。
2)一家人每周一起完成一件事
每個周末一家人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比如一起做頓飯、一起做家務甚至是一起拼一次積木,在這些活動中,父母可以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合作和溝通,並且還能讓娃學會一些機技能。
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感受父母的關注和支持,並會產生一種「共進退」的陪伴感,這對娃的心理培養是非常有用的。
3)睡前共讀
從娃6個月開始,睡前共讀就可以開始了,這是和娃溝通的絕佳機會,不僅可以讓娃學習懂得更多道理,了解更多事物,這時候還能更多的了解娃的內心世界。
錦鯉媽咪有話說
陪伴孩子看似很麻煩,但事實上時間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父母只要找對方法,肯花心思去陪伴,孩子自然會感受到你們的愛意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