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玩手機、一邊坐在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自己玩。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太多的場合看到過。在公園、遊樂場、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著孩子睡覺時都在玩手機。然後當我們的孩子提出質疑:你都沒好好陪我!這個時候我們的父母會說:「我一直坐在你的身邊,怎麼就不是陪你呢?」
真正用心陪孩子的父母很少,沒時間是一方面,更關鍵的一點就是不知道怎麼高質量的陪。就算每天要上班,下班了,總會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算只有半小時,一小時,我們好好利用也勝過一整天低質量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陪伴,是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一種給人依靠的信賴。陪伴是要全身心的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納他,建立起與他溝通的橋梁,與他一起分享他的快樂、悲傷、苦惱困惑……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在孩子不需要時當一個好的聽眾,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願,信賴他的能力。孩子使世界充滿了想像力,不要替孩子決定他的人生,不要提早用我們成人的規則去影響那一片淨土。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指在此刻當下,放下你的手機,放下一切事務,全心全意地、專注地和孩子在一起。 真正有效的陪伴,是不應付,不敷衍,積極回應孩子!
經典教育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在一次節目中分享她和女兒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她帶女兒圓圓去天安門廣場,途經一座天橋,圓圓在通往天橋的梯子旁邊斜坡上,反覆上上下下,興致很高。
同去的親戚有點著急了,說,你這麼慣著孩子,什麼時候能到天安門啊?
尹建莉老師說,我們出來不就是陪孩子玩嘛!如果孩子喜歡在這裡玩,為什麼一定要趕著去天安門呢?我們的目的不是天安門,而是陪孩子玩,孩子玩開心了,我們就達到目的了。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放下期待、要求、以及教育目標,只是單純地陪孩子,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你就關注什麼,或耐心地等待孩子。這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
不建議不指導
女兒三年級時,我們曾去參加過一次親子運動會。 其中有一項活動是同舟共濟,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為一組,大人的腳和孩子的腳綁在一起,一起往前走,哪組先到目的地哪組取勝。
其中一對母女,孩子要把繩子綁在腿部,而媽媽認為綁在腳踝處更好,母女倆各執已見,爭執不休。直到比賽結束,媽媽還在數落孩子。
陪伴孩子時,如果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比孩子更有經驗,總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建議、方法來做,總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多取勝少受挫,實際上,這是在剝奪孩子獲得自己人生經驗的機會。
中國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說,兒童處於直接經驗時期,所有的經驗應該來自於孩子自己。
兒童自己在生活中產生的直接經驗越多,他才更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否則,他就很可能成為成人思想意志上的奴役,成為一個心靈被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
有效陪伴,讓孩子感到自由和被愛,增加自信和安全感。
有效陪伴,能讓親子雙方享受其中並得到滋養和成長。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有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