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我們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就等於有效的陪伴嗎?

2020-08-28 心理諮詢師劉連飛

一邊玩手機、一邊坐在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自己玩。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太多的場合看到過。在公園、遊樂場、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著孩子睡覺時都在玩手機。然後當我們的孩子提出質疑:你都沒好好陪我!這個時候我們的父母會說:「我一直坐在你的身邊,怎麼就不是陪你呢?」

真正用心陪孩子的父母很少,沒時間是一方面,更關鍵的一點就是不知道怎麼高質量的陪。就算每天要上班,下班了,總會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算只有半小時,一小時,我們好好利用也勝過一整天低質量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陪伴,是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一種給人依靠的信賴。陪伴是要全身心的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納他,建立起與他溝通的橋梁,與他一起分享他的快樂、悲傷、苦惱困惑……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在孩子不需要時當一個好的聽眾,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願,信賴他的能力。孩子使世界充滿了想像力,不要替孩子決定他的人生,不要提早用我們成人的規則去影響那一片淨土。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指在此刻當下,放下你的手機,放下一切事務,全心全意地、專注地和孩子在一起。 真正有效的陪伴,是不應付,不敷衍,積極回應孩子!


經典教育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在一次節目中分享她和女兒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她帶女兒圓圓去天安門廣場,途經一座天橋,圓圓在通往天橋的梯子旁邊斜坡上,反覆上上下下,興致很高。

同去的親戚有點著急了,說,你這麼慣著孩子,什麼時候能到天安門啊?

尹建莉老師說,我們出來不就是陪孩子玩嘛!如果孩子喜歡在這裡玩,為什麼一定要趕著去天安門呢?我們的目的不是天安門,而是陪孩子玩,孩子玩開心了,我們就達到目的了。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放下期待、要求、以及教育目標,只是單純地陪孩子,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你就關注什麼,或耐心地等待孩子。這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

不建議不指導

女兒三年級時,我們曾去參加過一次親子運動會。 其中有一項活動是同舟共濟,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為一組,大人的腳和孩子的腳綁在一起,一起往前走,哪組先到目的地哪組取勝。

其中一對母女,孩子要把繩子綁在腿部,而媽媽認為綁在腳踝處更好,母女倆各執已見,爭執不休。直到比賽結束,媽媽還在數落孩子。

陪伴孩子時,如果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比孩子更有經驗,總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建議、方法來做,總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多取勝少受挫,實際上,這是在剝奪孩子獲得自己人生經驗的機會。

中國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說,兒童處於直接經驗時期,所有的經驗應該來自於孩子自己。

兒童自己在生活中產生的直接經驗越多,他才更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否則,他就很可能成為成人思想意志上的奴役,成為一個心靈被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

有效陪伴,讓孩子感到自由和被愛,增加自信和安全感。

有效陪伴,能讓親子雙方享受其中並得到滋養和成長。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有效陪伴。


相關焦點

  • 物質滿足不等於親子陪伴,做到這三點,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陪伴也不等於高質量陪伴!大量的研究表明,親子陪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及自信,並有利於在與人互動中獲得良好的交往技能,獲得更有利的社會支持,減少負面情緒。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都陪著孩子,一起吃飯、一起做功課,幾乎空閒的時間都給了孩子,這難道不是陪伴嗎?是的,這只能算陪著,但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 愛到最美是陪伴,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伴隨著一個孩子成長的各個時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涵蓋了孩子教育的全部,就佔比而言,家庭教育佔的比重達到50%,從各個教育的比重來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親子陪伴關乎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給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陪伴,影響孩子未來發展,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如何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
  •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我認為可以這樣做
    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作為孩子,陪伴在父母身邊快樂成長;第二次是作為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懂得第一次生命的難能可貴。可是現在的父母,有多少爸爸媽媽是真正的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陪他們玩、陪他們看書,好多爸爸媽媽都忙於工作,回到家就是玩手機、打遊戲,有時候孩子走過來抱抱你,可能你就會說一句:「去旁邊玩,我忙著呢」或者直接給ta一部手機讓ta自己玩。這樣的爸爸媽媽普遍存在,而且不在少數,甚至有些爺爺奶奶帶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哭鬧都會這樣。
  • 親子陪伴為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正確陪伴孩子!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最走心的家庭教育,如果親子關係非常的親密,寶寶會在心裡接受你的教育,如果親子關係不密切,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不耐煩不情願,平時由於父母都需要上班,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沒辦法長時間的陪伴孩子。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特別是父親的陪伴,在家庭教育中來自父親的教育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你知道嗎?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缺乏有效的陪伴,不利於孩子接納父母的教育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冷漠的。首先,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
  • 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多陪孩子聊聊天,陪伴孩子成長
    精神滿足並不是每次拿金錢去解決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去陪伴的,有了陪伴才能讓他們更快樂、更幸福。不要因為工作忙而逃避,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可等,時間轉瞬即逝,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上缺席,彌補不來;家長與孩子共學習,共同陪伴,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能加強親子親密程度,加強溝通交流,亦師亦友,更容易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不管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們沒有理由不陪伴孩子成長。
  • 幼兒園孩子需要上網課嗎?家長們考慮利弊,有效親子陪伴才是關鍵
    現在的APP學習產品很多,雖然各類產品各有優勢,但是過多的宣傳有時候楦頭大於功效,很多家長都購買過各種網課,但發現學習效果不佳,但是孩子就是因為看多了網課,習慣於對著手機上各種課,會養成對網課的依賴,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不利。親子陪伴比網課更重要相對於網課來說,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且是有效的父母陪伴。
  • 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試試「聯結式陪伴」,不花時間也能有效陪伴
    在這張圖片持續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誠然,陪伴是父母最好的愛,但是陪著≠陪伴,這是很多中國家長都沒意識到的。雖然有時間陪伴孩子,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這種陪伴稱作假裝式陪伴。
  • 沒時間陪孩子,家長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可是,孩子埋頭玩耍的時候,父母真的什麼事都不做,親自刷抖音或看淘寶嗎?事實不是這樣的!當他成就小事時,感到成就感的時候,他可能期待著你的稱讚和鼓勵;孩子總是重複一件事,他可能在經歷什麼困擾,需要你的指導,這種增長過程很容易因為你的小差異而錯過。對孩子的教育太短了,錯過的話就不會再有了!
  • 三歲孩子成長需要陪伴,家長陪伴需「用心」,陪伴不僅是陪在身旁
    ,許多父母認為早教機構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專業的教育,殊不知機構中有許多親子活動也是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的,這時許多父母往往會說:「我把孩子送到你們機構不就是為了讓你們帶孩子嘛?親子關係對於孩子來說既是人生哲學,也是一種教育形式,父母缺乏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孩子一個人往往會變得越來越沉默,不願與人有過多的交流,逐漸的喪失交際能力,這樣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都是不好的。
  • 三百強同事告訴我陪伴不等於教育
    前一陣出現了一篇小女孩在案板下學習,有人看到辛酸,有人看到勵志,而我從親子教育中看到更多是陪伴。其實父母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學習。但是父母之所以願意選擇在這噪雜的環境下帶孩子學習,我想主要目的還有一項陪伴,因為賣豬肉不會一直賣,生意有閒有忙。
  • 陪伴孩子,只是陪就夠了嗎
    被孩子這麼一打斷,你突然坐起來,看到孩子他爸永遠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你更生氣了,恨不得把他倆趕到鄉下捉雞攆狗。「你就不能自己玩一會嗎?沒看見我還忙著嗎?」孩子被你委屈地吼走了,自顧自地玩著,再沒有打擾誰。夜晚,望著孩子熟睡的臉,忘了白天他煩人的樣子,靜靜地出神。
  • 心理健康之-陪孩子並不是時間越長越有效,家長要怎樣高效陪伴
    心理健康之-陪孩子並不是時間越長越有效,家長要怎樣高效陪伴俗話說,陪孩子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但是怎么正確地陪孩子,我們要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到高效的陪伴。想做到陪伴,其實很難的,因為有孩子的家長朋友們都會知道,日常要忙於生活,工作,已經是身心疲憊了。
  • 陪伴,是你給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我們原以為拼命工作,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所以總想著多掙些錢再陪孩子,或者忙完手裡的事再陪孩子。然而錢掙得再多,也彌補不了孩子內心的孤獨。後來孩子學校裡親子匯演,女孩站在講臺上嗚咽著說:「我的爸爸總是很多事,我的媽媽總是忙她的事,我想告訴爸爸媽媽,我才是你們最重要的事。」我們總是忙、忙、忙,卻忙到忽略掉了我們最重要的孩子。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忙的時候,恩雅會幫媽媽洗碗、捶背,不忙時,媽媽也會陪她上網課。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26.56%的家長選擇去吃大餐;還有27.34%的家長會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 高效陪伴法: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比如有的父母周末雖然專程陪孩子玩,但孩子自己玩玩具,父母就在一邊看手機;又或者是,孩子捧著手機在玩,父母在看電視。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父母和孩子各玩各的。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樣不就是陪孩子嗎?我都已經花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了,為什麼不是陪孩子呢!其實,這種連交流都少得可憐的陪伴,對於增進親子感情並沒有效果。
  • 如何用有效的方式陪伴孩子寫作業?
    孩子寫作業時總是左顧右盼,時不時摸摸這就摸摸那,一會說:「媽媽我口渴了,要去喝水,」一會說:「媽媽我肚子餓了,我要吃東西,」一會兒說:「媽媽我尿急要去廁所......」好好一個乖巧可愛的孩子為什麼一到寫作業時就狀況百出,秒變熊孩子,磨磨蹭蹭,三心二意,簡直快要把父母「逼瘋」。那麼,面對孩子這些狀況,我們又該如何用有效的方式陪孩子寫作業呢?
  • 請遠離四種陪娃方式,避免「無效」陪伴,讓「有效陪伴」助娃發育
    ,有效陪伴到底有多重要微博上有一段女兒吐槽爸爸的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孩子委屈向爸爸控訴:「你根本不愛我,工作才是你的親生女兒!」父母可能存在哪些「無效」陪伴?1、「身在曹營心在漢」式陪伴這種陪伴方式至多只能稱之為「陪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表面上人在孩子身邊,但實際上心裡卻想著朋友圈裡八卦,電視劇情的走向或者沒做完的工作。
  • 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是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是「陪著」
    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家庭教育所佔比重越來越高。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真正行之有效呢?我們不如說,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行之有效。1、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渴望並且需要受到平等的對待。
  • 讀伴兒:有效陪伴從親子閱讀開始
    本期我們採訪了一位頗有感悟的家長,聽聽她是怎麼做的。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劉女士一說到暑期和孩子如何度過的就停不下來,用她的話來說,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暑假計劃就是「我的假期我做主」。「剛放暑假的時候,陽陽已經列了一個詳細的暑期計劃,把我們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例如要去一次水族館,要坐一次過山車等等,像這樣的活動只能在我們周末休息的時候帶孩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