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03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9月1日各個學校剛開學,父母們還沒開心兩天,就迎來了輔導作業的魔咒。最近在追《親愛的小課桌》,節目中葉一茜的話真是說出了太多家長的心聲。
「如果有靠譜合適的晚託班,我覺得還是把孩子送去寫完作業比較好,這樣可以避免親子關係破裂。」我想葉一茜的這句話應該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共鳴吧,相信葉一茜也是經歷過輔導作業風暴之後,才得出來的這句真知灼見。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提到,目前最傷害家庭關係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寫作業。
然而,想找到一個合適的晚託班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和容易,大多數的父母還是選擇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或者說,是陪著孩子寫作業。那麼在第三期的節目中,育兒專家張敏又對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這個行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張敏老師表示:「父母的陪著,可能並不對孩子的寫作業產生積極的作用。」因為陪伴分為三種,一層比一層境界高,但大多數家長可能都是無意義的第一種,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
第一種:陪著(敷衍式)
閨蜜的女兒朵朵上二年級,在朵朵一年級,我就知道她們家每天因為輔導寫作業產生的種種矛盾。不少媽媽都問朵朵媽:「孩子才一年級,作業能有多複雜?至於每天這樣折騰嗎?」朵朵媽說:「作業確實不難,作業量也不大,但是經不住她發呆不寫啊,20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每天至少兩個小時!」
為了不讓孩子發呆,提高寫作業的效率,朵朵媽媽的做法是坐在旁邊陪著一起寫作業。孩子寫作業,她看手機,經常能看到她發在朋友圈的狀態,比如又在陪娃寫作業之類的。
我問她:「你這樣陪著,孩子寫作業速度快起來了嗎?」朵朵媽媽說:「稍微好一點,起監督作用,陪著就行。」
朵朵媽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陪著」,孩子寫作業,她在聊微信刷小視頻。這種陪伴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莫大的影響。現在的小孩,本來就對手機充滿了興趣,她自然會關心手機在播放些什麼內容。沒有家長陪著,孩子可能只是發呆,有家長陪著,卻是在分散她的注意力。
所以說,敷衍式的陪伴,家長不如不陪。
第二種:陪伴(投入式)
一些用心的家長,坐在一旁什麼也不幹,一門心思盯著孩子寫作業。主要目的是看孩子寫錯了沒,有不懂的可以及時進行輔導。當然,也是督促孩子能夠儘快地完成作業,不要磨蹭拖拉。
《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中顯示:90%的父母會陪孩子寫作業,其中近80%的家長基本上天天陪著寫。
這種家長的陪伴屬於投入式,放下所有陪孩子寫作業。但這種也有它的弊端:
1、 給孩子製造壓力
父母坐在旁邊直勾勾地盯著你寫作業,試問:誰不緊張呢?就好像考試的時候,監考老師一直站在旁邊看你答題,你還能自如的思考嗎?這種高壓之下,顯然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還會把氣氛搞得緊張兮兮,孩子和家長都不舒服。
2、 影響孩子的判斷力
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對於某些作業和試題地回答就會產生偏差。也許本來是會做的題,卻會答錯。
3、 讓孩子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
當遇到不會做的作業時,正常狀態應該是先自己解決,獨立找到解題思路。但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只要不會,就想要求助。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說:「可是孩子不陪著不行,你敢讓他一個人寫作業,他就能磨蹭到半夜。」我家大寶今年也要上小學了,在幼小銜接學習的時候,我和娃爹也開始經歷輔導寫作業的魔咒。所以我很理解爸爸媽媽們的焦慮,也明白陪著寫作業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所以為了更好地陪伴,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三種陪伴。
第三種:引領式(高質量)
引領式陪伴是什麼意思呢?換言之,陪著孩子寫作業不是不行,但敷衍的陪著,或者過度投入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如果能做到引領式陪伴,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高質量的學習過程。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的作者認為,陪學時,要幫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同時不要總盯著孩子看。
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可以把手中的手機換成一本書籍,把一直盯著孩子作業本的眼睛轉移到手中的書上。也就是說,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對於他來說,才是最好的陪伴。
就比如教師節,大家都在趨之若鶩的給學校的老師送禮物,準備賀卡。卻忘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才對啊!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言談舉止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來源。
試想一下,當孩子學習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坐在一旁看著自己喜歡的書籍。孩子在這種學習氛圍之下,不自覺地就會集中注意力,跟隨著父母的節奏和步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Ps:對很多家長來說,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無論你怎麼著急,孩子就是慢騰騰。殊不知,是孩子缺乏一種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才能逐漸形成。
枕邊育兒寄語:
作為父母而言,能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才能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和進步。孩子年齡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越是考驗父母學習能力的時刻。想要和孩子能一直保持有效溝通的狀態,我們也要努力學習才行啊!你家是哪種陪伴方式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寶寶多大可以分房睡?年齡不是關鍵,這幾個標準更重要
相關連結二:總是亂扔東西的孩子,是在發洩情緒嗎?聽聽心理學的解釋
相關連結三:闢謠:懷孕後只能左側臥?孕期睡姿有原則,早些掌握胎寶少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