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喜歡探索天文奧秘等科學知識,尤其對星座知識感興趣,常常在晴朗的晚上要媽媽陪她出去看星空。
媽媽雖然累了困了,很想早點休息,但她十分理解佳佳,從不批評女兒的要求太過分,更不給她潑冷水,而是為女兒小小的年齡就對科學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感到高興。
於是,不管自己有多累、多困,媽媽都會愉快地滿足佳佳的要求,陪女兒站在陽臺上,跟女兒一起仰望著星空,討論一些有關天文知識的問題。
後來,佳佳參加學校組織的天文知識競賽獲得了第一名。媽媽非常高興:「佳佳,今晚的夜空非常晴朗,媽媽陪你一起看星星!」
可以說,媽媽對天文學的愛好,完全是從女兒看星星的興趣中培養起來的。
多陪孩子做喜歡做的事
教育專家曾經發出這樣的呼籲:「做家長的要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情了。當孩子做了不合自己期望的事情時,不要急著馬上發火,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然而,許多家長都覺得自己沒時間陪孩子,也有許多孩子覺得父母並不願意陪自己。家長不願意陪孩子,自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有的家長雖然陪著孩子,但只希望孩子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例如,陪孩子讀書學習、上課外輔導班等,至於去參觀博物館、觀賞大自然美景之類的事情,常常被家長排除之外,認為那是無聊的事,不阻止孩子就算不錯了。
由於家長的錯誤觀念,一些孩子也不希望父母陪在自己身邊,因為有父母在身邊,不僅不會從父母那裡得到讚賞,反而多了一位「監工」,時時刻刻監督著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陪孩子做一些事是很有必要的,家長要記住,陪孩子做事,主要是陪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而不是家長自己喜歡的事。這一點很重要。
同時,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還要多聽孩子的心聲,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這樣親子間的相處才會變得和諧、珍貴,孩子也會更懂事,會更用心體諒父母的立場和辛勞。
多聽孩子的心聲,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
陪伴孩子,不僅要求家長與孩子在一起,而且要求家長主動去跟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到爸爸媽媽是在積極熱情地陪伴著他,而不是很勉強和心不在焉的——孩子雖小,也有敏感的心靈,家長「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表現是瞞不了孩子的。
維妮從小就很聰明,但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讓媽媽馬娜感到很頭疼。維妮在6歲時有一段時間非常頑皮,她每天都故意把房間裡的各種物品扔到地上,還經常發小脾氣,使小性子。
有一天,馬娜見維妮又開始「造反」了,就走過去問她:「維妮,你又在幹什麼呢?為什麼不老老實實的,非要把房間弄得這麼亂你才高興?」
維妮聽了媽媽的話並沒停下來,反而當著媽媽的面把桌上的一本書扔到了地上。
「你變本加厲是嗎?趕快把書撿起來!」馬娜實在是很生氣。
「我不撿。」維妮道。
「你就是不聽我的話,對嗎?」
「對,我就是不聽你的話。」維妮毫不示弱。
見女兒這樣子,馬娜扭頭走了。看見媽媽走了,維妮更加忘乎所以,她一會兒大聲尖叫,一會兒又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再扔掉。馬娜盡力抑制住自己的怒火,就當沒看見。
真正關注孩子
過了一會兒,維妮鬧夠了自己安靜下來,隨後傷心地哭了。這時,馬娜走進維妮的房間,和藹地說:「孩子,你今天怎麼啦?遇到了什麼不高興的事,能不能告訴媽媽呢?」
維妮只顧傷心地哭著,就是不說話。
馬娜心生愛憐,把女兒從地上抱了起來,說:「維妮,我一直覺得你是個乖孩子,所以你亂扔東西時我沒罵你。我想,你之所以這樣做,一定是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你能告訴媽媽嗎?媽媽也許能幫助你呢。」
維妮聽到媽媽這樣說,心情似乎好了一些,但仍然在抽泣。
「好了!」馬娜接著說,「別哭了,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有解決的辦法。你一直這麼聰明伶俐,加上媽媽的幫助,你一定能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對吧?」
維妮突然撲到媽媽的懷裡,哭喊道:「媽媽,我覺得自己好孤單啊!」
「怎麼會呢?媽媽不是天天跟你在一起嗎?」馬娜不解地說。
「可是,你總是不搭理我,整天就知道在書房裡寫字,你一點兒也不在乎我……」
原來如此,由於這段時間工作比較忙,馬娜有很多策劃文案要寫,所以沒有像平時那樣陪女兒。
「女兒,你可不要那麼想。媽媽最在乎、最愛的就是你,你是媽媽的寶貝對不對?這段時間媽媽確實比較忙,忽視了你,等忙完這一陣子媽媽就陪你玩。不過,現在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也要理解媽媽呀——媽媽需要工作,不能老是陪著你,懂了嗎?」
陪伴,是孩子養成良好性格的需要
自從馬娜讓維妮知道自己仍然愛她後,她就再也沒故意搗亂過。有時候,馬娜在工作之餘去她的房間看一看,她也會說:「媽媽,你去忙你的吧,我在學畫畫呢。」
可見,孩子並不會無理地要求父母一直陪伴自己,如果父母確實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也會乖乖地等待——只要父母沒忘記他,在空閒的時候去陪陪他,跟他聊聊,他就滿足了。
你看,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簡單,作為父母,你為什麼就不能滿足他呢?
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時常會為自己感到快樂的事而高興。家長要學會捕捉孩子的每一點快樂,不要在孩子快樂的時候打攪他,而應該同他一起分享快樂。
例如,當孩子看動畫片看得哈哈大笑時,當孩子玩積木遊戲累得滿頭大汗時,當孩子聚精會神地畫畫時,你不要粗暴地打斷孩子,讓他「趕快去做作業」,而要靜靜地陪他坐一會兒,跟他一起歡笑。
捕捉孩子的每一點快樂
儘管爸爸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工作繁忙,甚至經常不在家,但這不能成為爸爸不陪孩子的理由。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爸爸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玩、一起分享快樂的事。這不僅是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是孩子養成良好性格的需要。
爸爸的缺席,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影響的。孩子也有感情的需要,他不僅需要爸爸提供物質保證,更需要爸爸的陪伴。
如果爸爸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庭經濟來源的支柱,只知道掙錢養家,孩子在心中就會產生對爸爸的「怨恨」,這種情緒不利於維持親子之間的正常關係。
明智的爸爸,再忙也應該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陪孩子一起玩耍和學習,陪孩子一起成長。
親子陪伴,爸爸不要缺席
陳序是一個很愛孩子的父親,從陳東出生後,他就堅持陪伴著。例如,當陳東與小夥伴玩的時候,他就在旁邊看著孩子玩;當陳東要學習的時候,他就把電視關掉,坐在旁邊陪著陳東學習;當陳東睡覺的時候,他還給陳東規定好起床時間,好讓孩子早起複習功課。
在陳序的努力下,陳東的成績在班裡始終名列前茅,這成為他津津樂道的話題,他自己也引以為豪。
但是,在一次快要參加期末考試時,陳東卻突然玩起了失蹤。陳序好不容易找到了陳東,問他「失蹤」的原因,他這樣回答:「爸爸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被你監視著,一不小心就會做不好。我很害怕這次考不了好成績,讓你失望。」
陳序的本意是陪著兒子成長,可他看孩子看得太緊了,不知不覺中扮演了「監工」的角色——他一直監督著兒子,生怕兒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這種監督,無疑讓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孩子並不需要這樣的「陪伴」,他需要自由自在的成長空間。
明智的家長,應該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陪伴孩子;當孩子忙自己的事情時,家長則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這樣,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空間,相處起來才會比較融洽,對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也大有好處。
好書推薦:《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1.時時關注孩子,不要讓他感到孤單。
2.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玩耍和學習。
3.陪伴孩子,但不要讓他有被監視的感覺。
作者|金波 《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授權|子語文化
排版|小雅
審核|李子語
【熱點話題】關於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阿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