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難,這幾年都要多陪陪孩子!與父母共勉!

2021-02-15 明智家庭教育

父母們總是在感慨,孩子的出生好像就在昨天,柔軟的小手,皺巴巴的皮膚。一恍然,時間過得那麼快,孩子上了幼兒園,讀了小學,上了中學,又奔赴大學的象牙塔。

如此匆匆。

孩子小的時候,你對他的疏忽和懈怠,都是他長大後的嘆息。趁著這幾年,趁著孩子還小,多陪陪孩子吧!

好多家長說,現在的社會競爭這麼激烈,自己一方面要忙於工作,一方面要忙於應酬,哪有時間帶孩子?再說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

之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開著名車去送女兒到貴族小學學習(住校)。

母親對孩子說:媽媽雖然沒有時間陪你,但媽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將來送你到更好的學校學習,你懂嗎?

女兒說:我知道。接著女兒又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也要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

母親聽後一腳剎車,停在路邊放聲痛哭。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母親原以為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了。可是當聽到女兒的回答後,還是忍不住落下了辛酸的眼淚。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個孩子真是不孝,竟然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可是,按照這位母親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來看,媽媽認為賺錢送女兒去最好的學校就是愛,女兒認為送媽媽去最好的養老院是愛,這又何嘗不是對等的愛的表達方式呢?

因此,我們不能說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為身為父母的你就是這樣養育孩子的。

你給孩子的是錢,認為錢裡面包含著你的愛,可孩子只看到了錢,沒看到愛。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以為錢可以買來一切。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說將來要送你去養老院,你心裡是什麼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為我們大人清楚地知道,錢買不來所有東西。

當你把孩子送到老師、保姆、祖父母手中的時候,你至少輸掉了一半,因為你把本來屬於你的一份責任也推給了別人。

掙錢養家是每個父母的責任,這個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但同時,我也看過這樣一份調查,結果顯示:30%的父母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玩手機。

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更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情緒。此外,還有15%的父母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

不難看出,父母並不是完全沒有時間陪孩子,就看你有沒有心抽空陪孩子。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如果一個男同志一周能辭掉兩次喝酒的時間,一個女同志能把每天化妝、卸妝的時間拿出來陪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是半個天才。

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自然要改變。家長以為要多賺錢給孩子買房子、買車、娶媳婦,然而卻不知不覺地遠離了孩子,這樣真的值得嗎?

有一句話講: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有出息,就乾脆不要給孩子攢錢。如果家長在孩子18歲之前有能力為他攢夠100萬的話,不妨從現在開始就把這100萬投到孩子身上,等到他18歲時留給他一個零。他自己有本事在社會上生存,能夠自己掙錢,未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不是嗎?

不要找藉口說沒時間,只要父母心中有孩子,總會有時間的。陪孩子是一種不能以任何藉口推卸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忙都要陪。

前段時間,老家那邊有事,我媽跟我說外婆家那邊一個孩子的故事。那個孩子剛剛三歲,但是很乖。

孩子長得很可愛,一雙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很聰明。

不要人餵飯,一碗白米飯放一點湯就能自己吃半碗。

尿褲子了怕被打,就躲起來,但還是被抓住挨了打。

挨打了也不哭,因為不敢哭,哭了打得更兇。

這個孩子因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被寄養在一個姑婆家。

老人家裡總共有三個孩子,這個「外來」的孩子更要懂事才行。

大家都說那孩子太乖,真的懂事,好帶。

我卻覺得這個孩子是那麼可憐。從小就被壓抑著,要討好養育自己的人。

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今後心理可能會出問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問題孩子,小時候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的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們往往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變得叛逆,養成壞的癖好等。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好人生?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僅僅是幸福感。沒有對幸福的真切感受,就算高官富豪也照樣會抑鬱自殺。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

孩子的內心就好像一座花園,小的時候沒有埋下愛的種子,沒有讓他感受到陽光雨露般的愛和呵護,那麼他的內心就可能逐漸滋生黑暗,雜草叢生。

很多父母等孩子大了才發現,但一切都來不及了。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去彌補,只要稍微有點疏忽,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

有些毛病一旦養成,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10年後,您把現在的房子給孩子,他們會回答您:太舊了!

20年後,您把現在的小汽車給孩子,他們會告訴您:別逗了!

30年後,您把現在的人民幣給孩子,他們會笑著說:不值錢了!

然而,如果您能在孩子成長中,給他們一個良好而科學的家庭教育,30年後孩子會說:「爸爸媽媽,你們太明智了,衷心感謝你們!」

滄海桑田,時光迴轉,物質和金錢是會發生變化的。但人品的傳承,家庭文化的傳承,知識的積累,品德素質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是可以世世代代延續下去的。

因此,爸爸媽媽給孩子最重要的最好的禮物,應該是高質量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再苦再難,這幾年都要多陪陪孩子!與父母共勉
    再苦再難,都要多陪陪孩子,千萬別錯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10年。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這是美國首位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的經典名言,她認為,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孩子的問題本質上都是父母的折射。
  • 再苦再難,這幾年都要多陪陪孩子!朋友圈刷屏了,與父母共勉
    趁著這幾年,趁著孩子還小,多陪陪孩子吧!再說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此外,還有15%的父母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不難看出,父母並不是完全沒有時間陪孩子,就看你有沒有心抽空陪孩子。家長以為要多賺錢給孩子買房子、買車、娶媳婦,然而卻不知不覺地遠離了孩子,這樣真的值得嗎?有一句話講: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 再苦再難,這幾年都要多陪陪孩子!朋友圈被這篇文章刷屏了,與父母共勉!
    小語說:父母們總是在感慨,孩子的出生好像就在昨天,柔軟的小手,皺巴巴的皮膚。一恍然,時間過得那麼快,孩子上了幼兒園,讀了小學,上了中學,又奔赴大學的象牙塔。如此匆匆。孩子小的時候,你對他的疏忽和懈怠,都是他長大後的嘆息。趁著這幾年,趁著孩子還小,多陪陪孩子吧!
  • 再苦再難,也請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與父母共勉
    一邊是網友呼籲家長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一邊是家長抱怨現今的手機除了通信功能外,還承擔著工作、學習、購物等諸多日常職能,片刻不能離身。捫心自問,孩子從學校回家後,我們是否忽略了他們的存在,是否忘記了陪伴,是否履行了教育責任?在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機似乎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一有閒暇時間就會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機來:打遊戲、刷微信、聊QQ,儼然一個「手機控」。誠然,手機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業務聯繫、網上購物、工作檢查等,都需要使用手機,但也不是片刻不可離。
  • 致父母: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明年孩子就要上小學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學,但是她又不想失去現在的工作,只能讓家裡的老人照看孩子。老人說,孩子還小,給誰帶都一樣。可是,她跟丈夫還是不捨得,想把孩子留在身邊。聽到她的困惑,我立馬回復她,「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再苦再難,也都要堅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我沒有跟她講利弊、掰原因,而是說了兩個故事。
  • 成長的黃金時期,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父母在這之前,一定要花時間走進孩子的內心。這個時期,把握好孩子的成長特點,在他需要幫助和需要開導的時候給予心理上的撫慰,未來家長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也會越走越平穩。1-5歲,做孩子的依靠因為工作原因,不少媽媽休完產假後,會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一輩照顧,自己和孩子爸爸一起出去上班。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5種苦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把他放在蜜罐裡。讓他適當地吃苦,孩子才能經歷住漫漫人生的風雨。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五種苦。父母總是勸誡孩子多用功讀書,但很多孩子不理解,覺得讀書的日子真是太苦了。但是讀書很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還記得「白卷考生」徐孟南嗎?當年高考任性交白卷,在考卷上寫滿了自己的「教育宣言」,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人們對於事物的新鮮度保持不了多久,最終這個事件和這個人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四歲女童被繼母虐打進ICU,父母離婚,再苦再難都別放棄孩子
    是什麼樣的仇恨,讓繼母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下這麼狠的手?我也有孩子,真的不忍心看到這一幕。本以為評論區都是罵繼母,沒想到評論區的畫風跑偏了,有人指責生母化妝,沒有悲傷的情緒等。生母自己也說了,她21歲時懷的孩子,順產生下以後,根本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手指頭,看到孩子被打成這樣,她哭了一夜,眼淚都流幹了。
  •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父母別再好心辦壞事了
    只見那個家裡的孩子極不熟練地用著刀叉,盤子弄得叮噹響,顯然是第一次吃牛排的孩子。再仔細一看,這一家三口只點了一個牛排,父母兩人只點了一點點非常便宜的食物,打算隨意填一下肚子。是的,很多父母窮盡一生,也想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可往往父母這樣做的結果,是讓陷孩子於「危險」之中,很可能毀了孩子,別再好心辦壞事了。曾經見過一個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一身全部是耐克等一線品牌,吃的全部是進口水果,甚至連玩具也都是按最新潮最流行的來。但這些「精緻」的背後,卻是父母每天吃著青菜白飯,穿著已微微發黃的衣服?
  • 再苦,再難,也要含淚活著
    這種積攢了多年的千思萬緒,在這一瞬間化為滴滴淚水。流淌著的是思念,抹去的是漫長的等待和心酸。老丁送女兒返回美國的路上,短短的24小時中轉,讓又一次面對分別的父女兩人不敢多說,害怕眼淚又一次止不住地流。好在女兒懂事孝順,學業有成,父親再多苦累也覺得值得。而與自己的妻子相見,則是女兒已經在美國成為一位醫生。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七種苦
    老鷹為了讓雛鷹學會飛翔,將他帶到懸崖之上,然後放手,讓年幼的雛鷹墜入深淵。雛鷹為了求生,只能拼命地扇動翅膀,終於在墜落崖底的前一秒振翅高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只知道寵愛孩子,不知道教他飛翔,等孩子長大後,卻不知如何在風吹雨打中求生。再疼孩子,再愛孩子,也一定要讓他承受這七種苦,他才有扛起未來的力量。
  • 為人父母,再愛孩子,也一定要讓孩子吃這三種苦
    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吃這三種苦:1、生活的苦----讓他們學會擔當,明白事理,懂得感恩;2、學習的苦----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腳踏實地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3、教養的苦----無規矩不成方圓,懂得尊重別人,才能真正尊重自己!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越是寶越要教會他們人生道理和為人處事之道!
  • 陪伴,是孩子養成良好性格的需要,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
    教育專家曾經發出這樣的呼籲:「做家長的要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情了。陪孩子做一些事是很有必要的,家長要記住,陪孩子做事,主要是陪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而不是家長自己喜歡的事。這一點很重要。同時,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還要多聽孩子的心聲,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這樣親子間的相處才會變得和諧、珍貴,孩子也會更懂事,會更用心體諒父母的立場和辛勞。
  • 再愛孩子,也要狠心讓他承受這5種苦
    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無私與偉大的,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嚴實地呵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在親手剪掉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在一個物質條件無比富足的現代社會,讓孩子受的苦,更多的指的是精神上的、意識形態上的。讓孩子體悟到世界的美好,也要讓他體會傷害、別離與失敗。邂逅過這些,才會有燦爛無比的光芒。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是「熊家長」。
  •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5種苦!
    在此,希望所有家長明白:你再疼孩子,也要讓他吃苦。讓孩子承受這五種苦,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01-獨立的苦還記得去年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嗎?一個初到美國的留學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學。一個月後,要發工資了,工廠卻跟他們說,要壓一個月再發,他瞬間崩潰了。適時,父母再次說起讓他復讀,他就回去了,可復讀並不容易,但再苦也沒有當時打工苦。他說:「讀書是苦,但是是有尊嚴的苦,打工的時候,常常覺得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幹活的機器。」
  • 我們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三種苦
    比如小一點的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穿衣服、吃飯等等。其實有一些事在父母的眼裡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會從中學會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生活是一個大課堂,會教會人很多。所以父母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多鍛鍊鍛鍊自己。
  • 孩子錯抱28年 母親:出生後只看一眼就分開,再苦再難也要救養子
    孩子出生後只看了一眼就分開,曾有人說不像父母南都:在你的記憶裡,28年前從生產到跟親生兒子分開的過程是怎樣的?許女士:當時我在開封父母家待產,離開封醫專第二附屬醫院(現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很近,走路都可以。(1992年)6月15日凌晨,我感到痛,就自己一路小跑,我爸爸媽媽在後面跟著往醫院跑。
  • 【陽光欣賞】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七種苦
    再疼孩子,再愛孩子,也一定要讓他承受這七種苦,他才有扛起未來的力量。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成績,奮鬥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潛能。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純。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爭、不諂、不豔、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心若無恙,奈我何其;人若不戀,奈你何傷。痛苦緣於比較,煩惱緣於心。淡定,故不傷;淡然,故不惱。
  • 人生再苦再難,熬過去你就贏了
    佛說,人生,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再苦再難,熬過去,你就贏了。熬過生活的苦,總會品嘗到久違的甜。「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她捨不得孩子跟著一個如此自私的人,什麼都不要,只要了孩子的撫養權。生活愈發艱難,但好在兒子貼心,爸爸媽媽也一起幫襯著,志芳那顆無依無靠的心,漸漸有了著落。清貧的日子裡,因為有了家人的關愛,多了幾分溫暖。
  • 專家說「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你做到了嗎?
    廣播的大體內容是這樣的「經過調查發現,現在的很多家長在家裡安裝了監控,以此來監管孩子的學習和寫作業。對於這種現象,孩子們表示不愛接受,覺得自己失去了自由。針對這種現象,有專家說,與其讓孩子對著冷冰冰的機器學習寫作業,還不如家長多陪陪孩子」。這句話說出來也就是嘴一張一閉,聽起來也非常的簡單易懂,無非就是讓家長多陪陪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