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難,也要含淚活著

2021-01-12 常坐窗前思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含淚活著》,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講述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層勞動人民,為了女兒和家庭的幸福,隻身一人去日本打工的艱難歷程。

許多人跟我一樣,在流著淚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除了充滿堅強活下去的勇氣,還對正經歷著的每一個坎坷,放平心態。故事主人公「老丁」經歷了十年動亂,在與妻子返回上海後,老丁為了自己的「求學夢」背井離鄉,在八十年代末靠著東拼西湊存下來的錢去日本留學。儘管此時的他已經錯過了讀書最好的年齡,以他的學歷也不可能上的了大學,但老丁還是懷揣著夢想,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堅持去了日本北海道的阿寒町求學。

初到北海道阿寒町,老丁看到的竟是山坳坳裡貧寒的一所學校,老丁在這裡學習了一段時間最後因為迫於生計離開這裡,輾轉去東京打工,並把求學夢寄托在遠在國內的女兒身上。

他拼盡全力打工,曾在滿是油煙的餐館工作,又去做過技術工,他勤勞肯幹,相信靠著自己的雙手,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最終用十五年的「黑戶」生活,換來一家人的苦盡甘來。

最令人欣慰的是老丁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女兒成績優異,在美國紐約州大學讀書並成為一位醫生。女兒能學業有成,老丁的「人生目標」也終於完成,他返回上海與為家庭同樣做出巨大犧牲的妻子最終團聚。

在電影裡老丁曾與女兒、妻子短暫的相見又分別。女兒飛往美國讀書轉機的途中,到日本與爸爸相見,看到爸爸過早脫落的牙,粗糙的雙手,心裡滿是心疼和難過。這種積攢了多年的千思萬緒,在這一瞬間化為滴滴淚水。

流淌著的是思念,抹去的是漫長的等待和心酸。

老丁送女兒返回美國的路上,短短的24小時中轉,讓又一次面對分別的父女兩人不敢多說,害怕眼淚又一次止不住地流。好在女兒懂事孝順,學業有成,父親再多苦累也覺得值得。

而與自己的妻子相見,則是女兒已經在美國成為一位醫生。妻子在去美國探親的途中可以在日本停留72小時,這對共苦卻沒來得及「同甘」的夫妻分別太久,老丁早就提前做好詳盡的準備迎接妻子的到來。儘管只有72小時,但夫妻二人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與知足。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莫過於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在努力。如果彼此能理解和珍惜相互的付出,那麼再多苦楚心酸都能被希望和毅力化解。

父母的努力是為了讓子女不再受苦,子女的努力是為了讓父母不再受苦。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循環反覆,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壓力。成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但我們的平凡生活中,不缺像老丁一樣為孩子拼命奮鬥,努力創造良好條件的父母,但他們的子女未必能像電影中的女兒那樣乖巧懂事,學業有成。孩子的世界,成長環境、家庭校園教育和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老丁在女兒很小時就離開了她和妻子遠在日本打拼,但他不忘告訴女兒,爸爸在為了你能有一個好的學習條件付出了多少艱辛。有時候家長也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付出,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許多父母雖然也為孩子拼命付出,但從未讓孩子為父母做些什麼。孩子不明白甚至根本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自然也不會珍惜父母給他的一切。

令人感動的不止是老丁對孩子對家庭竭盡全力的付出,更是一家人為了彼此能夠更好而堅韌地活著。堅強地活著,於自己,是實現理想的基礎,於家庭是全家人的希望,於社會,是無數小小的家庭對社會穩定富強的貢獻。

即使,你含著淚。也一定要走下去。

相關焦點

  • 活著,為了親情!再苦再累都堅持
    當閒下來的時候我們偶爾會想: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父母?為了孩子?為了情愛?為名利?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我到底是誰?有人說,人活著就是盡孝盡忠謀福利、人活著就是立德立信盡善道、人活著就是追求幸福享安康;也有人說,人活著就是做事築夢過日子、傳道授業解迷惑、濟困幫窮助學子。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說:「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意思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為了穿。
  • 陝西省第六屆道德模範王玉白:「再苦再難,都要活得有力量」
    原標題:陝西省第六屆道德模範風採 「再苦再難,都要活得有力量」——記陝西省第六屆道德模範王玉白45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半身不遂的聾啞小叔子,將丈夫的弟弟妹妹拉扯長大直至他們成家立業,憑藉勤勞的雙手與大愛撐起整個家……她就是陝西省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王玉白。
  • 人生再苦再難,熬過去你就贏了
    佛說,人生,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再苦再難,熬過去,你就贏了。熬過生活的苦,總會品嘗到久違的甜。「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父親和母親自然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也開始忘卻「病人」這個事實,依舊身體力行,在菜園和田地間忙活著。漸漸地,志芳的心再一次回歸到寧靜,她相信,等孩子大一點,等父親的病情穩定下來,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熬過愛情的苦,定能遇到摯愛的人!
  • 致父母: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聽到她的困惑,我立馬回復她,「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再苦再難,也都要堅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我沒有跟她講利弊、掰原因,而是說了兩個故事。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父母「過期」了,再想教育孩子,花再多的時間和心力,也很難對孩子有實質的影響,只剩下嘆息、後悔的份兒。所以,在「父母」這個角色還有效的時間裡,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完成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這可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選擇!
  • 電影<含淚活著>感動日本
    但《含淚活著》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眾激動地說:「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著》,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溫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
  • 紀錄片《含淚活著》下周上海紀實頻道中國首播
    2009年11月28日,紀錄片《含淚活著》在東京"波羅的海9"電影廳首映,該影院售票廳內,《含淚活著》海報的留言板上貼滿了觀眾的觀後感,海報中的三個人為主人公丁尚彪一家三口。 華人導演張麗玲   「日本自殺人數,連續8年每年超過3萬,約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5倍,謹以此片獻給含淚活著的人們。」這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旁白。
  • 《含淚活著》感動日本(圖)
    11月28日,這裡首映表現中國人在日本生活和奮鬥經歷的紀錄影片《含淚活著》。售票廳內,《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的留言板上,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  29歲女性寫道:「深受感動。我離開父母有10年了。有許多相同感受。再次懷念家人的情感。我想今天就給家人打電話。」  37歲女性寫道:「令人心情沉重的劇情。我自問能否成為真正的母親。」
  • 長夜痛哭之後,你是否還能含淚活著
    哭過痛過之後,生活還要繼續,人生的路還要走下去,所以在經過了長夜的痛哭之後,還能夠含著淚堅強地活著才是真正對生活看透的人。前天看到一個視頻,雖然不能完全地感同身受,但是視頻中兩位老人的遭遇,讓人忍不住為他們傷心落淚。視頻講述的是兩位年近七旬的爺爺和奶奶,因為老年失獨,無法面對失獨的殘酷現實,對生活產生了迷茫,卻又不得不活下去的痛苦掙扎。
  • 《含淚活著》2020年我們應該看一看這部劇,苦盡甘來!
    無意間看到這部《含淚活著》紀錄片,含著淚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難啊!但苦盡甘來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時代背景時值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風潮:去國外打工。當時中國與日本兩個國的發展差距比較大,當然工資差距也大。
  • 再苦再難的日子,熬著熬著也就過去了
    人生再難生活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再苦再難的日子,熬著熬著也就過去了;經歷過後回頭看看,其實那都不算什麼。人活一世,痛苦遺憾給我們的一切,都需要慢慢熬!苦難一旦熬過去了,就變成了甘美。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快要熬不過去了,無法堅持了;等時過境遷,再回頭看,一切都已經熬過去了。
  • 紀錄片:從「含淚活著」到「含笑活著」
    前言:《含淚活著》是一部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的紀錄片。導演張麗華用平鋪直敘的鏡頭,將在日華人的生活細緻生動地展現在日本和中國觀眾的面前。有這樣一群中國人,他們忍辱負重,奮鬥在陌生的國度,面對艱難的困境也不輕易放棄,與當時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社會形成鮮明反差。這部紀錄片播出後,鼓舞了許多當時對生活感到迷茫的人。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3口的奮鬥史震撼整個日本!
    這是上海的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父親丁尚彪母親陳忻星女兒丁琳1996-2005年,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之久記錄下這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製作成一部名為《含淚活著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意外地「發現」了它後投資幫助《含淚活著》走進電影院上映後,幾乎場場爆滿影院大廳裡《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整個日本
    >陳忻星 女兒:丁琳 1996-2005年, 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之久 記錄下這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 製作成一部名為《含淚活著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影片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
  • 丈夫心梗猝死,妻子抱3歲女兒跳樓:活著再難,也請和生命和解
    可想而知,男子父母的天都要塌下來了,在3天之內失去了3個至親,留下8歲的孫女和50天大的男嬰要給爺爺奶奶照顧。從一個悲劇演變成一個徹底壓垮一雙老人的家庭悲劇。真的太痛心了。我為女子的選擇而悲痛遺憾,更為活著的老人孩子感到難過。
  • 《含淚活著》張麗玲執導,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含淚活著》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成片近2個半小時,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丁尚彪為了夢想,為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歲月。"
  • 再苦再難,這三種情況也別辭職,小心後悔
    所以才有了今天分享的話題,就是再苦再難,以下三種情況下也不要隨隨便便的做出辭職的決定:一、重任壓身時---你能力拔高的最有利時機因為工作的重任而選擇辭職,是職場上最傻瓜的行為,你敢保證重新換個工作之後就沒有如此雷同的重任了嗎?既然是重任,就說明跟你的能力息息相關。堅持下去,就會成為你能力拔高的最有利時機。
  •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有一部名叫《含淚活著》的紀錄片讓無數人淚目,它將父母在生活中的艱苦與堅韌詮釋得淋漓盡致,道出了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為了孩子而「含淚活著」 這15年的艱辛實在難以想像,其中滋味只有老丁自己才能體會,他真的是為了女兒在「含淚活著」。
  • 成長的黃金時期,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父母在這之前,一定要花時間走進孩子的內心。這個時期,把握好孩子的成長特點,在他需要幫助和需要開導的時候給予心理上的撫慰,未來家長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也會越走越平穩。1-5歲,做孩子的依靠因為工作原因,不少媽媽休完產假後,會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一輩照顧,自己和孩子爸爸一起出去上班。
  • 含淚活著(長篇小說)
    因為出入成田機場要出示身份證,作為黑戶的丁晽父親丁尚彪,無法親自去機場迎接女孩兒。他們相約好在一個叫日暮裡的車站見面。18歲的丁晽第一次出國,再過不久,就可以見到8年未見的父親了。丁晽的父親丁尚彪,是在日本打工的黑戶。15年來,他沒有休過一天假,沒有回過一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