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2020-12-25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很多人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來激勵著自己奮鬥,努力追求著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窮盡一生,也很難跳出自己原來的階層。

於是,有些人在對自己人生不抱過高希望的時候,會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並願意為了孩子拼儘自己的所有。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容易」二字,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是在負重前,特別是已經做了父母的人

有一部名叫《含淚活著》的紀錄片讓無數人淚目,它將父母在生活中的艱苦與堅韌詮釋得淋漓盡致,道出了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為了孩子而「含淚活著」。

這是一部講述個人奮鬥的紀錄片,更是講述一個家庭奮鬥的紀錄片。

主人公丁尚彪曾也對人生有著美好的期待,對自己的未來也曾有著細緻的規劃。但在特殊的年代背景下,他因為「上山下鄉」錯過了高考,也錯失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於是乎,他在不甘與苦悶中過了半輩子。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丁尚彪愈發感到不安,他不願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的平庸也變得平庸。無意間,他聽聞出國到日本能夠有,更多賺錢的機會,在和妻子商量之後,他東拼西湊攢足了費用,毅然踏上了異國的土地。

理想和現實往往有著很大的差距,當丁尚彪到達日本之後,他發現此處並非是想像中遍地黃金的樣子!但他很快就振作起來,因為他有一個信念:要讓女兒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從此,丁尚彪開始了自己在日本的打工生活,餐廳、工廠、超市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在出國前丁尚彪就和妻子合計過,以後一定要送女兒出國留學,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快的幫孩子跨越階層的方式

為了這個目標,老丁在日本拼了命的掙錢,然後往國內寄,只為能早日幫女兒存夠出國的錢。

這樣的生活老丁整整堅持了15年,15年裡老丁沒回過一次家,只是通過信件和電話和妻子女兒保持著聯絡

這15年的艱辛實在難以想像,其中滋味只有老丁自己才能體會,他真的是為了女兒在「含淚活著」。

丁尚彪到日本的第十五年,他的生活終於有了撥雲見日的變化。因為在這一年,老丁的女兒成功被美國的一所高校錄取,成為了一名醫學博士,一家人也在15年之後在美國團圓

在老丁看來,女兒的成功讓他之前的努力都有了意義,但在旁人看來,這種為了孩子奮鬥一生,為了改變孩子階層而「含淚活著」的方式未免太過殘忍。

老丁的想和我們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一樣:只要能夠幫助孩子跨越現有的階層,能夠擁有更好、更高大上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願意用自己幾十年的人生和歲月為之而拼搏奮鬥,哪怕是「含淚活著」成為標籤,也無所畏懼。

為什麼丁尚彪「含淚活著」也想要改變女兒的階層呢?

1、更高階層代表著更好的生活條件

階層的劃分,一定程度上就是資本的劃分。只有家庭的資產達到一定等級之後,才有可能上升到另一個階級。

所以,丁尚彪努力幫助女兒改變階級的初衷就是想讓女兒的生活品質更高,不會再像自己一樣受盡磨難。而這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奮鬥的原因。

2、不同階層的「圈子」不一樣

不同階層的人結交的「圈子」也不一樣,越高的階層所接觸的「圈子」內的人能力越強,影響力也越大,圈子裡的人脈資源能夠帶來的機會也會越多。當孩子處於一個較高階層時,圈子內的人能給予孩子的幫助是遠非底層人士所能比擬的。

3、階層越高,人的眼界越高

階層越高的人,眼界往往就會越高。同樣的問題,他們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更高的眼界不僅能夠有助於個人的成功,更能為一個家庭的長遠興旺做好規劃,也能夠讓自己的子女從小就佔據著領先的位置。

所以對於丁尚彪的選擇,雖然有很多人都表示無法理解,會認為這是一種瘋狂的舉動。但更多的人還是對這個高瞻遠矚並且堅韌不拔的父親充滿了敬意。因為他真的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讓女兒有了一次跨越階層的機會。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努力改變過自己的階層嗎?你如何看待丁尚彪做的事呢?歡迎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見過很多人,看過很多書,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父母,如果不出意外,你和孩子的人生終將平凡。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似乎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實,畢竟誰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光宗耀祖」,於是這些父母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而自己卻放棄了努力。
  • 父母「卑微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換來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父母總會給孩子保駕護航,在角落默默的奮鬥著,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推波助瀾,甘願成為孩子前行的「墊腳石」,這就是偉大的父母。父母「含淚活著」,十幾年的奮鬥,去換女兒「階層的跨越」,值嗎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十幾年辛苦汗水換來女兒「展翅高飛」,他叫做丁尚彪,與那個年代很多人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因為上山下鄉而錯過了高考的機會,因為沒知識沒技術,回家後成為社會最底層的打工人群,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在他心中卻從未認輸,不甘心自己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 紀錄片《含淚活著》:父母用十幾年,讓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雖然這個笑話看著有點繞,還有為作父母的感到悲哀,但是現實中,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真的就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到了孩子身上。最近看了個紀錄片,叫《含淚活著》,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一家三口,通過努力和堅持,完成了從中國底層到美國中層的階級跨越」。
  • 《含淚活著》張麗玲執導,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含淚活著》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成片近2個半小時,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丁尚彪為了夢想,為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歲月。"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3口的奮鬥史震撼整個日本!
    《含淚活著》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前中國國務院總理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 《含淚活著》感動日本(圖)
    11月28日,這裡首映表現中國人在日本生活和奮鬥經歷的紀錄影片《含淚活著》。售票廳內,《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的留言板上,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  29歲女性寫道:「深受感動。我離開父母有10年了。有許多相同感受。再次懷念家人的情感。我想今天就給家人打電話。」  37歲女性寫道:「令人心情沉重的劇情。我自問能否成為真正的母親。」
  • 為了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父母卑微生活15年:不想她走我的老路
    為了子女,父母能做到什麼樣? 中國曾有一部紀錄片在日本上映,日本民眾爭先去看,一票難求,名叫做《含淚活著》。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國社會底層的男人——丁尚彪,和妻子「卑微生活」15年,只為了讓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的真實故事。
  • 電影<含淚活著>感動日本
    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     中國經濟網東京12月5日訊(記者鮑顯銘) 從11月28日開始,旅日華人張麗玲耗時十年拍攝的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美德和精神的紀錄片《含淚活著》被搬上銀幕在東京等地上映。影片上映後連日爆滿,好評如潮。
  •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跨越自己的階層?
    投資房產、投資股票、投資孩子、投資老公等等等等,各種投資讓財蜜們得到了不小的收穫。兩三百篇文章看下來,發現有很多人說自己最滿意的一項投資是投資自己。其中財蜜@TS的帖子讓我印象尤其深刻,她最滿意的一項投資也是投資自己,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跨越了父母的階層,比父母高出許多。
  • 紀錄片《含淚活著》下周上海紀實頻道中國首播
    華人導演張麗玲   「日本自殺人數,連續8年每年超過3萬,約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5倍,謹以此片獻給含淚活著的人們。」這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旁白。  該片講述了中國男人在海外的一段奮鬥史,是華人導演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紀錄片的完結篇,拍攝耗時10年,輾轉美國、日本、中國(上海)。2009年11月,《含淚活著》在日本院線首映,許多觀眾含淚看完影片,從未做過宣傳卻奪得當年院線票房排行榜首。  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從來沒有在中國正式公映過。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38歲女性 "邊看眼前邊浮現出父母的身影,淚流不止。我父母因戰爭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們連節假日都不休息拼命工作掙錢,供我和哥哥上醫科大學。這個紀錄片使我對父母充滿感激並感悟到自己的責任。希望母和哥哥也能看到這部難得的好片。" --38歲男性 "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為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
  • 《含淚活著》在日本奮鬥十五年,只為女兒去美國留學
    他可能是你至親至愛的父母,也有可能陪你走過最初懵懂年代的初戀情人。《含淚活著》結束了,就在畫面淡出燈亮的剎那間,我聽到了好多同學的哭泣聲。我們都被他的生活感動了。一個八年、一個五年、一個兩年,整整十五年,我們的一生中有多少個十五年讓我們去守候、去等待。
  • 再苦,再難,也要含淚活著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含淚活著》,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講述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層勞動人民,為了女兒和家庭的幸福,隻身一人去日本打工的艱難歷程。許多人跟我一樣,在流著淚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除了充滿堅強活下去的勇氣,還對正經歷著的每一個坎坷,放平心態。
  • 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的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據說,該項目成立於1946年,只不過1970年出生的這批孩子身上特徵更為明顯,數據帶來的結論也更為精準,那就是:20%的窮孩子都能實現階層跨越,除了個人資質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父母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們的父母共同做了某件事。
  • 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據說,該項目成立於1946年,只不過1970年出生的這批孩子身上特徵更為明顯,數據帶來的結論也更為精準,那就是:20%的窮孩子都能實現階層跨越,除了個人資質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父母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們的父母共同做了某件事。
  • 階層固化,白關的窮人奮鬥還有用嗎?
    《極樂空間》電影開始時,男主角還是個孩子,遙望著太空中的那個圓環,他許下願望:「我要去極樂空間!」他長大後,發現自己掙扎於命運的陷阱,被底層生活無情碾壓,「極樂空間」那般遙不可及。這實質上是無數小人物的真實命運,辛苦活著,很難再上一個臺階,兒時的宏願,愈發渺茫。無力感,挫敗感,還有不甘心,融匯成滿滿的負能量。
  • 含著「土湯匙」出生,該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換句話說,這部劇講述的是一群處於韓國中上階層的父母們,為了讓子女延續自己的階層地位,甚至往上攀升、擠入上流社會,而所做的種種「瘋狂」努力。父母們瘋狂舉動的大背景是:韓國普遍性的階層固化,以及階層流動的困難。在韓國社交網絡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湯匙階級論」,二三十歲的年輕一代將個人家庭背景比喻成為「湯匙」,根據父母的經濟能力而非個人能力分為「金湯匙」、「銀湯匙」、「銅湯匙」和「土湯匙」四類。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整個日本
    《含淚活著》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 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榕基在訪問日本時 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
  • 《含淚活著》2020年我們應該看一看這部劇,苦盡甘來!
    無意間看到這部《含淚活著》紀錄片,含著淚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難啊!但苦盡甘來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時代背景時值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風潮:去國外打工。當時中國與日本兩個國的發展差距比較大,當然工資差距也大。
  • 普通人,如何向上跨越一個階層?
    逆襲太難,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僅僅是向上跨越一個階層,在我國還是不難的: 一、知道自己的優勢。華為的任正非當年說過一句話:我喜歡農村出來的孩子,他們勤勞、踏實、肯幹。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通常都有能吃苦、踏實、不好高騖遠的性格,這是社會競爭裡的一個優勢,千萬不要進入社會後就把它弄丟了。別人一天幹8小時,你就幹12個小時,甚至在8小時外的時間,找另外一份兼職,總之,肯吃苦的習慣不能丟。 二、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一定要記住: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