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2020-12-13 宋媽說育兒

見過很多人,看過很多書,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父母,如果不出意外,你和孩子的人生終將平凡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似乎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實,畢竟誰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光宗耀祖」,於是這些父母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而自己卻放棄了努力。

然而在《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含淚而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來幫後代跨越階層限制。

父母「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紀錄片中的這位父親名叫丁尚彪,當年老丁因為上山下鄉所以錯過了高考,回到老家後的他,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成為了底層人群的一員。但人到中年的老丁,卻不甘心過這樣的生活。

他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且女兒也在逐漸長大,也不希望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於是他和妻子四處借錢,攢足了去日本留學的錢,當時日本的工資會高很多。可到了日本後才發現他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

但老丁知道,他沒有退路,如果自己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那就努力掙錢還債,攢足錢,為女兒將來出國做準備。

於是他留在日本打工,白天在車床工作,晚上去餐廳顛勺,有稍許空檔也去做洗碗工,這樣賺錢的正當工作,他都願意,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為了省錢,他住的房子很破,買菜撿最便宜的,然後把錢寄給遠在他鄉的妻子。

而妻子也是省吃儉用,老丁寄來的錢,她一分沒有動過,都為女兒存著,準備給女兒留學用,這樣的生活他們一過就是15年

在1997年的時候,女兒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且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醫生。

而老丁也為家裡換上了大房子,同時還收著其它房子的房租,就這樣,一家人從底層生活,通過十幾年的奮鬥,實現了中產階級的跨越

看完這個視頻後,很多網友都為之動容,覺得這對父母太不容易了,一輩子勤儉節約,為的只是女兒能夠改變人生。但也有網友認為,父母這樣做真的值得嗎?讓孩子背負這樣的壓力前行?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團隊,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變未來

吳軍老師在《見識》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家庭要想要跨越階級的限制,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聽到這個事實是不是很扎心?但卻很現實。

在《少年說》這檔節目中,孩子問媽媽:「你總是工作,都沒有時間陪我,我和工作誰重要?」這位媽媽回答道:當然是你重要,但我們是一個整體,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家才能越來越好。

很多人說,孩子18歲之後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父母也不需要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但事實卻是,父母的背景不僅僅影響孩子的教育,還有很多方面。

1)人脈:高學歷的人不一定發展就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好的資源和人脈,而且基本上不會在最底層生活,總會利用一技之長或人脈來讓自己活得更好。

2)遠見:以前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案例,他到一線城市去講課,在介紹書籍的時候發現這些初中孩子已經都閱讀過了,那時他發現,人生真的擁有起跑線,而且其他孩子難以企及。

但對於一個普通學生來說,想要超越他們,不僅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奮鬥。

3)選擇:層級越高的父母,往往格局越高,心態越好,他們允許孩子去選擇自己所熱愛的事情,而且好的經濟條件,允許孩子們嘗試更多可能,這樣也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當然,不可否認很多人會反對丁尚彪的做法,覺得父母「含淚活著」,為女兒犧牲自己的人生,只為她過上好生活。

但轉念想想,老丁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他們過上了好的生活,女兒也成家立業,這個家不但突破了階層限制,還為下一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父母「卑微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換來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父母總會給孩子保駕護航,在角落默默的奮鬥著,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推波助瀾,甘願成為孩子前行的「墊腳石」,這就是偉大的父母。父母「含淚活著」,十幾年的奮鬥,去換女兒「階層的跨越」,值嗎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十幾年辛苦汗水換來女兒「展翅高飛」,他叫做丁尚彪,與那個年代很多人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因為上山下鄉而錯過了高考的機會,因為沒知識沒技術,回家後成為社會最底層的打工人群,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在他心中卻從未認輸,不甘心自己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很多人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來激勵著自己奮鬥,努力追求著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窮盡一生,也很難跳出自己原來的階層。
  • 紀錄片《含淚活著》:父母用十幾年,讓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每個人工作時間就那麼5、6年,全都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長大後,又是孩子。雖然這個笑話看著有點繞,還有為作父母的感到悲哀,但是現實中,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真的就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到了孩子身上。
  • 《含淚活著》在日本奮鬥十五年,只為女兒去美國留學
    如果有一個城市會讓你一輩子都會記憶,這個城市必定會有一個讓你牽掛的人。他可能是你至親至愛的父母,也有可能陪你走過最初懵懂年代的初戀情人。《含淚活著》結束了,就在畫面淡出燈亮的剎那間,我聽到了好多同學的哭泣聲。我們都被他的生活感動了。
  • 為了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父母卑微生活15年:不想她走我的老路
    為了子女,父母能做到什麼樣? 中國曾有一部紀錄片在日本上映,日本民眾爭先去看,一票難求,名叫做《含淚活著》。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國社會底層的男人——丁尚彪,和妻子「卑微生活」15年,只為了讓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的真實故事。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3口的奮鬥史震撼整個日本!
    《含淚活著》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前中國國務院總理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 《含淚活著》張麗玲執導,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含淚活著》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成片近2個半小時,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丁尚彪為了夢想,為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歲月。"
  • 電影<含淚活著>感動日本
    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     中國經濟網東京12月5日訊(記者鮑顯銘) 從11月28日開始,旅日華人張麗玲耗時十年拍攝的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美德和精神的紀錄片《含淚活著》被搬上銀幕在東京等地上映。影片上映後連日爆滿,好評如潮。
  • 含淚活著,沉重得讓人懷疑人生的別樣父愛│情感故事
    在那段時間,他的想法發生了轉變,眼見自己學業無望,於是便將全部心血都花在了自己唯一的一個女兒身上。拼盡全力打工,只為將女兒送往美國留學,助兒圓夢。為了一個願望,在異國他鄉的日本,一呆就是15年。這樣艱苦地含淚活著,真的值得嗎?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
  • 《含淚活著》感動日本(圖)
    東京的新宿商業區,丸井百貨店9層有個名叫「波羅的海9」的電影廳。11月28日,這裡首映表現中國人在日本生活和奮鬥經歷的紀錄影片《含淚活著》。售票廳內,《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的留言板上,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  29歲女性寫道:「深受感動。我離開父母有10年了。有許多相同感受。再次懷念家人的情感。
  • 紀錄片《含淚活著》下周上海紀實頻道中國首播
    2009年11月28日,紀錄片《含淚活著》在東京"波羅的海9"電影廳首映,該影院售票廳內,《含淚活著》海報的留言板上貼滿了觀眾的觀後感,海報中的三個人為主人公丁尚彪一家三口。 華人導演張麗玲   「日本自殺人數,連續8年每年超過3萬,約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5倍,謹以此片獻給含淚活著的人們。」這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旁白。
  • 《含淚活著》2020年我們應該看一看這部劇,苦盡甘來!
    所以丁尚彪在日本打黑工有時代的原因,他本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日本留學失敗再回到上海,原來的單位也難以進入了,能從事的工作都是底層的工作,都是做苦力,不如換一個地方做工資高的苦力。同時在他心中已經種下一個深刻的信念,就是自己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一定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出來,賺錢供女兒留學。
  • 含淚活著(長篇小說)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15年。15年來,他沒有休過一天假,沒有回過一次家。他從來都是主動報稅。隨身攜帶的稅單不僅幫他免於警察的盤問,還獲得一張外國人登陸證,有機會考取各項技術執照。更重要的是,有了稅單,他就可以為女兒出國讀書提供經濟證明。每次搬家,丁尚彪都是自己一人拉著板車來回搬運東西。累的時候,孤獨的時候,丁尚彪也獨自流淚。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整個日本
    :丁琳 1996-2005年, 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之久 記錄下這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 製作成一部名為《含淚活著》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
  • 早二十年去留學,我也許也會含淚活著
    《含淚活著》的製作耗時十年,也意味著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系列紀錄片的徹底完結。 時至今日,《含淚活著》在國內豆瓣評分也仍然高達9.2分,引發無數人的共情與感嘆。
  • 階層固化,白關的窮人奮鬥還有用嗎?
    上那個學校無所謂,「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已經成為大多數「X二代」成功的準潛規則。量身定做是個好詞語,可以免去好多中間努力過程,可以直奔主題,可以比別人少奮鬥很多年。實際上,「量身定做」正是白關的窮人和富人在現實地位差距上的真實折射,也是白關窮人和富人階層固化的真實表現:窮人一代不如一代,富人一代比一代強。
  • 為送女兒去紐約學醫,他一天打十幾份工,被日本禁止終生不得踏入
    我想很多人都考慮過一個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嗎?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也沒有人能給出你滿意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特殊的存在,大家所經歷的人生也是各不相同,要找答案只能你自己去找,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助你的。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全世界
    投資幫助《含淚活著》走進電影院。上映後,幾乎場場爆滿,影院大廳裡,《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片中有許多日本人已忘卻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在最該無憂無慮的童年,他趕上了3年自然災害,吃了上頓沒下頓。在最該讀書的年紀,他又趕上了上山下鄉,離開上海去了安徽的一個山溝溝裡,每天幹超過10小時的農活。
  • 再苦,再難,也要含淚活著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含淚活著》,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講述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層勞動人民,為了女兒和家庭的幸福,隻身一人去日本打工的艱難歷程。許多人跟我一樣,在流著淚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除了充滿堅強活下去的勇氣,還對正經歷著的每一個坎坷,放平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