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很多人,看過很多書,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父母,如果不出意外,你和孩子的人生終將平凡。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似乎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實,畢竟誰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光宗耀祖」,於是這些父母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而自己卻放棄了努力。
然而在《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含淚而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來幫後代跨越階層限制。
父母「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紀錄片中的這位父親名叫丁尚彪,當年老丁因為上山下鄉所以錯過了高考,回到老家後的他,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成為了底層人群的一員。但人到中年的老丁,卻不甘心過這樣的生活。
他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且女兒也在逐漸長大,也不希望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於是他和妻子四處借錢,攢足了去日本留學的錢,當時日本的工資會高很多。可到了日本後才發現他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
但老丁知道,他沒有退路,如果自己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那就努力掙錢還債,攢足錢,為女兒將來出國做準備。
於是他留在日本打工,白天在車床工作,晚上去餐廳顛勺,有稍許空檔也去做洗碗工,這樣賺錢的正當工作,他都願意,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為了省錢,他住的房子很破,買菜撿最便宜的,然後把錢寄給遠在他鄉的妻子。
而妻子也是省吃儉用,老丁寄來的錢,她一分沒有動過,都為女兒存著,準備給女兒留學用,這樣的生活他們一過就是15年。
在1997年的時候,女兒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且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醫生。
而老丁也為家裡換上了大房子,同時還收著其它房子的房租,就這樣,一家人從底層生活,通過十幾年的奮鬥,實現了中產階級的跨越。
看完這個視頻後,很多網友都為之動容,覺得這對父母太不容易了,一輩子勤儉節約,為的只是女兒能夠改變人生。但也有網友認為,父母這樣做真的值得嗎?讓孩子背負這樣的壓力前行?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團隊,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變未來
吳軍老師在《見識》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家庭要想要跨越階級的限制,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聽到這個事實是不是很扎心?但卻很現實。
在《少年說》這檔節目中,孩子問媽媽:「你總是工作,都沒有時間陪我,我和工作誰重要?」這位媽媽回答道:當然是你重要,但我們是一個整體,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家才能越來越好。
很多人說,孩子18歲之後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父母也不需要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但事實卻是,父母的背景不僅僅影響孩子的教育,還有很多方面。
1)人脈:高學歷的人不一定發展就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好的資源和人脈,而且基本上不會在最底層生活,總會利用一技之長或人脈來讓自己活得更好。
2)遠見:以前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案例,他到一線城市去講課,在介紹書籍的時候發現這些初中孩子已經都閱讀過了,那時他發現,人生真的擁有起跑線,而且其他孩子難以企及。
但對於一個普通學生來說,想要超越他們,不僅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奮鬥。
3)選擇:層級越高的父母,往往格局越高,心態越好,他們允許孩子去選擇自己所熱愛的事情,而且好的經濟條件,允許孩子們嘗試更多可能,這樣也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當然,不可否認很多人會反對丁尚彪的做法,覺得父母「含淚活著」,為女兒犧牲自己的人生,只為她過上好生活。
但轉念想想,老丁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他們過上了好的生活,女兒也成家立業,這個家不但突破了階層限制,還為下一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