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卑微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換來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2020-12-15 曉梅媽媽聊育兒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

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父母總會給孩子保駕護航,在角落默默的奮鬥著,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推波助瀾,甘願成為孩子前行的「墊腳石」,這就是偉大的父母。

只有父母經歷過的暗淡人之後,才會選擇讓孩子努力的學習,不想自己的遺憾會發生在孩子的身上,也希望孩子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父母「含淚活著」,十幾年的奮鬥,去換女兒「階層的跨越」,值嗎

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十幾年辛苦汗水換來女兒「展翅高飛」,他叫做丁尚彪,與那個年代很多人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因為上山下鄉而錯過了高考的機會,因為沒知識沒技術,回家後成為社會最底層的打工人群,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在他心中卻從未認輸,不甘心自己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老丁與妻子育有一個女兒,在老丁的世界裡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女兒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隨著女兒漸漸的長大,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老丁選擇讓女兒去日本留學。

自己與妻子開始四處借錢,攢夠了錢帶著女兒去了日本,本以為日本的工資會比較高,就業的機會也比較多,到了才發現賺錢並非容易,而且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

沒有退路的老丁選擇了破釜沉舟,既然沒有選擇的餘地,就拼命的掙錢還債,為女兒的將來做好打算,攢夠了錢還要送女兒出國留學,於是老丁在日本繼續打工,身兼數職的老丁充滿了對錢的渴望。

白天在車床工作,晚上去餐廳打工,只要能夠賺錢的工作,老丁都義無反顧的去做,吃的是最便宜的菜,住的是最破的房子,省吃儉用的將錢寄給遠在國內的妻子。

然而妻子一分錢都沒有動過,都給女兒存了起來,只為女兒能夠去外國留學,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5年,在1997年的時候,女兒成功的申請了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取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

老丁的生活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家裡面的房子越換越大,而且房產有好幾套,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一家人的生活從底層的人群實現了中產階級的跨越。

面對這樣一家人,雖說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但是經歷了10多年的奮鬥,一家的苦頭吃盡,父母對待孩子的那份殷切的期盼實在是難以言表,一輩子的付出只為女兒的出人頭地,不僅有網友會問:值得嗎?

父母幫助孩子跨越階層越來越難

在父母幫助孩子跨越階層的這件事情看,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談論,從統計的角度說,家庭中如果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都是同樣的父母,有的生活的比較幸福,有的生活質量卻不盡人意。

1. 資源問題

有些父母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資源卻是十分的豐富,身處在這樣的家庭中會比農村的家庭更有成功的機率。然而貧寒的子女往往沒有家庭與資源的優勢,也能成功的實現階級的跨越,原因就在於父母,明知自己學歷不好而且沒有很大的本事,但是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用儘自己的權利培養孩子讀書成才,一步一步的向上飛躍。

2. 個人的努力程度

即使身處在資源豐富,而且家庭條件十分優越的環境中,但是子女不知道努力,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成才,-即使在大的家業也會座山吃苦的,孩子的努力程度也決定了孩子的階級跨越,「寒門出貴子」就是這樣的真實寫照。

3. 機遇也重要

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有些人會找準時機將自己從貧困中脫離,有些人可以通過時機的把握將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優越,一切都在與是否蒽能夠抓住機遇,孩子在社會的發展中同樣也會有對機遇的要求。

人生短短幾十年,在面對生活的困苦與無奈中,人們總在拼命的掙扎,為了不讓下一代重蹈自己的覆轍,父母在拼命努力的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

今日話題:你認為丁尚彪的人生值得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然而在《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含淚而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來幫後代跨越階層限制。父母「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而妻子也是省吃儉用,老丁寄來的錢,她一分沒有動過,都為女兒存著,準備給女兒留學用,這樣的生活他們一過就是15年。
  • 紀錄片《含淚活著》:父母用十幾年,讓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最近看了個紀錄片,叫《含淚活著》,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一家三口,通過努力和堅持,完成了從中國底層到美國中層的階級跨越」。1989年,35歲的丁尚彪帶著妻子和女兒,結束「上山下鄉」回到上海,沒有豐厚家底,也沒有一技之長,屬於上海底層人。
  •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很多人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來激勵著自己奮鬥,努力追求著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窮盡一生,也很難跳出自己原來的階層。
  • 為了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父母卑微生活15年:不想她走我的老路
    為了子女,父母能做到什麼樣? 中國曾有一部紀錄片在日本上映,日本民眾爭先去看,一票難求,名叫做《含淚活著》。 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國社會底層的男人——丁尚彪,和妻子「卑微生活」15年,只為了讓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的真實故事。
  • 《含淚活著》在日本奮鬥十五年,只為女兒去美國留學
    他可能是你至親至愛的父母,也有可能陪你走過最初懵懂年代的初戀情人。《含淚活著》結束了,就在畫面淡出燈亮的剎那間,我聽到了好多同學的哭泣聲。我們都被他的生活感動了。一個八年、一個五年、一個兩年,整整十五年,我們的一生中有多少個十五年讓我們去守候、去等待。
  • 階層固化,白關的窮人奮鬥還有用嗎?
    量身定做是個好詞語,可以免去好多中間努力過程,可以直奔主題,可以比別人少奮鬥很多年。實際上,「量身定做」正是白關的窮人和富人在現實地位差距上的真實折射,也是白關窮人和富人階層固化的真實表現:窮人一代不如一代,富人一代比一代強。   還是回到高考這個話題上,相同的年齡,不同的付出,最終卻讓青春時付出多的,學習好的,反而有個不怎麼樣的人生:這都是階層固化惹的禍。
  • 窮人跨越階層為什麼那麼難?我來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跨越階層,是一件逆天改命的事情。如果覺得容易,那一定是對逆天有什麼誤解。很多人通過大學學習,通過個人努力,終於在城市生根發芽,覺得自己改變了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其實未必,社會大環境是改變了,但是性質也許未曾改變。父輩們需要看天吃飯,而我們需要看市場吃飯。父輩們辛苦在黃土地上,而我們奮鬥在水泥城裡。
  • 含著「土湯匙」出生,該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如果階層固化是既定的事實,如何實現階層跨越?數據顯示,SKY三個大學,總共出產了韓國70%的大規模企業 CEO和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2018年在韓國五百強企業中,44.8%的總裁來自前述三所高校。這意味著,哪怕你出身於韓國的「土湯匙」階層,但假若你可以考上SKY中的任何一所,你實現階層跨越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大。
  • 別用瘋狂的青春,換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現在有些孩子談到讀書,談到吃苦,猶如談虎色變,避之唯恐不及。一幫不學無術的女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姐妹,以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 別用年輕時的安穩和放縱,換來一生的卑微和平庸,你現在的努力和...
    別用年輕時的安穩和放縱,換來一生的卑微和平庸,你現在的努力和付出,藏著你十年後的樣子。年輕時的安穩和放縱,換來一生的卑微和平庸>>> 嚮往 <<<01最喜歡靠在窗邊,敲開心靈的大門,讓禁錮的靈魂,有一刻久違的馳往。偶爾把夢想拿出來曬曬,讓它沐浴陽光,呼吸純氧。也許我,只是青春沙漏中的一粒微渺的細沙,在信仰中堅定,卻在行動上隨波逐流。
  • 固化的社會階層!還想著跨越階層呢?洗洗睡吧,不可能的!
    現代的社會階層基本已經固化,窮人想要跨越階層翻身做主人的話,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我們來說一說影響階層的幾個重要事項吧。首先是父母階層。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這也決定了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在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一事無成,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卻是頭頭是道。
  • 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孩子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合理嗎?
    另一位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教育,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指出教育的功能是劃分社會階層。相比於資本,相比於身份,相比於關係……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是最合理的事情!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一個試圖用道理安撫人心,一個在用行動詮釋焦慮本身……
  • 跨越階層的愛情最終怎麼樣了?看過這個女人的故事,我酸了
    社會階層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們往往會選擇和自己差不多地位的人來進行交往。尤其是現在的社會,人心浮躁,共患難的人有很多,但是共享福的卻少之又少。那麼和自己不同階層的人交往,就一定不會和諧幸福嗎?往下看,答案馬上就會為你揭曉。
  • 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的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文|文兒不久前,我在外網查詢資料的時候,觀看了一檔英國電臺的科學調查紀錄片,內容有關孩子的教育觀察,時間橫跨了50年和三代人。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
  • 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文兒不久前,我在外網查詢資料的時候,觀看了一檔英國電臺的科學調查紀錄片,內容有關孩子的教育觀察,時間橫跨了50年和三代人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
  • 告訴孩子:幾年的放縱,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
    告訴孩子:幾年的放縱,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現在有些孩子談到讀書,談到吃苦,猶如談虎色變,避之唯恐不及。一幫不學無術的女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姐妹,以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 普通人,如何向上跨越一個階層?
    逆襲太難,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僅僅是向上跨越一個階層,在我國還是不難的: 一、知道自己的優勢。 四、模仿你上一階層的人。最近兩年越來越覺得,社會上的學習,不再是學生時代的學習,那時候單打獨鬥、自己努力就好了。進入社會,你要模仿優秀的人。模仿他們的行為方式、為人處事,能大方就大方一點,不必露怯,不要懷疑自己是不是裝的。人們自身成長是很複雜的,模仿著模仿著你自己就真的變成那樣的人了。堅持幾年,驀然回首,你已經升了一級了。
  • 《摩登時代》:跨越階層究竟有多難?
    這不僅僅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欺壓,而是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欺壓。不管是70年前的美國存在階層問題,70年後的現代社會也同樣如此。那什麼是階層呢?所謂的階層是指階級中的不同層次。在同一階級內部,由於經濟地位不同,而分為若干不同的階層。
  • 教師,卑微的活著
    2020年6月24日,與一位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讓我深深的感知到,教師職業,在他們的心中,原來是這樣的不堪! 事情是這樣的:本班有一名學生,經常作業不交,上課要麼睡覺,要麼玩手機,要麼找他人說笑。最要命的是,他早晚自習,經常不到班,不知去向,安全隱患巨大。於是,我決定找他父母談談。來的是他的母親,45歲上下,從容貌上看,應該更蒼老一些。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而這8年來,辛苦的又何止是老丁? 老丁在日本打黑工8年後,女兒成功考上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但他並沒有回國的計劃,他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留在日本繼續打工賺錢,供女兒讀博士。 15年間,他只見過女兒一次,是女兒赴美留學在東京轉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