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社會階層基本已經固化,窮人想要跨越階層翻身做主人的話,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我們來說一說影響階層的幾個重要事項吧。首先是父母階層。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這也決定了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在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一事無成,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卻是頭頭是道。但孩子對於父母的教育,卻是非常牴觸,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就是在模仿他們,模仿他們的行為語言。隨後等孩子長大了也會這樣去教育自己的兒子,但是他的兒子與他小時候一樣。
因此,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基因,在容貌上長得相似,有著同樣的瞳孔顏色,這是生理上的奇蹟,另一套就是社會學上的基因了,你你孩子的行為方式,思考方式都很像你?如果沒有義務教育的話,你的孩子很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不會有特別的變化,這個就叫做社會基因。
因為有了義務教育,所以孩子會變得好一點,畢竟我們能跟著愛因斯坦牛頓學一點基本的知識。可以跟魯迅,等人學點罵人的話。學習的途徑不再來源於家長,但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來說幾乎是決定性的,孩子很難打破這一界限。
在這段話中有一個道理,那就是富人會把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了孩子,而窮人則會把自己各種的缺點傳給下一代。雖然這些東西他自己知道不對,但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傳遞給了孩子。而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父母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這是一件令人悲觀和不安的消息。對於社會上的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從父母那裡並不能學到很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本身自己就不明白,有什麼值得給孩子的,而這種現象會一直通過社會基因而向下傳承。
表現最明顯的一代就是在農業時代,在那個時候讀書是一件奢侈品,並不像現在一樣,國家普及了義務教育,基本每個人都能達到9年義務教育的水平。在那個時候,一般的家庭根本就不會想到把孩子送去讀書的事,一般都是割草餵牛餵羊種地等等,孩子的經驗基本上全靠父母的教導。在那個時代只有一些小地主家庭,他們在孩子中間學一個腦袋聰明一點的去學習,才有那麼一絲絲可能考個秀才什麼的。
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相比較,可以說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義務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義務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是起源於德國,後來義務教育被認為是德國和美國迅速改善英國的一個殺手鐧。
在第1次工業革命時,英國的重點是挖煤,紡織技術含量很低,當時的英國把工人當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再換一批。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德國在電力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而單技術工人需要相關的知識,英國那種牲口的模式就落伍了。因為操作電力設備需要識字的人需要注重教育,全民素質高的德國和美國才會後來居上,這一招又成為了日本中國等後發國家的殺手鐧。
義務教育將孩子們前行送進了學校,一方面可以搞愛國性教育,每天早上背背臺詞什麼的時間一長,國家的意識就出來了。在民國時期中國並沒有義務教育,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中國的,如果有人對此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證。義務教育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打破社會基因,因為一個父母知道的東西就那麼一點,還可能全是錯的。而義務教育強行給孩子灌輸了,正確的概念,正確的觀點,像什麼宇宙大爆炸啊等等。
義務教育普及了,而當時中國又剛好起步,有著飛速的發展,有著大量的機會,所以當時的人們,有著快速上升階層的途徑。但是再看看現在已經沒有很多的機會上升了,有的也只是一丁點點渺茫的機會。在這渺茫的機會中,你還需要有獨特的眼光,獨特的大局觀,來抓住這種機會。而這種獨特的眼觀大局觀是需要經過大量學習的,而這種東西往往都是富人的特權,這就陷入了一個邏輯怪圈。
所以對於現代而言,想要跨越階層的話,最起碼需要三代人努力。如果你想靠一代人的努力就跨越階層的話,我只能告訴你機會非常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