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不久前,我在外網查詢資料的時候,觀看了一檔英國電臺的科學調查紀錄片,內容有關孩子的教育觀察,時間橫跨了50年和三代人。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
據說,該項目成立於1946年,只不過1970年出生的這批孩子身上特徵更為明顯,數據帶來的結論也更為精準,那就是:20%的窮孩子都能實現階層跨越,除了個人資質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父母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們的父母共同做了某件事。
「從小擁有一個負責任、關心自己的父母,對孩子之後在學校的表現有著深刻聯繫。」這是科學家的原話,是的,這些窮苦人家的父母並沒有能力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他們所做的某件事只是「陪著孩子」這麼簡單,效果卻是讓人驚訝的完美。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根據記錄追蹤發現,這些實現階層跨越的孩子,大多在社交上有著卓然的天賦,他們出生貧苦卻意志堅定,與人交往時保持著不卑不亢的社交禮儀。面對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這些孩子並未出現心理自卑,他們的校園生活是在笑容和自信中度過的。
科學家由此確定,物質並不能帶給孩子自信,父母的愛卻可以。
這不禁讓我想起認識的一位朋友,對方從小錦衣玉食,在溫室裡長大,後來一起上大學時卻被渣男騙錢騙感情,身邊人勸了也不聽,就這麼戀愛腦了大半輩子。我曾好奇富家千金為何會被一些小恩小惠收買,後來才知道,對方是第一個陪她過生日的人,她小時候從來都是一個人度過,父母工作忙,導致她活成了缺愛的模樣。
希望各位家長明白,物質從來不是孩子所求,也不能給孩子帶來多大恩惠。反而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受益終生,這種底氣來自身後無條件支持的愛意,非其他可替代。
活在父母愛裡的孩子懂得如何與世界相處
之前我曾看過一部泰國短片,內容講述了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對父母的「抱怨」,表面上在說物質方面的缺失,實際卻面帶驕傲炫耀自己高質量的童年,從小就有父母無條件的鼓掌和陪伴,這給他帶來了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模板。
之前馬雲曾說過,自己和妻子工作很忙,導致孩子沉迷在虛擬世界裡,對現實中的活人缺乏情感,態度冷漠。這就屬於父母陪伴缺失的負面影響,孩子對外界的一切印象都依靠父母言傳身教,當父母無法陪伴的時候,孩子就會陷入迷茫無助之中,自然也無從學習正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最後別說跨越階層了,一生都要為童年缺愛埋單。
【話題討論:你對相親市場中的年齡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