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的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2020-12-12 小屁孩兒

文|文兒

不久前,我在外網查詢資料的時候,觀看了一檔英國電臺的科學調查紀錄片,內容有關孩子的教育觀察,時間橫跨了50年和三代人。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

據說,該項目成立於1946年,只不過1970年出生的這批孩子身上特徵更為明顯,數據帶來的結論也更為精準,那就是:20%的窮孩子都能實現階層跨越,除了個人資質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父母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們的父母共同做了某件事。

「從小擁有一個負責任、關心自己的父母,對孩子之後在學校的表現有著深刻聯繫。」這是科學家的原話,是的,這些窮苦人家的父母並沒有能力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他們所做的某件事只是「陪著孩子」這麼簡單,效果卻是讓人驚訝的完美。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根據記錄追蹤發現,這些實現階層跨越的孩子,大多在社交上有著卓然的天賦,他們出生貧苦卻意志堅定,與人交往時保持著不卑不亢的社交禮儀。面對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這些孩子並未出現心理自卑,他們的校園生活是在笑容和自信中度過的。

科學家由此確定,物質並不能帶給孩子自信,父母的愛卻可以。

這不禁讓我想起認識的一位朋友,對方從小錦衣玉食,在溫室裡長大,後來一起上大學時卻被渣男騙錢騙感情,身邊人勸了也不聽,就這麼戀愛腦了大半輩子。我曾好奇富家千金為何會被一些小恩小惠收買,後來才知道,對方是第一個陪她過生日的人,她小時候從來都是一個人度過,父母工作忙,導致她活成了缺愛的模樣。

希望各位家長明白,物質從來不是孩子所求,也不能給孩子帶來多大恩惠。反而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受益終生,這種底氣來自身後無條件支持的愛意,非其他可替代。

活在父母愛裡的孩子懂得如何與世界相處

之前我曾看過一部泰國短片,內容講述了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對父母的「抱怨」,表面上在說物質方面的缺失,實際卻面帶驕傲炫耀自己高質量的童年,從小就有父母無條件的鼓掌和陪伴,這給他帶來了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模板。

之前馬雲曾說過,自己和妻子工作很忙,導致孩子沉迷在虛擬世界裡,對現實中的活人缺乏情感,態度冷漠。這就屬於父母陪伴缺失的負面影響,孩子對外界的一切印象都依靠父母言傳身教,當父母無法陪伴的時候,孩子就會陷入迷茫無助之中,自然也無從學習正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最後別說跨越階層了,一生都要為童年缺愛埋單。

【話題討論:你對相親市場中的年齡怎麼看?】

相關焦點

  • 英國50年記錄追蹤:20%孩子能跨越階層,只因父母做了某件事
    50年和三代人。負責追蹤的人是來自育兒領域的科學家,而他們的追蹤對象是一萬多個出生於1970年的孩子,統一特點是在貧寒家庭中長大,父母都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知識水平有限,似乎孩子只能靠自己。據說,該項目成立於1946年,只不過1970年出生的這批孩子身上特徵更為明顯,數據帶來的結論也更為精準,那就是:20%的窮孩子都能實現階層跨越,除了個人資質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父母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們的父母共同做了某件事。
  •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容易」二字,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是在負重前,特別是已經做了父母的人。
  • 固化的社會階層!還想著跨越階層呢?洗洗睡吧,不可能的!
    現代的社會階層基本已經固化,窮人想要跨越階層翻身做主人的話,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我們來說一說影響階層的幾個重要事項吧。首先是父母階層。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這也決定了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在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一事無成,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卻是頭頭是道。
  •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跨越自己的階層?
    投資房產、投資股票、投資孩子、投資老公等等等等,各種投資讓財蜜們得到了不小的收穫。兩三百篇文章看下來,發現有很多人說自己最滿意的一項投資是投資自己。其中財蜜@TS的帖子讓我印象尤其深刻,她最滿意的一項投資也是投資自己,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跨越了父母的階層,比父母高出許多。
  • 父母「卑微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換來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十幾年的奮鬥,去換女兒「階層的跨越」,值嗎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十幾年辛苦汗水換來女兒「展翅高飛」,他叫做丁尚彪,與那個年代很多人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因為上山下鄉而錯過了高考的機會,因為沒知識沒技術,回家後成為社會最底層的打工人群,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在他心中卻從未認輸,不甘心自己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 英國耗時70年追蹤7萬個娃,影響孩子一生的是這三點,而非智商
    英國耗時70年追蹤7萬個娃,發現成功的因素並非智商早在1946年,也就是二戰剛剛結束之後,百業待興。作為國家的未來,英國科學家尤其重視孩子們在戰後的心理狀態以及成長趨勢。這項瘋狂而偉大的調研從1946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6年結束,歷時70載,追蹤調查了70萬個孩子,跨越了五代人!
  • 紀錄片《含淚活著》:父母用十幾年,讓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2009年全家定居美國。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我們沒辦法完全體會出這個家庭為了打破階層壁壘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經歷了怎樣的艱難痛苦。但是,一代人的付出,兩輩人的努力,終於可以讓下一代成為中產階級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明白,讓孩子出人頭地,但是很難去跨越階層,有個評論說:誰不想成為富二代的父母,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機會。可是為什麼有的父母能讓孩子成功,有的父母卻在焦慮中將孩子培養的越來越叛逆,甚至產生心理問題了呢?
  • 含著「土湯匙」出生,該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換句話說,這部劇講述的是一群處於韓國中上階層的父母們,為了讓子女延續自己的階層地位,甚至往上攀升、擠入上流社會,而所做的種種「瘋狂」努力。父母們瘋狂舉動的大背景是:韓國普遍性的階層固化,以及階層流動的困難。在韓國社交網絡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湯匙階級論」,二三十歲的年輕一代將個人家庭背景比喻成為「湯匙」,根據父母的經濟能力而非個人能力分為「金湯匙」、「銀湯匙」、「銅湯匙」和「土湯匙」四類。
  • 教育上拼爹媽,孩子的階層真的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嗎?
    它選擇了英國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孩子的7歲開始一直到56歲。很多文章解讀說這就像之前天涯很火的那篇《寒門難再出貴子》,暴露了人生的殘酷。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卻很少能跨越階層。
  • 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見過很多人,看過很多書,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父母,如果不出意外,你和孩子的人生終將平凡。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似乎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實,畢竟誰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光宗耀祖」,於是這些父母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而自己卻放棄了努力。
  • 《摩登時代》:跨越階層究竟有多難?
    如果說劃分主人和奴隸預示階層的出現,那麼財富、權利和聲望三大要素將繼續造就階層差距的拉大,似乎窮人突破階層越來越難了。窮人跨越階層有多難?那麼,窮人跨越階層有多難?我之前看過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這就決定不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 為了女兒讀書跨越階層,父母卑微生活15年:不想她走我的老路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不是一句空泛的大道理,而是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真實故事,指的是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為他的未來做長遠考慮。
  • 6年追蹤3個階層的孩子,結果扎心了: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費6年的時間去記錄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馬百娟、徐佳、袁晗寒)的成長曆程:6年過去,馬百娟放棄了自己去北京的願望,嫁為人婦;徐佳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找到工作,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袁晗寒有父母的支持,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馬百娟因父母無法逃離,徐佳則是在母親的督促下蛻變,孩子的出路真的是父母給的。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很多人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當成人生座右銘,但是,在承認個人主觀能動性對命運的影響時,往往也存在一些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父母的眼界層次。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
  • 20年賺1000萬,如果你算錯了,說明你沒有超越階層的潛力
    其中有一個例子,20年後做到千萬身家:「人一生大概會遇見800萬人,會和4萬個人說過話或者眼神交流,只需要你20年內連接1萬個人,1年連接500個人,每個人身上一年賺100塊錢,逐漸累加,20年後就是1000萬。但在惶惶度日中,能做的事情沒有去做。」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很多人談了紀錄片《出路》,描述了三個階層、三個孩子的故事。開篇就是高考,家長在外焦急等待,時間是2012年,但8年過去了,情形當然還是一樣的。要實現所謂階層跨越,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進入新的更好的圈子,接觸更多優秀的人群、機會和資源,在這個新的平臺之上,潛力才能有更好的發揮。 知識技能含量:很簡單一個判斷,你平時時間都花在哪去了?追星娛樂、吃喝遊戲、抖音快手……記錄一個禮拜,一切一目了然。
  • 英國曆時70年,追蹤7萬個孩子,終於發現影響孩子一生的因素
    早在1946年,也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百業待興,英國科學家尤其重視一,孩子們的戰後心理狀態,以及成長趨勢。因為孩子們才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共調查了7萬個孩子,跨越了5代人,調查細緻到生活細節,從母親懷孕開始追蹤,建立了強大的資料庫。
  • 英國導演耗費56年跟拍14個孩子,揭示底層人突破階層,有多麼艱難
    《人生七年》是英國導演麥可·艾普特指導的,在他23歲時,腦海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記錄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的生活。《人生七年》是麥可·艾普特耗費了56年時間,拍攝而成的紀錄片,曾有人形容他是在用生命完成這部不朽的作品。在他拍完整個紀錄片後,麥可·艾普特已經由23歲的小夥子變成了七八十歲的老人。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 英國女王口音牛津腔變倫敦腔 折射階層觀念變化
    在英國,由於不同地域口音不同,英國人可以依據一個人的口音迅速辨認出對方的成長地,甚至社會階層。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用的類似於牛津腔,是所謂英國上流社會的標準英語。  然而,英國《每日郵報》3日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伊莉莎白二世不再操一口「女王英語」,而是染上了「社會階層相對較低的人」的口音——河口英語(即倫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