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這部《含淚活著》紀錄片,含著淚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難啊!但苦盡甘來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
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時代背景
時值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風潮:去國外打工。當時中國與日本兩個國的發展差距比較大,當然工資差距也大。丁尚彪去日本有兩個打算:一個是讀點書,爭取回國後有更好的發展;一個是賺點錢,給家庭一條出路。他第一夢想很快就破滅了。但他發現在日本工作一天賺的錢相當於上海一個月所賺。他決定留下來打黑工了。
這個很好理解,早期有點門路的人,也有很多人偷渡出去打黑工。我認識的一個長輩朋友,他十七八歲時從深圳直接遊泳偷渡到香港打黑工,從事室外高空洗刷玻璃窗的工作,工資日結,可以日賺700港幣,半年就可以賺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拿著這筆錢回到廣州開了飯店,批發超市,並致富起來。
所以丁尚彪在日本打黑工有時代的原因,他本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日本留學失敗再回到上海,原來的單位也難以進入了,能從事的工作都是底層的工作,都是做苦力,不如換一個地方做工資高的苦力。同時在他心中已經種下一個深刻的信念,就是自己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一定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出來,賺錢供女兒留學。
貧苦的家庭,一般都具有這種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樸素信念
丁尚彪女兒丁琳,讀小學時,父母就已經確定一定要努力賺錢供女兒留學。父母這種常人不能付出的極大犧牲,竭盡全力的付出,是無比感人的。但15年一家三口的分離,在女兒的成長中除了缺失父親的陪伴,也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丁琳是懂事爭氣的,沒有被這種壓力打倒,在學業上一一按著父母的期望實現了她做醫生的夢想。所以丁尚彪的這種犧牲是值得的,他也是幸運的。
但孩子是有差異的,不一定父母期待高付出大,孩子一定會成才了。前幾年上海浦東機場一留學生刺母親九刀致死,北大學生謝宇刺母,去德國留學生與父母斷絕聯繫15年,這些事例也說明了,父母單純的期待願望,無私奉獻不一定就會收穫一個成才的好孩子。
現在的時代,為了多掙些錢,一家犧牲15年在一起的時光,我本人認為是不可取的。現在中國的發展對比以前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工資水平。這個故事中,全家在押著一個賭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不能如願呢,她就是很平凡,不一定可以考上復旦附中,不一定可以考上紐約州立大學,他可能拼盡全力也只是讀個大專的學校呢,父母、孩子是不是都要奔潰了?!
前兩天的新聞平頂山的一考生高考考場上失控,撕毀他人的答題卡,或者值得我們反思,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按著父母期待的方向成才的。丁琳的成功不可以複製,但欣賞父母的這種隱忍,吃苦耐勞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忍耐力。
所以我們現在不提倡這高壓的期待,我們應該在成就父母自己的同時幫助引導孩子成長。
這個故事我們看到父母為培養孩子成才的無私奉獻,有一個更加可貴的地方就是丁尚彪夫婦對愛的堅守!
相識於特殊時期,結婚於特殊時期,他們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但是15年漫漫長的時間,分居兩地,有多少夫妻可以做得到?恐怕分開2年很多夫妻已經出問題了,這不是一般人能經受得住的考驗。放眼現代的婚姻,日益攀升的離婚率,不說分居兩地,每日朝見晚見,也未必可以守住婚姻的忠誠。
前兩天中山大學教授王曉瑋直播出現的翻車事件,編號有1至10號,隨便切換主角隨便獻上殷勤。這個社還會出現這種分開15年,從不見面還可以堅守的愛情嗎?很難很難了。
丁尚彪通過努力拓寬了自己的人生寬度
丁尚彪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12點下班,每天大三份工。利用上班路上的時間看書,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他從來未停止過學習。不會日語學日語,前幾年做的是從事洗碗的工作。後來考了好幾個職業資格證,當上了車間技術工人,這是能力提升的表現。
後來隨女兒去美國定居,又開始學英語,嘗試能不能在美國適應下來,他又做到了,還被評上了紐約賓館的「洗碗狀元」,世間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即使是又髒又累的工作,也是認認真真地做。我想這種吃苦耐勞,對充滿虔誠的生活態度,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這個故事是令人欣慰的,即使含淚,也要活下去,苦盡甘來,一家人成就了彼此。
《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因為真實,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很多日本人看完後都痛哭流淚,在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丁尚彪的故事引發的日本人的最大感觸。
2020年挺難的,疫情、國際形勢緊張、失業、每天那些令人悲觀的新聞,生活從來都是不易呀,看看《含淚活著》能看到堅持奮鬥讓艱難的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