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想去日本留學?
或許是徵服世界的二次元文化也徵服了你
又可能是精緻誘人的日料讓你望眼欲穿
或許是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讓你沉迷其中
又或許只是因為
日本
離家,更近
那你知道
上世紀末的日本留學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一部紀錄片
送給每個在外留學或正在為之努力的你
在日本的日子
如果你要去日本留學,或者不論去哪裡,這部紀錄片都值得你一看。不是杞人憂天也並非無病呻吟,或許只有你看完,才能體會到那種直達人心的深沉。
這部紀錄片就是——
《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雖然是一部很小眾、年代相對久遠的紀錄片,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反覆去回顧那時記錄的這段時光。
這部豆瓣評分9.3的高分紀錄片共10集,每集約50分鐘。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將一批懷揣著對未來美好憧憬的中國人帶出了國門。跨海東渡、異國他鄉,苦難與淚水、親情與喜悅,芸芸眾生相,刻畫了上世紀末的留學生生存史。
紀錄片由現任CCTV日本大富電視臺董事長張麗玲導演拍攝。
「性格裡一半像日本人」,這是富士電視臺的大製作人橫山隆晴對張麗玲的評價。借用作者殷健靈的話語她是懸崖邊奔跑的尋夢人。
紀錄片從1995年12月開始做籌備,次年3月正式開拍,直到1999年6月才告完成。3年多的時間裡,攝製組接觸了300多人、跟蹤拍攝66人,共拍了1000盤素材帶。
2001年6月,日本電視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放送文化基金獎"本年度的評選結果揭曉,張麗玲和她紀錄片裡的其中一集《小留學生》雙雙奪冠——《小留學生》榮獲"電視紀錄片獎",張麗玲榮獲"策劃獎"。
這是在日華人首次獲得該項大獎。
該片於2006年11月3日在富士電視臺周末黃金時段播出,旋即在全國掀起感動大潮,反響空前。
觀後感多達400多萬件,超過20%的收視率也一度創造富士電視台歷史。電視臺應觀眾的強烈要求,破天荒地將其中一篇《小留學生》重播了5次,收視率都很好,可謂空前絕後。
五年之後,張麗玲的作品《含淚活著》剪輯成電影進入日本院線,感動了無數日本觀眾,影片再獲此殊榮。
《含淚活著》的製作耗時十年,也意味著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系列紀錄片的徹底完結。
時至今日,《含淚活著》在國內豆瓣評分也仍然高達9.2分,引發無數人的共情與感嘆。
是生活,還是生存
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很真實,基本上反映出了上一代日本華人留學生的基本狀態。
由於中國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留學生們或許很難有影片中的同感,絕大多數留學生的生活水平,早已不像紀錄片中那麼辛苦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能夠給留學生們很多感觸,更加理解父母、珍惜時光。
初來乍到
王爾敏:19歲(當時)浙江省舟山市人。
高幹子弟韓松:26歲(當時)江蘇省鹽城市人,已婚。
1996年4月21日下午,兩名來自中國自費留學的中國青年,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東京成田機場——日本的國門。
他們素不相識,抱著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從零開始的挑戰。從他們走下飛機的那一瞬間起,攝製組跟蹤拍攝了二年半,忠實地紀錄了他們「初來乍到」的淚水與笑容,記述了他們完全不同的成長過程。
彼岸的青春
大學生的群像,平均年齡25歲。
受盡溺愛的柳林來到東京後,每天洗11個小時碗,腳底板疼得不敢著地。他卻很自豪:「我柳林也能吃苦,也是一條漢子!」
白日裡西裝筆挺的陳晨,夜裡卻租住著撿漏的小木房,就連洗澡都要去別人那裡「蹭」,幾年下來,沒有一分存款。
陳麒來日本6年,上學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時,電車成了他的床。
還有福建來的渡邊敏行、江西來的李芳,彼岸的青春歲月,苦中有樂。
家在我心中
丁尚彪,43歲(當時)上海市人,來日8年。
妻子和女兒留在上海,單身到日本留學。因所在的日本語學校之故,迫使他走上了專念打工的路。丁尚彪一口氣在日本幹了8年,每天少則幹兩份工,多則幹三份。
八年來,他沒有休息過一天,沒有回過一次國。拼命地打工掙錢,是為了把上海的女兒送到世界一流大學去讀書。這一強烈的願望支撐著老丁的人生。
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個小時工,女兒以後就可以安心地多讀一個小時書」。
1997年6月,在上海復旦大學附中讀書的女兒丁晽,終於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同年8月,赴日7年的老丁見到了轉機前往美國留學的女兒,見面時間不到24小時;赴日13年他見到了妻子,見面時間不到72小時;丁尚彪在片中哭了3次,前2次都在同一列輕軌上,分別送妻兒離開,最後一次是離開日本的飛機上,他眼含熱淚,雙手合十——任務完成了,女兒順利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他終於可以回家了。回家時,他已經50歲,頭髮稀疏、門牙脫落,腰背不直。
角落裡的人
「黑戶口」在日本法律上稱為「非法滯留」,處理措施:規勸或驅逐出境。一旦「黑」了,升學、正式就職乃至自由回國探親等權利將隨之失去。而且,平日最怕碰上警察。在日本,「黑」了的同胞有數萬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階層。
在當時,由於日本經濟不斷下滑,靠打工掙錢的路越來越窄,出路何在?在這集中,著重介紹了三個「黑戶口」約2年裡的生活變化以及對人生出路的思考和選擇。
小留學生
張素,女,9歲(當時)北京某小學三年級優等生。
留學生的第二代,他(她)們跟隨父母漂洋過海,突然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外國小學。
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環境和朋友二年後回國時,難忘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得了班級第一,還有深埋在心底裡的真誠和友誼。攝製組從張素來日本第一天開始,一直跟蹤拍攝到她回國。
我的太陽
李仲生,45歲(當時)北京市人。來日11年。
1986年,34歲的李仲生來日本留學,考上博士課程後,老李的妻子便不讓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來支撐著。
96年夏末,老李抱著籌資在國內建一所學校的想法,聽信了詐騙組織「KKC」成員的謊言,在沒和妻子商量的情況下,將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攢下來的全部財產400萬日元投入了該項目,結果結婚15年的夫妻選擇了分居。
45歲的李仲生帶著書,在中野區租了間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維持生活,每天寫論文到天亮。
96年的除夕,妻子讓老李回家吃頓團圓飯,望著增添了不少白髮的妻子和默默包餃子的女兒,李仲生感慨萬千,放開喉嚨,唱起了十幾年前唱過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陽》。
最終論文趕在最後一天寫完了,但論文答辯卻沒有通過,後來李仲生一邊打零工一邊繼續寫論文,直到他們夫妻倆都失去了工作,他們一家仍然快樂的生活著。
十集的故事展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留日學生群像,每個人物、每個選擇,是無可奈何,是命中注定,他們記錄了時代的印記,表達了幾代人的生活縮影。
時代的不同
註定現今去往日本留學的生活已經截然不同
生活似乎更加多姿多彩
處境也不再步履維艱
異國他鄉的求知之路固然艱辛
但我們目標明確
能夠將對紀錄片中人性百態的感悟
用於對自己人生的學習和營造
就是今天這部推薦紀錄片最大的意義了
留學必備
留學院校申請成功率預測
留學申請競爭力預測
留學費用計算器
高考選校助手
匯率換算器
留學新聞
留學GPA計算器
留學申請日曆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網絡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又改版了,不想跟你走散
走完下面3步,給我們加星標吧
留學禮包+雅思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