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二十年去留學,我也許也會含淚活著

2021-01-12 騰訊網

你為什麼想去日本留學?

或許是徵服世界的二次元文化也徵服了你

又可能是精緻誘人的日料讓你望眼欲穿

或許是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讓你沉迷其中

又或許只是因為

日本

離家,更近

那你知道

上世紀末的日本留學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一部紀錄片

送給每個在外留學或正在為之努力的你

在日本的日子

如果你要去日本留學,或者不論去哪裡,這部紀錄片都值得你一看。不是杞人憂天也並非無病呻吟,或許只有你看完,才能體會到那種直達人心的深沉。

這部紀錄片就是——

《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雖然是一部很小眾、年代相對久遠的紀錄片,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反覆去回顧那時記錄的這段時光。

這部豆瓣評分9.3的高分紀錄片共10集,每集約50分鐘。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將一批懷揣著對未來美好憧憬的中國人帶出了國門。跨海東渡、異國他鄉,苦難與淚水、親情與喜悅,芸芸眾生相,刻畫了上世紀末的留學生生存史。

紀錄片由現任CCTV日本大富電視臺董事長張麗玲導演拍攝。

「性格裡一半像日本人」,這是富士電視臺的大製作人橫山隆晴對張麗玲的評價。借用作者殷健靈的話語她是懸崖邊奔跑的尋夢人。

紀錄片從1995年12月開始做籌備,次年3月正式開拍,直到1999年6月才告完成。3年多的時間裡,攝製組接觸了300多人、跟蹤拍攝66人,共拍了1000盤素材帶。

2001年6月,日本電視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放送文化基金獎"本年度的評選結果揭曉,張麗玲和她紀錄片裡的其中一集《小留學生》雙雙奪冠——《小留學生》榮獲"電視紀錄片獎",張麗玲榮獲"策劃獎"。

這是在日華人首次獲得該項大獎。

該片於2006年11月3日在富士電視臺周末黃金時段播出,旋即在全國掀起感動大潮,反響空前。

觀後感多達400多萬件,超過20%的收視率也一度創造富士電視台歷史。電視臺應觀眾的強烈要求,破天荒地將其中一篇《小留學生》重播了5次,收視率都很好,可謂空前絕後。

五年之後,張麗玲的作品《含淚活著》剪輯成電影進入日本院線,感動了無數日本觀眾,影片再獲此殊榮。

《含淚活著》的製作耗時十年,也意味著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系列紀錄片的徹底完結。

時至今日,《含淚活著》在國內豆瓣評分也仍然高達9.2分,引發無數人的共情與感嘆。

是生活,還是生存

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很真實,基本上反映出了上一代日本華人留學生的基本狀態。

由於中國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留學生們或許很難有影片中的同感,絕大多數留學生的生活水平,早已不像紀錄片中那麼辛苦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能夠給留學生們很多感觸,更加理解父母、珍惜時光。

初來乍到

王爾敏:19歲(當時)浙江省舟山市人。

高幹子弟韓松:26歲(當時)江蘇省鹽城市人,已婚。

1996年4月21日下午,兩名來自中國自費留學的中國青年,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踏入了東京成田機場——日本的國門。

他們素不相識,抱著不同的理想,迎接一切從零開始的挑戰。從他們走下飛機的那一瞬間起,攝製組跟蹤拍攝了二年半,忠實地紀錄了他們「初來乍到」的淚水與笑容,記述了他們完全不同的成長過程。

彼岸的青春

大學生的群像,平均年齡25歲。

受盡溺愛的柳林來到東京後,每天洗11個小時碗,腳底板疼得不敢著地。他卻很自豪:「我柳林也能吃苦,也是一條漢子!」

白日裡西裝筆挺的陳晨,夜裡卻租住著撿漏的小木房,就連洗澡都要去別人那裡「蹭」,幾年下來,沒有一分存款。

陳麒來日本6年,上學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時,電車成了他的床。

還有福建來的渡邊敏行、江西來的李芳,彼岸的青春歲月,苦中有樂。

家在我心中

丁尚彪,43歲(當時)上海市人,來日8年。

妻子和女兒留在上海,單身到日本留學。因所在的日本語學校之故,迫使他走上了專念打工的路。丁尚彪一口氣在日本幹了8年,每天少則幹兩份工,多則幹三份。

八年來,他沒有休息過一天,沒有回過一次國。拼命地打工掙錢,是為了把上海的女兒送到世界一流大學去讀書。這一強烈的願望支撐著老丁的人生。

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個小時工,女兒以後就可以安心地多讀一個小時書」。

1997年6月,在上海復旦大學附中讀書的女兒丁晽,終於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同年8月,赴日7年的老丁見到了轉機前往美國留學的女兒,見面時間不到24小時;赴日13年他見到了妻子,見面時間不到72小時;丁尚彪在片中哭了3次,前2次都在同一列輕軌上,分別送妻兒離開,最後一次是離開日本的飛機上,他眼含熱淚,雙手合十——任務完成了,女兒順利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他終於可以回家了。回家時,他已經50歲,頭髮稀疏、門牙脫落,腰背不直。

角落裡的人

「黑戶口」在日本法律上稱為「非法滯留」,處理措施:規勸或驅逐出境。一旦「黑」了,升學、正式就職乃至自由回國探親等權利將隨之失去。而且,平日最怕碰上警察。在日本,「黑」了的同胞有數萬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階層。

在當時,由於日本經濟不斷下滑,靠打工掙錢的路越來越窄,出路何在?在這集中,著重介紹了三個「黑戶口」約2年裡的生活變化以及對人生出路的思考和選擇。

小留學生

張素,女,9歲(當時)北京某小學三年級優等生。

留學生的第二代,他(她)們跟隨父母漂洋過海,突然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外國小學。

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環境和朋友二年後回國時,難忘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得了班級第一,還有深埋在心底裡的真誠和友誼。攝製組從張素來日本第一天開始,一直跟蹤拍攝到她回國。

我的太陽

李仲生,45歲(當時)北京市人。來日11年。

1986年,34歲的李仲生來日本留學,考上博士課程後,老李的妻子便不讓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來支撐著。

96年夏末,老李抱著籌資在國內建一所學校的想法,聽信了詐騙組織「KKC」成員的謊言,在沒和妻子商量的情況下,將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攢下來的全部財產400萬日元投入了該項目,結果結婚15年的夫妻選擇了分居。

45歲的李仲生帶著書,在中野區租了間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維持生活,每天寫論文到天亮。

96年的除夕,妻子讓老李回家吃頓團圓飯,望著增添了不少白髮的妻子和默默包餃子的女兒,李仲生感慨萬千,放開喉嚨,唱起了十幾年前唱過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陽》。

最終論文趕在最後一天寫完了,但論文答辯卻沒有通過,後來李仲生一邊打零工一邊繼續寫論文,直到他們夫妻倆都失去了工作,他們一家仍然快樂的生活著。

十集的故事展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留日學生群像,每個人物、每個選擇,是無可奈何,是命中注定,他們記錄了時代的印記,表達了幾代人的生活縮影。

時代的不同

註定現今去往日本留學的生活已經截然不同

生活似乎更加多姿多彩

處境也不再步履維艱

異國他鄉的求知之路固然艱辛

但我們目標明確

能夠將對紀錄片中人性百態的感悟

用於對自己人生的學習和營造

就是今天這部推薦紀錄片最大的意義了

留學必備

留學院校申請成功率預測

留學申請競爭力預測

留學費用計算器

高考選校助手

匯率換算器

留學新聞

留學GPA計算器

留學申請日曆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網絡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又改版了,不想跟你走散

走完下面3步,給我們加星標吧

留學禮包+雅思資料

相關焦點

  • 《含淚活著》在日本奮鬥十五年,只為女兒去美國留學
    如果有一個城市會讓你一輩子都會記憶,這個城市必定會有一個讓你牽掛的人。他可能是你至親至愛的父母,也有可能陪你走過最初懵懂年代的初戀情人。《含淚活著》結束了,就在畫面淡出燈亮的剎那間,我聽到了好多同學的哭泣聲。我們都被他的生活感動了。
  • 電影<含淚活著>感動日本
    但《含淚活著》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眾激動地說:「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著》,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溫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
  • 紀錄片《含淚活著》下周上海紀實頻道中國首播
    2009年11月28日,紀錄片《含淚活著》在東京"波羅的海9"電影廳首映,該影院售票廳內,《含淚活著》海報的留言板上貼滿了觀眾的觀後感,海報中的三個人為主人公丁尚彪一家三口。 華人導演張麗玲   「日本自殺人數,連續8年每年超過3萬,約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5倍,謹以此片獻給含淚活著的人們。」這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旁白。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 《含淚活著》2020年我們應該看一看這部劇,苦盡甘來!
    無意間看到這部《含淚活著》紀錄片,含著淚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難啊!但苦盡甘來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時代背景時值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風潮:去國外打工。當時中國與日本兩個國的發展差距比較大,當然工資差距也大。
  • 含淚活著,沉重得讓人懷疑人生的別樣父愛│情感故事
    為了一個願望,在異國他鄉的日本,一呆就是15年。這樣艱苦地含淚活著,真的值得嗎?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 02●值不值得等一連串的問題,讓同樣做為一個父親的我,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思考了很久,我覺得我們可以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父親,他是有愛的。
  • 《含淚活著》感動日本(圖)
    11月28日,這裡首映表現中國人在日本生活和奮鬥經歷的紀錄影片《含淚活著》。售票廳內,《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的留言板上,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  29歲女性寫道:「深受感動。我離開父母有10年了。有許多相同感受。再次懷念家人的情感。我想今天就給家人打電話。」  37歲女性寫道:「令人心情沉重的劇情。我自問能否成為真正的母親。」
  • 《含淚活著》張麗玲執導,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含淚活著》記錄中國人在日本奮鬥經歷,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精神。成片近2個半小時,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丁尚彪為了夢想,為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歲月。"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3口的奮鬥史震撼整個日本!
    《含淚活著》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前中國國務院總理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 紀錄片:從「含淚活著」到「含笑活著」
    前言:《含淚活著》是一部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的紀錄片。導演張麗華用平鋪直敘的鏡頭,將在日華人的生活細緻生動地展現在日本和中國觀眾的面前。有這樣一群中國人,他們忍辱負重,奮鬥在陌生的國度,面對艱難的困境也不輕易放棄,與當時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社會形成鮮明反差。這部紀錄片播出後,鼓舞了許多當時對生活感到迷茫的人。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整個日本
    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之久 記錄下這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 製作成一部名為《含淚活著》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 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 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
  • 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然而在《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含淚而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來幫後代跨越階層限制。父母「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他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且女兒也在逐漸長大,也不希望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於是他和妻子四處借錢,攢足了去日本留學的錢,當時日本的工資會高很多。可到了日本後才發現他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但老丁知道,他沒有退路,如果自己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那就努力掙錢還債,攢足錢,為女兒將來出國做準備。
  • 含淚活著(長篇小說)
    前往紐約留學的丁晽故意選擇在東京轉機。因為轉機過境籤證給的這24小時,是她和自己8年來未相見的父親的第一次見面,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只有24小時。因為出入成田機場要出示身份證,作為黑戶的丁晽父親丁尚彪,無法親自去機場迎接女孩兒。他們相約好在一個叫日暮裡的車站見面。18歲的丁晽第一次出國,再過不久,就可以見到8年未見的父親了。
  • 感動日本的中國人,平凡移民者的史詩——《含淚活著》
    時至今日,當小編打開《含淚活著》這部電影時,依舊為丁尚彪一家三口堅韌拼搏的經歷感動不已。《含淚活著》---是由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之久製作記錄下這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的作品。這部紀錄片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訪問日本時,評價道:「我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深受感動。」
  • 《含淚活著》他在日本打黑工,與妻子隔海分離13年,只為送女留學
    《含淚活著》他在日本打黑工,與妻子分離13年,只為送女留學01丁尚彪出生於上海的一個工人家庭。1970年初中畢業後插隊落戶,當時他年僅16歲,來到安徽省五河縣,當時最貧困的地區。但是他很有上進心,他一直在為自己尋求留學的機會。1989他靠著向親戚朋友借來的錢。選擇自費去日本留學需要42萬日元。而這些錢他們夫妻兩個要工作15年。這年的夏天他懷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了日本的北海道阿寒町求學。
  • 紀錄片《含淚活著》:父母用十幾年,讓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最近看了個紀錄片,叫《含淚活著》,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一家三口,通過努力和堅持,完成了從中國底層到美國中層的階級跨越」。1989年,35歲的丁尚彪帶著妻子和女兒,結束「上山下鄉」回到上海,沒有豐厚家底,也沒有一技之長,屬於上海底層人。
  • 含淚活著,上海一家三口人的驚人奮鬥史,感動了全世界
    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意外地「發現」了它後。投資幫助《含淚活著》走進電影院。上映後,幾乎場場爆滿,影院大廳裡,《含淚活著》影片海報旁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片中有許多日本人已忘卻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 《含淚活著》:由於欠下巨額債務,我父親出國工作了15年
    大家好,我是餛飩,我要給大家講一部關於底層人民鬥爭歷史的紀錄片,他的名字是《含淚活著》,我希望他能給你力量。1989的是老丁一家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他帶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擔,離開上海,獨自前往日本。在機場,我們等著剛上四年級的女兒和他忍住眼淚的妻子,他們的背後是巨額的留學債務。
  •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父母用自己幾十年的奮鬥,幫孩子跨越階層,「含淚活著」成標籤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容易」二字,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是在負重前,特別是已經做了父母的人。
  • 一年內,有人「含淚活著」寄600億回國,有人悄悄帶3000億出國
    科幻的隱喻到了現實中,是貧富差距的社會摺疊——有人將3000億美元帶出國,而有人「含淚活著」將610億美元寄回祖國。2「含淚活著」的打工者-不管你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兩個國家的人,一個是背著行囊全球探險的美國人,一個是埋頭苦幹、全球淘金的中國人。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裡,共有1000萬中國人出國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