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2020-12-20 騰訊網

文|小淘氣鬼日記

我們的孩子出生就註定要與我們相連,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親子的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陪伴的質量多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說:「父母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因為伴隨著成長,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有人幫他,給他啟迪,血濃於水的父母的陪伴存在,孩子就會變得堅強,變得勇敢。」

父母以為的陪伴就是與孩子朝夕相處

陪伴並不是每天陪孩子吃吃飯,看看書就叫高質量的陪伴,也不是你忙於工作,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玩你在一旁工作就叫陪伴。陪伴的質量高不高主要看父母和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只要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狀態是輕鬆的、開心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不是說我們必須陪在孩子身邊才叫高質量的陪伴,有一種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在「工作」孩子在玩耍。這裡所說的工作,並不是簡單的上上網工作、打電話工作、或者是看看書等,這裡說的工作指的是孩子可以模仿的工作,比如做做手工、做做家務等。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幹家務,也沒有公婆幫忙帶孩子,只有在孩子睡著的時候寫點文章,但是,我還要做家務,所以只選擇孩子醒著的時候,令我奇怪的是孩子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幹活,有時候即便他自己玩耍不幫忙幹活,也是很開心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陪伴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著名演員趙薇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曾經說過:「我寵孩子,但不溺愛,我教她從小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我常和女兒一起洗碗筷;教她包餃子,鍛鍊動手能力,培養孝心和愛心。」對於趙薇這樣的養育方式我也很贊同,不僅可以陪伴孩子,而且還讓孩子在陪伴中學習。

這些事情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1、整天手機不離手

現在手機人手一部,什麼都可以不拿,但是手機一定要隨身,抽一點空就趕緊掏出手機玩一會,看劇、刷新聞、打遊戲無法自拔,當父母把一部分精力都花在手機上,自然會給孩子的陪伴減少了。有的家長認為和孩子一起看手機就是在陪伴孩子,這樣不僅會導致孩子近視,還會導致孩子缺少與別人,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嚴重的成為網癮兒童,網癮少年。

2、工作太忙

有些父母成天忙得不見蹤影,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下了班就會覺得一天上班都累的不行了,回到家就想休息一會,哪有時間再陪伴孩子,工作忙不是你不陪孩子的藉口,沒有時間更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有的父母為了享受清閒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孩子需要的不是這些玩具,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家長可以選擇在休息日帶孩子出去走走玩玩。父母的陪伴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買了一堆的玩具,他們需要的是在自己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而能給予孩子這些的只有父母。所以,父母應該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

缺少陪伴的孩子還可能造成性格上比較內向,缺乏自信,以後再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阻礙。

我們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1、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一邊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如果一邊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家長很容易被手機的內容吸引而敷衍孩子。想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要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演員蔡少芬在陪伴孩子時說:「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有爸爸媽媽陪伴和關愛,比任何早期教育都好。我們一家四口常常玩作一團,陪孩子做運動、翻筋鬥等。教孩子識字,我也不用iPad等電子產品,比如教女兒認識米字,我會帶她去廚房,打開米缸告訴她這個就是米。她很開心,這個辦法比用電子產品教她死記硬背強多了。現在很多家長嫌孩子煩,拿一部iPad打發孩子,我不會這樣做的,這樣對視力不好。我會儘量多陪她們玩,帶她們到戶外接觸大自然。」

2、給孩子多做親子遊戲,讀繪本,多互動多交流

爸爸媽媽可以在網上學習一些親子互動的遊戲,跟孩子一起玩,讓孩子與父母多互動,這樣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而且還可以開發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陪伴孩子玩耍,那麼他的童年自然是快樂的,而且還充滿了奇思異想,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感受到自信心和被信任。

3、陪伴孩子請面帶微笑

有些家長表情過於嚴肅,這讓一些孩子不敢和家長有過分的親密行為,從而導致親子互動減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多微笑,讓孩子知道其實你的內心是願意和孩子打成一片的。

4、放低身段,平視孩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也會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也會禁止孩子去做一些我認為很不對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威嚴,這樣孩子才能聽話,殊不知,我們的「威嚴」可能會使孩子的心偏離我們。想要孩子從內心接受我們,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平視孩子,放低自己的身段,接納孩子,與孩子成為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內心。

5、睡前有親子閱讀時間

我從孩子出生到咿呀學語的階段我每天都會給孩子唱兒歌,背古詩。在孩子咿呀學語的階段我就開始給孩子看一些動物,水果,蔬菜的卡片。在孩子一歲的時候給孩子會加入一些繪本,兩歲的時候會講一些適合兩歲左右的繪本故事,現在三歲了依然在堅持讀睡前故事。當孩子會說話的時候除了要講睡前故事,關燈之後還會給孩子交流一下白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我會引導孩子以後再遇到怎麼做。

6、陪孩子進餐

陪伴孩子就餐,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曾說:「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從付出和回報來說,你付出了陪伴,孩子會回報你高分。

總結: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家人給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陪伴」。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所以,父母不管多忙一定要抽空陪伴孩子。

相關焦點

  • 《親子時光》:寓教於樂,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孩子正確的相處模式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原本在這樣的季節裡,父母已經計劃著和孩子出去踏青春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了。可惜,在疫情之下,很多家長還是不放心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動。但是上完網課就玩手機,孩子覺得悶在家裡沒意思,家長也很是頭疼。那麼在家中,怎樣度過高質量的親子活動時間呢?這本《親子時光》也許可以給你些靈感。
  • 親子陪伴為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正確陪伴孩子!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最走心的家庭教育,如果親子關係非常的親密,寶寶會在心裡接受你的教育,如果親子關係不密切,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不耐煩不情願,平時由於父母都需要上班,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沒辦法長時間的陪伴孩子。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特別是父親的陪伴,在家庭教育中來自父親的教育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停止「假裝陪伴」,孩子需要家長的真心,親子互動對孩子意義深遠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家長玩手機讓孩子自己玩玩具,沒有任何的互動,這樣只能叫做「陪」而不是「陪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跟父母的互動當中,逐漸認識周圍的世界,並且語言能力也開始發展。 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間缺乏互動,家長玩手機,讓孩子自己玩。這樣長時間下去,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些能力都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息息相關。
  • 高效陪伴法: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孩子是需要陪伴沒錯,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高效陪伴。只看時間的陪伴,對孩子就是"打擾"。原本孩子自己安安心心做作業,父母卻全程盯著,他們會覺得不自然。所以說,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 三歲孩子成長需要陪伴,家長陪伴需「用心」,陪伴不僅是陪在身旁
    我工作很忙沒時間。」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如說是在逃避為人父母所該承擔的責任。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努力工作給孩子們帶來更加優渥的物質條件,一個價格昂貴的玩具會比父母的陪伴更加讓孩子開心。其實不然,在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許多孩子在昂貴玩具和父母的陪伴間選擇了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們成長帶來許多影響。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陪伴
    文|淘媽我有個大學同學是家裡的二胎,那個時候是不允許生二胎的。所以同學在出生後就被送去她大姑那兒,由大姑來撫養。等到她7歲的時候要上學了,政策也沒那麼嚴了,她才被父母接回家。可是回到家裡,哪裡都是陌生感,甚至連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6.56%的家長選擇去吃大餐;還有27.34%的家長會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中國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成的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玩兒手機,近兩成的父母說沒時間與孩子聊天,眼睛卻一直盯在手機上。
  • 你的親子陪伴可能不及格,實現高質量陪伴,父母還需分辨何為要事
    親子陪伴,顧名思義父母陪伴孩子。但對於這個陪伴,家家有自己的不同做法。有些家庭,家長理解的是孩子做什麼家長做什麼,孩子在拼插樂高,父母一個勁的在旁邊喊「這樣容易倒了」「你得這樣做」之類,孩子一直不停的換要玩的玩具或事情。
  • 孩子不舒服是因為玩遊戲?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之前我們總是認為玩電子遊戲對孩子的眼睛不好,卻沒有想到還能損害到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愛上電子遊戲的原因,一是因為遊戲本身的吸引力,二是因為家長的缺失性陪伴。那麼什麼是缺失性陪伴呢?缺失性陪伴指的是:本該擁有卻沒有得到的陪伴。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真的不多。
  • 陪著≠陪伴,高效的「硬核」陪伴是這樣的!
    親子陪伴是家長的必修課陪伴不是溺愛,而是和孩子一起參與、分享、合作,高效的親子陪伴重點不在於時間長短,而是陪伴過程中的父母和孩子情感的溝通交流。,就能更合理利用親子時光達到高效陪伴,在這個過程中加深父母和孩子的互相了解,也讓孩子更信任父母。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最需要的愛和陪伴
    有次JoJo媽問男同事,怎麼那麼得空,下班了也不走,坐在這裡玩遊戲,他回答說,家裡小孩鬧翻天,回去聽到他們吵吵鬧鬧的就心煩,而且寶媽又不停叫喳喳,嚷著讓他幫手做家務帶娃。對於他們來說,下班之後的辦公室安靜舒適,沒有妻子嚷著帶娃,沒有孩子嘰嘰喳喳。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每次從幼兒園回到家,總喜歡滔滔不絕的對她講述幼兒園裡發生的事,但是這位媽媽因為忙碌,半天才回應孩子一句。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
  • 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試試「聯結式陪伴」,不花時間也能有效陪伴
    在這張圖片持續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誠然,陪伴是父母最好的愛,但是陪著≠陪伴,這是很多中國家長都沒意識到的。雖然有時間陪伴孩子,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這種陪伴稱作假裝式陪伴。
  • 物質滿足不等於親子陪伴,做到這三點,才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陪伴也不等於高質量陪伴!大量的研究表明,親子陪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及自信,並有利於在與人互動中獲得良好的交往技能,獲得更有利的社會支持,減少負面情緒。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都陪著孩子,一起吃飯、一起做功課,幾乎空閒的時間都給了孩子,這難道不是陪伴嗎?是的,這只能算陪著,但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 親子陪伴很重要,但你知道陪伴孩子的要點有哪些嗎
    當然,最好的親子陪伴狀態是既能保證陪伴質量又能保證陪伴時間的數量。只是如今大家的經濟壓力都很大,許多家長都在忙著工作賺錢,除非是全職爸媽,否則在陪伴孩子方面,時間真的很少。其實,職場爸媽倒也不必焦慮,原因有二:一是親子陪伴的質量比數量重要,親子陪伴時的投入程度大小比親子陪伴時的投入時間多少更為關鍵;二是父母如何陪伴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生發展,並非決定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生發展。無論是全職爸媽還是職場爸媽,都要重視陪伴質量——親子陪伴,只有保證質量,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 怎麼樣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逐步讓他適應獨立,並且給到他信心和肯定,傳遞 「你長大了,你是可以自己跟玩具和書本成為好朋友」的觀念。同樣,親子閱讀的過程也是,逐步從陪伴閱讀到適時陪伴,讓他珍惜爸爸媽媽給他講故事的機會,最終的目標也是去向讓他自己閱讀,解放我們自己的時間。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還說他們一天就是知道忙,從來都不陪我的。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陪伴不是「陪著」:擁有一對陪伴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也許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有的孩子獨立性很強,也許需要的是父母放手式的陪伴。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種親密關係,都需要建立在足夠的相處時間之上。所以,不要指望從來不肯花時間去陪伴孩子,還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聰明
    有研究證明,孩子如果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因有一種「親子中斷」的感覺,而造成性格上的自卑、敏感和不信任,一旦這種性格在孩子心中紮根,這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12歲,尤其0-6歲之間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應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藉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