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淘氣鬼日記
我們的孩子出生就註定要與我們相連,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親子的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陪伴的質量多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說:「父母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因為伴隨著成長,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有人幫他,給他啟迪,血濃於水的父母的陪伴存在,孩子就會變得堅強,變得勇敢。」
父母以為的陪伴就是與孩子朝夕相處
陪伴並不是每天陪孩子吃吃飯,看看書就叫高質量的陪伴,也不是你忙於工作,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玩你在一旁工作就叫陪伴。陪伴的質量高不高主要看父母和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只要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狀態是輕鬆的、開心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不是說我們必須陪在孩子身邊才叫高質量的陪伴,有一種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在「工作」孩子在玩耍。這裡所說的工作,並不是簡單的上上網工作、打電話工作、或者是看看書等,這裡說的工作指的是孩子可以模仿的工作,比如做做手工、做做家務等。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幹家務,也沒有公婆幫忙帶孩子,只有在孩子睡著的時候寫點文章,但是,我還要做家務,所以只選擇孩子醒著的時候,令我奇怪的是孩子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幹活,有時候即便他自己玩耍不幫忙幹活,也是很開心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陪伴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著名演員趙薇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曾經說過:「我寵孩子,但不溺愛,我教她從小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我常和女兒一起洗碗筷;教她包餃子,鍛鍊動手能力,培養孝心和愛心。」對於趙薇這樣的養育方式我也很贊同,不僅可以陪伴孩子,而且還讓孩子在陪伴中學習。
這些事情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1、整天手機不離手
現在手機人手一部,什麼都可以不拿,但是手機一定要隨身,抽一點空就趕緊掏出手機玩一會,看劇、刷新聞、打遊戲無法自拔,當父母把一部分精力都花在手機上,自然會給孩子的陪伴減少了。有的家長認為和孩子一起看手機就是在陪伴孩子,這樣不僅會導致孩子近視,還會導致孩子缺少與別人,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嚴重的成為網癮兒童,網癮少年。
2、工作太忙
有些父母成天忙得不見蹤影,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下了班就會覺得一天上班都累的不行了,回到家就想休息一會,哪有時間再陪伴孩子,工作忙不是你不陪孩子的藉口,沒有時間更不是不陪孩子的藉口,有的父母為了享受清閒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孩子需要的不是這些玩具,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家長可以選擇在休息日帶孩子出去走走玩玩。父母的陪伴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買了一堆的玩具,他們需要的是在自己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而能給予孩子這些的只有父母。所以,父母應該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
缺少陪伴的孩子還可能造成性格上比較內向,缺乏自信,以後再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阻礙。
我們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1、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一邊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如果一邊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家長很容易被手機的內容吸引而敷衍孩子。想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要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演員蔡少芬在陪伴孩子時說:「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有爸爸媽媽陪伴和關愛,比任何早期教育都好。我們一家四口常常玩作一團,陪孩子做運動、翻筋鬥等。教孩子識字,我也不用iPad等電子產品,比如教女兒認識米字,我會帶她去廚房,打開米缸告訴她這個就是米。她很開心,這個辦法比用電子產品教她死記硬背強多了。現在很多家長嫌孩子煩,拿一部iPad打發孩子,我不會這樣做的,這樣對視力不好。我會儘量多陪她們玩,帶她們到戶外接觸大自然。」
2、給孩子多做親子遊戲,讀繪本,多互動多交流
爸爸媽媽可以在網上學習一些親子互動的遊戲,跟孩子一起玩,讓孩子與父母多互動,這樣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而且還可以開發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陪伴孩子玩耍,那麼他的童年自然是快樂的,而且還充滿了奇思異想,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感受到自信心和被信任。
3、陪伴孩子請面帶微笑
有些家長表情過於嚴肅,這讓一些孩子不敢和家長有過分的親密行為,從而導致親子互動減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多微笑,讓孩子知道其實你的內心是願意和孩子打成一片的。
4、放低身段,平視孩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也會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也會禁止孩子去做一些我認為很不對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威嚴,這樣孩子才能聽話,殊不知,我們的「威嚴」可能會使孩子的心偏離我們。想要孩子從內心接受我們,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平視孩子,放低自己的身段,接納孩子,與孩子成為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內心。
5、睡前有親子閱讀時間
我從孩子出生到咿呀學語的階段我每天都會給孩子唱兒歌,背古詩。在孩子咿呀學語的階段我就開始給孩子看一些動物,水果,蔬菜的卡片。在孩子一歲的時候給孩子會加入一些繪本,兩歲的時候會講一些適合兩歲左右的繪本故事,現在三歲了依然在堅持讀睡前故事。當孩子會說話的時候除了要講睡前故事,關燈之後還會給孩子交流一下白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我會引導孩子以後再遇到怎麼做。
6、陪孩子進餐
陪伴孩子就餐,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曾說:「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從付出和回報來說,你付出了陪伴,孩子會回報你高分。
總結: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家人給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陪伴」。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所以,父母不管多忙一定要抽空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