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沒有時間,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2020-08-28 暖暖媽媽談育兒

最近,艾瑞諮詢公布了《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中國0-3歲寶寶父母每天平均陪伴寶寶的時間僅3.2小時,似乎親子陪伴時間不短,但報告中指出,在這3.2小時的陪伴時間裡,大部分父母仍不時的在刷微博、抖音、購物,真正留給孩子的時間少而又少,平均不足1小時。

陪伴孩子需要花點時間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影響巨大,所以,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尤為重要。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在《奇葩大會》上的演講震驚到了我。演講中他提到:「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的智力水平和城市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差一大截,而相較於名校裡孩子的智力水平差的更是多之又多,有父母陪伴和沒有父母陪伴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一樣。」

演講中他還提到了一個哈佛女孩的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一個哈佛女孩,俞敏洪問她為什麼學習成績這麼好,這個女孩說,她和她的妹妹都是哈佛的博士。她們的父母從小離異了,由爺爺全天24小時陪伴著她們,教給她們各種各樣的知識,這為她們以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幼兒時期對孩子的長期陪伴可以讓孩子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和關注,建立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為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陪伴孩子需要用心投入,看到孩子的需求

愛因斯坦是眾所周知的科學家,但小時候的他的在別人眼中是個孤僻、愚笨、動作遲緩的小孩。愛因斯坦3歲時還不會講話,父母對此雖然很擔心,但從沒有放棄過他。有一天,他的母親坐在鋼琴旁,為他彈奏優美動聽的曲子,她發現小愛因斯坦全神貫注地傾聽著美妙的音樂,眼睛裡閃爍著快樂的光芒。母親非常高興,於是從此以後她經常為愛因斯坦彈奏動聽的曲子,而愛因斯坦也對音樂入了迷。在母親的陪伴下,他學會了拉小提琴。

愛因斯坦直到9歲說話還不通暢,父親總是拿來一個小羅盤來給陪兒子玩。就是這個小小的羅盤,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正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父母總是默默地陪伴他,尊重他的感受和需求,從不嫌棄自己兒子愚笨,因此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家長對於孩子的陪伴應該以孩子為中心,看到他的需求,尊重他的情緒;陪伴應該是全情投入,放下你的手機,投入你的激情。

花點小心思,讓親子陪伴更有效

陪伴不僅僅是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玩;也不是孩子自己在玩的開心,而你忽然插進來說應該這樣;更不是在親子時間裡全部由你掌握,而全然不管孩子的感受。陪伴應該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應該是父母全情的投入。

1、將陪伴時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陪伴、陪伴,我們是陪的人,而真正的主體是孩子。而很多時候,我們經常代替孩子決定做什麼、玩什麼、如何玩,孩子只能被動的參與。比如,孩子說我想玩過家家,父母說過家家沒意思,我新買的拼圖可好玩了。於是,孩子不情願的玩起了拼圖,你覺得你陪他玩了,但其實這並不是他想要的陪伴。

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主導,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享受這段親子時光。

2、建立專屬親子時間

如果家長太忙,可以每周至少固定一個專屬親子時間,這段時間裡沒有任何其他事,只有你和孩子,陪他做他想做的事或者聽聽他想說的話,讓這段時間變成你和孩子最喜歡、最期待的時間。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與她的女兒每周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親子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打擾他們。有一次在專屬時間裡,忽然有一個電話進來,簡走過去拿起電話很誇張的說現在是我和女兒的專屬時間,請不要打擾我們。然後就掛掉了電話。母親的行為讓女兒覺得母親非常重視她,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尊重,與母親的關係更加親密。

專屬的親子時間,讓孩子感覺到你是重視他的,是愛他的,會給他被尊重的感覺,讓他獲得價值感;陪伴不一定是要用大把時間堆砌起來的,而是我們專注的投入,用心傾聽,讓陪伴不再是任務,不再是敷衍。

3、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及時給予反應

有的時候孩子並不一定是要我們一直陪伴在身邊,也許只是想得到我們的關注,感受到父母是愛我的。所以即使你在忙碌,但可以在間隙中給孩子一個愛抱抱;在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偶爾抬頭給她一個鼓勵的眼神,讓他知道我們時刻在關注他;若孩子需要我們時,及時的響應他。這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歸屬感,知道父母雖然在忙,但仍是在乎他的。

有時孩子的需求很簡單,也許只是一個擁抱或親吻,關鍵在於家長要去發現。有效的陪伴就是去發現孩子的需求並滿足他,讓孩子產生歸屬感,知道父母一直都在,即使他不能一直在我們身邊。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說過:「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在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第二。」

請在孩子有限的成長時間裡,儘量去多陪伴孩子。別等到孩子長大了,想去陪伴,卻發現孩子已經不再需要你了。

相關焦點

  • 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影響有多大?那些傷,不要再讓孩子經歷了
    最近在跟兒子的英語課,每天都有在朋友圈打卡。朋友看了說:「哎,真羨慕你,每天有時間陪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玩,我都沒時間。」 猶記得小時候,我也是一個愛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人,因為我的媽媽每天不是田間勞作,就是家裡打掃整理,反正從年頭到年尾,沒有哪一天有見她能閒下來,陪我們更是沒有的事。
  • 父母忙於事業,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如何在空閒高質量陪伴孩子
    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父母為了生計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每天都忙於工作崗位,很少有時間能夠陪伴孩子,孩子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幫忙照看,而現在和以前的教育方式大不相同,所以避免不了其中有各種矛盾出現,但是還沒有辦法去權衡,那麼我們在這個糾結的社會如何才能做到工作孩子兩不誤,在空閒時間如何高質量的去陪伴孩子呢?
  • 父母的默默陪伴,藏著孩子的未來
    ,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陪伴過自己,自己與父親之間,沒有那12小時相處的時光,所以現在才覺得陪伴不重要。」如晶有段發言,令人印象深刻:「孩子的人生從1歲到20歲,他們比連續劇更糟糕,連續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我們一路走來,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來的,你不看,就永遠看不到了。」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早期的陪伴與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玩一晚上手機而遺憾,你會因為沒能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不要讓親情遲到,不要讓愛缺席。有愛的陪伴,和孩子一起長大,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送給無暇陪伴孩子而心存愧疚的父母——你們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而這個暑期我能天天帶孩子,是因為我有一個空閒期,閒著沒事幹,所以在帶孩子方面多承擔一些,把平日裡辛苦帶孩子的老人解放一下;我寫小文章,是因為把孩子送進興趣班之後,一個人坐在外面要等好長時間,實在閒得無聊,總得找點事幹吧!基於以上兩點,才有了朋友們所謂「模範老爸」的感覺!其實,我也想上班啊,哈哈哈……再說了,父母天天帶孩子,時時盯著孩子看,未必是好事!因為盯著盯著,就盯出毛病來了!
  • 父母陪伴孩子與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經常陪伴孩子的話,就可以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學會擔當,更有責任感。二是可以讓孩子更富有愛心,對周圍世界充滿愛。父母陪伴孩子,一方面會把父母的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愛。這是孩子懂得愛別人、愛社會、愛生活的基本前提。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父母做到這10點,孩子收穫幸福人生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溫暖。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聰明
    這孩子生下來幾個月,就放在爺爺奶奶身邊,上小學時候才被父母接回來。心理親密關係被迫兩次中斷,我想這是孩子有問題的根本原因。《窮爸爸、富爸爸》裡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陪伴」,這兩個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
  •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陪伴:抽一點時間,放下手機,讓陪伴成為常態!
    等到自己長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自己孩子的背影。總是走在前面,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把背影留給了父母雙親。八十多歲的母親老了,步履蹣跚了。瘦弱的身體已不能為我遮風避雨。但每次回家,她總是把我送上車,回頭看見她總是站在原地,看著車開走,揮手讓她回家,弱小的身影越來越遠…身為子女,我承載著感恩與愧疚;已為父母,我深知難得與不易。
  • 父母的「有效陪伴」,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只有家長樂於陪伴,善於陪伴,有效陪伴,才能更了解孩子,並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成長的身心理需求,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懷和愛。所謂有效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跑神,沒有想著壓力,也沒有想著工作。
  • 孩子太磨蹭沒有時間觀念?你有沒有用心去陪伴?
    朋友抱怨道:「現在的孩子真難管,根本就沒有時間觀念。讓他玩一小時,他非要拖到兩個小時。你讓他看動畫片,打開容易,要關掉非得哭鬧一次才行,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能理解朋友的苦惱,孩子不聽話,不遵守約定是常有的事,江寶也不能倖免。
  • 高效陪伴法:陪伴重在質量不在時間,父母別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了
    有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忙,工作起來就顧頭不顧尾,加班到晚上才回家。回到家又要叮囑孩子寫作業,又要想著工作,有多累可想而知。反觀另一部分家長,平時工作比較閒,可以一直盯著孩子,孩子開始寫作業他們就全程陪護,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陪伴。
  • 父母成長系統 | 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但是不管是在哪個年齡層,身為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陪伴。今天就來跟大家來談一談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所謂高效陪伴孩子,這裡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高效,一個是陪伴。首先是「高效」,即速度,有效。
  • 《隱秘的角落》提醒父母:教育孩子別忽視陪伴的重要性,引以為戒
    希望各位家長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平時到底有沒有好好的陪伴孩子,即便是花了很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有沒有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 劇中的朱朝陽顯然平時就非常缺少母親的陪伴,由於母親平時在景區上班,而且又有很多自己的私事。
  • 有遠見的父母 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都和我們不太「親」。原因很簡單,你每天忙於工作應酬,根本無暇顧及孩子,他怎麼跟你親近?所有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每天花時間來陪伴孩子。這並不意味著24小時的不離身,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
  • 父母要懂得陪伴孩子,使用「Peere法則」,給孩子幸福的童年
    父母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了解,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人生所產生的不良影響。1親子關係的冷漠長時間的陪伴和相處是讓人關係變好的最快方法,反之也是兩人關係疏離的有效手段。也許很多父母認為,保證了孩子的溫飽問題,作為家長的任務就結束了,而孩子的不親近都是因為不懂事。由此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產生陌生感,父母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關係也隨之而越漸冷漠。
  • 來日不方長,有些事不能「等有時間了再說」
    我們的這一生,總是習慣在等,如:等有時間了再去鍛鍊身體、等不忙了再去陪父母孩子、等狀態好了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時間不可逆,生活不可回頭,若總是被動地等待,光陰和時機可能就白白浪費掉了。有些事情,我們不能等待,而是要主動出擊,才能牢牢掌握我們人生的主宰權。
  • 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
    懶可能是不吃,而抑鬱則,可能不吃,可能吃不停。懶可能是貪睡,而抑鬱則,可能貪睡,可能失眠。懶是對某些事情沒興趣沒動力,而抑鬱則,對幾乎所有事情都沒興趣沒動力。懶還是有事情讓你開心的,而抑鬱則,幾乎沒有任何事情能讓你開心。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懶,裡面有主動選擇,而抑鬱則沒有。人會選擇懶,人不會選擇抑鬱。
  • 陪伴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課堂裡有個媽媽分享的故事一直讓我印象很深:我有兩個雙胞胎女兒,我覺得他們兩個都是互相陪伴,形影不離的,應該會比其他孩子更幸福。家人也都是儘量有什麼活動都一起帶著他們,不讓他們分開,覺得這種成長才是最好的。
  • 沒有回應,孩子的世界一片漆黑 孩子需要父母「身心臨在」的陪伴
    只有吃喝拉撒的時候「嚶嚶嚶」哭幾聲,其他時間乖乖睡覺,睡醒了安安靜靜的自己玩耍,這樣就好。長大了知道自己玩,好好吃飯,不要纏人,這就更好了。疫情期間樂樂媽終於閒下來,有時間陪伴孩子了。可是兩個月下來,她生氣、大吼大叫多過用心陪伴。心裡既心疼孩子又煩躁焦慮,樂樂才三歲多,怎麼能如此沉悶、乖巧,乖的讓樂樂媽有點不能接受。除了不停的吃東西,也不纏人,也不愛玩玩具,就對吃有興趣,邊吃邊看電視。她喊著兒子一起玩遊戲,兒子也沒有興趣,喊他也不理,拽過來看著眼睛說,孩子也不和她對視,問問題孩子也不給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