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

2020-08-27 楊意談心

「這成了家庭共同的傷痕。只是,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條傷痛河流的兩岸,看似對立,但彼此喝進肚子裡的是同一瓢遺憾。」


01

一位20歲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抑鬱了幾個月了,來看我。經過診斷,的確符合臨床上的急性重度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他說:「我有打電話跟家裡說,我可能是抑鬱了,但是家裡說:你就是懶!」


有一種抑鬱,叫,媽媽說你懶。


其實抑鬱和懶很有淵源。懶,是抑鬱的表現之一。在抑鬱狀態下的人,被動疏懶,賴在沙發上床上不動,事不做,人不見,話不說。缺少動態、沒有進展,是抑鬱和懶的共性。所以,單看表象、結果,人們容易把抑鬱當懶。


但是,抑鬱和懶有很多不同。

第一,抑鬱有一些症狀是懶所沒有的:情緒低落、憂傷、悲觀,易哭、易怒,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警覺降低,糾結猶豫,反應變慢,動作變慢,語速變慢,聲音微弱;精力下降,動不動覺得很累,再簡單的事情都變得非常難,拖延、逃避,小到洗澡這樣的日常,都做不了,甚至下不了床;身體不舒服(噁心,胸悶,疼痛等);恐懼絕望,內疚自責,自我厭惡,覺得自己沒價值是累贅,死了對大家都好;甚至有被迫害的幻聽幻覺。總之,是情緒、認知、行為、身體、意志各方面,功能下降、受損。當然,這些是重型抑鬱症的全面症狀,落實到個人,程度不同,表現不同,不是所有症狀都要具備的。治療師會綜合判斷,來診斷和治療。


第二,即使在相似的表現上,也有不同。懶可能是不吃,而抑鬱則,可能不吃,可能吃不停。懶可能是貪睡,而抑鬱則,可能貪睡,可能失眠。懶是對某些事情沒興趣沒動力,而抑鬱則,對幾乎所有事情都沒興趣沒動力。懶還是有事情讓你開心的,而抑鬱則,幾乎沒有任何事情能讓你開心。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懶,裡面有主動選擇,而抑鬱則沒有。人會選擇懶,人不會選擇抑鬱。人會想,「我要偷懶」「讓我偷懶不被抓吧」,人不會想「我要痛苦」「讓我活著不如死吧」。(這涉及父母請不要再說「你就是懶」的第二個原因)


留學生有抑鬱症狀,遠比我們想像的普遍,《爸媽成金主…》和《你想的留學理由都「未必」。怎麼辦?》兩篇文章可以幫您更好的理解為什麼這麼普遍。


因此,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的第一個原因是,其實不是懶,是抑鬱。只有意識到了,接受了,面對了,才能處理。才能解決問題。否則,會誤診,無謂地拖延痛苦,甚至釀成大錯,遺憾終生。


02

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第二個原因是,這會讓孩子抑鬱,也會讓你抑鬱


抑鬱的發生,是習得性無助的過程。也就是,反覆努力,反覆失敗,挫敗累積,力氣被掏空,興趣被掏空,決心被掏空,勇氣被掏空,希望被掏空,空空的,蔫蔫的。


其實,說「你就是懶」的時候,父母的一個邏輯前提和預判是:孩子是有意的,明明可以那樣,她(他)非選擇這樣。


這個預判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但如果不覺察到「我們做了預判,而且這只是一個預判」,我們就會深陷在這個預判之中,深信不疑。後果是,你相信孩子是有意選擇的,並且經過你的灌輸,孩子也相信自己是有意選擇的。


這時,孩子會困惑。首先,「我為什麼要有意選擇懶惰、不努力、不聽話、不上進、不好?我是哪裡有問題才會這樣,好的不做做壞的?」孩子就會對自己的品質人格發生質疑。


其次,「我也不想懶啊!可我怎麼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孩子可能懷疑「懶」是深入骨髓、不可動搖的,從此也用「懶」的有色眼鏡看自己、預期自己,並落入預期、強化預期「我就是懶」。


以上這兩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可能會讓孩子發展成慢性抑鬱。


此外,說「你就是懶」的時候,父母在給孩子定性:你不好。父母一再地說「你就是懶」,孩子就一再地體驗挫敗:被嫌棄、看不起,而且是被自己的父母嫌棄、看不起。這是很內傷的。父母有時會高估了批評的好效果,而低估了批評的壞效果。也就是說,以為罵他(她)他(她)會改(好效果),而大意了罵她(他)她(他)會受傷(壞效果)。不一定會改,但一定會受傷。可是,受傷了還不改,那叫父母怎麼辦?父母也非常為難。(本文在談第三個原因時,會做初步討論。)


其實父母一再地說「你就是懶」,是一再地想讓孩子不懶,可孩子依舊如故,父母也就一再地體驗挫敗:無效、無能、無威信,而且是「連自己的孩子都管不好,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聽你的」。這也是很內傷的。


長期下來,一個覺得「我改不了了」一個覺得「他(她)改不了了」,都習得性無助。並且用自己的無助,強化對方的無助。當孩子陷入「我改不了的,我就這樣了」的無力無望中,它折射出的是孩子眼中,父母看他(她)的眼光「改不了了,就這樣了」,也就是說,父母先無力無望了。


於是,這成了家庭共同的傷痕。只是,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條傷痛河流的兩岸,看似對立,但彼此喝進肚子裡的是同一瓢遺憾。


03

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第三個原因是,歸因當慎重!


人面對事情,會不由自主地找原因,稱為歸因。「你就是懶」是一種歸因,即孩子不做的原因是懶。


究竟,是不是呢?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背後發生的具體情境可以有很多:

不會寫,除非有人教,否則坐在書前也是浪費時間;

喜歡先玩再學,喜歡把要交的東西在截至時間的前一刻完成,絕不提前;

忘了;

想等同學做完了,有題要問同學;

生你氣,所以拿不學來氣你;

手上好玩的停不下來;

……


許多可能,各不相同。處理方式,能一樣嗎?不能。更何況,哪一個真的算「懶」呢?


籠統地一句「你就是懶」,恐怕才是有點「懶」。


當然父母不是有意要懶。最勤勞的莫過於父母了。大多數父母,為孩子做什麼都可以。其實,「你就是懶」背後有愛之深、盼之切,和焦慮之急。很多父母在做孩子的時候,也被籠統地說「你就是懶」。背後也有他們的父母的愛、盼、焦慮。但效果未必好。


之前《》談到父母要警覺自己的認知扭曲現象。一味歸因「你就是懶」,就是一種認知扭曲。以偏概全、妄下結論、僵硬。


在身心的運作上,歸因是接下來的情緒、決定、行為的基礎。如果歸因偏差了,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情緒,不正確的決策,和不解決問題的行動。


如果父母簡單粗暴地歸因,而不去反省歸因是否準確的話,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學到。比如,感到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時候,歸因說,「他們不愛我」。這和父母說「你就是懶」一樣,其邏輯前提和預判是:父母是有能力理解我的,明明可以理解卻不去理解,這不就是有意做對或根本不在乎嗎?所以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討厭自己。而心理學上,歸因和動機密切相關。在這樣的歸因之下,孩子很容易有動機去逆反、有敵意,「你不是說我懶嗎,我就懶給你看!」。

歸因包括多個維度:內在還是外在,可控還是不可控,穩定還是臨時,普遍還是特定,整體還是局部。比如,如果孩子沒考好了,你說「你笨」,那是內在、不可控、穩定、普遍、整體的歸因。如果你說「你這次沒重視」,那是內在、可控、臨時、特定、局部的歸因。如果你說「卷子太難」,那是外在、不可控、臨時、特定、局部的歸因。


如果孩子習慣了把失敗歸因於內在、不可控、穩定、普遍、整體性因素的話,每一次失敗就是一個對自我能力、自我價值的打擊。誰會喜歡打擊,否定,和傷害呢?於是,會不由自主地迴避挑戰,其實是迴避失敗。即使父母面對一件事,首先看到的是機會、可能成功、成功了有多好,但孩子首先看到的則是困難、可能失敗、失敗了有多慫。這樣,就很難成功。


成功的人的歸因是有一些特點的。遇到挫折,反省但不過分自責(因為既不無視內在因素但也不無視外在因素),想我怎麼改變處境(因為挫折被歸因於可控因素,或不穩定、不普遍、非整體性因素)。遇到成功,自信(因為成功被歸因於內在因素)但不自大(不無視外在、不可控因素)。對人對己,不預設明明做得到卻有意不做;而是多想,怎麼運用內外在因素幫助自己、別人做到,於此同時接受一時半會兒還做不到。用大家喜歡的「正能量」這個角度來說,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正能量,可以看他(她)的歸因習慣。


那怎麼樣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好好歸因呢?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練習更全面、更符合事實、對身心健康更有益處歸因。不僅做歸因要慎重,表達歸因更要慎重,為孩子樹立榜樣。聽到孩子的歸因時,要警覺,引導他們看到事情都是同時存在很多面向的,引導他們形成能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的歸因習慣。當我們有關歸因的思維和語言,變得豐富,變得細膩,變得靈活,這是教育更成功的基礎,也是親子關係(或一切關係)更好的基礎。


綜上,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因為,其實是抑鬱。因為,會引起抑鬱。因為,會造成有害的歸因習慣。父母,就算是鐵人,也是人,一定有被孩子激到爆的時候。爆發的時候罵一句「你就是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平時,絕大多數時候,我們要拋開這個「懶」處理,而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才可能有好效果。有了好效果,對父母和孩子就都是成功經驗。習得性無助就可以變成習得性樂觀。

更多心理學觀點,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你很聰明,就是懶,它影響了多少人!
    你很聰明,只是太懶了。顧名思義就是知道該怎麼做,但不願意動,不肯去做。愚笨卻勤,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卻不斷用做去嘗試。常言道, 勤能補拙。勤奮可以彌補聰明的不足,但聰明無法彌補懶惰的缺陷。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能聽到別人說誰誰家的孩子很聰明,就是太懶了!你有沒有曾經被這樣說過,尤其是他們覺得你是泥巴糊不上牆的時候。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有什麼感覺?而如今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也總是如此地說你的孩子?多麼熟悉的一句話,那麼這句話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影響呢?這是一句能讓人驕傲自滿又推脫責任的話。
  • 不要再說是孝順、父母,家庭綁架了你,限制了你
    有很多王朝都是以「孝」治國,人家能一統天下,想必也不是無能之人,人家為什麼不覺得是道德的綁架?說到道德綁架什麼叫中國式?「中國式」,才是道德綁架。中國才有的東西,事物?國外就沒有嗎?什麼叫孝順?孝順是愛他們,不是怕。有人搞不清這兩個含義,才對孝順這個詞特別的敏感。有人覺得孝順,就是盲目的聽從父母的話,指哪打哪,父母就是聖言,一言堂。
  • 你會說話為什麼就是不會寫作?其實就是懶!
    但是很多的孩子很會說話,但是他們一到考場上就不會寫作文了,這到底是為什麼?甚至是說許多的大人,在賺錢的路上走上了寫文章來養活自己的這條路上,依舊是覺得難上加難呢?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為懶。很多人懶得打字,所以難以堅持下來,每天無法正常的更新內容!何況這是一個流量的社會!
  • 請不要再說「你很棒」了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心靈往往是非常敏感且脆弱的,父母的誇獎和鼓勵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微笑,都是帶給孩子快樂的訊號。親愛的家長們,請不要吝嗇你對孩子的讚美。但是如何誇獎孩子才是正確的誇獎呢?這其中的學問可多了。
  • 父母不要讓孩子偷這3個懶,對孩子一生有益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絕不會讓孩子偷以下這些懶。
  • 有遠見的父母,不要給孩子偷這3種懶,現在知道還不晚
    為什麼去學校,每天在家看電視劇、玩遊戲多愉快。為什麼周末還要學習,在家玩遊戲不好嗎?為什麼還要熬夜做作業,早點躺下休息不好嗎?為什麼要認真聽課,和同學一起玩不好嗎?不管是什麼年齡階段的人,都能在懶惰和放蕩中找到喜悅,孩子也不例外。
  • 幼兒園門口成了父母「睡衣秀」,寶媽說太忙沒辦法,網友:就是懶
    導讀:幼兒園門口成了父母「睡衣秀」,寶媽說太忙沒辦法,網友:就是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門口成了父母「睡衣秀」,寶媽說太忙沒辦法,網友:就是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粗心而已」,這句話家長不要再說了
    「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粗心而已」,這句話家長不要再說了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內容匠人每天為你推送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內容匠人為各位家長們推送的教育理念是,「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粗心而已」,這句話家長不要再說了,這句話真的有「毒」。
  • 什麼樣的「懶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懶」字最重要
    現實生活中的父母呢應該「懶」一點,不要讓自己的那麼勤快。其實從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是處於溺愛孩子的一個狀態,根本就不是在幫他,反而是在害了他,在孩子開始學習的過程中,各位爸爸媽媽的要逐漸的減少,孩子對孩子的一些幫助。讓他們學會替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或者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們父母呢,也要學會做一個「懶父母」,或許「懶父母」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 家長,請別再對孩子說「你很聰明,就是太懶了」
    你家孩子掉入「聰明陷阱」了嗎?你經常對孩子說「你很聰明,就是太懶了」了嗎?最常聽到的,就是「你這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努力,只要努力了,一定能學得好!」可是,很多家長甚至教師都沒有注意,這句話是個大陷阱!會真正毀了孩子的一生!
  • 李玫瑾教授推薦:這些話,希望父母都不要再說了
    導讀:李玫瑾教授推薦:這些話,希望父母都不要再說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推薦:這些話,希望父母都不要再說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懶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娃」,但問題是,怎麼「懶」才是關鍵
    導讀:「懶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娃」,但問題是,怎麼「懶」才是關鍵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懶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娃」,但問題是,怎麼「懶」才是關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所謂的迷茫,說到底,就是懶!(優質好文)
    這也許是許多人嘴裡所謂的迷茫,那我倒是想問一問:你真的用心做了嗎?你想過,為什麼你的迷茫那麼頻繁嗎?你為什麼落後於別人嗎?第一種幾乎是無可救藥,因為誰也救不了自暴自棄的人,如果你懶著去做,那就代表,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壓根就不想忙。我們常常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其實講的就是不要懶。我想重點說第二種。看到許多人每天忙的焦頭爛額,成果甚微,那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工作方式要改變呢,你的工作效率不高呢?是不是你應該思考一下,勤思考,不要懶著思考,那更可怕,埋頭就幹也要時刻總結。
  • 「媽媽,奶奶說你懶」
    她湊過來跟我說:「老人家不可以這樣教小孩,她說你是又懶又沒用的人,孩子還會尊重你嗎?你還能成為他的引路人嗎?其實,我之前就知道婆婆會在孩子面前說我的不是。比如說我很浪費、愛花錢、很懶、衣服不手洗、做事不認真、地板拖不乾淨等等。
  • 喊話那些勤快的家長:請「懶」點,你再這樣做孩子直接養廢
    請「懶」點,你再這樣做孩子直接養廢老師問他為什麼,他卻說不知道怎麼去選擇,媽媽幫忙選擇了小提琴。老師問:「那你喜歡小提琴嗎?」作為父母,「懶」就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少幹預,多肯定,讓他們擁有獨立掌握命運的能力。
  • 家長別再說:「我的孩子不笨,就是懶」,再不重視會影響孩子一生
    作為高中班主任,在辦公室與家長聊天,聽到的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我家這孩子也不笨,就是懶,還麻煩老師多盯著一點」有的時候,與親戚互相關心彼此的孩子,常常聽到安慰的話語:「你家這孩子也不笨,沒考好就是因為有點懶,多盯盯就好了"更有甚者,有時候問某個小孩考試為什麼沒考好,孩子會說:「其實我也都會,但是就是沒好好學。」
  • 你們家的孩子懶嗎?教你幾招,家長必看
    一、培養閱讀習慣作為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比如孩子今天的作業沒有拖拉,按時完成,錯誤很少,字跡變得工整了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長,家長要多關注孩子這些,不要總關注孩子的缺點。當孩子有了這些改變之後,你表揚了他,他的內心其實是開心的,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喜歡表揚的。當有了第一次表揚,他就會期待第二次的表揚,會渴望擁有更大的進步。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有了學習動力。
  • 學習型父母和懶父母有何區別?孩子就是明顯的「照妖鏡」,很真實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得成為這樣的人,有時候你責罵孩子不好好學習,而自身是否一沒事兒的時候就抱著手機玩呢?當你抱怨孩子沉迷於遊戲時,自己是否有每天看書的習慣呢?
  • 婆婆抱怨自己媳婦懶,娘家媽媽說了這5句話,句句扎心!
    朋友之間吵架,你只想著別人來道歉,儘管這件事是你的錯。我們都是高傲的,嘴上說著將心比心,可是誰也沒有替誰感同身受。婆媳之間的矛盾也是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婆婆,那麼百分之九十你會有個好兒媳婦,但是如果你對兒媳婦像外人,那麼她也不會拿你當婆婆。婆婆總是抱怨兒媳婦不好,抱怨兒媳婦懶,於是就有網友作為娘家人替兒媳婦說說公道話了,這句話話就扎心。
  • 不要再說自己懶了,河南一小夥因為懶得吃飯,23歲被活活餓死
    生活不易,每個人都有偷懶的時候,人們長期為了生活奔波,所以偷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讓人呢難以想像的是有人懶到了極致,他們的行為真的讓人意想不到。我們經常說懶死你了,但這只是一句口頭語,沒想到的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居然真的有人會懶死,還是因為懶得吃飯被活活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