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參考#
我媽媽是豬,愛睡覺,特別特別懶。」
當著一桌人的面,兒子冷不丁地冒出這麼一句話。
隔壁坐的小姑娘馬上接了一句:「媽媽是生你養你的人,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她。」
「我奶奶說的。」我兒子回道。
聽到孩子們的對話,我有點尷尬,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兒子繼續說道:「我奶奶還說了,我媽媽很差勁,一個月領不到3000的工資,還沒有她退休金高呢!」
這句話一出,我的朋友不淡定了。
她湊過來跟我說:「老人家不可以這樣教小孩,她說你是又懶又沒用的人,孩子還會尊重你嗎?你還能成為他的引路人嗎?
其實,我之前就知道婆婆會在孩子面前說我的不是。
比如說我很浪費、愛花錢、很懶、衣服不手洗、做事不認真、地板拖不乾淨等等。
兒子無意間冒出的這些話,讓我有點生氣,我也在朋友面前吐槽過。
朋友聽完後,說我傻,孩子是自己的,你婆婆可以這樣教他,你也可以這樣教你孩子!你應該把孩子拉攏過來啊!
我知道,朋友是打心裡為我好才提這樣的建議的,但我總覺得不太合適,但我也說不上來是哪裡不對。
直到一位媽媽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後,我才明白過來,我是不想傷害孩子。
那位媽媽說,她的婆婆經常在5歲的女兒面前說她壞話。
她氣不過,就和婆婆較起了勁,也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是。
有一次,她在女兒面前說婆婆不愛衛生,幾天才洗一次頭。沒想到,女兒把這話說給了她婆婆聽。
她婆婆和她大吵了一頓。
她們吵架時,她女兒縮在牆角哇哇大哭,直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看著女兒哭著緊緊縮著的模樣,她說她心都碎了。
她罵自己怎麼可以和婆婆這般沒見識,把孩子當作婆媳較量的工具,最後傷害了孩子。
婆媳間發生矛盾,讓孩子夾在中間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所以,吸取了那位媽媽的教訓,婆婆說我壞話,我當沒聽到,左耳進,右耳出。
但這一次,朋友的話給我敲響了警鐘。
一直讓孩子接收媽媽不好的信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親子關係,我應該重視這件事,做些正面回應。
那天,回來的路上我想了很多。
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我是不是應該跟孩子說,別聽奶奶的,奶奶是瞎說的。
可如果我真直接反擊我婆婆的話,孩子不知道該信誰的了,都是他最親的人,勢必會變得很忐忑,也很迷茫。
所以,思考再三後我決定,兒子再說起這些事時,去引導他自己思考,判斷是非。
之後,當兒子再次說起婆婆說我很懶,我把兒子拉到身邊,和他聊了起來。
我問兒子:「你覺得奶奶為什麼說媽媽懶呢?」
兒子:「因為媽媽有時愛睡懶覺。」
我沒有否認兒子的說法,確實周末我有遲起的時候。
我接著對兒子說:「媽媽周末是有遲起,有時候是因為晚上寫稿寫遲了,才遲起。有時是因為媽媽工作日都早起,到了周末媽媽想補個覺。」
兒子聽完,說是,然後還補了一句:「我知道,爸爸說你經常早上5點就起床做事情
我接著問了一句:「那寶貝還覺得媽媽是一個懶惰的人嗎?」
兒子說:「不會,媽媽很勤勞,只是愛睡覺。「
在我的循循誘導下,兒子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也學會了自己辨別是非。
還有一次,兒子問我,外公是不是沒有退休金,之前是不是無業人員。
我一聽就知道,婆婆又跟兒子說我爸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但我沒有生氣,而是和兒子嘮起了我爸的過往。
我跟他說:「你外公是家裡的老大,當時家裡窮,讀到初一,太太就讓他退學回家幫忙了。
沒有讀書,沒有學歷,就找不到正式工作,老了自然就沒有退休金。但這並不代表外公是無業人員,他有自己的工作。
外公退學後開始自學工程預結算,現場施工管理,最後成為了工程管理人員。
說完,我還把我爸工作照,還有我爸之前負責過的幾個落成的項目照給兒子看,告訴兒子外公參與了這些工廠和小區的建設。
兒子聽完我爸的經歷後,說外公真的很了不起,還可以自學成才。
我發現,遇到類似問題,和孩子好好聊聊,讓孩子自己作出判斷,也就不會一直持有婆婆給他灌輸的思想。
不過,和孩子解釋,引導孩子思考,還是治標不治本。真正要避免發生類似的事情,還是要讓我婆婆做出改變。
讓婆婆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婆婆想讓孩子敵視我的原因。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的一句話:「一個新生兒的到來,意味著家庭的權利出現了新因素,那麼誰和新生兒建立起更親密的關係,誰就在家裡擁有更多話語權。」
通過這句話,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婆婆很可能是覺得兒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不再像之前那樣需要她,她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沒有安全感。
所以,她想離間我和孩子的關係,把孩子拉入她的陣營,鞏固她在家裡的話語權。
找到根源後,我決定和婆婆好好聊聊。
那天,吃晚飯的時候,婆婆跟我們說起她年輕時辛苦蓋房的事。
我趁機在兒子面前誇婆婆年輕時吃苦耐勞,現在也很勤勞,家裡這麼整潔也是她的功勞。
兒子很給力,附和著我的話。
婆婆聽的眉開眼笑的。
我順著話,接著說道:「這麼多年了,我一直跟孩子說您很勤勞,從沒有在他的面前說過您一句不是。在孩子面前說長輩的好,孩子才會尊重我們,有學習的好榜樣,才會越變越好。」
婆婆聽我說這些,大概知道我要說什麼,沒怎麼搭腔。
我繼續說道:「表面上,孩子聽到父母不好的信息,只會導致關係不好,但其實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會因為沒辦法與父母進行情感認同,導致內心秩序感破壞,沒有安全感,產生自卑與自我厭惡等心理……」
我知道,話說到這就夠了,畢竟婆婆是聰明人,她能聽明白。
所以,接著我又放緩了口氣,說:我知道您愛孩子,其實林寶一直也很愛您。林寶常在外面說奶奶對他最好了,最愛奶奶了,有什麼好吃的也要帶回來給您。」
婆婆聽完,高興地說:「是的,是的,我知道寶貝愛我。」
那次聊完後,我試著做出一些改變。為的是讓婆婆知道不用搶,孩子也是會愛她的。
我常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好話,肯定婆婆的付出。也會告訴孩子,奶奶年輕時很辛苦,現在條件好了,要讓奶奶享享清福,要對奶奶好。
或許是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別人真心了,別人自然也就對你真誠。從那之後,我很少聽到兒子再說「我奶奶說」這類的話了。
其實,大人之間的鬥爭,往往受傷的還是孩子,家是港灣,不是戰場,那裡不講權力,只講愛。
不僅是婆媳之間,我們和隊友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
可能很多時候是開玩笑的語氣,「媽媽是個笨蛋」,「爸爸是大懶豬」,但孩子不一定能分清這是玩笑。
這些話會扎進孩子心裡,影響孩子對父母的看法。甚至這種父母相互嫌棄的方式,還會影響孩子的交往,不自覺地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朋友和愛人。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呀~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專注二胎養育、家庭關係、育兒心得、漫畫創作,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