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的教育孩子呢?
有人說:
面對孩子的教育,父母越「懶」,孩子會越優秀。
特別是母親更需要注意。
1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父母過度包辦孩子生活,孩子不僅自理能力差,還有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馬虎……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年紀小,很多的事情都容易產生依賴。
母親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能夠更多的自主的做一些事情,也許孩子剛開始做不好,做的不能夠讓你滿意。
但是,作為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這個機會,沒有風雨不會見彩虹,不經歷失敗就不會有成功。
相反,孩子在父母的放手中,懶於照顧中,慢慢的長大,成為一個可以獨自照顧自己的人。
2
所以,不妨試著做個六十分的媽媽,或許你能收穫個一百二十分的孩子呢!
懶得幫助
不為孩子提供過多幫助,避免事無巨細包辦代勞,像吃、喝、穿、睡、行等生活項目,鼓勵孩子自己做。
不要追著餵
現在的孩子都不缺吃,正餐、水果、奶粉……每次吃飯的現場就像戰場,要跑、要追、要喊甚至要打。
其實孩子不好好吃飯,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愛吃,一方面是因為他還不餓或吃飽了,這時候如果強行餵飯會加重他對某些食物的厭惡。
而且追著餵飯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以後不餵就不吃,反而更加麻煩。
如果做不到像外國媽媽那樣不吃就餓一頓,至少可以允許他晚一點吃,而且儘量在孩子正餐前少餵零食。
父母要懶得袒護
小區裡有個業主把鳥籠掛在外面,有個男孩看鳥時,不小心放飛了鳥。
男孩媽媽並沒有袒護兒子,而是讓兒子拿出自己的壓歲錢賠給人家。
「懶」媽媽愛得很理性,孩子犯錯,她不會因愛亂了陣腳第一意識去袒護孩子。
而是實事求是讓孩子擔起責任,並引導孩子彌補過錯。
培養做事獨立性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都不幫忙。比如:他的玩具在客廳亂成一堆,就提醒他該收拾整齊了,自己卻在一旁樂得看他整理。
勤於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要讓孩子自己「跳一跳摘果子」。
懶媽媽,身懶心不懶
綜藝節目《非常6+1》裡,看到一個段讓人淚流滿面的片段。
這期節目,是媽媽帶著三個「小棉襖」來的,大姐8歲,二姐6歲,最小的妹妹,只有4歲。
三個孩子,一看到主持人,就開始吐槽了:我們在家的主要任務,是媽媽的小幫手,因為媽媽太懶了!
原來,孩子們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
媽媽為了維持生計,打著兩份工,實在無力再抽出時間照顧三個孩子。
於是,媽媽想出了這樣一個好辦法。
她對孩子說得最多的是:「媽媽之前幫你們做了那麼多,你們也幫幫媽媽好嗎? 」 孩子們都很願意幫助媽媽。媽媽最終分配好了任務,大女兒負責做家務,二女兒負責監督大家寫作業,小女兒因為年紀小,只負責可愛,逗大家開心。
大家都對媽媽的「懶教育」讚嘆不已!這樣的媽媽,是幸福的,也是有智慧的。
她會操心孩子學習生活各種事宜,也會在心累的時候,想辦法忙裡偷閒,想辦法告訴孩子:我有軟肋,我特別需要你們的照顧和保護。
著名主持人楊瀾曾說:「我的孩子有一個不會做飯的媽媽,但是他們有一個見多識廣的媽媽,一個享受著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媽媽,總比一個整天唉聲嘆氣的媽媽要強。」
用一顆平和的心去偷懶,是幸福的。只有媽媽學會偷懶,孩子才能衝向遠方。
「懶」媽媽深知: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
媽媽懶一點,孩子動手能力強一點。媽媽不及格,孩子更有機會得滿分。
育兒導師吉爾·斯默克勒在《我不是完美媽媽》一書中,寫下了不完美媽媽宣言,我們也可以作為不及格媽媽宣言:
_
• 我要用幽默的心態,看待做媽媽的日子裡發生的一切。沒有了幽默,生活到頭來就會變得很呆板,很單一,至少不會太好過。
• 我不會想著去跟那些完美媽媽比賽,當媽媽不是一場比賽。
• 我不會喋喋不休地說教。
_
孩子也不能一輩子都呆在父母的羽翼和保護之下,現在就在家裡摔跟頭,也好過以後在社會上掉眼淚。
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社會意識,讓他們變得能幹,獨立自主,身心健全。
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活得從容不迫,不至於碰到一點風雨就手足無措一敗塗地。
許多事可以少動手,儘量將動手和跑腿的機會留給孩子。
他們的能力遠超我們的想像,他們會不斷帶給我們驚喜。
文章觀點來自於網絡和編輯整理,僅用於傳播分享,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您可能還想看以下內容:
【米其兒育兒分享】三十而已,當媽的修行,溫柔且有稜角
幼兒託育園能教會孩子的10件事
「說什麼孩子都不聽」:你真的會和孩子說話嗎?
「殘忍的」園長告訴你,共情絕不是等孩子哭完那麼簡單
聽說爸媽的血型CP這樣組合,孩子智商高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