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種說法:中國媽媽活得太累了!
孩子出生的頭兩年,每天都緊繃神經,開不得半點小差,關於孩子的一切都親力親為,生怕有半點兒閃失。
孩子慢慢長大,工作家務輪軸轉,硬是把自己從嬌滴滴的公主訓練成了無所不能的女超人+大白的合體;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陪著孩子奔波在各種輔導班的路上。
總之一句話,中國媽媽真的太勤快太累了!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不用24小時圍著老公孩子轉,完全可以不用把家務都攬在自己身上,我們可以試著讓老公分擔一下,讓孩子學會獨立。
而且,偶爾「偷個懶」,不僅可以讓自己更加輕鬆,還會讓婚姻家庭更幸福。
會偷懶的媽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更強
勤勞的媽媽習慣包辦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多大,在她們眼裡都是小孩,從頭髮絲到腳趾頭都要照顧得妥妥噹噹才放心。這樣的媽媽,時時刻刻都很忙很累。
而且,媽媽太勤勞,孩子會有很強烈的依賴性。在媽媽包辦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極其差勁。
勤勞的媽媽要學會適當地放手,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不要再插手幫忙了。
房間亂了,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孩子想幫忙做家務,媽媽不要擔心做不來,幫了倒忙再整理嘛;做完作業,媽媽不要著急替他檢查,先讓他自己檢查一遍;收拾書包,讓他自己準備第二天需要用到的書本、文具等。
一個成功「偷懶」的媽媽,並不是說對孩子全然不管,而是「身懶心不懶」,冷眼旁觀,該出手時再出手。
媽媽會「偷懶」,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會慢慢地提高,對媽媽的依賴也漸漸較少,媽媽們也會越來越輕鬆。
會偷懶的媽媽,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更強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向媽媽求助時,很多媽媽都會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答案全部說出來。
長此以往,孩子一旦遇見困難,就會認為「有媽媽在,什麼也不用擔心」,就不會想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而是等著父母出主意,想辦法。
在這個時候,「懶媽媽」的做法會更勝一籌。面對孩子的求助,懶媽媽會學著「示弱」,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自己開動腦筋想問題,或者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或藉助網絡解決問題。
在懶媽媽的引導下,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決問題,他們就會更加有成就感,更加自信。
會偷懶的媽媽,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更強
在一檔親子綜藝節目中,胡可帶小魚兒去逛超市,小魚兒堅持要打開恐龍蛋,胡可明確表示「付完錢後才能開」。
但小魚兒突然情緒爆發,哭鬧不止,於是胡可靜靜的看著他,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去好好說理。
孩子發脾氣是常常讓父母崩潰的一件事,但學會用「偷懶」的方式處理,才能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曾經在火車站見過這樣一位會「偷懶」的媽媽。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突然扔掉手中的玩具車,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周圍的人都不約而同的看著孩子。
孩子的媽媽卻很鎮靜,她先在孩子耳邊耳語了幾句,但是沒有任何效果。 這時,她坐在地上,靜靜的看著孩子,仿佛在欣賞孩子表演。
過了好一會兒,孩子逐漸改為抽搐,慢慢平靜下來,媽媽遞給孩子一張紙巾,看他擦完臉。 她溫柔的對孩子說:「如果你想跟媽媽談談,我隨時歡迎,不過現在我們得先去趕車。」 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向大廳走去。
孩子發脾氣過程中,媽媽沒有詢問,沒有斥責,沒有叫停,只是耐心的等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
這種看似「偷懶」的方式,其實是在用共情的方式接納孩子的情緒,是相信孩子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有些父母會不停的講道理,卻發現道理根本講不通。
有些父母會立刻制止,發現無法叫停,還會被激怒,甚至嚇唬,打罵。相關研究發現:情緒系統先於理智系統發育並成熟。
也就是說人類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優先發育。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他弱小的「理智腦」完全管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要接納他的情緒,不要急去安慰,要學會「偷懶」,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原因和感受,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處理方法。
寫在最後
一位「懶」媽媽說: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不幫忙,而我的這種懶不僅促成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還讓孩子爸爸更多參與孩子的成長。作為媽媽,該放手時就放手,該狠心時就狠心。」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媽媽又怎麼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呢?
與其耗費時間精力一直被「累媽媽」束縛,不如用智慧做一個會偷懶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