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公zhong號:玩著學大語文
李玫瑾老師曾在一次談話節目中說過,6歲之前的孩子,一定要訓練他們的忍耐力,克制他們的任性。如果對孩子百依百順,長大以後,你一旦滿足不了他,他一不高興,沒準就拿刀,把你砍了。
很多家長,會不會覺得這話有點危言聳聽?
如今的孩子,都養的越來越「金貴」,父母、爺爺奶奶,將所有的心力、心血、財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
但是,如何是真正的為孩子好?怎樣能讓孩子真的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教育孩子要趁早,別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和現實來替你教育他。
現在小丸子給各位家長看看10幅對比漫畫:讓你明白「慣孩子」到底有多大危害!
01
太多的父母,特別是祖父祖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恨不得替孩子吃飯。
也有爸爸媽媽嫌孩子自己吃飯又髒又麻煩,看到孩子吃飯笨手笨腳的,索性就一餵了之。
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成長和獨立進食的樂趣,也無法培養起他們對於食物的敬畏之心。
02
兩歲多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嘗試自己穿戴簡單的衣物了, 他不會,只是因為你不願讓他嘗試、讓他犯錯。
03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說了多少年,相信所有人都懂。但是就是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無法做到真正實踐。
一群大人圍著一群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孩子什麼都學不會,等到孩子大了還不立事,又開始埋怨孩子:怎麼什麼都不會?怎麼什麼都不做。
04
有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也是鍛鍊他們 人際交往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
05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在美國,四五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學會自己整理衣物、書包,學習洗菜、擦桌了。
而中國的寶寶們上了小學依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一年級的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很多老師頭疼的事情。
想要孩子成為精英,讓他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而保姆式的一切代辦型父母,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06
「寶貝,聽媽媽的話用紅色好看。」
「你看你,又畫到外面去了!這個地方媽媽幫你畫。」
如果孩子探索的過程一再被打斷,父母每時每刻都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那麼孩子永遠無法自己掌握學習的能力。
07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因為他們離大自然太遠了。天天宅在家裡,面對鋼筋水泥的叢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呢?
08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人生哪能一帆風順?
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讓他從中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摔倒、讓他學會如何自己站起來。
09
不準做這個,不準做那個……這是好多家長的口頭禪。
但有的時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比一件乾淨的衣服重要得多。衣服髒了可以洗,但是禁錮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做一個「懶」父母,孩子未來越容易成功!
懶於全程陪讀——獨立完成自己的功課
「媽媽,我餓了,你能幫我切點水果嗎?」一旁做作業的兒子抬頭嘟囔道。
「就知道吃,我要是作業寫成你這樣,我都沒臉說我餓了!」媽媽的暴脾氣瞬間被點燃。
「看看你這次的成績吧,我天天陪你寫作業,那作業都快認識我了,但你的成績還是沒見提高。」
此話一出,場面失控,哭喊著的孩子,怒氣值飆升的媽媽,後續演變成每個家庭的日常戲碼。
很多父母滿是疑問,明明陪著孩子寫作業寫到深夜,孩子成績怎麼還不升反降呢?
陪也陪了,罵也罵了,氣也氣了,哭也哭了,最後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家長可以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不要一開始就介入孩子的思考。
這樣會讓孩子變得依賴,也會讓孩子「忐忑不安」,不能正常完成作業。
要鍛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是在給孩子學習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也讓孩子明白:讀書是自己的事,要真的學好,是要自己去「參悟」。
懶於一直嘮叨——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看看我們這麼辛苦,你還在學校玩,你還有良心嗎?」
「哎,你就不能用點心嗎?看看鄰居家的小婉,人家怎麼就那麼優秀呢?」
每天重複的話語,家長口中的嘮叨變成了孩子的「緊箍咒」。
其實,孩子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家長來說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因為孩子這樣的表現說明:他們已經對家長失去了信任感。
而孩子一旦不再信任家長,就會從心裡遠離家長,更別提一家人其樂融融。
家長要想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就要多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不要事事強勢。
要多聽孩子的想法,多看孩子的情況,多想孩子的經歷。只有家長切實的關心,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度。
懶於親力親為——逐步培養孩子自立
有的父母從小對孩子親力親為,哪怕該到放手的時候,也還是「難以割捨」,最後養出「媽寶男」、「小公主」。
就像下面這位大一學生,都已經讀大學了,卻還不會洗衣服,需要父母的照顧。
從小捨不得孩子做家務,什麼都提孩子包辦,直到大學還是要父母「親力親為」。
那接下來的人生,要一直帶著父母生活嗎?離開家長,又該如何?
其實,孩子在適當的年紀,完全可以自己完成相應的事情,家長大可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不能一生陪伴孩子的成長,教會孩子生活必備的技能才是真的愛孩子。
但家長也要注意「適度放手」,很多家長一聽獨立對孩子好,就立馬採取「隔離」措施,讓孩子什麼都「自給自足」。
要孩子學會獨立是對的,但急於孩子獨立卻是拔苗助長。
懶於收拾「爛攤子」——讓孩子學會承擔和反省
有次,下班回家的我,一開門就傻了眼,衣服滿地都是,嚇得我以為家裡進了賊,剛想報警,就看到衣服堆裡鑽出來的小腦袋。
我叫了孩子一聲,他回頭,我看到他正在疊衣服,滿是疑問:「我的小祖宗,你這是?」
一番詢問,這才清楚,他弄丟了姥姥的手帕,怕我們指責他,他便悄悄找,結果把家裡翻得亂七八糟。
我站在一旁,看他疊衣服,然後聽他的「檢討書」:
「媽媽,對不起,我不該亂放丟了姥姥的手帕,也不該把衣櫃弄得亂糟糟,但我現在正在整理衣櫃,會「恢復如初」的,等我收拾完,我就去和姥姥道歉。」
看著他認真的樣子,聽著他誠懇的話,我蹲下來抱了抱他,和他說:
「媽媽很開心,你這樣的坦誠和反省,媽媽和姥姥都不會怪你的,你以後多加注意就好了。」
現在想想,小時候就要求他學著獨自整理自己的玩具,告訴他要說實話,做錯事要承擔責任還是起了作用的。
剛開始不想收拾玩具的他,在我這個不幫忙的「懶媽媽」的培養下,也養成了整理的習慣。
剛開始也會做錯事的他,在我這個「不收拾爛攤子的「懶媽媽」培養下,也越來越有責任感了。
很多時候,我也會擔憂,孩子能做好嗎?我真的不需要時刻幫忙嗎?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我對他的信任,成就了現在的他。
有次,他給我看他寫的日記,我看著彎彎扭扭的字,哭了:
「今天,我打翻了果盤,水果掉的滿地都是,媽媽在一旁看我收拾,我看著她著急、不忍的樣子,但是我明白,媽媽是希望我以後能照顧好自己,因為她和我說過,她和爸爸沒辦法陪我一輩子,只好教會我如何更好的成長。」
這麼多年,他都保持這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本由薄變厚,我的髮絲黑白相間,我的寶貝長成「男子漢」了。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循序漸進。可以讓孩子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讓孩子記錄自己的學習生活,不斷進行總結。在錯誤中改正,在改正中進步,這樣孩子才能成長。
簡單的記錄,不僅會讓孩子學會自省,也會讓孩子更有責任感,變得更加優秀。
父母懶,孩子勤。
家長們要適度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獨立寫作業、做家務、擔責任。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獨立的表達自己,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一味打擊孩子。
有的「懶」,是信任的懶,是智慧的懶,是每位父母都要修行的「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