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前幾天,聽到這樣一段話:「娘勤女兒懶,娘一勤快兒女就全懶了,母親懶一些兒女全勤快了」,仔細琢磨這段話發現其中的道理頗為深刻,就拿以前和現在來說,是不是現在的子女們都變得越來越懶了?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手藝都被遺棄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們越來越懶、不願意動手地過分依賴機械化。
就拿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說,太多人們不喜歡做飯就下館子,不喜歡洗碗就買洗碗機,就連掃地、洗衣和行走都變得機械化,當我們認為每天可以操控機械化成長的時候,卻不知實際上並非人類操控機器,而是機器操控著人類的思想,讓人類變得越來越懶惰、安於現狀。
實際上,造成這種現狀的情況還真和家庭教育脫不開關係,在以前,如果我們不勞作的話就沒有飯吃,尤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更需要雙手去勞作,在那樣的生存環境下長大的子女基本上都非常獨立,遇到事情不會動不動就哭喪、玻璃心。
而現在的生存環境優越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自己能動手的時候,儘量讓孩子好好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把孩子的學習看的太重要了,仿佛只要孩子學好習、一切事情都是陪襯,如果孩子能考第一名平時張嘴餵飯都可以,孩奴的家長越來越多、養出的子女自然是越來越懶了。
那麼,現代父母為什麼總是會養出越來越懶的孩子呢?
1、 彌補自己童年的空缺
正是有了以前和現在做比較,所以生在以前時代的子女,也就是現代裡的教育中的父母,他們大多數都是懷著彌補自己童年的空缺,從孩子的身上去感受童年裡的幸福。在以前,那些不斷做家務、沒有衣服穿、沒有零食吃的空缺,往往都會在現代生活裡跟隨孩子的童年再感受一次「成長」。
曾經,遇到一位朋友的孩子經常嘴不離零食,當規勸孩子少吃些零食的時候,朋友的孩子居然說「我媽媽給我買的,就是讓我吃的,不吃放那幹嘛」。小女孩振振有詞的說法,可見其中多數是有母親的默許。
當然,沒有一個母親會默許孩子把零食當飯吃,多數都是有了開頭後的無法收場,而這個開頭就是朋友小時候吃不到零食的思念,每次逛超市看到零食的時候就想買回家,因為她不想自己的女兒也過上沒有零食的童年。
在自己子女身上彌補空缺童年的父母,他們最典型的動作就是「不要動,我來」,當什麼事情都有父母在前衝鋒孩子沒有機會施展時,他們享受生活的安逸就是一種習慣,而這種依賴他人、不知道動手也被稱為懶惰。
2、 把成績看做是鐵飯碗
除了童年裡很多「得不到」的空缺,想要在孩子身上彌補回來之外,還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看得太重,總是在孩子的耳邊喋喋不休地重複「你不好好上學以後該怎麼辦」,這種看似「為你好」的喋喋不休,卻是孩子成長裡無法抹去的傷疤,因為他們討厭這種「整天學習」的成長氣氛。
對於家長們來說,「你不好好上學以後該怎麼辦」這句話似是人生大哲理,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未來和以後這等字眼的距離實在是太過遙遠,他們也無法通過大道理去觸及,就像是為人父母后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一樣,當時的理解儘是怨恨、過後才是理解和感恩。
最重要的是不動手勞作的孩子也無法體會到生活的本質,總覺得一切的享受都是理所當然,當我們在孩子長大該勤快的時候不知道動手,那個時候剩下的就只有話不過三的爭鋒相對。所以,不想孩子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也避免學習佔據孩子全部生活,讓他們失去體驗和獨立的生活能力,那麼放手式教育就是你送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然,此刻又有很多人覺得不靠譜,作為天性貪玩的孩子,如果真的放手、任由他們自由翱翔,他們豈不是要調皮搗蛋地飛上天了?放手雖是送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放手教育也是一門藝術,更需要媽媽適當地偷偷懶,最終才能在放手式的雙方教育裡收穫多多,家庭和孩子的教育才會更優秀。
為什麼教育裡需要媽媽適當地偷偷懶?而不是爸爸?
傳統的家庭模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賢妻良母成為了一代又一代媽媽的道德壓迫,也讓無數家庭誕生了懶父、懶兒,如果說女兒是媽媽的複讀機,那麼兒子就是爸爸的複印件,而父親的存在不僅僅是兒子的原件,更是整個家庭和諧的命脈所在。
如果父親勤快、不缺席父愛,子女在充滿關愛的環境裡懂愛、更懂得感恩,尤其是爸爸愛媽媽,幫助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那么子女不用教他們就會感同身受地跟著爸爸的身後去心疼媽媽,也會不由自主地通過一些勞作去幫助媽媽減負,所以媽媽適當地偷偷懶,收穫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獨立、動手能力教育,還有一家的和諧安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家和萬事興。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