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再說:「我的孩子不笨,就是懶」,再不重視會影響孩子一生

2020-09-05 陳老師談教育
  • 作為高中班主任,在辦公室與家長聊天,聽到的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我家這孩子也不笨,就是懶,還麻煩老師多盯著一點」
  • 有的時候,與親戚互相關心彼此的孩子,常常聽到安慰的話語:「你家這孩子也不笨,沒考好就是因為有點懶,多盯盯就好了"
  • 更有甚者,有時候問某個小孩考試為什麼沒考好,孩子會說:「其實我也都會,但是就是沒好好學。」

「孩子不笨,就是有點懶」這句話看起來是在說: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只是學習態度有問題。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然後聽信了「多盯盯就好了」的話,孩子很可能在日復一日的蹉跎中,不斷倒退,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孩子在學習上懶惰,不願意用功,不自律的主要原因是:成就動機不足。而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認知不足。

如果能把根本問題解決,不僅能夠解決現階段的成績問題,還能解決未來在工作中的動力不足問題。

20世紀70年代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研究基地,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在一群孩子面前的桌上放上糖果,告訴孩子們如果能夠等到15分鐘之後再吃,可以多獲得一塊糖果,如果15分鐘之前吃掉,就只有面前桌上的一塊。結果,只有部分孩子能夠等到15分鐘之後,經過試驗團隊追蹤,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都能在生活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而非簡單的因果關係。一個行為引發一個結果的過程,可能並不像我們倒一杯水在紙上,紙立馬溼了那麼迅速,而是經過一個複雜反應的過程,才能得到某種結果,我們稱之為「時滯」。相對於漫長的等待,人們更喜歡即時反饋的結果。

如果告訴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告訴他,如果這次考試能夠考90分,就會給他一張300萬的支票,不夠約束隨便花。那麼很可能,這個孩子會加班加點的努力學習。然而,如果這300萬的支票其實就是他努力學習之後找到好工作的年薪,而時間卻要推遲到7年考完大學之後。一旦加入時間,這300萬支票的誘惑力就遠遠不及當下玩遊戲,神遊,或者睡覺看漫畫了。

處在當下,有的人能夠認知到此刻的行為帶來的長遠收益,而有的人不能。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動力。廣義來說,認知也是一種智慧。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句話:「我的孩子不是笨,只是有點懶」。家長千萬要注意了,因為思維上的懶,認知能力不足,比學習能力不強更加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不用盯,讓孩子渴望學習

有這樣一個故事:1801年,有一艘從美國前往荷蘭的商船在暴風雨因與小島相撞而沉沒。所幸船員們都活了下來,並漂流到一個島上,他們想讓島上的人幫忙造船,可是不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讓島民們心甘情願的幹活。最後一個叫普林頓的美國人站出來了,和島民們說了幾句話,就成功的讓島民們去造船了。人們不解,問他說了什麼?普林頓說:「我只不過是跟他們描述了大海的魅力。我說大海裡有魚、有蝦,還有很多其他能吃的美味。他們問我怎樣才能得到這些東西,我告訴他們,首先得有一艘船!」

這個家長監督孩子學習是一個道理,如果家長不斷在旁邊敲打監督,孩子只能是為了家長而學習,就算完成了任務也是心不甘情不願。一旦家長某天有事情,無法監督,孩子會鬆懈的更厲害。因為孩子的內在渴望沒有被激發,只是迫於家長的外在壓力而妥協。那麼如何讓孩子主動「造一艘船呢?」家長首先得向孩子描述如大海一般美好的前景。

朗達·拜恩有一本書叫《秘密》,通本書只解釋了一個道理:為自己描述美好前景,打動自己,讓自己深刻的相信。家長發現生活中的契機,將未來的畫面深深引入孩子的腦中,近一點的,向孩子描述某次小考後,成績很好全家一起遊玩迪士尼的場景(當然,家長要兌現承諾),遠一點的,向孩子描述,高考考上很好的大學,在大學裡漫步和做研究的場景,更遠一點的,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成為了警察或者科學家(孩子的理想職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滿足感。當然,描述的方式最好是家長引導之後,孩子自己想像,自己描述,就算不說出來也沒關係,一旦孩子心中「有了大海」,從孩子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堅定和亮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最終沒有達成自己的想像畫面也沒有關係,因為結果一定不會差。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如何擁有持續性動力呢?

孩子心中有了大海,卻不意味著家長自此可以高枕無憂,坐等孩子的成績的好消息了。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有可能會遇到問題,有可能會階段性的鬆懈,不想去看大海,遇到遊戲機,想著「看看沙漠也不錯」。那麼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保持自律,獲得持續性的動力。

1.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解任務

如果整個任務的完成期限很長,那麼最好就是分解選項。一個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他所用的就是分解任務法,將賽程分解為一段一段的短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獲得階段性的成績和成就感,提供堅持的動力。舉個例子,學生想從年級600名考到年級200名,可以將這幾百名的進步分解在從入學第一次段考到期末考試的數次考試中,只要每次考試能夠進步50-100名就可以了。

2.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後果

後果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它的判斷卻是主觀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大腦對它進行適度的加工。

舉個例子,如果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可能會被家長批評,這是直接的後果,學生可以再往深處聯想一下,比如這次考試沒考好,就會導致失去三好學生的評選機會,甚至會影響以綜合成績為評選標準的獎學金評選機會,進而影響更多。從而增加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

3.「得寸進尺」法

很多時候,我們告訴自己,不要偷懶,不要拖延,要自律,但是很難執行。有時候完成任務的時候,總是是不是想要看手機或者喝水、聽音樂,導致效率低。該怎麼辦呢?可以採取「得寸進尺」法,將娛樂時間和高效工作時間分離,說白了,就是「玩就痛快的玩,學就專注的學」,當娛樂時間和工作時間分離之後,再逐步的壓縮娛樂時間,延長工作時間。

4.階段性獎勵

當一項長期任務分解之後,任務本身的成就感無法給予持續的動力,就需要強行加之以編輯效應遞減較慢的刺激,並將此刺激在其餘獎勵方式中剔除,和分解的任務進行捆綁,使之具有唯一性。這樣,就能持續刺激自己努力,以獲得那唯一性的獎勵。幫助自己完成整個任務過程。

5.資源投入和優先級

每個人精力都是有限的,當人們確定目標後,打雞血高熱情的完成幾天的目標是很容易的,但是持續性去堅持,卻是很難的。比如說一個學生突然開竅了,想把學習搞好,於是每天晚上語文數學外語什麼都想搞,連續堅持三天,發現精力不夠,覺得自己根本比不過學霸,於是很可能就放棄了。所以,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定好學會規劃,確定資源投入的優先級,先完成好一件事,讓自己成就感滿滿,從而有做好其他事情的信心。

6.情緒意願和觸發點

我們經常說有的孩子開竅了,頓悟了,就算不用督促也能很好的學習。其實每個人都有開竅和頓悟的時候,就是自己的情緒和意願因為特殊的時間地點事件被觸發了。這種經歷是很寶貴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了這種觸發點,可以引導孩子把這個瞬間保存下來,把這件事全過程記錄下來,定期回顧,在未來隨時調取,回顧觸發動機,在疲憊洩氣的時候,隨時激活自己的狀態。

7.進程跟進和追蹤記錄

這點可以和分解目標放在一起結合來用,就是用坐標圖,將自己的成長曲線記錄下來,還可以將每次的進步反思書面化。有了這樣的記錄,一方面可以隨時瀏覽回顧,其次,可以給自己持續性的動力,讓自己的成長曲線保持正面增長的趨勢。

8.打足預留量

我們發現現在有很多的打卡軟體,會有補打卡的機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人們的打卡過程持續下去。舉個例子,有的人每天背誦10個英語單詞,打卡到45天,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缺了一天,面臨歸零重新從第一天開始,有的人很可能就放棄了。所以讓自己持續行動下去的一個方法,就是打足預留量。比如說,今天時間充足,可以背誦15-20個單詞,萬一哪一天因為走親戚或者參加某個比賽導致自己沒時間背英語單詞,可以從預留的單詞量裡完成今天的任務,從而保證某項長期任務進行中的狀態。

所以,無論是別人還是自己,再說「我就是懶」的時候,一定要狠狠敲打自己,懶惰和拖延不是態度的問題,而是認知能力受限。所以治療懶病,應該從認知問題上開始著手。動力根源於認知。其次,當自己或者孩子已經有了目標之後,要用一些手段,讓其保持持續性動力,堅持下去。這樣,才能讓自己和孩子,享受到「自律帶來自由」的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孩子,你不是笨,是懶
    而且我覺得,直白地這樣說孩子,不太好,會讓他產生心理負擔,影響自信,覺得自己笨,天資不如別人。另外,沒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不算天賦異稟,但也絕不算愚笨,他就是智商一般的普通人。他最主要的問題,不是笨,而是懶啊!
  • 有多少家長,正在用自己的「懶」,把孩子推向「變笨」的道路
    然而有多少孩子就是在家長的「懶惰」下,變的「越來越笨」。對這樣的家長,我的感覺是,氣憤,不解,嘆息!哪有那麼多真正的「笨」孩子,是家長沒有給到孩子好的學習方法,沒有協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傳遞給孩子正確面對「錯誤」的態度。
  • 孩子學英語這事,沒有笨孩子只有懶(sha)家長!
    從一個英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看,碰到了這麼多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仍然有口吃或者個別案列中出現鏡像視覺的寶寶,99.9%的孩子都是語言認知發展一切正常的。孩子與孩子之間後期語言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完全來源於家長的懶(zhi)惰(shang)。這麼多年總結出來,孩子學英語這事兒,沒有笨孩子只有懶(sha)家長!
  • 很多中國家長都不知道的讀寫障礙,別再誤解孩子又懶又笨了
    其實不是我們天生人種好,而是因為其他那9%的人都沒有被當作讀寫障礙,而被冠以天生的笨、懶、粗心、注意力差等等。我在北美讀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讀寫障礙。而我和其他中國同學對讀寫障礙的認知狹隘到了什麼程度呢?當時我們有一個加拿大同學Ben,經常被中國同學用來調侃、講段子。有一次一位同學驚奇地發現Ben有自己的特殊「考場」。
  • 一位老教師的提醒:孩子是笨還是懶?是懶....
    我批評他說:「這麼簡單的知識點,課上我也反覆強調了,以前也讓你們背過多次,現在又給你課下時間準備,還背不過!這是笨還是懶呢?」本意是讓他反思自己懶惰、不努力,後面教育的話我都想好了。結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 你很聰明,就是懶,它影響了多少人!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能聽到別人說誰誰家的孩子很聰明,就是太懶了!你有沒有曾經被這樣說過,尤其是他們覺得你是泥巴糊不上牆的時候。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有什麼感覺?而如今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也總是如此地說你的孩子?多麼熟悉的一句話,那麼這句話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影響呢?這是一句能讓人驕傲自滿又推脫責任的話。
  • 別讓語言暴力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一種暴力,沒有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痕,卻會在孩子內心留下深刻的陰影,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那就是語言式暴力。「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豬腦子,又考這點分數回來,你乾脆別回來了。」「太笨了,長大之後肯定沒啥出息。」「我跟你爸上輩子造什麼孽,生了你這麼個笨蛋。」
  • 家長的4種行為,竟會把孩子變笨,再不改孩子就毀了
    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激發潛能,越來越聰明,而錯誤的行為和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笨,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缺少自信,父母某些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特別是以下4種行為,家長們都對照看看,如果有符合的,一定要及時停手!
  • 家長必看:父母的這5個口頭禪,是孩子童年最深的陰影!別再說了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給孩子買最好的學習用具,報最貴的輔導班,買好看的衣服,做最有營養的三餐,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我們費盡心思,只想要孩子變得更好,但有一點,是很多家長都會忽略的生活細節,那就是語言的力量。
  • 孩子不笨,他只是有點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如今的老師,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跟家長交流時,說話都會留退路了,儘量不讓家長掉面子。比如:孩子不笨,他只是有點懶。家長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可得小心了,老師看似是找出了孩子學習上的本質問題,實際是對家長的提醒。有點懶的具體表現是作業完不成。但是完不成作業,是不會嗎?絕對不是,家庭作業相對簡單,孩子只要上課聽講,就能寫完大部分,至於對錯,暫時不管。
  • 家長,請別再對孩子說「你很聰明,就是太懶了」
    最常聽到的,就是「你這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努力,只要努力了,一定能學得好!」可是,很多家長甚至教師都沒有注意,這句話是個大陷阱!會真正毀了孩子的一生!會真正毀了孩子的一生!可惜,用過的家長都知道,這完!全!沒!用!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90%家長都在用笨方法「教笨」孩子!
    中國父母,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非常重視早期教育,追著學區房跑,追著興趣班跑,追著輔導班跑。
  • 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懶,裡面有主動選擇,而抑鬱則沒有。人會選擇懶,人不會選擇抑鬱。人會想,「我要偷懶」「讓我偷懶不被抓吧」,人不會想「我要痛苦」「讓我活著不如死吧」。02為什麼請父母不要再說「你就是懶」?第二個原因是,這會讓孩子抑鬱,也會讓你抑鬱。抑鬱的發生,是習得性無助的過程。
  • 孩子學習差?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不知道您是否也曾經被孩子氣得沒辦法,失望的問出這句話。而孩子呢,十有八九回答都是:「想」。是啊,誰不想有個好成績,誰不想讓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家長開心,可是,明明背會所有單詞和課文英語就不會差,明明把錯題弄懂就能提升成績,明明認真聽講就能讓作業更輕鬆,可是孩子就是做不到,就是想方設法的偷工減料、能偷懶就偷懶。
  • 孩子的自我評價=內在父母的評價:家長的「話語」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昨晚碰到的兩對家長中,前者毋庸置疑就是屬於第三種父母。她們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事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其實是關乎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的,在平常中不對孩子鼓勵,給予孩子信任。孩子長大後也就不信任自己,認為自己不可以。孩子的自我評價即為沒在父母的評價。
  • 是該重視起來了,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對於家庭教育,家長們還是有誤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自己教育不教育關係不大,也不願意去了解;2.認為忙於生計,每天都身心憔悴,沒辦法顧及孩子的學習,心有餘而力不足;3.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對孩子順其自然,他一樣能學到東西;4.認為家庭教育就是不停的學習,而學習就是做作業,上補習班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父母隨口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大約5歲左右的孩子一下子坐到地上抱著玩具大哭大鬧:「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買」。媽媽注意到周圍很多人都看了過來,生氣地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可能這樣的話說多了,孩子並沒有停止哭鬧。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話,轉身走向出口。
  • 毀掉孩子一生的10句話,改變孩子的一生5句忠告!
    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對一個人來說,通常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而現在很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不注意方式方法什麼樣的話,都對孩子說。從而,對孩子將來的生活和社交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們認為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的學習和其他方面都有個例子可以參照學習,但其實這種橫向比較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容易引發心理的抵制情緒。3、↓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獨斷專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一言堂」的後果,強調家長權威,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恐懼,懼怕不等於信服。
  • 比笨更可怕的是懶,快看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是這樣
    我批評他說:「這麼簡單的知識點,課上我也反覆強調了,以前也讓你們背過多次,現在又給你課下時間準備,還背不過!這是笨還是懶呢?」我簡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從教將近二十年,見過不少學習不努力的學生,這孩子是第一個面對老師的誘問,在「懶與笨」的選擇之間,選擇「笨」的孩子。問題是:他根本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