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陪伴的短片,很是讓人難過。
片中小女孩滿心歡喜給爸爸打電話讓他回家吃飯,爸爸卻說自己要加班,不用等自己吃飯了。
女孩失望地睡著了,手裡握著一副畫:畫面裡爸爸媽媽一起開心地在飯桌前準備吃飯。
後來孩子學校裡親子匯演,女孩站在講臺上嗚咽著說:「我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多事,我想告訴爸爸媽媽,我才是你們最重要的事。」
別讓孩子對你的每一次期待,都變成了失望。
你永遠也不知道,孩子多需要父母的陪伴。
心理學家分析:「小時候缺乏陪伴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比較內向,長大後往往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體現出來。」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關係,再有教育,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
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緊張,不是因為缺乏教育和知識,而是缺少深層次的陪伴。」
顏如晶曾在《奇葩說》上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地變。連續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1到20歲你不看了,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成長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那些美好時光,錯過了就是永遠。
曾經在微博上看過一段鄧超發的視頻,平時搞怪的鄧超因為女兒不願意他去上班,竟有了息影的念頭,想當個全職爸爸陪伴孩子。
鄧超的微博裡,很多這樣溫馨有愛的親子陪伴的片段:
鄧超為了花花妹妹,學習摺紙藝術;為了給孩子聖誕驚喜,自己穿著聖誕老人的服裝導致全身過敏。
孫儷為了陪孩子滑雪,推掉了工作安排。
在這種愛和陪伴的滋養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樣子。
有人問鄧超工作那麼忙,怎麼有時間陪孩子?
鄧超認真回答:「是的,我很忙,但是只要我有一天時間,我也會飛回去陪他們!」
曾有朋友這樣跟我說:「孩子睡著後的夜,是我捨不得醒的夢,我可以翻幾頁書、喝幾杯小酒,甚至坐在窗前對著夜空發呆都是美好的。」
很多家庭覺得陪伴孩子就是一種重擔,所以經常會有耗竭感。
然而陪伴孩子不是內耗自己,高質量的陪伴是親子雙方都感覺安寧和愉悅的。
如果真的累了,不用刻意去讀書、遊戲,抱著孩子把TA當成一個聊天對象,或者給TA一個用心的擁抱,只要你們在一起,這就是最好的陪伴。
寫在最後:
加裡寧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的心理上的各種微妙變化更富於敏感的了。」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一切都會變好。
我們的每一份努力,孩子都能感知;我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換來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當我們還是他們生命的全部時,多付出一些愛和陪伴,等到他們漸漸離開的那天,才有紐帶聯繫著我們。
別讓陪伴,成為一種奢望。孩子最需要的,永遠是父母有溫度的陪伴。
這個假期,陪伴,就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