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
最好的陪伴
是和孩子一起吃飯
在我關注的所有明星的微博裡面,黃磊的微博是最具煙火氣的一個。
他微博上充滿著自己精心為家人準備的美食。
爐火上小火燉湯的熱氣,讓人隔著屏幕都能聞到幸福的味道。
在綜藝節目中,他提到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回家跟家人吃一頓飯,這種感覺特別好。
網友們紛紛表示:十分羨慕黃磊的三個孩子。
的確,於孩子而言,長大後最美好的回憶莫過於童年時,一家三口有說有笑地聚在餐桌前吃飯,平淡而溫馨。
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你選誰?
而同樣的問題去問孩子,所有孩子們的答案都是一個:家人!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營養學家茲泰尼也通過研究發現:
79%的青少年都喜歡跟父母在一起吃飯,晚餐時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比吃什麼更為重要。
跟父母在一起吃飯的孩子,會較少地發生抽菸、喝酒、吸毒、打架等行為。
一家人坐在餐桌前愉快地享用美食。
爸爸講講白天的工作,媽媽訴說一天的奔波,孩子聊聊學校的趣事……
開心的、不開心的、疑惑的、鬱悶的,平日在單位和學校不敢說的話,大家都可以一股腦地傾吐出來。
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天中最輕鬆、最平等的時光了;
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的育兒方式對成長非常重要,不僅能夠為孩子創造更適宜的成長環境,還能夠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繫,推動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高質量」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人生路,充滿各種各樣的考驗,能不能勝出,其實是一場教育投入的比拼。
作為孩子連接世界的第一站,父母陪伴的方式和質量,決定著孩子對構建自我的認知。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
「陪伴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擁有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行走世界最大的底氣;擁有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培養出好習慣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事實上,孩子從小到大,從生活到學習,真正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是習慣。
家長在陪伴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約束不良行為,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將令孩子終身受益。
培養出好性格縱然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先天有關,但後天的影響更佔重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從小陪伴孩子,在孩子幼兒性格塑造期,才能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培養孩子,潛移默化培養出孩子好性格,並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
培養出好的能力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指出:孩子未來發育最重要的能力,是成長型思維。
這意味著一個孩子會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未來,遇到困難時不放棄,在不斷嘗試中感受到樂趣,就算失敗也能很快爬起來。
孩子成長型思維影響,常常來自身邊是不是有一個成長型的父母。
一個願意與孩子共成長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在父母身上找到力量。
而這,就是陪伴的力量。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