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BBC紀錄片深度揭示《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2020-12-11 騰訊網

拿起磚頭我就無法擁抱你,放下磚頭我就無法養活你!

這句話說到了很多爸爸的心裡,很多不帶娃的爸爸都以此為藉口,於是出現了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男主外,女帶娃」,父親認為自己賺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就夠了,而帶娃是媽媽的責任。

曾經有過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調查,記者問了幼兒園25名孩子同一個問題:你的爸爸或者媽媽是做什麼的?

結果所有的孩子對爸爸的回答都是上班工作,而對媽媽的回答卻是五花八門,有的孩子說是保姆,因為要買菜做飯、收拾家務,有的孩子說是「管我的人」,因為要看我寫作業、要給我穿衣服,還有的說是「超人」,因為媽媽每天跑來跑去的......

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式育兒思想出了錯,從古至今認為爸爸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在孩子的教育中可有可無,而媽媽心思細膩,天生就是帶娃的不二人選,其實父親帶娃的好處遠勝於母親!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揭示:父親的影響從娘胎裡就開始了!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是一部關於家庭親子研究的電影,電影中的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前後共耗時50年,採訪記錄了11000名嬰兒,通過探索父親的角色在寶寶的胎兒期到青春期的影響,揭示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重大意義。

第一意義:從胎兒期寶寶就知道父親的存在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片段:英國專家研究發現寶寶出生4小時後就能分辨誰是爸爸,基於這個研究Laverne Antrobus想探索胎兒是否能分辨父親,於是找到了懷孕的愛麗絲和她的丈夫理察,理察喜歡跟妻子肚子裡的孩子聊天,當理察對著肚子說話時,妻子能明顯地感覺到胎動,聲譜儀操作員用超聲波掃描發現胎兒的心跳也在加快,媽媽說話時胎兒心跳為136,爸爸說話時則為144,胎寶寶對父親的喜愛程度竟然超過了孕育她的母親。

結論:絕大多數人覺得懷孕時只有母體能跟孩子產生聯繫,實驗竟然發現胎兒從娘胎裡就知道了父親的存在,父親的生物學影響從胎兒就開始了,甚至有一些準爸爸也會像孕婦一樣莫名的噁心嘔吐,叫做「擬娩症候群」。

第二意義: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影響更明顯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片段:Laverne Antrobus找到了一位2歲的寶寶,實驗開始寶寶和爸爸在玩玩具,寶寶表現的異常開心,將不同個的玩具拼接在一起,爸爸不時的幽默語言讓寶寶更開心了,正當兩人玩的開心時,媽媽來替換爸爸了,寶寶表現除了對爸爸的留戀,最後還是跟媽媽安靜的呆在一起。

結論:2-5歲的寶寶都會有這種現象發生,跟媽媽在一起時安安靜靜的,跟爸爸在一起玩時更為興奮,思維也更加跳躍,明顯地能看出父親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比如:媽媽跟孩子說話時都會用疊詞,吃飯飯、睡覺覺等,而爸爸用跟正常人溝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更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第三意義:在孩子的青春期,父親會影響孩子擇偶觀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片段:14歲的貝瑞卡正處在青春期,Laverne Antrobus採訪中問她的擇偶觀,貝瑞卡說「有些男生太愛自己了,我不想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喜歡像爸爸那樣有責任感,風趣幽默像開心果一樣的人」。

結論:有研究發現,青春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早熟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2.5倍,且往往擇偶觀不明確。國外學者布斯羅伊德發現,那些有父親陪伴的女孩尋找的另一半不僅性格像父親,連長相也有幾分相似。

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卻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了「喪偶式育兒」

從《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可以看出從胎兒期到成年的過程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始終大於母親,因為男性是靠理性思考的,而母親的感性教育往往會害了孩子。可是現代社會,父親的教育缺失始終存在,也成為了一個新名詞「喪偶式育兒」。

根據2017年對中國家庭親子教育關係的統計發現,媽媽獨立帶孩子的「喪偶式家庭」佔到55.8%,爸爸獨立帶孩子的家庭佔16.5%,爸爸和媽媽共同陪伴的佔12.6%,父親角色的確實遠大於母親。

多數孩子成長路上缺失的不是金錢,而是父親的陪伴,單親媽媽家庭或者留守兒童比其他孩子來說,更容易成為問題少年,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希望爸爸們了解孩子父愛缺失的嚴重性,回歸家庭。

父愛缺失助長了孩子的叛逆:

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中生中那些叛逆、沉迷電競遊戲甚至違法犯罪的孩子90%是由於成長中缺失來自父親的教育。

長期忙於工作應酬的父親們,不妨想一想有多久沒有陪孩子出去玩了,孩子媽媽是不是經常訴苦孩子大了、教育不了了?

在孩子青春期階段,尤其是男生更願意接受父親的批評方式,母親的斤斤計較、翻舊帳不僅達不到規勸的目的,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相反孩子更願意接受父親的幽默、理性的教育方式。

父愛缺失毀掉了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說,小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安全感,正是在一次次的陪伴了解中形成的。

孩子讀書以後,在學校裡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有可能遭遇校園霸凌,幼小的心靈急需強大的父親的保護和指引。

正如鄧超主演的《銀河補習班》,正是父親馬浩文對兒子的鍛鍊,使得兒子馬飛在洪水中重獲新生。

如果爸爸每天回到家就玩手機,對孩子的作業、身體狀況不聞不問,容易產生親子隔閡,孩子也不會主動跟你交流,慢慢地喪失了安全感。

父愛缺失影響了孩子的感情路線: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生活中缺失父親陪伴的孩子容易焦慮、自卑甚至抑鬱。

男性是陽光開朗的代名詞,日常親子互動中可以調節孩子的負面情緒,幽默風趣的交流讓孩子更加開朗。

相反,只有媽媽陪伴的孩子,不僅學會了媽媽的多愁善感,還會導致性格內向,影響以後的社交工作。

小編叨叨:

「生兒育女」的重點在於「育」,希望各為爸爸們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同時,能明確自己今後需要擔負的責任,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身體力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路!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告訴你:為何爸爸帶娃很有必要
    在節目當中,除了少數的幾位爸爸,基本上剛開始和自家娃相處的時候都非常「水土不服」,一聽到媽媽要離開兩天更是慌的不行。 比如賈乃亮在剛開始帶甜馨的時候,連衣服都不會穿,時常把女兒惹的哇哇大哭。
  • 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爸爸帶出的孩子會更聰明
    如果孩子爸爸在家裡還是一個「甩手掌柜」,寶媽不妨給孩子爸爸看BBC的這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這部紀錄片通過各種有趣的實驗,從科學的角度,探尋爸爸這個角色對孩子的意義。其實,爸爸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在出生之前,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就比十月懷胎的媽媽還要大。
  •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從娘胎裡就開始了!
    這句話說到了很多爸爸的心裡,很多不帶娃的爸爸都以此為藉口,於是出現了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男主外,女帶娃」,父親認為自己賺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就夠了,而帶娃是媽媽的責任。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式育兒思想出了錯,從古至今認為爸爸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在孩子的教育中可有可無,而媽媽心思細膩,天生就是帶娃的不二人選,其實父親帶娃的好處遠勝於母親!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揭示:父親的影響從娘胎裡就開始了!
  •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告訴你,為何孩子媽媽是養育者,而爸爸是夥伴
    爸爸去哪兒教了快二十年語文,改了數不清的作文,從孩子們的作文裡發現了一些情感的規律。比如說,作文裡喜歡寫父親的孩子,比較快樂自信;寫母親的孩子,喜歡進行細節刻畫,心思細膩;寫爺爺奶奶多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沒有父母陪伴無處落筆,字裡行間流露的很多是自卑感和孤獨感。
  •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我的老父親,可能和我想的不一樣
    文丨遊韻餘墨@bigfun社區《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這是老師推薦的片子,一部英國的紀錄片,據說是BBC出品,講述的內容是自現代社會,記錄片以一個女主持為線索串聯實驗和社會團體,從女性化的父親和男性化的父親分段、分階段描述了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註:實驗的人非同一人,實驗也非同一目標。】
  • BBC50年追蹤11000個孩子,重新解讀父親的意義
    你的人生是父愛如山☼還是父愛缺席在這個世上沒有通過努力仍不會帶孩子的爸爸在孩子的養育上,母親發揮著毋庸置疑的關鍵作用。在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通過50年的時間對11000個孩子進行追蹤調查,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從生物學切入,開展了一場對父親這個角色重要性的全新探索。
  • 帶孩子還被噴!爸爸們BBC來為你們平反了!!
    媽媽A說,「我家隊友帶娃滑沙,護住了自己,可是娃卻滿頭黃沙。誰說爸爸會為孩子遮擋人生路上的風沙,有時這些風沙就是爸爸帶來的呀?」媽媽B說,「爸爸帶娃,佛系餵食,人肉過山車,一言難盡。」媽媽帶娃千篇一律,爸爸帶娃千奇百怪。
  • 這部紀錄片,花50年時間跟蹤11000個孩子,揭露了爸爸的真實意義
    覺得丟人的樂樂跟媽媽哭訴:「我不想要隱形爸爸」。這下琳琳的怒火全部衝散開來,要知道孩子從小到大丈夫沒操過一點心,每次兒子鬧著要爸爸她都安慰他是隱形超人,忙著為他們賺錢養家。可現在倒好,連簡單參加個開學典禮都做不好,到底把孩子的自尊心放在了何處?寫到這,不免想到前些天和兒子一起看的那部BBC的紀錄片,名字叫做《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 50年追蹤11000個孩子,BBC發現爸爸帶娃優勢是這些,給我啟發特別大
    學習上的壓力,全靠娃自己扛下來當然不現實啦,全家需要團結齊心、共同努力,而其中爸爸媽媽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春節期間,小半媽和我一起看了一部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講的是科學家研究了爸爸在育兒上的一些特點和優勢,給我的啟發很大。
  • 50年追蹤11000個孩子,發現父親帶娃的重要性遠超想像
    在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從生物學切入,開展了一場對父親這個角色重要性的全新探索。1、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在《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紀錄片裡面有一段研究介紹:孩子2到4歲語言發展期,父親比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如果父親參與教育越多,他的孩子在一年後的語言測試中得分也越高。
  • 國外「帶娃帶到累趴下」的爸爸團,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的?
    所以也有不少人以為,在孩子出生之前,那是個不向父親開放的世界。但是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卻告訴我們,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開始建立了。這部高分紀錄片從生物學的角度,探索了父親在孩子一生階段中的不同作用,用不同的研究數據表明,父親這個特殊角色,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重要。父親在孩子早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都有哪些呢?
  • 英國BBC調查:男性也有妊娠反應,父親很重要,別再做0分爸爸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調查了大量家庭,其中有55%的男性表示,自己在伴侶孕期有過像孕吐、噁心、頭暈等的妊娠反應。而當孩子降生後,父親的睪丸激素將下降至人生最低點。這時候無論一個男性在有孩子前多麼男人,在孩子面前都只是一個「溫柔」的爸爸。
  • 英國BBC調查:男性也有妊娠反應,父親很重要,別再做0分爸爸
    根據《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調查顯示,有55.8%的家庭中,都是由母親常年陪伴和照顧孩子。喪偶式育兒也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英國BBC調查:男性也有妊娠反應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調查了大量家庭,其中有55%的男性表示,自己在伴侶孕期有過像孕吐、噁心、頭暈等的妊娠反應。
  • 爸爸帶娃孩子更聰明?看完這部紀錄片,終於有答案了
    文 | 米粒媽 ( 在爸爸帶娃這件事上,大家的槽點空前一致:父愛如山,一動不動;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不過吐槽歸吐槽,實際上,爸爸帶娃越多,孩子會更聰明。 這,真的有科學依據。
  • 當爸爸開始帶娃,娃養的更好了!(媽媽們,你們只能好好工作了)
    但其實在尚恩的學員裡,我們接觸了很多由爸爸主要負責帶大的女孩,整體來看,真的是養的很不錯!落落大方,性格也很好,學習各方面也沒有問題! 這就讓我們對於爸爸帶娃有著很不一樣的看法!而其實關於有了孩子這件事,從懷孕到孩子降生,只要爸爸全程跟著,他也會有明顯的反應!
  • 爹帶娃好還是媽帶娃好?BBC追蹤11000個孩子,終於有答案
    BBC用了50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拍攝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下稱《父親》),重新解讀、探尋爸爸對孩子的意義。《父親》檢測了一個27周的胎兒在子宮裡的反應,結果發現:胎兒對父親的聲音有反應且強於母親!檢測發現,媽媽跟胎兒說話時,胎兒心率是136,當爸爸趴在肚子上說話時,心率竟然變成了144。
  • 千萬別讓爸爸帶娃!都說「爸爸帶娃,活著就好」,真的如此嗎?
    雖然爸爸們的帶娃方式看起來確實比較「奇葩」,可是卻也真切的感受到爸爸們也是在努力的做好「爸爸」這個角色。之所以方式不同是因為來自火星的爸爸和來自金星的媽媽有著不同的大腦結構和思維方式,其實,爸爸對於孩子的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 千萬別讓爸爸帶娃,都說「爸爸帶娃,活著就好」,真的如此嗎?
    雖然爸爸們的帶娃方式看起來確實比較「奇葩」,可是卻也真切的感受到爸爸們也是在努力的做好「爸爸」這個角色。之所以方式不同是因為來自火星的爸爸和來自金星的媽媽有著不同的大腦結構和思維方式,其實,爸爸對於孩子的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 生物學父親與社會學父親
    因此,親代——受精卵——子代自成系統,不存在「生物學父親和母親」和「社會學父親和母親」的問題。但在倫理學中,父親可以是給予子代遺傳物質的「生物學父親」,也可以是沒有給予遺傳物質但在社會實際生活中充當父親角色的「社會學父親」。同樣,在「人」的定義上,不少倫理學家認為,遺傳物質、受精卵甚至胎兒及腦死亡、意識喪失但仍有心跳的成人都不能稱為「人」。我認為倫理學對待人的這些概念是需要全面審度的。
  • BBC花50年跟蹤11000個孩子,揭露喪偶式育兒有多可怕
    但事實上,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BBC曾有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說的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意義。50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重新解讀了「父親」對於孩子的意義。顯然,母親與孩子有很緊密的關係。但這是一個不向孩子的父親開發的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