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推薦語:
「父母情感缺失或嚴重不對等,孩子非常容易成長為問題人格,會不自知的傷害ta愛的人,讓世界出現更多的悲情故事。」
你的人生
是父愛如山☼
還是父愛缺席
在這個世上
沒有通過努力
仍不會帶孩子的爸爸
在孩子的養育上,母親發揮著毋庸置疑的關鍵作用。而父親總顯得「先天不足」,後天不給力,還總被譽為「最沒用的育兒工具」
而小編今天了解到的可能會顛覆你的想法。在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通過50年的時間對11000個孩子進行追蹤調查,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從生物學切入,開展了一場對父親這個角色重要性的全新探索。
原來父親也有妊娠反應嗎?以及父親在照顧孩子的「精神動力」這方面,比母親的差距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父親是家庭教育裡必要必須的存在
孩子在出生之前
就已經和父親建立了緊密聯繫的紐帶
BBC記錄片裡大量的實驗發現:當一個男人即將要做爸爸時,他的荷爾蒙狀況會發生變化,有的甚至會產生和妻子相似的妊娠症狀。嬰兒誕生後,父親的雄性激素水平會爆降三分之一,男性天生的攻擊性也會隨之降低。
父親與孩子之間強大的紐帶已經從生理上改變了他們,激發了男人父親的本能,將具有攻擊性的男人變成了溫柔的父親,以便於他們的行為能更好的養育孩子。
「這一刻,他成為了一位父親」
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
相比母親,父親更具備幽默感,習慣於在「平庸中找樂子」,讓生活更有趣,讓孩子更願意去面對「枯燥」的學習。
實驗裡的單親爸爸甚至比單親媽媽更會讓孩子體驗到生活裡的樂趣。
調查發現,有爸爸參與早期發展的孩子,內心更強大,樂於表現,勇於挑戰和探索,但同時又能夠遵守規則,所以在學校的表現會更有自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能增加一倍。
父親不拘小節的性格,不按常理出牌的創新,勇於探索的精神,都有利於培養孩子多方面獨立豁達的性格。進化在生物和心理層面都精準地賦予了父親對母親的完美補充。
「老爸與孩子的日常」
「作為父親,痛並快樂著」
孩子進入青春期
父親要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不再是媽媽懷裡的乖寶寶,逐漸開始不聽媽媽的話。這時,父親就要承擔紀律約束者的角色,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和界限。研究表明:父親嘗試和孩子解釋規則,而不僅僅是懲罰時,對孩子的行為更有約束力。
「是爸爸教會了女兒什麼是愛」
媽媽在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問題時,從感情角度出發,關注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媽媽相比,爸爸的處理方式則更理性,更有邏輯性和原則性,與感受無關。
孩子從媽媽那裡得到的是生活上的照顧和情感上的支持,而從爸爸那裡得到的是事實真相。父親的教育法則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成年之後的真實世界。
希望每一個父親都懂愛會愛
前幾年大熱的綜藝《爸爸去哪兒》渲染流露親情讓人羨慕,到近幾年朋友圈討論激烈的「喪偶式育兒」讓人發出真正疑問「爸爸去哪了?」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站在臺上不無傷感地對爸爸說:
「爸爸,你在北京上班,一個月才能回來一次,所以我很想你。你可以把工作轉到長沙,和媽媽一起上班嗎?你永遠跟我在一起住,好嗎?我最喜歡你們都在我身邊。」
她希望身邊有爸爸陪伴,她對爸爸的愛極度渴望,所以小女孩鼓起勇氣發出真誠的吶喊。
誰知聽到女兒的呼喚,爸爸只是禮貌而又疏離地說:
「我和媽媽商量好的,我們是分工協作,媽媽陪伴你的兒童時期,我在北京等你來讀大學,那時我天天陪你。」
小女孩聽到爸爸的話,滿臉的期待,變成深深的失落,她緊緊咬著自己的嘴唇,倔強著不肯讓眼淚掉下來。
這位爸爸大概永遠都不會知道,
那一刻,他失去了什麼。
BBC紀錄片講解《父親的生物學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更多來自父親的愛,但同時也是要警示每一位父親,父親角色的弱化或缺失,會對孩子的成長乃至家庭的穩定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父性之愛是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
偉大的父親,
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願所有的爸爸都能成為那棵,
陪伴孩子一生看日出的大樹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體會爸爸藏在細節裡的愛
是父愛如山,是溫暖如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