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聊心理」孩子與你槓上了怎麼辦

2020-08-30 松鼠聊心理

幾乎每個父母,都遇到過孩子與家長槓上了時候。


譬如,孩子使勁的哭鬧,怎麼也哄不好,就算是打,也難以制止孩子哭鬧。


譬如孩子的犟脾氣上來了,你好說歹說,怎麼都聽不進去,變著法兒哄也不行,威脅利誘也不行。


譬如孩子情緒上來了,你說往東TA偏就要往西偏偏,你和TA商量這樣,TA偏偏就要那樣,就算你儘量包容TA,甚至千方百計滿足TA,也是無濟於事。好像TA就是故意非要與你對著幹。

總之,不管怎樣樣,你就是搞不明白TA到底要什麼,到底是為什麼。你會感覺孩子太難纏了,完全不講道理,好像就是故意要與你唱反調,而有意與槓著。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下班回家的路上,徵求他的意見,到市區吃飯。到了公汽站的時候,他說餓了,要吃東西。我看了站臺周圍沒有吃的東西賣,只有冷飲,讓他先吃點,他說不行。我說,那要不我們先坐車,等會下車的時候買,也不行。

我就從包裡拿出10元錢,說你去另一面的一家超市去買,想吃什麼就買什麼。他氣呼呼的跑了,

我在後面追。等我離他近點的時候,他就又跑了。反正就是不想讓我靠近他。在離他有幾米的地方,我問他,準備怎麼做,是買吃的去?還是坐車,要不就回家?

他的回答是什麼都不行。我問他,那你想怎麼做?也不幹。我說,那你不說你要幹什麼,我就只好回家了。


遇到這種情形,做家長的,往往會頭痛不已,不明就裡,茫然不知所措,恨得牙癢。

面對這種情況,做父母的到底該怎麼辦呢?

給大家的建議如下。


一.牢記「需要-情緒-行為」定律


任何一種需要沒有得到合理滿足,一定會引發一種對應的負性情緒,進而引發尋求需要滿足的行為。


也就是, 每一次槓上的孩子情緒和行為,一定對應著某一個需求沒有被合理滿足。這是一種心理運動的自然規律,不僅孩子是這樣的,大人亦如是,所有的人都這樣。


牢記這一規律,當面對孩子與你槓上的時候,你就容易保持冷靜,用理性的物理立場,去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不那麼容易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情緒化地去面對孩子槓上的行為。


這樣,才有弄清原因、恰當處理的條件。


二.搞明白是什麼需求沒滿足導致的。


人的需要沒被滿足,總是對應著具體情景中的具體需求的。也就孩子之所以會與家長槓上,需要的原因,一定來自槓上之前的某個情景下某個具體需求沒被滿足。


這樣一條原則,是尋找孩子與大人槓上原因的基本線索。


在這樣一條線索的指導下,比較容易找到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


三.針對原因合理處理。


找到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遵循以下幾條原則進行處理。


1.遵守「三不原則」——不評價不說教不指責


當搞清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時,家長不要從自我的視角,對孩子的需求、情緒、行為做出任何的評價、說教乃至指責。譬如,「你真是小心眼,我以為多大個事兒呢」、「這麼點兒個事,值得這樣嗎?你都多大了,羞不羞」、「這樣不好,這樣不對」……等等。


2. 坦誠錯誤,真誠道歉


如果大人在孩子產生情緒上的確負有疏忽、失察、不當處理的責任,大人要蹲下來看著孩子,坦誠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向孩子道歉。


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可以從大人的態度中,感受到大人對孩子感受的關注和尊重,給孩子很大的心理需要的補償。即便引發孩子槓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的內心感受也會好很多。


3.給予孩子需求合理的滿足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就給予孩子適度的合理滿足。


這裡要注意一點,孩子往往因缺乏對事物合理性和對錯的認知判斷能力。不能為安撫孩子的情緒,簡單無原則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以採用擱置、忽略的方法。


——————————————————

今天的作業:請對照本文檢查你遇到孩子槓上時是怎麼做的。


相關焦點

  • 「松鼠聊心理」請給孩子的心流體驗一點兒空間
    大家好,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今天在松鼠聊心理公眾號留言區遇到一位朋友。 他是這麼說的: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其實兒童天生具有專注力,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家長要做的事,是不要破壞掉孩子這種能力。 場景是這樣的: 在做兒童發展家庭援助計劃項目的時候,援助的對象裡面,有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男孩。因為無法安靜地在課堂上學習,家長被要求陪讀。在老師看來,以及家長甚至是一些專家看來,這個孩子,就是典型的所謂注意力缺陷。 然而,在那一次集中來訪的時候,我們注意到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玩水,尤其在水龍頭上玩水。也特別喜歡玩沙子。
  • 「松鼠聊心理」這樣做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八年前的女兒即將上小學,這個關鍵時期,這位母親找到了松鼠老師來尋求幫助。超級美妙媽媽說到,早在孩子3歲的時候,女兒就出現了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在家裡,一言不合就會開始哭鬧、發脾氣,顯得非常焦慮。面對孩子這種情況,超級美妙媽媽意識到,孩子可能存在心理行為問題,於是買了很多親子教育的書上、參加各種親子教育的課程,尋求解決之道。
  • 「松鼠聊心理」孩子作業輔導,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類似的困惑,你有木有?不僅僅是學習方面存在問題,潘女士補充到,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不喜歡叫人。媽媽說,其實女兒的性格並不算內向,有時候內心有什麼想法感受還是會找媽媽說。為此,媽媽也感到困惑——為什麼孩子明明不內向,可怎麼就是不叫人,在外面也話語很少呢?
  • 「松鼠聊心理」如何處理嬰兒被愛缺失的焦慮
    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上期我們聊到了如何處理安全感焦慮。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如何處理嬰兒被愛感焦慮。嬰兒被愛感缺失焦慮,很容易與嬰兒安全感缺失焦慮,在嬰兒的情緒和行為表現上,很相似,主要就是哭鬧,如母嬰分離時哭鬧、表面上不明原因的哭鬧。兩者很容易混淆。
  • 直播上新|有心理困擾,每周二和心理諮詢師「簡單聊聊」
    無論是現實中身邊有抑鬱情緒的朋友變多了、自己偶爾也有點小抑鬱了,還是網絡上一輪輪的熱搜的席捲……這些都在將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推到大眾視野中。甚至很多音樂、舞蹈、真人秀等電視節目,都能看到「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產後抑鬱」等字眼。
  • 「松鼠聊心理」與孩子溝通的三定律
    在現實生活中,大人們習慣於將孩子置於與大人不平等的位置,以居高臨下俯視孩子的姿態與孩子進行溝通。站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拉長脖子仰視著。從來不會管孩子在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下,心理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實際上,孩子面對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內心會有一種強大的壓力感,甚至是恐懼感。這種壓力感或恐懼感,是因大人與孩子之間的身體差距產生的。
  • 「松鼠聊心理」]如何讓孩子聽進大人的意見
    孩子不願聽或者聽不進大人的話,是幾乎每個家長頭痛的事情。 上周,我表弟來家裡座,聊到他面對女兒非常頭疼的一件事。 他說,正在上大三學的女兒,平時大多數事情,都願意和他溝通。現在,唯獨一件事,怎麼都不願意告訴他,哪怕連一點點風都不會透給他。
  • 「松鼠聊心理」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二)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第一個原因——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孩子的感受沒有被尊重。 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孩子不聽話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尊重。大人怎麼都覺得這樣不好,一定要把孩子制止,才會覺得心安。結果是往往弄得孩子不是哇哇大叫就是哇哇大哭。 譬如孩子在長大一些後,總是喜歡玩水、玩沙、玩泥巴。這時候大人更是絕對不對不好。因為覺得那樣很髒、很不衛生,弄溼了衣服、接觸的不乾淨的東西,孩子容易生病,也難得收拾難得洗淨。於是,一定會去制止孩子。結果,孩子同樣是怎麼多禁而不止,很不高興。
  • 「松鼠聊心理」什麼樣的親子教育方法才管用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親子教育的知識和方法,知道不等於能做到,以及知道而做不到的一些原因。 正好,今天早上起來,發現群裡面有位媽媽求助,如何應對接近兩歲的女兒,每天早上與媽媽分離時哭鬧的方法。群裡的很多朋友,從不同角度給了一些建議。我想今天就從這個點,來連接上次談的話題。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松鼠聊心理」該讓孩子怕父親還是該讓孩子敢與父親……
    前不久,一次與我妹夫一期吃飯,聊天中聊到了孩子與大人之間互動的話題時,說到應該讓孩子們子大人面前怎麼樣。 我妹夫說:「我們家的孩子們,無論是我兒子還是侄子侄女們,在我的面前,說話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我要跟他們講什麼,都是畢恭畢敬地聽著,絕對不敢頂嘴或狡辯。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驗孕棒明明「兩道槓」,醫生卻說我沒懷孕
    對於每一個渴望有個孩子的家庭來說,驗孕棒出現「雙槓」可謂是喜從天降。驗孕棒出現「雙槓」也可能是這3種異常情況正常懷孕的女性,尿液中的hCG水平會升高。這也是驗孕棒會出現「兩道槓」的原因。但是,導致hCG水平升高的卻不一定是正常懷孕,還有可能是一些異常情況。
  • 「松鼠聊心理」如何與鬧情緒的孩子溝通
    YY馬上要上小學了。 正值暑假,弟弟感冒發燒,把YY送外婆家住已經有三天。媽媽每天中午去外婆家看YY,她都睡著了。 今天下午媽媽一下班回來,看到MM在家,非常高興的走過去說:「媽媽好想你,我們抱抱吧。」 YY很不高興的說:「抱什麼抱,熱死了!」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但我們今天想聊的,不是那條「心形曲線」,不是張東升約你「一起去爬山」,也不是朱朝陽的「黑化歷程」。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 「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生來就是「不聽話」的嗎? 回答是否定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大人眼中「不聽話」的「熊」孩子。 其實,所有孩子,都是非常願意做聽話的好孩子的。因為他們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大人眼中是聽話的好孩子,是最能贏得大人的喜歡的。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大人的喜歡。
  • 「初哆咪育兒」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
    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媽媽帶著兒子小男去看國慶日表演,小男最喜歡看士兵操槍了,可是越從家裡往會場走,媽媽內心越百感交集,剛剛還在家裡跟我興奮要看操槍跟光雕表演、講話講得停不下來的小男,在會場只能發出微微氣音,走路的姿勢硬邦邦的,好像每走一步都很費力啊!
  • 心理學:「喜歡上一個人的心理」是?專家解說墜入愛河的步驟
    「喜歡上一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有時當事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吧。如果很難喜歡上一個人的話,也可能是因為想太多而陷入的混亂。人是在怎樣的瞬間,以怎樣的原理喜歡上另一個人的呢?本文將根據某機構調查的209名22~34歲女性的意見和專家的建議,解說「喜歡上一個人的心理」。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試想,你的孩子很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想不開,恐怕心裡也多少有些不好受吧~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安全感、價值感和存在感。而「母親」則是「安全感」代名詞的核心源頭。一個人最初的安全感,一定是來自於母親。因而3歲以前,媽媽的情緒穩定至關重要。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如果過多體驗被忽視、恐懼等不良情緒,就很容易形成「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的潛意識,變得自卑和膽怯。
  • 今日趣聞 能夠捕捉風的地松鼠 & 高難度「大阪監獄日常聽力題」 等
    沒想到女兒說「這個是叫做「人脫掉的衣服」的作品」。於是媽媽問,如果這是藝術作品那就不能收拾咯?!女兒回答「你要幫我收拾也沒關係,因為收拾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這熊孩子是怎麼回事??被M記店員一問「你在店裡吃嗎?」,想也沒想就把完全不需要說的也全說了「不,我一個人在公園吃」 (抹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