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父母,都遇到過孩子與家長槓上了時候。
譬如,孩子使勁的哭鬧,怎麼也哄不好,就算是打,也難以制止孩子哭鬧。
譬如孩子的犟脾氣上來了,你好說歹說,怎麼都聽不進去,變著法兒哄也不行,威脅利誘也不行。
譬如孩子情緒上來了,你說往東TA偏就要往西偏偏,你和TA商量這樣,TA偏偏就要那樣,就算你儘量包容TA,甚至千方百計滿足TA,也是無濟於事。好像TA就是故意非要與你對著幹。
總之,不管怎樣樣,你就是搞不明白TA到底要什麼,到底是為什麼。你會感覺孩子太難纏了,完全不講道理,好像就是故意要與你唱反調,而有意與槓著。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下班回家的路上,徵求他的意見,到市區吃飯。到了公汽站的時候,他說餓了,要吃東西。我看了站臺周圍沒有吃的東西賣,只有冷飲,讓他先吃點,他說不行。我說,那要不我們先坐車,等會下車的時候買,也不行。
我就從包裡拿出10元錢,說你去另一面的一家超市去買,想吃什麼就買什麼。他氣呼呼的跑了,
我在後面追。等我離他近點的時候,他就又跑了。反正就是不想讓我靠近他。在離他有幾米的地方,我問他,準備怎麼做,是買吃的去?還是坐車,要不就回家?
他的回答是什麼都不行。我問他,那你想怎麼做?也不幹。我說,那你不說你要幹什麼,我就只好回家了。
遇到這種情形,做家長的,往往會頭痛不已,不明就裡,茫然不知所措,恨得牙癢。
面對這種情況,做父母的到底該怎麼辦呢?
給大家的建議如下。
一.牢記「需要-情緒-行為」定律
任何一種需要沒有得到合理滿足,一定會引發一種對應的負性情緒,進而引發尋求需要滿足的行為。
也就是, 每一次槓上的孩子情緒和行為,一定對應著某一個需求沒有被合理滿足。這是一種心理運動的自然規律,不僅孩子是這樣的,大人亦如是,所有的人都這樣。
牢記這一規律,當面對孩子與你槓上的時候,你就容易保持冷靜,用理性的物理立場,去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不那麼容易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標籤,情緒化地去面對孩子槓上的行為。
這樣,才有弄清原因、恰當處理的條件。
二.搞明白是什麼需求沒滿足導致的。
人的需要沒被滿足,總是對應著具體情景中的具體需求的。也就孩子之所以會與家長槓上,需要的原因,一定來自槓上之前的某個情景下某個具體需求沒被滿足。
這樣一條原則,是尋找孩子與大人槓上原因的基本線索。
在這樣一條線索的指導下,比較容易找到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
三.針對原因合理處理。
找到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遵循以下幾條原則進行處理。
1.遵守「三不原則」——不評價不說教不指責
當搞清孩子槓上的需求原因時,家長不要從自我的視角,對孩子的需求、情緒、行為做出任何的評價、說教乃至指責。譬如,「你真是小心眼,我以為多大個事兒呢」、「這麼點兒個事,值得這樣嗎?你都多大了,羞不羞」、「這樣不好,這樣不對」……等等。
2. 坦誠錯誤,真誠道歉
如果大人在孩子產生情緒上的確負有疏忽、失察、不當處理的責任,大人要蹲下來看著孩子,坦誠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向孩子道歉。
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可以從大人的態度中,感受到大人對孩子感受的關注和尊重,給孩子很大的心理需要的補償。即便引發孩子槓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的內心感受也會好很多。
3.給予孩子需求合理的滿足。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就給予孩子適度的合理滿足。
這裡要注意一點,孩子往往因缺乏對事物合理性和對錯的認知判斷能力。不能為安撫孩子的情緒,簡單無原則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以採用擱置、忽略的方法。
——————————————————
今天的作業:請對照本文檢查你遇到孩子槓上時是怎麼做的。